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国自古就推崇工匠精神。我们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故事,就是对匠心匠魂的形象表达。新时代,高铁动车、航天飞船、大国重器等成就背后,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离不开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折射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每个人都可以是工匠精神的诠释者和践行者。
精益求精,是高标准严要求,是好了还要更好。干一行钻一行。术业有专攻,精益求精是对品质的追求,对一流的追求。这种对极致的追求,也许是我们看得到的精雕细琢、巧夺天工,也可能是我们看不到的精密精准、胜在毫厘,于毫厘之间体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准。认真,就能做得更好;高标准,方能成为本领域的专家;深入钻研,才能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
一丝不苟,是严谨认真,是追求细节完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偏毫厘不敢安,做好一件事,必须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开始,在每个细节上做足功夫。古人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优秀的工匠能从细处见大,在细节的追求上没有终点。坚持细致工作,从细节入手,才能汇涓涓细流成江海。
追求卓越,是不断进取,是敢于开拓创新。千万锤成一器。在工作中追求完美、追求卓越,要以创新求突破。广大劳动者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培育创新能力,超越自我、勇攀行业顶峰,这是工匠精神的必然追求。新时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干劲,离不开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
(摘自李玉滑《以工匠精神筑梦新时代》)
材料二: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分别对应了工匠的本分、追求、作风和使命。而中国古代文化中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这三个维度。对照来看,二者在求新、求精、求真等存在相通之处,而这些品格在中国古代社会各个时期的著作中都有明确记载。
首先是求新。求新即追求创新,即中国古代工匠文化中所提倡的“尚巧”这一创造精神。中国古代早期的民间手工业者,也称“民匠”“工匠”或“手艺人”,从最早的制作衣食到木质建造,再到炼铜炼金的器械制作,随着生产资料的扩充和材料的进步,为进一步提升自己产品的竞争力,匠人们自发的研磨自己的手艺和技巧,以期能制作出更好的产品。这种“尚巧”的风尚也记录在春秋战国《周礼》的《考工记》一篇中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以及《礼记·正义》中也指出看工匠所制作出的器物即可判断其技艺巧拙,再如鲁班等中国古代名匠往往被称为“至巧”“巧士”“能工巧匠”。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有“工巧饰也”的提法,意在说明工匠都是有技艺的灵巧之人。而这些古代工匠又是在社会各个行业从事“百工”之人,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制造业对智慧和技巧的追求,这种追求其本质就是不断求新,开拓“工”业,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求生存和更好发展的智慧和创新追求。
其次是求精。早自春秋时期开始,《诗经·卫风·淇奥》中就有描绘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复打磨产品、精细工作的诗句。宋代朱熹在为《论语·学而》做注时讲的“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更是将古代匠人们钻研手艺、打磨产品的这种精神上升到精益求精的品格和严谨细致的职业态度的高度上来,“精益求精”这一影响了中国社会千百年的成语也由此而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从业者始终贯彻着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匠传统,这是手艺人和工匠自农耕社会开始求生存、求发展,立足于自己行业的工艺之道,他们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手艺和产品质量,使得精雕细琢成为一种高尚的职业追求和职业态度。求精体现了古代工匠对自己工作和职业负责任的态度,在当代社会进一步演变成了“敬业”的劳动价值观。
最后是求真。既指的是对待工作的诚实守信、专注认真的态度,也包含把握工作客观规律更好掌握工作方法的“求真理”“实事求是”之意。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的求真还体现在对“工匠之道”的形而上意义的追问上,如《庄子》中所提倡的道家思想指出道是掌管万事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是人追求自由理想的最高境界,顶级的工匠追求的不仅是手艺和技巧上的登峰造极,更在于对生产和事物本质意义上的深刻认识,即所谓的技艺融合于道,通技艺即通道;儒家思想所讲的“道”虽然不是指的事物本质规律,但更加强调“道德”和仁义的部分,孔子讲的“君子不器”指的就是真君子不应限于自己已有的技艺,而是要将技艺演变为通晓事理、有道有义的人格境界;随着宋代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四大发明、航海技术等的飞跃发展均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们追求探索更广阔世界、追求开拓人类认识极限的“求真”品格。
