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佛堂镇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检测 科学(78年级+9上1-2章)1.(2025九上·义乌期中)金华酒传统酿造技艺、浦江剪纸、永康锡雕、东阳竹编等,是金华拥有的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下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A.酿酒 B.剪纸C.锡雕 D.竹编【答案】A【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解答】A、酿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B、剪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锡雕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 竹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A。2.(2025九上·义乌期中) 物质王国发生了一起团伙盗窃案, “警察”把三名“嫌疑犯”(分别是稀硫酸、氯化钠溶液和石灰水)带回了“警察局”。上级派出下列四名“警察”分别去审“他们”(即把“他们”鉴别出来)。不能一次完成任务的“警察”是( )A. B.C. D.【答案】B【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酸性、碱性和中性是描述溶液酸碱度的术语,通常用pH值来表示:酸性:当溶液的pH值小于7时,溶液呈酸性。pH值越小,酸性越强。中性:当溶液的pH值等于7时,溶液呈中性。例如,纯净的水在常温下pH值为7,是中性的。碱性:当溶液的pH值大于7时,溶液呈碱性。pH值越大,碱性越强。【解答】A.紫色石蕊遇稀硫酸变红色,遇氯化钠不变色,遇石灰水变蓝色,A正确;B.稀盐酸和稀硫酸和氯化钠不反应,和石灰水反应无现象,所以B错误;C.pH试纸遇稀硫酸,小于7;与氯化钠,等于7;遇石灰水,大于7,C正确;D.纯碱与稀硫酸有气泡,遇氯化钠无现象,遇石灰水有白色沉淀,D正确;故答案为:B3.(2025九上·义乌期中)在探究酸、碱性质时,小科的操作过程如图甲所示,烧杯中固体质量与加入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Cl+CuO═CuCl2+H2OB.由图乙可知加入稀盐酸过量C.c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CuCl2D.d点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是75克【答案】D【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解答】 A、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Cl+CuO═CuCl2+H2O,故选项正确。B、由图乙可知加入稀盐酸过量,是因为bc段是过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故选项正确。C、c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NaCl、CuCl2,故选项正确。D、设12g氧化铜反应需要稀盐酸质量是x,生成氯化铜质量是y。x=150gy=20.25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d点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是(4g+12g)÷16%=100g,故选项不正确。故答案为:D。4.(2025九上·义乌期中)根据图①﹣③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①是人体平静呼吸时,肺容量变化示意图,图中b→c段表示吸气过程,膈肌舒张B.当光照强度达到图②中b点时,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C.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图②中的a点下移D.图③表示菜豆种子萌发及幼苗长成植物体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答案】C【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解析】【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具体考察的是呼气和吸气,以及植物的呼吸作用。呼气时,呼吸肌(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容积扩大,引起肺扩张,使肺内气体压力减小,气体就进入肺,肺容量越来越大;呼气时,呼吸肌(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腔容积缩小,引起肺收缩,使肺内气体压力增大,气体就排出肺,肺容量越来越小。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强弱主要受温度、氧气的含量等因素的影响。【解答】 通过分析知道人体平静呼吸时,肺容量变化是:呼气时肺容量越来越小;吸气时肺容量越来越大。呼吸作用的强弱主要受温度、氧气的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即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温度越低呼吸作用就越弱;含氧量越高呼吸作用越强,含氧量越低呼吸作用越弱。A、图①是人体平静呼吸时,肺容量变化示意图,图中b→c段表示吸气过程,不是膈肌舒张,而是膈肌收缩。故不合题意。B、当光照强度达到图②中b点时,不是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而是光合作用开始强于呼吸作用。故不合题意。C、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呼吸作用会减弱,所以图②中的a点下移。故符合题意。D、图③表示菜豆种子萌发及幼苗长成植物体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是:菜豆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会减少,幼苗长成植物体过程中有机物会增多,所以图中曲线应该是先降低后升高。故答案为:C。5.(2025九上·义乌期中)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生长素相关实验,由图示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植物向光弯曲生长与单侧光有关B.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C.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尖端D.