5.1《阿Q正传》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阿Q正传》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
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不远的跟他走。
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救命,……”
——鲁迅《阿Q正传·大团圆》
情境任务
1918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大声疾呼:“救救孩子”,1921年,《阿Q正传》横空出世。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再次听到“救命”的呼声,只不过这次被救的对象是阿Q。他沉疴已久,亟待救治。今天,请诸位名医一起会诊,为阿Q制定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
阿Q既有“羊”的卑怯,又有“狼”的暴虐——可怜又可恨!
鲁迅《华盖集 忽然想到》: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卑怯狡猾 自轻自贱 欺软怕硬
任务一:辨析阿Q的病症
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根源与危害
人性的本能
现实中的阿Q穷困潦倒、不被尊重,只有精神胜利法才能麻痹他自己,忘却生活的痛苦。
群体性冷漠
封建等级制度
未庄旁观者的嘲讽与势利加剧了阿Q的孤立,迫使其转向自我安慰。
在未庄这个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底层被剥夺基本尊严,被无情压迫,只能通过幻想维系人格完整性。
对现实处境麻木,陷入更深的生存危机
助长社会的冷漠与荒谬
强化封建等级制以及社会的压迫与不公
任务二:探病灶,晓危害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阿Q并非个例,他是未庄的代表,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落后而愚味的国民的代表。
思考:“精神胜利法”只在阿Q身上独有吗?未庄其他人身上有没有“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致命的打击面前,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却拒绝正视现实,承认失败,以总结教训,重振国风,反而文过饰非,“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靠虚假的精神胜利来麻醉自己和国民的灵魂。
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将军奕山向英军卑屈求降,对朝廷却诳报打了胜仗,说“焚击痛剿,大挫其锋”,说英人“穷蹙乞抚”。道光皇帝居然也说:“该夷性等犬羊,不值与之计较。”
殖民者一路的烧杀掳掠,却说成是“颇觉恭顺”;分明是在帝国主义侵略面前遭到惨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屈膝求和,大批赔款割地,在有关的“圣谕”中却还装得趾高气扬,说成是“妥为招抚”和“入城瞻仰”等鬼话。
社会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这时孙中山领导少数有志之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由于这次革命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革命遭到失败。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扬了民主共和的观念。但它没有完成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深人到广大农村。广大农民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奴役,思想上没有得到根本的启蒙和解放。
《二心集》:奴才做了主人,是绝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呐喊>自序》:“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答<戏〉周刊编者信》我的方法是在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
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其弱点,引起疗救注意
呼唤启蒙,改造国民,塑造新人
改造国民性——他救的自觉
认识自觉性——自救的自觉
鲁迅塑造阿Q形象的意义
任务三:合作探究,阿Q的治疗方案
社会变革:打破封建枷锁,改善社会风气
思想启蒙:普及文化教育,传播进步思想
心理干预: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积极心态
阿Q的治疗方案
辛亥革命后重大历史事件及鲁迅创作年表
1911-1912年,辛亥革命
1912年,袁世凯就任大总统
1915年,新文化运动
1916年,袁世凯复辟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9年,五四运动
1926年,北伐战争
1927年,四一二政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18年,《狂人日记》
1919年,《孔乙己》《药》
1921年,《故乡》《阿Q正传》
1924年,《祝福》
1926年,《记念刘和珍君》
1933年,《为了忘却的记念》
1936年,《故事新编》
谁是“阿Q”?
电影结尾处画外音:“阿Q死了,阿Q虽然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小尼姑骂得断子绝孙了。据考据家的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思考:我们周围还有“阿Q” 吗
1.各种形式的安慰自己,把平衡点无限下调
2.对比自己牛的人不屑,却又爱攀关系
3.校园欺凌者
5.没有公主命却有公主病
4.网络键盘侠
现实中的我VS朋友圈的我
十几岁时读《阿 Q 正传》,觉得《阿 Q 正传》是世界上最滑稽的书,读到一半就笑得直不起腰,笑这世界上还有这样好玩的人和事,怎么自己身边就没有如此活宝?把他的故事改编成电影或小品,能成就多少个卓别林?想想竟没人发现这一点,真是遗憾。
二十岁时读《阿 Q 正传》,《阿 Q 正传》成了世界上最深刻的书。阿 Q 是多么的熟悉,在哪里我见过他。阿 Q 是如此的亲切,他是我的邻居,他是我的朋友,他是我的同事,是身边所有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他的影子随处可见,无法磨灭。
现在的我不敢再读《阿 Q 正传》,因为那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书。阿 Q 成了我,我就是阿 Q,而在千千万万人中,我发现了所有我熟悉的人物: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还有小 D…… 这些活宝们都来到了我的身边,可我再也笑不出来。
阿Q具有超越时代性
茅盾《读<呐喊>》
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孔庆东《正说鲁迅》
很多人疑心阿 Q 写的是“我”,很多人都认为阿 Q 写的是自己。后来我发现日本、韩国、美国,欧洲很多地方的留学生都说他们国家也有阿 Q 。这个时候我慢慢地也认同了另外一种观念,即阿Q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育才
请同学们仿照养生药方“元气四宝茶”,提炼四个关键词来真正的疗愈“阿Q们”。
豫才中医馆病历——处方笺
例:1克(自信去阴霾)
2克( )
3克( )
4克( )
善良驱冷漠
进取勇突破
平等扬风气
任务四:开具处方,救救阿Q们
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甚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
——《忽然想到(七)》1925年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说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结语
《阿Q正传》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三选一)】
1.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正传》以冷峻犀利的叙述语言,揭示了旧中国国民性的病态与荒诞。小说中看似幽默的笔触,实则包裹着深刻的讽刺;夸张的描写背后,是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请聚焦文本的叙述语言,分析其中幽默、夸张、讽刺的艺术手法。(至少分析五处)
2.《阿 Q 正传》中多次写到“闲人”,这些“闲人”还出现在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祝福 》《 孔乙己 》《 药》)中。这些“闲人”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鲁迅杂文《灯下漫笔》中曾说这是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请结合阿Q形象探讨此句的含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