(摘编自殷妙苗《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继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新时代工匠精神必须要开拓创新,追求卓越,这与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所论如出一辙。
B.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工匠精神的内核之一就是精益求精,唯其如此才能提升产品质量,提升技艺水平。
C. 材料二认为,传统的工匠精神和新时代工匠精神在求新、求精、求真上是相同的,这在古代文献有记载印证。
D. 材料二认为,求真既是工作中的诚实守信、专注认真的态度,也是把握工作规律、掌握工作方法的追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强调工匠精神由来已久,更需要后人的传承与弘扬;每个人都可以践行工匠精神。
B. 材料二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悠久的文化传统。
C. 材料二整体采用了总分结构,主体部分从求新、求精、求真三个角度层层递进展开论述。
D. 两则材料都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意蕴,但论述的角度和思路各有不同。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一项是( )
A. 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宋·司马光《答孔文仲司户书》)
B.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C.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D. 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宋·朱熹《朱熹文集·答吕子约》)
4. 两则材料都引用了《论语》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请结合材料谈谈各自表达的侧重点有何异同。
5. 结合材料,请你谈谈如何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盼望羊羔儿
刘庆邦
吃过早饭,娘让我跟二姐一块儿去放羊。“你二姐放羊时还要割草。”娘说,“你拿上咱家那个破茶缸子,把羊屎蛋儿捡起来,攒点肥料。”
二姐牵着羊向南边走,土路两边麦苗长得绿油油的。羊看见麦苗伸着嘴想吃。二姐使劲一拽绳子,大声训斥羊:“羊,我看你敢吃公家的麦苗,我就勒死你!”
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对我们家有过实质性帮助的就是麻闺女儿姑。这只母羊就是麻闺女儿姑借给我们的,在借用期间,母羊将了小羊羔儿,我们家把小羊羔儿留下,再把母羊还给麻闺女儿姑,这给我们家带来了新的希望。
我们在麦田间的土路上往南走了一里多路,总算有一些只长野草的坡地。那些野草可以说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羊终于可以不受限制地放开嘴巴吃草,吃得切切割割,发出一种细碎的很好听的声音。
我有些机械地盯着羊拉屎的地方,迟迟不见羊拉出屎蛋子来。二姐说:“你不用老看着羊,想玩什么就玩吧。等羊拉屎的时候,我再喊你过来拾也不耽误。”
河坡里有什么可玩的呢,我只能到水边去玩玩水。二姐给我送来了几条“面筋”,还有几颗“蛋黄”。“面筋”是包裹在茅根草里面的花苞,细细的乳白色的长条,嚼起来筋筋的,甜丝丝的,确有一点儿面筋的味道。“蛋黄”是蒲公英的花苞,圆圆的、小小的,鹅黄色,刚嚼在大牙上有些苦苦的,但嚼着嚼着,满口都是清香。
太阳越升越高,母羊的肚子吃得朝两边鼓起来,二姐也割满了一筐青草。二姐突然喊我,说羊拉出了羊屎蛋子。我如同听到了什么盼望已久的好消息,赶快向母羊跑去。我蹲下身子,把羊屎蛋子一粒一粒地往茶缸子里捡拾。捡了小半茶缸。我把茶缸晃了晃,茶缸子里咣当咣当一阵响。
中午回到家,我把茶缸里的羊屎蛋子拿给娘看,向娘汇报成绩。娘看了一眼说:“嗯,不少。”
收集羊屎蛋子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最关心的还是母羊能不能将出小羊羔儿。母羊拉出的羊屎蛋子哪怕成千上万,都抵不上一只小羊羔儿。
有天半夜里,母羊突然叫了起来。平日里母羊叫得很是温柔,那天却可着嗓子叫得声嘶力竭。二姐被吵醒了,要去看看。娘让二姐不要管,说母羊可能是在走羔儿。二姐还是起身到院子里看羊去了。回到屋子里,二姐对娘说,她看见别人家的羊跑到我们院子里来了,就用扫帚把那些羊赶跑了。
娘埋怨:“你这孩子,那些羊可能都是一些没上绳的公羊,可能都是母羊唤过来的。”
放暑假期间,我差不多每天都跟二姐一块儿去放羊。按照分工,在放羊的同时,二姐还是割草,我还是负责捡羊屎蛋子。羊的肚子每天都吃得饱饱的,但每天夜里拉过一地羊屎蛋子之后,羊的肚子都会瘪下去,一点儿怀羊羔儿的迹象都没有。
这天,二姐坐在草地上,抱过母羊的肚子,一侧的耳朵贴在母羊的大肚子上听。我猜,二姐是想听听母羊肚子里有没有羊羔儿的声音。这时,有一个沿着河坡拾粪的男人走了过来,说:“你把羊放得太肥了,羊的肚子里长满了板油,就怀不上小羊羔儿了。”
这话二姐不爱听,她生气了,脸涨得通红。
转眼到了秋天,高粱红了,棉花白了,谷子黄了,到处是庄稼成熟的气息。当生产队里开始收割豆子时,母羊跟前还是连一只羊羔子都没有。我们全家人都习惯了天天看母羊的肚子。我的堂叔,也是麻闺女儿姑的哥哥,对母羊能不能怀小羊羔儿的事也很关注。有一天早上在院子外的饭场吃早饭时,我娘问堂叔,母羊怎么老也怀不上羊羔子呢?堂叔说,全家人都景着它,它的生活太好了,再怀羊羔子就难了。
“几个孩子天天盼星星盼月亮似的,都盼着能见到羊羔子,看来指望不上了。”娘的声音有些发沉。
堂叔说:“没事儿,哪天见着我妹妹,我跟她说说,母羊不用还给她了。”
娘摇头说:“那可不中。”
这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母羊将出了三只小羊羔儿。小羊羔儿的嘴唇红红的,眼圈儿毛毛的,身上软软的。一醒来,我马上跑到院子里看,树根上只拴着那只母羊,哪里有半只小羊羔儿的身影呢!在月光的照耀下,那只母羊浑身发着白光,像是用一堆新雪堆成的雪羊。