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答案】B【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激素【解析】【分析】分析实验:实验为一组对照实验,自变量为不同的琼脂块,观察因变量为胚芽鞘是否发生弯曲。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用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进行处理,胚芽鞘会发生弯曲生长。【解答】A、实验中不存在相关实验验证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因此不能得出该结论,A错误;B、分析实验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琼脂块中是否含生长素,从实验结果看出,不含生长素的对照组不生长,而含生长素的胚芽鞘弯向对侧生长,由此说明,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B正确;C、该实验的胚芽鞘上均不存在尖端,因此不能获得该结论,C错误;D、由于该胚芽鞘不存在尖端,而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因此该实验不能获得该结论,D错误。故答案为:B。6.(2025九上·义乌期中)Fe 、Mg 、Al 三种金属分别跟稀盐酸充分反应,得到相同质量的氢气,其原因是:①Fe、Mg、Al的质量相等,盐酸足量;②Fe、Mg、Al的质量比是56∶24∶27,盐酸足量;③Fe、Mg、Al的质量比是28∶12∶9,盐酸足量;④Fe、Mg、Al均为过量,所用盐酸的质量分数和质量都相同。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答案】A【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Fe、Mg、Al 三种金属分别跟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Mg+2HCl═MgCl2+H2↑,2Al+6HCl═2AlCl3+3H2↑,由此可知,产生氢气的是盐酸中的氢离子,故要得到相同质量的氢气有两种情况:①参与反应的HCl的质量相等;②参与反应的Fe、Mg、Al的质量符合得到相同质量的氢气的条件。【解答】 ①因为产生氢气的是盐酸中的氢离子,故参与反应的HCl的质量相等,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就相等。故④符合;②假设Fe、Mg、Al 三种金属分别跟稀盐酸充分反应,得到氢气的质量都是2g,设参与反应的Fe的质量为x,Mg的质量为y,Al的质量为z,解之得:x=56g,y=24g,z=18g,故Fe、Mg、Al的质量比为:56g:24g:18g=28:12:9。故③符合;①②不符合;故答案为:A。7.(2025九上·义乌期中)将一定量的铜锌混合粉末放A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搅拌,充分反应后过滤。向得到的滤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均无现象。则滤渣中( )A.定有银,可能有铜和锌B.一定有银,可能有铜,一定没有锌C.一定有银和铜,可能有锌D.一定有银和铜,一定没有锌【答案】B【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铜>银,将一定量的铜锌混合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搅拌,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锌和银,当锌反应完后,铜再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和银。向滤渣和滤液中分别滴加稀盐酸均无明显现象产生,说明不含能与稀盐酸反应的金属、不含硝酸银溶液;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由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铜>银,将一定量的铜锌混合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搅拌,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锌和银,当锌反应完后,铜再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和银。向滤渣和滤液中分别滴加稀盐酸均无明显现象产生,说明不含能与稀盐酸反应的金属、不含硝酸银溶液。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一定没有锌。观察选择项B正确。故答案为:B。8.(2025九上·义乌期中)在同一天时间里,从经过饥饿处理的植物的同一叶片上陆续取下面积相同的叶圆片,称取其质量,实验情况如图所示。在不考虑叶片内有机物向其他部位转移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A.叶圆片y比叶圆片x重B.y-x可代表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净增加量C.在下午4时至晚上10时这段时间内,呼吸作用的速率可表示为y-zD.假使全天温度保持不变,则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一个叶圆片制造的有机物为2y-x-z【答案】C【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两项重要的生理活动;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解答】A、y经过了光合作用,比在饥饿处理下的叶片多积累了一些有机物,因此y比x重,A正确;B、(y-x)g可代表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净增加量,B正确;C、下午4:00到晚上10:00都在黑暗中,植物叶片只进行呼吸作用,(y-z)g表示这6个小时呼吸消耗的有机物的量,所以呼吸作用速率为(y-z)/6,C错误;D、(y-x)g可代表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净增加量,(y-z)g表示这6个小时呼吸消耗的有机物的量,所以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一个叶圆片制造的有机物=6个小时内有机物的净增加量+6个小时呼吸消耗的有机物的量=(y-x)+(y-z)=2y-x-z,D正确。故答案为:C。9.