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语文试题
(150分钟,共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他在《法言》中说,“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摘编自陶东风《文质论》)
材料二:
孔子说“文胜质”之为“史”,实由史典礼“陈其数”而“失其义”而来。春秋时史以礼官身份主持礼,大都按原有礼的仪式进行,要在仪式上陈礼数,但因礼仪已不再表现原有的“义”,有其仪而无其义,于是有了社会对史官言而不诚、行而无实的印象,如《礼记·郊特牲》说:“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尽管这责任不都在史官,但他们的身份为“史”,人们也就将他们这种“陈其数”而“失其义”的行为谓之为“史”了。
春秋时将作为社会规范的伦理道德与礼仪赋予了人格本质与外现的关系属性:礼之“义”即伦理道德被视为“质”;礼之仪、即礼义的行为表现在文饰意义层面被视作“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曰:“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动作有文”,即以外在的符合礼之义的施舍、进退、周旋、容止、作事、德行、声气、言语为内涵。《韩非子·解老》亦谓:“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礼既为外在的“文”,故人既有仁义道德,又在施舍、进退、周旋、容止、作事、德行、声气、言语诸方面合于礼仪,便是“文质彬彬”;如果心有仁义道德,行为不合礼仪规范,便是“质胜文”;如果心无仁义道德,仅行为符合礼仪规范,便被认为“文胜质”。“文胜质”和史家为礼“陈其数”而“失其义”一样,都是行而无实,故也被视之如“史”。
(摘编自赵辉《文胜质则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强调文质统一,人们对他所说的“文”认识较为一致,但对“质”有不同的理解。
B. 汉代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用“华”喻“文”,“实”喻“质”,强调“华”“实”相副。
C. 唐人魏征认为南北朝时期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各有千秋,都达到了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
D. 清代王夫之与方苞、章学诚等清代古文家的“文质”观多是对前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以道家、墨家和法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百家都重“质”轻“文”,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
B. 六朝的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因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而得到了健康发展。
C. “文胜质则史”的“史”源自春秋时的史官,这与他们主持的礼有“仪”而无“义”有很大关系。
D. 《左传》中的“动作有文”表明君子的行为要符合“礼”,与《韩非子》强调的“文质彬彬”不同。
3. 下列诗论文句中,最能体现“文质彬彬”的一项是( )
A. 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钟嵘《诗品序》)
B.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
C.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郑板桥《题画》画竹题记)
D.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狼①
阎连科
先爷喝了一肚子水,饥饿和口渴都被那泉水压下去,他想我只要立在这沟的脖子里,挺着不要倒下去,也许我就能活着走出这条沟。太阳最后收尽了它的余红。黄昏如期而至,沟中的天色和这群黄狼的身子一模一样。静寂在黄昏中发出细微的响动,开始从沟壑的上空降下来。
先爷立在那儿如同栽在那儿的一棵树。
狼群中绿莹莹的一片目光,圆珠子样悬在半空里。死寂像黑的山脉一样压在先爷和狼群的头顶上。先爷不动。先爷也不再弄出一点响声来。狼群似乎明白先爷刚才那么迅捷,就是为了抢占那段沟的脖颈时,有条老狼发出了青红条条的叫。随后,狼群便又朝先爷走过来。先爷把提在手里的勾担猛一下顿立在了面前。
狼群立下了。
僵持像悬桥样搭在先爷和狼王的目光上,他们每眨一下眼,那僵持就摇摇晃晃弄出一些惊心的响动来。先爷看不见狼身在哪儿,他盯着一片绿珠的狼眼不动弹,只要那些绿珠有一颗移动了,他就把勾担摇出一些声音来,把那绿珠重逼得退回去。时间和沉默的老牛拉车一模一样,在僵持中缓缓慢慢,轧着先爷的意志走过去。月亮出来了,圆得如狼们的眼,不是十五就是十六。凉风习习,先爷感到他的后背上有蚯蚓的爬动。他知道,他的后背出汗了。他感到了腿上的酸困麻刺刺地正朝着他上身浸。僵持正比往日的劳累繁重几倍地消耗着他的体力。他极想看到狼群因为纹丝不动的站立累得卧下来,哪怕它们动动身子,活动活动筋骨也行。可是狼们没有。它们成一个扇形在五六步外盯着先爷,如经过了许多风吹雨淋的石头样。先爷听到了它们眼珠转动的细碎的叽嘎声,看见它们背上的瘦毛在风中摆着有了吱吱的火光。先爷想,我能熬持过它们吗?先爷说,你死也要熬持过它们呵。先爷想,它们每一只都有四条腿,可你只有两条腿,又是过了七十的老人哟。先爷说,我的天呀,这才刚刚入夜你就这样给自己抽筋,你不是平白要把自己送到狼口吗?有一只小狼站立不住了,它没有看狼王一眼就卧了下来。跟着,另一只小狼也卧将下来。狼王对小狼看了看,发出了叫声,那两只小狼同时勾回头,哼出了嫩草叶样的回声,狼群就又复归宁静了。乏累是先从卧的小狼开始的。然而,小狼这一卧,先爷如得了传染样,两腿忽然软起来。他想活动活动腿,可他只用力把腿上的筋往上提了提,使膝盖骨上下动了动,就又挺挺地立住了。