虫不过冬,债不过年。在刚踩住腊月的一个星期天早上,娘对我二姐说:“快过年了,你今天去金庄把母羊还给你麻闺女儿姑吧。”
二姐眼圈儿一下子就红了。二姐牵着羊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因为不必再拾羊屎蛋子,我就没有带那只破茶缸子。出了村子,我们走过一座石桥,拐上河堤。我看见我们的影子映进河水里,我们和羊是头朝上往前走,水中的影子是头朝下往前走。在水中头朝下的样子是可怕的,好像我们会随时朝着无边无际的水底沉下去。只看了几眼,我就不敢再看。走着走着,我觉得额头上凉了一下,又凉了一下,仰脸往天空看,才发觉下起了小雪。
我们来到了麻闺女儿姑家,她接过牵母羊的绳子拴在一棵树上后,竟照母羊的肚子上踢了两脚,一边踢一边吵:“你这个没用的东西,我踢死你!”
眼看接近晌午,麻闺女儿姑没有任何留我们吃午饭的意思。二姐说:“姑,我们回去了。”
麻闺女儿姑仰脸看了一下天说:“雪可能会越下越大,趁这会儿雪还没下大,你们想回去就回去吧。”
我们离开麻闺女儿姑家时,听见那只母羊在我们背后叫了两声。我们没有回头。
我们回家走到半路上,雪果然下大了,雪花在空中飞舞,天地间一片迷茫。
我和二姐都有些想哭。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将茅根草、蒲公英的花苞比作“面筋”和“蛋黄”,形象地表现了其花苞的特征,也凸显了“我”的童真和对食物的渴望。
B. “高粱红了,棉花白了,谷子黄了”,运用色彩营造丰收喜悦氛围,意在烘托“我们”家对母羊秋天产下羊羔儿抱有希望。
C. 二姐时刻关注母羊的身体、全家人习惯天天看母羊肚子、“我”做梦梦到母羊产下小羊羔儿等情节紧扣标题,紧凑集中。
D. 文中对月光照耀下新雪堆成的“雪羊”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清寂伤感的氛围,更突出了“我”内心盼望落空的难过。
7. 关于“我”和二姐去还羊这几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部分的环境描写只有寥寥数语,却颇为耐人寻味,烘托了“我”和二姐对生活的迷茫。
B. “额头上凉了一下,又凉了一下”描写真实细腻,既表明天气变化,也是“我”心情的映射。
C. 麻闺女儿姑对母羊态度粗暴,对“我们”态度冷淡,雪天也不留人吃饭,说明她不近人情。
D. “我们”离开时听到母羊在叫,虽然和母羊有了感情,心有不舍,但“我们”还是没有回头。
8. 文章主要内容是盼望羊羔儿,但多次出现捡羊粪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9. 文章最后没有设计大团圆结局,而是比较伤感,这一构思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太祖少机警,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建安元年秋七月,天子还洛阳,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到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七年春正月,公军谯,遣使以太牢祀桥玄。八年秋七月,令曰:“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益于天下。”十五年春,下命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共治天下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七年春正月,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二十一年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二十五年春正月,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评曰: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注】,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注】“申”指战国申不害,“商”指战国商鞅,“韩”指西汉韩信,“白”指战国白起。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B. 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C. 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D. 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讳,原指古代避称人物名号的礼俗,该词包含两种含义:一指避用尊者本名而称其字的交际规范,二可代指帝王尊长名讳,体现古代伦理与语言禁忌。
B. 辎重,辎指有帷盖的载重大车,辎重常指行军时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C. 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D. 法术,“法”与“术”的合称,指法家之学,与泛指方术之士所用迷信手段的“法术”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公求贤若渴,希望贤人君子共治天下;还曾下令“唯才举”,希望广泛得到人才而用之。
B. 曹公既重视儒学传统,帮助献帝恢复宗庙社稷制度,忧心仁义礼让之风沦丧;又崇尚法家思想,用以行政治军。
C. 曹公学习借鉴韩信、白起等军事家的谋略智慧:在与张绣交战中,曹公屡出奇策,于死地中回生,扭转战局。
D. 曹公年轻时,不被世人关注,只有桥玄识得他有雄才大略;功成后的曹公心存感激,用隆重的太牢之礼祭祀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少机警,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2)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