(2025九上·义乌期中)小宁同学曾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在Ⅰ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Ⅱ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Ⅱ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Ⅰ和Ⅱ中( )① ② ③ ④Ⅰ CaCO3 稀HCl Na2CO3 稀H2SO4 Zn 稀H2SO4 Cu 稀H2SO4Ⅱ Ca(OH)2 NaNO3 BaCl2 Ba(OH)2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在Ⅰ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Ⅱ中有气泡冒出,说明Ⅰ中两种物质反应会生成气体,气体通过导气管进入Ⅱ中,Ⅱ中才会看到气泡;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Ⅱ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Ⅰ中生成的气体排不出去,气压增大,会把I中的液体压入Ⅱ中,与Ⅱ中的液体反应会生成沉淀,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进行分析解答。【解答】 A、打开止水夹时,Ⅰ中CaCO3、稀HCl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Ⅱ中会看到气泡,但是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氯化钙不能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看不到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B、打开止水夹时,Ⅰ中Na2CO3、稀H2SO4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Ⅱ中会看到气泡,但是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硫酸、硫酸钠均不能和氯化钠溶液反应,看不到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C、打开止水夹时,Ⅰ中锌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硫酸、硫酸锌溶液均能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溶液会变浑浊,符合实验现象,故选项正确。D、打开止水夹时,Ⅰ中铜和稀硫酸不会反应,Ⅱ中不会看到气泡,同时关闭止水夹后也不会有液体被压入Ⅱ中,溶液也不会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10.(2025九上·义乌期中)如图所示,在两个大小相等的力F1和F2的作用下,质量为m的木块可在两长板之间以v的速度匀速向下滑落,如果保持两力F1和F2的大小方向不变,能使木块m以3v的速度匀速向上滑动,那么木块向上的推力应是( )A.F1+F2 B.mg C.2mg D.3mg【答案】C【知识点】平衡力的辨别;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解析】【分析】 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就是平衡力。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有:对接触面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解答】 木块的受到的重力为:G=mg,在竖直方向,当木块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匀速下滑时,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重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所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f=G=mg,方向为:竖直向上;当木块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匀速上升时,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向上的推力与物体向下的重力、向下摩擦力的合力是平衡力,F=G+f'由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可知:匀速向上和匀速向下运动时,两个对物体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f=f',则F=G+f=2G=2mg。故答案为:C。11.(2025九上·义乌期中)在已调平的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在两只烧杯里分别注入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4.9%的稀硫酸,调至天平平衡后,向左边烧杯中加入4.4g Fe2O3,要使充分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需向右边烧杯中加入金属镁的质量为( )A.4.8g B.2.4g C.4.5g D.4.6g【答案】C【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氧化铁属于金属氧化物,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反应过程中没有气体生成,所以左边烧杯中加入后,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增加量就是的质量。(2)金属与酸的反应:镁是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反应会有气体(氢气)逸出,所以右边烧杯中加入镁后,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增加量为加入镁的质量减去生成氢气的质量。要使天平保持平衡,左右两边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增加量应相等。【解答】首先计算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100g×4.9%=4.9g。左边烧杯中, Fe2O3 与稀硫酸反应,无气体生成,所以左边烧杯内物质总质量增加4.4g。设右边烧杯中加入镁的质量为x,镁与稀硫酸反应 Mg + H2SO4 = MgSO4 + H2↑ 。根据化学方程式, H2SO4 与 Mg 反应的质量比为98:24,已知H2SO4 质量为4.9g,因为4.9g稀硫酸完全反应需要镁的质量为,说明镁过量,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要使天平平衡,右边烧杯内物质总质量增加量也应为4.4g,则x 0.1g=4.4g,解得x=4.5g。故答案为:C。12.(2025九上·义乌期中)为了能自动记录跳绳的次数,某科技小组设计了一种自动计数器,其简化电路如图甲所示,R1是一种光敏元件,每当绳子挡住了射向R1的红外线时,R1的电阻会变大,自动计数器会计数一次,信号处理系统能记录AB间每时刻的电压若已知电源电压为12V,某时段AB间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两端电压为6V时,跳绳自动计数器会计数一次B.