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大堰河—我的保姆》课件(共2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大堰河—我的保姆》课件(共2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苦难却高贵的灵魂
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学习目标
1.朗读,把握节奏和旋律,培养阅读诗歌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新课导入
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艾青,动情地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我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有大堰河!”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中国诗坛上一颗明亮的星。我国现代著名诗人。
代表作:
《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火把》《光的赞歌》等。
艾青(1910—1996)
知人论世——艾青
艾青出身于地主家庭,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的命”,被送到一贫苦农民“大堰河”家里抚养。5岁回家读书,但受到冷遇,只准称父母为叔叔婶婶。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她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
关于艾青
艾青(1910—1996)
文体知识——现代诗
现代诗
②按结构形式分:格律诗、散文诗、自由诗
①按表达方式分:叙事诗、抒情诗
思考:这首诗是一首什么诗?
A 抒情诗 B 叙事诗
C 哲理诗 D 叙事抒情诗
这还是一首自由诗。
自由诗,中国现代新诗的主要形式,“五四”前后,开始在我国流行。它运用现代白话写作,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
1932年,艾青因参加进步活动被捕入狱。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预习完成:
1.整体感知内容和情感,理清结构思路
2.精读诗歌,完成表格
序号 结构思路 叙事内容(大堰河形象) 感情 手法 主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大堰河,其实是“大叶荷”的谐音。
她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童做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就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
“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
她一生命运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从邻近的下张村招赘(zhuì),又生了两个孩子。苛捐杂税,地主盘剥,生活非常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1—3
大堰河的身世及和我的关系
(怀念与痛悼)
4-8
大堰河一生勤苦,对我无限疼爱
(眷念与感激)
9—11
活得凄苦死得凄凉家人悲惨
(同情与控诉)
活动一:1.整体感知内容和情感,理清思路
12—13
爱无微不至
(赞美与敬爱)
2.精读诗歌,完成表格
引起回忆
生前勤苦
死后凄凉
直接赞美
序号 结构思路 叙事内容(大堰河形象) 感情 手法 主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对不公道社会的诅咒
对广大劳动妇女的赞美
引起回忆
生前
死后
直接赞美
大堰河的身世
大堰河和我的关系——我的保姆
大堰河死后的凄凉
家务繁重,疼爱乳儿
含泪别离
我成了亲生父母家的新客,忸怩不安
大堰河含着笑做佣工勤劳工作
深爱乳儿,美梦难圆
未能诀别,深深愧疚
活得凄苦,死得凄凉
家人悲苦,世道不公
赞美爱、回馈爱
——呈给大地上一切的大堰河般的保姆
怀念
哀悼
眷念感激
愧疚同情
控诉
赞颂讴歌
反复
排比
渲染
烘托
排比
反复
对比
反衬
细节描写
反复
排比
对比
排比
呼告
(乐观坚强)
(地位卑微)
(勤劳俭朴,淳朴善良)
【知识链接】——呼告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如: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大堰河形象
“手”:承载生活的艰辛
“笑”:感恩苦难的恩赐
“梦”:封藏希望的甜美
大堰河身份卑微,一生悲苦。面对苦难,她忍辱负重,微笑面对。她勤劳善良、乐观坚强,慈爱博大,苦难中憧憬着“美梦”。她的灵魂高贵且伟大。
总之,大堰河是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典型,地位低下、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的代表。
活动二: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探究一:艾青 赞美大堰河黄土下紫色的灵魂。怎么理解“紫色的灵魂”?
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面对人生的苦难,大堰河选择忍辱负重,微笑面对。她淳朴善良、乐观坚强,慈爱博大。她的灵魂最高贵,最伟大。
紫色,也是伤痕的颜色,代表不幸、苦楚。象征大堰河苦难、悲惨的一生。
作者赞美“紫色的灵魂”,就是赞美大堰河蒙受苦难却愈加高贵的灵魂和精神。
活动二: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叙写大堰河勤劳而悲苦的一生,表现对大堰河及大堰河般广大劳动妇女命运的同情,对其高贵灵魂的敬重。
与大堰河的儿子们亲如兄弟。
写下“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是大堰河,让他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不公正与罪恶,于是他彻底背叛了他所属的阶级,转而与劳动人民亲如兄弟。大堰河不仅养育了他的身体,更滋养了他的精神。
探究二:艾青对大堰河是敬重、爱戴,是如何表现的?
总结
诗人运用叙事、排比、反复等方式,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仁厚、慈爱的伟大母亲形象,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大堰河追怀痛悼、眷恋感激、赞美讴歌及无比同情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不公道社会的强烈控诉和诅咒。
大堰河短暂而痛苦的一生、大堰河一家的不幸正是旧中国劳苦大众的缩影。
引起回忆----介绍我与大堰河的关系 
大堰河生前
家务繁重,疼爱乳儿
含泪别离,贫富对比
生活勤俭,宽厚善良
爱儿好梦,美丽心灵
大堰河死后
死后凄苦,一生悲凉
殡葬之薄,悲惨写照
家人遭遇,悲剧命运
直接赞美---- 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 
(眷恋感激)
(同情诅咒)
叙事
抒情
大堰河 我的保姆
(追怀痛悼)
(赞颂讴歌)
总 结
对广大劳动妇女的赞美
对不公道社会的诅咒
主旨
艺 术 手 法
1.叙事抒情
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
2.对比、反复、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
A.地主和农民两家生活的贫富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公平。
B.对养母和生身父母不同感情的对比:揭示诗人与大堰河之间的深情。
C.大堰河生前勤苦劳作和死后凄惨悲凉的对比:控诉旧社会的黑暗。
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抒情效果。
排比: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也有助于
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诗歌的气势。
《我爱这土地》
艾青
(1938年11月)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拓 展
关于“感恩”的写作素材
1.投桃报李: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2.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原为民间俗语,后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用。
素 材 积 累
3.慈母之恩: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出自明朝《增广贤文》一书,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5.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
6.知遇之恩: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古琴,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 今武汉市汉阳龟山 )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