14. 陈寿评价太祖说“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请概述太祖遗令对其丧葬安排的“非常”“超世”之处。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注】,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称天空极高处的风,这里指强烈的风。
15. 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首先抒写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殷切希望,然后抒写诗人重返故土的所见、所闻、所感。
B. 这首诗仅有十二行,虽短小却立意非凡,构思新颖灵巧,诗歌的开头和结尾不同寻常,富有吸引力。
C. 这首诗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
D. 诗人没有落入俗套,他一反常规,独辟蹊径,一开始就单刀直入,撕肝裂肺、呼天抢地地呼喊
16. 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描写自己的发现?这些意象说明了什么?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们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蔑视反动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片主要是写景抒情,下片主要是回忆往事,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 ,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人民的生活处于 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在 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他从自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成为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在诗人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志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这种情怀在文中展现得 。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蹉跎岁月 水深火热 弦外之音 淋漓尽致
B. 峥嵘岁月 生灵涂炭 弦外之音 酣畅淋漓
C. 峥嵘岁月 水深火热 字里行间 淋漓尽致
D. 蹉跎岁月 生灵涂炭 字里行间 酣畅淋漓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这样千千万万个胸怀崇高理想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热血青年
B.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C. 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D. 正是需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从一个自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成为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B. 他从自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成为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C. 他从一个自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成为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D. 他从自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成为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雪水的馈赠下,阿尔泰山区拥有了丰富的陉流,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吉木乃山溪三大水系,从阿勒泰奔腾而过,为这片广袤的土地带来了充沛的水量,滋润出这丰茂的千里草场,使新疆成为畜牧业的重要基地,阿勒泰也因此而成为我国北境的“水塔”。
值得一提的是,额尔齐斯河的流向与众不同。中国的大多数河流都是向东奔流,而额尔齐斯河则向西流淌,这一流向在中国的河流中是格外特别的。额尔齐斯河一路向西注入斋桑湖,最后流入北冰洋,成为中国惟一一条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阿勒泰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带来了别地少见的极地风光。
①当出现猛烈的太阳风暴时,②凭借地处极北的地理优势,③让阿勒泰成为良好的极光观赏区。④大地磁爆会造成绚丽多彩的极光,⑤此时的阿勒泰地区,⑥整个天空会呈现出肉眼可见的粉红色,⑦你还能看到各种极光柱在不断变化。除了河流、草场等美景,阿勒泰的惊喜之处,还在于这样的宇宙物理学现象。
21. 请找出文中的三个错别字并改正。
22. 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的生活大都在重复之中,如一日三餐的周而复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复一日,古老的习俗代代相传。对重复的生活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你对“重复的生活”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C