绳子挡住了射向R1的红外线时,R1和R2的阻值相等C.绳子没有挡住射向R1的红外线时,R1的阻值是R2的3倍D.绳子挡住了射向R1的红外线时,R1的阻值会变为原来的5倍【答案】D【知识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辨别;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解析】【分析】(1)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分析出R1两端电压变化,根据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分析出最小值时跳绳自动计数器会计数一次;(2)绳子没挡住射向R1的红外线时,根据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可得此时R1两端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可得R1和R2的比;(3)每当绳子挡住了射向R1的红外线时,根据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可得此时R1两端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可得R1和R2的比。【解答】 A、由图甲可知,R1与R2串联,A、B间两端的电压等于R2两端的电压,每当绳子挡住了射向R1的红外线时,R1的电阻会变大,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可知,电阻R1阻值变大时,R1两端电压U1增大,根据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可知R2两端电压U2减小;根据图乙信息,R2两端电压最大值是6V,最小值是2V,可判断R2两端电压(A、B间两端的电压)应该为最小值2V时跳绳自动计数器会计数一次,故A错误;B、 绳子挡住红外线时,R2两端电压为U2=1V,已知电源电压U=6V,则R1两端电压为U1=U-U2=6V-1V=5V,则,即R1=5R2,故B错误; ;CD、由A项判断每当绳子挡住了射向R1的红外线时,R2两端电压为2V,根据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可得此时R1两端电压为:U1'=U-U2'=12V-2V=10V;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可得R1和R2的比为:;即R1=5R2,因为R2为定值电阻其阻值不变,所以R1的阻值会变为原来的5倍,故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13.(2025九上·义乌期中)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到B地,甲先骑自行车到中点后改为跑步,而乙则是先跑步,到中点后改为骑自行车,最后两人同时到达B地。已知甲骑自行车比乙骑自行车的速度大,并且两人骑自行车的速度均比跑步速度大,若甲、乙两人离开A地的距离s与所用的时间t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则下列四个图象中,甲、乙两人的图象只可能是( )A.甲是①,乙是② B.甲是①,乙是④C.甲是③,乙是② D.甲是③,乙是④【答案】B【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先研究两个人赶往B地的速度变化规律,再研究四个函数图象的变化特点,两相对照,选出正确答案。【解答】(1)由题意,两人都是到中点变换了行走方式,且同时到达目的地,由于甲骑自行车的速度较快,故其骑车用时比乙少,而跑步用时比乙多,故甲骑车时函数图象比乙骑车时图象增加得快,即斜率大;(2)甲跑步斜率比乙跑步斜率小,且其骑车用时比乙少,跑步用时比乙多,甲的图象是先斜率大,后斜率小,而乙的是先斜率小后斜率大,由此规律知符合甲的运行规律的图象应为①,符合乙的运行规律的图象应为④。故甲、乙各人的图象只可能甲是图①,乙是图④故答案为:B。14.(2025九上·义乌期中)如图所示,容器中盛满水,水中放入P和Q两个小球,P球为铁球,Q球为木球,它们用细线分别系于容器的上、下底部,当容器静止时,细线均伸直处于竖直方向,现使容器以一定加速度向右匀加速运动,则此时P、Q两球相对容器( )A.两球均向右偏移 B.两球均向左偏移C.P球向右偏移 D.Q球向右偏移【答案】C【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解析】【分析】木球和铁球都要随容器一起向右加速运动,考虑到铁球的密度比水大,木球的密度比水小,采用等效替代思维考虑。【解答】解:假设把P球拿掉,用同样体积的水球来替代,很显然,当这个水球随容器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水球受到的水平合力为F水=ma水,且水球相对于容器的原来位置不会改变,我们知道,同样体积的实心铁球质量要比水球质量大,即m铁>m水,故要使P球也以加速度a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单靠F水是不够的,因而还应借助绳子的拉力,所以P向左偏移,同理可以推得Q向右偏移,故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15.(2025九上·义乌期中)某固体由Ba2+、Cu2+、Na+、Cl-、CO32-、SO42-中的几种离子构成,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样品,进行如下实验:①将固体溶于水得无色透明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后得到5克白色沉淀。②在沉淀中加入过量稀硝酸,仍有3克白色沉淀。③在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该固体中一定含有( )A.Na+、CO32-、SO42- B.Cu2+、CO32-、SO42-C.Cl-、CO32-、SO42- D.Na+、Ba2+、Cl-【答案】A【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结合物质的颜色、物质的溶解性、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等分析回答。【解答】含Cu2+的溶液呈蓝色,Ba2+与CO32-、SO42-都会生成白色沉淀,所以从将固体溶于水得无色透明溶液,说明溶液中无Cu2+,Ba2+与CO32-、SO42-不会同时存在。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后得到5克白色沉淀,在沉淀中加入过量稀硝酸,仍有3克白色沉淀,说明固体中含有CO32-、SO42-,因为碳酸钡、硫酸钡是白色沉淀且碳酸钡与稀硝酸反应,硫酸钡不与稀硝酸反应,同时也可得固体中无Ba2+。根据溶液呈中性,则固体中一定含有阳离子Na+。因为加入aCl2溶液时引入了Cl-,所以在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不能说明固体中一定含有Cl-。