你不能让老狼们看见你同小狼一样站立不稳了。先爷想,你只消有一点疲累的样子,它们就会有力有胆地向你逼过来。能够不动地立住你就能活下来,先爷说,晃晃身子你就会永远地死了去。月亮从正东朝西南移过去,云彩在月亮脸上浮着,他闻到了云彩的焦干味,料定明儿天又是晴空日出,在山顶上称日光它最少有五钱或是六钱重,先爷把目光朝头顶瞟了瞟,他看见了月亮前边几十步远处有很浓一片云。他想月亮走到那儿时,云影一定会投到这条沟里一会儿。他如一段树桩样等到了,那云影果真投过来。在云影黑绸样从他身上掠过时,他静默悄息地把双腿轮流着弯了弯,转眼就感到腿和上身的气脉接通了,一股活力从身上输到了腿膝上。他把微歪的身子正了正,勾担的钩儿弄出了湿纸撕裂般的响声来。也就这一刻,云影又朝狼群移过去,他看见那一片绿光如巨大的萤火虫样朝他挪动了。于是他吼了一声,把勾担朝两边的崖壁上狠命地打了几下。沙石落下的声音,如水流一样在他脚边响动着,待那声音一住,云影滑出沟脖到了沟口,他便看见有五只狼离他更近了,仅还有四步或是五步远。
庆幸他在云影中把筋骨松了松,使他能弄出那些有力的响动,把狼群的进逼喝止住,使他僵持中的弓步站立能继续到后半夜。
他想,我七十二了,过的桥都比你们走的路长哩。
他想,只要我不倒在这沟脖,你们就别有胆靠近我。
他想,狼怎么会怕人站着不动的怒视呢?
他想,有半夜了吧,没半夜我的眼皮怎么会涩呢。先爷说,千万不要瞌睡呵,打个盹你就没命了,瞎子和玉蜀黍棵都还等着你回呢。那卧着的一对小狼把眼闭上了。先爷看见最亮的两对绿珠子扑闪一下灯笼样灭去了。他把握勾担的右手悄悄沿着勾担往前移了移,挨着左手时,狠命用指甲掐了左手腕,觉得疼痛从手腕麻辣辣传到了眼皮上,瞌睡像被火烧了一样惊着抖一下,从眼皮上掉在了沟壑的月光里,才又把手移回来。又有一只半大的狼把身子卧下了,眼皮立刻耷下来盖住了那绿莹莹的光。狼王用鼻子哼一下,那只狼扑闪扑闪眼,还是把眼皮合上了。
深夜里,时间的响声青翠欲滴。星星在头顶似乎少了几颗,月光显得有了凄苦的凉意。
先爷又有几次眨动眼皮了。他偷偷抬起一只脚,在另一只脚上踩了一踩,才觉得眼皮从生硬中软和下来了。看一眼头顶的星月,他知道他终是把半夜熬过了。
(有删改)
【注】①本文选自《年月日》,题目是编者加的。《年月日》是中国当代作家阎连科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农,在村人都去逃荒的大旱之年,一个人留下来同命运抗争的故事。他与瞎狗相依,与饿鼠争粮,与野狼对峙,在贫瘠的土地上守护着一棵脆弱的玉蜀黍。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人在食尽水竭之际遇到群狼,但他不肯束手就擒,于是有了这惊心动魄的对峙。
B. 当群狼袭来时,老人不失时机地选好战斗位置,这为他后续的生还奠定了基础。
C. 紧张和沉着、恐惧和勇敢,这样看似矛盾的情绪,在老人身上化为一体,十分真实。
D. 经过一整夜的对峙,狼群终于都被熬困了,老人以其顽强不屈的生存斗志取得胜利。
5.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依托于苦难而荒诞的生存环境,使老人身上征服自然、开拓进取的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示。
B. 小说对气味、色彩和声音的描绘独具匠心,充满着奇异的形容,极具可视性艺术效果。
C. 小说有意减缓节奏,在紧张的情节中穿插细致的心理描写,放大了先爷在困境里焕发出的勇气。
D. 小说具有乡土意识,构建了一个闭塞的乡村空间,并对其中的人和动物作出寓言化描述。
6. 小说叙述故事穿插运用了“我”“你”“他”三种人称,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选自《论语》,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缴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7.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虽百世可知也A以一文B一质C周监D二代E郁郁乎文哉
8.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中“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与“去其重”两句中的“去”含义相同。
B. 材料二中“苟子之不欲”与材料一中“迩之事父”两句中的“之”用法不同。
C. 材料二中两处“六艺”,分别指儒家的“六经”和古代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
D. 韦编三绝:书,熟牛皮;穿连竹简的牛皮绳断了多次。后多用此成语比喻读书勤奋。
9.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颜回问怎样才能践行仁的问题,孔子表示,要用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并提出了四条具体措施,对此,颜回态度也很明确,即按先生说的话去做。
B. 孔子认为,乐律是可以知晓,演奏的几个步骤连成一体,就构成一支完美的曲子。而后孔子订正了音乐,使《雅》《颂》恢复了原来应有的曲调。
C. 孔子晚年喜欢《易》学,他阐述了《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还用《诗》《书》《礼》《乐》做教材来教化学生。
D. 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孔子删定了大量诗篇,删定的标准为是否符合君臣父子的政治纲常。
10.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2)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陪留守余处恭、总领钱进思、提刑傅景仁游清凉寺,即古石头城
杨万里①
万里长江天上来,石头却欲打江回。
青山外面周如削,紫府②中间划洞开。
苏峻③战场今草树,仲谋庙貌古尘埃。
多情白鹭洲前水,月落潮生声自哀。
【注】①杨万里:政治方面力主抗金,反对屈膝议和。②紫府:指孙权在石头山楚国金陵邑故址上修筑的东吴第一军事要塞石头城。③苏峻:东晋初年率军直捣叛军老巢石头城。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异曲同工,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B. “削”字凸显了青山地势的险要,“划”字暗含着对孙权历史功绩的颂扬。
