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一单元
无理想
不青春
诗歌分界线
古体诗
近体诗
绝句
律诗
1、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2、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韵脚诗等。
3、按表达方式分:叙事诗、抒情诗。
4、按长短分:微诗、小诗、短诗、长诗。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
五四
古典诗歌
现代新诗
唐代
诗经
楚辞
古乐府
唐诗
元曲
现代新诗
宋词
词的基本常识
1.概念及形式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资料链接
2.词牌、标题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声韵。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3.分类
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按段落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片,为双调。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我国现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诵读全文
上阕因( )生问
下阕因( )发问
见眼前之景
忆旧游之事
立、看、怅、问
下阕
眼前景
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携、忆、记
忆往事
一字领起
整体感知
上阕
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
(请用四个短语概括)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精读细品
任务一:“独立寒秋图”这三行诗交代了哪些信息?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独立”一词,含意颇丰。
首先,“独立”,是思想者的写照。杜甫《独立》一诗写道:“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在《杜诗解》中说:“操危虑深,故云独立。”“独立”,自然常常与沉思相联系。
第二,“独立”,是顶天立地、无所畏惧的形象。独立,总给人高大挺拔的感觉。《周易·大过》有“君子以独立不惧”的说法,君子镇定自若,毫不畏惧。
第三,“独立”,也是当时诗人真实的处境。
任务二:请同学们试着将词的开篇恢复成现代汉语的语序。思考这样表述有什么作用。
在一个寒冷的清秋佳日,“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奔腾不息的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1925年8月,由于韶山恶霸地主成胥生告密,军阀赵恒惕电令湘潭县团防局逮捕毛泽东,就地正法。毛泽东得到消息后,趁着月色,扮成乡下郎中,坐轿子逃出了韶山,经宁乡道林到九江庙,然后坐小船,秘密来到赵恒惕的眼皮底下——长沙。
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他的思想,他的胸怀,他的胆识,他的志向,无不浓缩在“独立”之中。
任务一:自主阅读上阕,完成下列表格
湘 江 秋 景 图 何时之景 何地之景 何人所看 景物 视角 状态 特点 画面感受 情感
湘江 俯视 动景 北去 寒秋
橘子洲头
词人一人(独立)
万山
远眺
静景
红遍
漫江
近观

俯视
翔浅底
动景

仰看
动景
击长空
百舸
近观
动景
争流
静景
碧透
层林
远眺
静景
尽染
生气勃勃
壮阔绚丽
豪迈热烈
慷慨激昂
万类霜天竞自由
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呈现给读者的感觉)
意象: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诗歌鉴赏三要素:意象、意境、情感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任务二:品读写景词句,讨论哪些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万”状山之多,“遍”写红之广,红之彻底。
“层”写山林高低起伏之态势,
“染”像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美丽,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
“漫”写江水溢满之状,“透”画出江水碧绿清澈
任务二:品读写景词句,讨论那些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百”写船之多,“争” 画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景象。
“击” 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地飞翔的姿态。
“翔” 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地游动的神态。
任务三:探求“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问的答案
资料链接: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909年,时年16岁
赠父亲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0年,时年17岁
答案:
以天下为己任,我辈同学少年主沉浮,体现了毛泽东舍我其谁的担当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时年43岁
任务一:自主阅读下阕,探究“同学少年”的形象
诗句 形象 情感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意气奔放,强劲有力
关心国家前途,针砭时弊,蔑视军阀官僚
敢于斗争,无畏无惧
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豪情
任务一:思考“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之问的缘由
资料链接:
《沁园春 ·长沙》作于1925年秋。当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他本人也遭到通缉,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往日之事,不禁心潮澎湃,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任务一:思考“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之问的缘由
资料链接:
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12人名单:
上海小组:李 达、 李汉俊 武汉小组:董必武、 陈潭秋
长沙小组:毛泽东、 何叔衡 济南小组:王尽美、 邓恩铭
北京小组:张国焘、 刘仁静 广州小组:陈公博
旅日小组:周佛海
1924年周佛海脱党
明确:
在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下,毛泽东之所以这样发问,是对自己坚持革命、不忘初心的自我勉励。
革命斗争是残酷的,敌人的糖衣炮弹是无时不在的,所以这不仅是毛泽东的自我发问,也是对曾经一起中流击水的革命同志们的发问,他是在警醒勉励革命同志,不忘初心,继续战斗!
任务一:思考“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之问的缘由
课堂小结
《沁园春· 长沙》
上阕
下阕
因眼前之景生问
因旧游之事发问
舍我其谁的担当
不忘初心的坚持
“炼字题”:释字义 描景象 点作用
玉楼春·春景
宋祁 〔宋代〕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hú)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句,有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请说说你的理解。
考点对接
关注数量词、形容词、动词
闹,本指热闹,此处指春意盎然。
描绘了红杏枝头,花开烂漫的景象。
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花满枝头充满生机的景象,化静为动,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全文 背诵《学法大视野》成语释义、名言理解、主题悦读
完成《课时作业》本课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