综上分析可知,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Na+、CO32-、SO42-,A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16.(2025九上·义乌期中)生活无处不化学,在稀硫酸、熟石灰、食盐、纯碱、硫酸铜、硝酸钾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入下列空格中:(1)可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的是 ;可用做复合肥的是 。当我们走进 “化学村”,“化学村”的布局如图所示。(2)认识“居民”。盐酸有5户相邻的“居民”:Fe2O3、CO、Na2CO3、NaOH、CaCO3,其中不能与它反应的是 。(3)认识“村中的路”。只有相邻且能相互反应的 “居民”间才是通路。例如,右图中涂成黑色实线的是一条从“Fe2O3家”到达出入口的路。请你用“→”相连写出一条从“CO2家”到达任一出口的最短路线:CO2→ →出入口【答案】(1)CuSO4;KNO3(2)CO(3)Ca(OH)2,Na2CO3,H2SO4【知识点】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酸的化学性质;盐与化肥【解析】【分析】(1)物质的检验与化肥的分类: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蓝,可用于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复合肥是指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肥,硝酸钾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2)酸的化学性质:盐酸能与金属氧化物、盐、碱反应,但与一氧化碳不反应。(3)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碳酸钠能与硫酸反应,硫酸所在位置有出入口,所以可形成的路线到达出入口。【解答】(1)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所以可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的是;硝酸钾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所以可用做复合肥的是。(2)盐酸能与(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盐与酸反应)、(碱与酸反应)、(盐与酸反应)反应,而一氧化碳与盐酸不反应,所以不能与盐酸反应的是。(3) CO2为酸性氧化物,与碱Ca(OH)2反应,Ca(OH)2与Na2CO3反应,Na2CO3与H2SO4反应,如图该反应最快,对应的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Ca(OH)2+Na2CO3═CaCO3↓+2NaOH;Na2CO3+H2SO4═Na2SO4+H2O+CO2↑,所在位置有出入口,所以从 “家” 到达任一出入口的最短路线为CO2→Ca(OH)2,Na2CO3,H2SO4→出入口。17.(2025九上·义乌期中)请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1)甲图中R物质在室温(20℃)时的饱和状态为D点,40℃时的饱和状态为A点,现将R溶液从A点状态变到B状态,请设计并简述1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途径:①溶剂质量不变: ;②用不同于①的方法实现上述转化,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①所得的是否相等 (填“是”或“否”或“不一定”)。(2)乙图是表示M、N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①t℃时,M物质的溶解度为 ;②t℃时,分别向50g M、80g N固体中各加入100g水,充分搅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填序号)。a.只有N有剩余;b.只有M有剩余;c.M、N均有剩余;d.M、N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e.t℃时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答案】(1)将溶液降温至20℃并过滤,然后升温至60℃;是(2)66.7g;ae【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通过改变温度、增减溶剂或溶质的方法实现互相转化,溶液状态的变化就使得曲线图中的点做相应地移动;(2)根据题意,加水150克,加热溶解,同时蒸发掉50克水,冷却至T℃,这一系列变化后,相当于在T℃时用150g-50g=100g水分别去溶解50克M和80克N固体,判断此时的溶解情况;因此可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算出T℃两物质的溶解度,然后判断此时100g水所能溶解两种物质的最大值,从而对所做的判断进行评价 。【解答】 (1)①从溶液状态分析,A溶液为低温时饱和溶液,B溶液为高温时的不饱和溶液,可先将A状态的R溶液温度降低到20℃,过滤后再将滤液温度升高到60℃;②从溶液状态分析,A溶液为低温时饱和溶液,B溶液为高温时的不饱和溶液,可先将R溶液从A状态稀释到C状态,再将温度升高到60℃;也可先将A状态的R溶液温度降低到20℃,过滤后再将滤液温度升高到60℃.A状态由两种不同途径变到B状态时,两种途径都达到了相同的饱和程度,因此,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填:是;(2)①计算T℃时M、N两物质的溶解度: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T℃时M、N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都为40%,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可知此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为 ;②根据溶解度判断两物质在T℃时的溶解情况:T℃时M、N两物质的溶解度为67g,即此时100g水最多溶解M、N物质的质量都为67g,所以,加入的50gM可以全部溶解且形成不饱和溶液,加入的80gN不能全部溶解而成为饱和溶液;综合以上分析,当降温到T℃时固体M不会析出,而固体N物质析出80g-67g=13g;由于此时M溶液不饱和溶液而N溶液为饱和溶液,因此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不相等;此温度下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故ae正确,bcd不正确.18.(2025九上·义乌期中)如图是铁、盐酸、氢氧化钙、硫酸铜和氯化镁五种物质的反应与转化关系,“—”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在一定条件下的物质转化。