C. “今草树”与“古尘埃”巧用对比,突出了不同历史人物身后境遇的差异。
D. “洲前水”与首句照应,丰富了“万里长江”的画面,前后内容浑然一体。
12. 本诗“月落潮生声自哀”与张若虚的“海上明月共潮生”均将“月”与“潮”相关联,请分析这两个诗句在写法及意境方面的不同。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 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中“________”一句由现实转入梦境;“________”一句,是说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3)在《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作者对富贵生活的鄙弃,表现出愤激之情。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和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喝当然是人生一大乐事,如果生活在太空,我们还能愉快地享用大餐吗?
最早的太空餐是让人 的“牙膏”:宇航员从管子里面挤出半流体的食物,不需要咀嚼便直接咽下去,没有咀嚼的快感,没有多样的选择,首代宇航员的饮食条件相当艰苦。然而,吃货的生产力 ,很快,( )。如今,宇航员们已能在太空中自如地使用各种餐具,与地面用餐相当接近。与此同时,太空食品的种类也丰富起来。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而且宇航员们还在不停地开发新的太空料理:小饼干、寿司、花生酱冰棍,甚至是“昨的咖啡”——采访中一位航天飞机的指挥官曾自豪地展示过一批再生水,而原料是什么,自然 。
然而,制订太空菜谱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大部分蔬果在宇宙中最多只能保持两天鲜度,空间站中新鲜食品 ,绝大多数食品只能脱水或加工成罐头运上太空。目前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难题。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望而却步 不胜枚举 不言而喻 寥寥无几
B 踌躇不前 不可低估 心照不宣 寥寥无几
C. 望而却步 不可低估 不言而喻 极其稀缺
D. 踌躇不前 不胜枚举 心照不宣 极其稀缺
15.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就发明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并且还有咖啡杯和煎锅
B. 人们就发明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甚至还有咖啡杯和煎锅
C. 人们就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发明出来,而且包括咖啡杯和煎锅
D. 人们就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发明出来,还包括咖啡杯和煎锅
16.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虽然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B. 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虽然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C. 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所以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D. 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这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山可谓家喻户晓,但真正了解它的人恐怕不多。怎样算是真正了解天山呢?不妨做个测试。你闭上眼睛,念出“天山”这个名字,试试看,能不能想象出一幅天山的全景图来?在这幅全景图里,山脉或平行或交错,许多巨大的汽车要开上很久很久的盆地坐落其间。两座威严的雪峰—托木尔峰和汗腾格里峰巍然耸立,俯视着周边十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带着充沛的水汽在伊犁河谷一路长驱直入的暖湿气流造就了一片片麦浪滚滚的田地和水草丰美的牧场。博斯腾湖碧水连天,赛里木湖晶莹澄澈,艾比湖“盐”装素裹,天池静卧在苍翠环绕之中……如果在你的脑海中,能包罗万象地浮现出这样一幅全景图,图上呈现了天山的任何山脉、盆地、雪峰,还有河流、湖泊,你就算真正了解天山了。
17. 下列句子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描绘“寒风扫高木”的景况,用“木”字要比用“树”字更合适。
B. 莲花池边有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打了半斤酒,还要了些菜。
C.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去。
D. 等枣树的叶子落尽,树上的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18. 下列句子中划波浪线的词语与文中划波浪线的“苍翠”,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烟花向上空冲去,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
B. 鲁迅先生穿着朴素的长衫,从容地坐在西装领带们旁边。
C. 夏天的雨是热情洋溢的,喜欢不打招呼就前来拜访。