3. D 4. 相同点:两处引用都用来表现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内涵,强调的是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不同点:前者通过引用侧重于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角度提出标准和要求,后者侧重于从传统文化中溯源,把握工匠精神传统和现代的联系。
5. ①体味工匠精神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承,鉴古知今,继往开来。②把握工匠精神的意蕴和内涵,用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③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在劳动实践中继承、弘扬工匠精神。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9题答案】
【答案】6. B 7. C
8. ①内容上,娘让“我”捡羊粪是为了攒肥料,展现了“我”家生活的贫困艰难;
②人物形象上,捡羊粪的过程表现出二姐的勤劳懂事和“我”的听话乖巧;
③情节上,多次写捡羊粪表现了对羊粪的珍视,而成千上万的羊粪也比不上羊羔儿,更烘托出一家人对羊羔的极度盼望和重视。
9. ①文章通过一家人盼望羊生羊羔儿却最终未能如愿,展现了生活的艰辛、无奈以及人们在困境中的坚持和期望;
②这个结局伤感且残酷,更能反映生活的真实,引发读者对人应该如何面对困境等问题的思考;
③最终没能盼来羊羔儿的悲惨结局能够激发读者对小说中人物的同情,增强了小说的情感冲击。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太祖年轻时就机智敏锐,不注重德行和学业的修养,所以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奇特。
(2)适逢天亮,贼军认为曹公已逃走,就全军出动前去追赶。
14. ①死后“敛以时服”;②不准以“金玉珍宝”陪葬;③举哀适度,葬毕除服;④将屯如常,各司其职。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共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A 16. 用“噩梦”“噩梦挂着悬崖”这些令人感到恐怖、绝望的意象,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祖国极度残破的黑暗现实。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曾记否 ②. 到中流击水 ③. 浪遏飞舟 ④. 指点江山 ⑤. 激扬文字 ⑥. 粪土当年万户侯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18~20题答案】
【答案】18. C 19. B
20. C
(二)语言文字运用
【21~22题答案】
【答案】21. 陉—径 惟—唯 爆—暴
22. ②删去“凭借”或者 ③删去“让”; ④“造成”改成“产生”或“形成”。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莫让重复变得脆弱
2022年的春天,一场前所未遇的疫情突袭了我们的城市,本不用担心的重复生活转瞬即逝。一日三餐已很难保证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也停止了,代代相传的清明祭扫也只能等到冬至了。平日几乎让人无感的重复的生活,竟变得极其脆弱。重复的生活似乎是一成不变的,哪里料到它会猝然消失?
可是,世间几乎没有重复的生活,正如“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重复中是有变化的。可是,这样的客观存在,未必人人都能看清楚,或者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看清楚。因此,重复生活更多的只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与意识中。我们错过的只是大体的重复,局部的具体变化一直持续着。你看,谁家会天天吃同样的饭菜?总想着今天吃肉,明天吃鱼,后天吃虾。即便是蔬菜,那也是青菜、韭菜、菠菜轮着换的。我们在一天天的重复中追求着变化,既享受着重复带来的安全,又尝到了变化的乐趣,因为我们能在重复中积极寻求改变。
然而,还是有人身陷重复不自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复一日”是工作方式的重复。我们的职业有较大的稳定性,但工作的内容是不太一样的。即便是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作,那也是有熟练程度的差异的。师傅与徒弟的水平不可能在一个层次。可是,对于这样的变化,我们很多人并不重视。一年到头,甚至一辈子,就是简单机械地应付工作,连自己都觉得厌倦乏味。我们过于享受重复带来的安逸,而忽视改变、创造的希望,而这种改变恰恰是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不能在重复中懒于改变。
绝对的重复不存在,肤浅的重复不可取。古老的习俗是传统的继承,是价值的认同,更是人心的凝聚。文化是在继承中发展的,但继承不是一味地重复,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变化。既不能轻易地抛弃,也不能绝对向前看。可是,我们不太愿意在重复中下功夫,总是急于去创造新的文化。殊不知,很多的创新在传统中都有足够的存在,只是我们没有认真研究。这样看来,认认真真地重复过去,是我们很好地面对未来的基石。
重复是生活的底色。我们要重视重复,更要在重复中积极地寻求变化。盖伊是名干了几十年的地铁售票员,他发现来买票的人都苦着张脸,便贴了一张字条在窗口:请给点微笑,这活儿已经够辛苦了。果然,如他所愿,买票的人看到这张字条,都会心地笑了。他的重复的生活有了新的模样。可是,那些刚刚笑过的人们转头又走进了同样的闸口。
我们还是学学盖伊,在重复的生活里,来点积极的改变,给点微笑,给别人,也给自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