已经C溶液为蓝色。(1)A物质是 (填化学式)。(2)从物质反应规律分析,在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中,能与B反应生成D的物质有____(填序号)。A.2类 B.3类 C.4类 D.5类【答案】(1)Fe(2)C【知识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题意,C溶液是蓝色,则C是硫酸铜溶液,A和C能反应,和B也能反应,则A是Fe,B是稀盐酸,C和E能反应,E和B能反应,则E是氢氧化钙,B能反应生成D,E和D能反应,则D是氯化镁,据此解答。【解答】(1)由分析可得,A是铁,化学式为Fe,故答案为:Fe;(2)B是盐酸,D是氯化镁,B反应生成D可以是稀盐酸和镁反应、稀盐酸和氢氧化镁反应,稀盐酸和碳酸镁反应、稀盐酸和氧化镁反应,故答案为:C。19.(2025九上·义乌期中) “海水稻”是一种在海边滩涂等地生长、耐盐碱强的特殊水稻。图为“海水稻”的结构层次,据图回答:(1)若A表示细胞,经过a过程形成B1-B5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胞群,则a过程为 。(2)若C表示水稻谷粒,则C在结构层次上属于 。【答案】(1)细胞分化(2)器官【知识点】结构与层次【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2)器官的概念: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水稻谷粒属于果实,是器官。【解答】(1)若A表示细胞,经过a过程形成B1 B5 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胞群,这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变化的过程,符合细胞分化的定义,所以a过程为细胞分化。(2)若C表示水稻谷粒,水稻谷粒是由不同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结合在一起,能行使繁殖等功能的结构,符合器官的定义,所以C在结构层次上属于器官。20.(2025九上·义乌期中)化学学习小组同学在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实验结束后,用长滴管吸取C中的溶液逐滴加入B中,开始无沉淀生成,后生成红褐色沉淀。则下列分析推理合理的是 (填序号)。①长滴管中吸取的C中溶液为红色②滴加前,B中有固体剩余③滴加后,B中溶液pH变大【答案】①③【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进行分析。【解答】 实验结束后,用长滴管吸取C中的溶液逐滴加入B中,开始无沉淀生成,后生成红褐色沉淀,说明C中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B中溶液中含有氯化铁和过量的盐酸,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氯化钠。①C中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可使酚酞变红色,故正确;②B中溶液中含有氯化铁和过量的盐酸,氧化铁完全反应,滴加前,B中没有固体剩余,故错误;③B中溶液中含有氯化铁和过量的盐酸,显酸性;滴加后,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氯化钠,B中溶液pH变大,故正确。故选:①③。21.(2025九上·义乌期中)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两个相同的玻璃缸装满了水,水中分别漂浮着大、小两只玩具鸭,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甲、乙两图中水对缸底的压强分别为p1和p2,缸对桌面的压强分别为p1' 和p2'。两只玩具鸭受到的浮力分别为 F1和F2,则它们的大小关系为:p1' p2',F1 F2。【答案】=;>【知识点】液体的压强;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变化【解析】【分析】 (1)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据此可知甲、乙两玻璃缸对桌面的压力关系,然后比较压强关系;(2)玩具鸭子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根据图示判断出鸭子排开水体积的大小,于是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比较浮力大小关系;【解答】 (1)因甲、乙两个玻璃缸完全相同装满了水时,水的质量相等,根据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可知,甲、乙两个玻璃缸装满水时对桌面的压力相等;由于玩具鸭子漂浮,根据漂浮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可知:G物=F浮=G排,即玩具鸭的重力与溢出水的重力相等,所以漂浮着玩具时玻璃缸对桌面的压力仍然相等,由于玻璃缸完全相同(底面积相同),则由可知,此时缸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即:p1'=p2';(2)甲、乙缸装满了水,玩具鸭子漂浮,根据图示可知,甲缸中鸭子排开水的体积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甲缸中鸭子受到的浮力大,即:F1>F2;22.(2025九上·义乌期中)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①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溶解,烧杯内有固体残留并得到无色溶液甲;②取少量无色溶液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③继续向①的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1)仅通过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 ;(填化学式)(2)无色溶液甲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____。(填字母)A.碳酸钠 B.硫酸钠 C.硝酸钡 D.氢氧化钠【答案】(1)Ba(NO3)2(2)A;B;D【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等知识进行分析。【解答】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所以(1)①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溶解,烧杯内有固体残留并得到无色溶液甲,说明了上述物质间发生反应生成了沉淀,由于碳酸钠、硫酸钠都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沉淀,由此可知,一定存在硝酸钡。