D.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五、课内基础(19分)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颜渊曰:请问其目 ②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①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②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C. ①克己复礼仁 ②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D.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物格而后知至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勤勉。
B. 天下归仁焉 归:归属。
C.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
D. 小子何莫学夫《诗》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21. 下列各句与“敏于事而慎于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C.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D.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22. 《文言助读》考查: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奇肱之国在北,其人一臂三目( )
(2)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也( )
(3)定伯便担鬼着肩上( )
(4)意中已视鬼蔑如矣( )
(5)明日,端复饮于市( )
(6)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 )
(7)然审视殊无所见( )
(8)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
(9)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
(10)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
六、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小和尚跟着老和尚出来化缘,满心不情愿,看见几尾逆水而游的鱼,便借题发挥:“这些鱼真傻呀,逆水而游,多费力,多辛苦!”“可它们正在享受奋斗的快乐呢!”老和尚说,顺手一指河面上的落叶,“你看见那片黄叶了吗?只有死去的东西,才会享受这种随波逐流的安逸和舒适啊!”
上面的寓言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二语文试题
(150分钟,共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3题答案】
【答案】1. C 2. C
3.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6题答案】
【答案】4. D 5. A
6. ①小说讲述人与狼对峙的主要情节时采用全知的第三人称,客观冷静地将故事娓娓道来。②小说穿插运用第一人称,聚焦先爷紧张而煎熬的内心世界,使老人的形象更加真实鲜活。③第二人称集中在先爷和自己的对话上,他给自己鼓劲,极力呼唤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表现了老人的顽强生命力。④人称穿插使用,能从多个角度展示叙述对象,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使行文更富变化,增强了叙述的艺术性。
二、古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7~10题答案】
【答案】7. ACE 8. A
9. D 10. (1)《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结交朋友,可以抒发怨情。
(2)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那么不正直的人也会变得正直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1~12题答案】
【答案】11. C 12. (1)写法:
①前者直接点明“哀”,抒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内心的哀伤;后者则更多是通过对美好景色的描绘,含蓄地表达对人生、宇宙的哲思。
②前者写“声自哀”,侧重听觉;后者写月潮共生的景象,侧重视觉。
(2)意境:
①前者描绘的是月落时分潮水涌起的画面,后者展现的是明月随着潮水一同升起的景象。
②前者的整体氛围是哀伤、凄凉的,后者的氛围是宏大壮美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题答案】
【答案】 ①. 夜来幽梦忽还乡 ②. 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 江流宛转绕芳甸 ④. 月照花林皆似霰 ⑤. 钟鼓馔玉不足贵 ⑥. 但愿长醉不愿醒 ⑦. 修我甲兵 ⑧. 与子偕行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4~16题答案】
【答案】14. C 15. B 16. A
【17~18题答案】
【答案】17. C 18. B
五、课内基础(19分)
【19题答案】
【答案】D
【20题答案】
【答案】B
【21题答案】
【答案】D
【22题答案】
【答案】 ①. 手臂 ②. 疲劳 ③. 放置 ④. 没有 ⑤. 故意 ⑥. 刻 ⑦. 仔细 ⑧. 杀头 ⑨. 评定 ⑩. 模仿、效法。
六、作文(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