故仅通过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硝酸钡;(2)②取少量无色溶液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甲一定不含碳酸钠和氢氧化钠;③继续向①的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沉淀部分溶解,沉淀应为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若甲溶液中含有硫酸钠,加入稀硝酸,碳酸钡沉淀会转化为硫酸钡沉淀,固体质量会增大,根据图示可知,甲溶液中一定没有硫酸钠,所以无色溶液甲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钠,故选:ABC。23.(2025九上·义乌期中)如图甲,电磁继电器和热敏电阻等组成了恒温箱控制电路,都处于恒温箱内,电源电压U=6V,继电器线圈的电阻可不计。图乙为热敏电阻的R1﹣t图象,且已知在30~150℃范围内,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是:R1 t=常数:电阻R2为阻值变化0﹣100Ω的温控电阻,当线圈中的电流达到30mA时,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已知可变电阻R2=50Ω时,恒温箱可保持60℃恒温,应该把恒温箱的加热器接在 (填A、B 端或C、D端),若要把恒温箱的温度控制在75℃,R2的阻值应调为 Ω,该恒温箱的温控范围为 。【答案】A、B端;80;45℃~90℃【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解析】【分析】 (1)恒温箱的加热器接在A、B端还是C、D端,主要是由热敏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趋势来决定的;(2)恒温箱的温度控制在不同的温度时,电流是30mA,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电路断开;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总电阻,根据电阻的串联求出恒温箱保持60℃恒温时R1的阻值,利用R1t=常数求出恒温箱的温度控制在75℃时热敏电阻R1的阻值,再根据电阻的串联求出此时R2的阻值;(3)根据电阻的串联求出R2的阻值为0Ω和100Ω时R1的阻值,利用R1t=常数求出恒温箱的温度,然后得出该恒温箱的温控范围。【解答】 由图可知,热敏电阻R1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可见温度越高,电路中的电流越大,当电流达到30mA时,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电路应当断开,所以应该把恒温箱的加热器接在A、B端;恒温箱的温度控制在不同的温度时,电流是30mA,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电路断开,由可得,电路中的总电阻:,当可变电阻R2=50Ω,恒温箱可保持60℃恒温时,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所以,R1的阻值:R1=R-R2=200Ω-50Ω=150Ω,因R1t=常数,所以,当温度是75℃时,则有:R1t=R1't',即:150Ω×60℃=R1'×75℃,解得:R1'=120Ω,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则此时电阻R2的阻值:R2'=R-R1'=200Ω-120Ω=80Ω;当R2=0Ω时,R1的阻值为200Ω,由R1t=常数可得,150Ω×60℃=200Ω×t1,解得:t1=45℃,当R2=100Ω时,R1的阻值为200Ω-100Ω=100Ω,由R1t=常数可得,150Ω×60℃=100Ω×t2,解得:t2=90℃,所以,该恒温箱的温控范围为45℃~90℃。故答案为:A、B端;80;45℃~90℃。24.(2025九上·义乌期中)“十 一”期间,小宇从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带回一个“小美人鱼”工艺品,他想知道这个工艺品的密度,于是进行了实验。请你根据图所示的实验数据推算:温馨提示: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推算结果均用字母表示:工艺品的密度 。【答案】【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析】【分析】 (1)知道“小美人鱼”工艺品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和其浸没在水中测力计的示数,从而可利用公式F浮=G1-G2计算工艺品所受到的浮力,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小美人鱼”工艺品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的水所受到的重力,再利用公式计算工艺品排开水的质量。(2)工艺品浸没在水中,则此时工艺品的体积就等于排开水的体积,知道排开水的质量,可利用公式计算出排开水的体积,又知道工艺品的重力,可利用公式计算出工艺品的质量,再利用公式就算出工艺品的密度。【解答】 ∵“小美人鱼”工艺品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为G1,浸没在水中测力计的示数为G2,∴工艺品所受到的浮力为:F浮=G1-G2,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G排=F浮=G1-G2,因此工艺品排开水的质量为:。工艺品的体积为:,而工艺品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为G1,∴工艺品的质量为:,则工艺品的密度为:。25.(2025九上·义乌期中)在测量大气压的实验中,针筒活塞的面积为5×10﹣5m2,轮轴间的摩擦和细线重不计。为消除活塞与针筒间的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小明采用了图示装置,将注射器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把活塞推至注射器筒底端,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活塞通过水平细线与烧杯相连,向烧杯中缓慢加水,当活塞刚开始向左滑动时,测得杯与水的总质量为0.69kg;然后从烧杯中向外缓慢抽水,当抽出0.42kg水时,活塞又开始向右滑动,则活塞与注射器筒之间的摩擦力为 N,所测大气压的值应为 Pa。【答案】2.1;0.96×105【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解析】【分析】 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开始向左滑动时,此时摩擦力与所受的大气压力方向相同;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开始向右滑动时,此时摩擦力与所受的大气压力方向相反,对活塞进行受力分析即可求出大气压力和摩擦力,再根据求出大气压强的值。【解答】 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开始向左滑动时,G1=0.69kg×10N/kg=6.9N,此时活塞受水平向左的拉力F拉、水平向右的大气压力F和摩擦力f,活塞受到水平向左的拉力为:F拉=G1=6.9N,则有:F+f=F拉=6.9N;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开始向右滑动时,F拉'=G2=(0.69kg-0.42kg)×10N/kg=2.7N,此时活塞受水平向左的拉力F拉'、摩擦力f、水平向右的大气压力F,则:F-f=F拉'=2.7N,两式联立解得:F=4.8N,f=2.1N,大气压强为:。26.(2025九上·义乌期中)小科在课堂活动中进行氢氧化钙与氯化铁反应的实验,实验操作如图所示。他发现没有出现预期的红褐色沉淀,这是什么原因呢?(1)小科猜想:是不是久置的氢氧化钙溶液完全变质了?他取少量氢氧化钙溶液,向其中加入 ,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钙没有完全变质。(2)小科又想是不是氯化铁的问题呢?通过查阅资料,小科知道了氯化铁久置后会转化成氢氧化铁。因此实验室在配制氯化铁溶液时,总会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盐酸,以防出现氢氧化铁沉淀。为了检验氯化铁溶液中是否含有盐酸,小科设计了以下两个方案。方案一: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方案二: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镁粉,观察是否产生气泡。小明觉得其中一个方案不可行,请指出该方案并说明理由 。(3)经过实验验证,氯化铁溶液中含有盐酸。为了得到预期的红褐色沉淀,若仍用原试剂应如何操作? 【答案】(1)碳酸钠溶液(2)方案一不可行,因为稀盐酸和氯化铁均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故不能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盐酸(3)将氯化铁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钙溶液中【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钙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进行分析;(2)根据稀盐酸和氯化铁均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进行分析。(3)根据为了得到预期的红褐色沉淀,将氯化铁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钙溶液中,会产生红褐色沉淀进行分析。【解答】 (1)氢氧化钙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取少量氢氧化钙溶液,向其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出现溶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钙没有完全变质;(2)方案一是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该方案不可行,因为稀盐酸和氯化铁均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故不能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盐酸。(3)经过实验验证,氯化铁溶液中含有盐酸。为了得到预期的红褐色沉淀,将氯化铁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钙溶液中,会产生红褐色沉淀。27.(2025九上·义乌期中)膨松剂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屡见不鲜,小到包子馒头,大到其它的肉类食品,膨松剂的运用十分的广泛。某面包膨松剂由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铵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甲同学想对其成分进行检验。查阅资料后,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前弹簧夹都处于关闭状态),并分3步进行实验。资料:①膨松剂在面包制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2NaHCO3Na2CO3+H2O+CO2↑,NH4HCO3NH3↑+H2O+CO2↑;②氨气溶于水所得溶液为氨水,呈碱性。实验操作:第1步:关闭K2,打开K1,经过加热,D中出现了明显现象。第2步:关闭K1,打开K2,加热至试管B中的水里气泡不再产生。第3步:观察到大试管中还有剩余物质。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以下问题:(1)从“第2步”可知,装置B的作用是 。(2)如果没有装置C,D中可能不会出现什么实验现象? 。(3)写出实验中膨松剂的物质组成: 。【答案】(1)判断反应是否进行完全(2)无色溶液变红色(3)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铵【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水的作用是判断反应是否进行完全,没有气泡说明反应完进行解答;(2)根据D装置的作用是用来检验是否产生氨气的,而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可以和氨水发生反应进行分析;(3)根据加热碳酸氢铵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氨气溶于水显碱性,可使酚酞变红;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固体和水、二氧化碳进行解答。【解答】 (1)水的作用是判断反应是否进行完全,没有气泡说明反应完;(2)D装置的作用是用来检验是否产生氨气的,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而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可以和氨水发生反应,从而可能看不到D装置中的现象,而C装置中的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从而避免了二氧化碳干扰实验现象;如果没有装置C,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碳酸能与氨水反应生成碳酸铵,D中可能不会出现酚酞试液变红的现象;(3)组装好仪器,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导管口产生气泡,说明装置不漏气;装入药品进行加热,打开阀门K1、关闭阀门K2,如果观察到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有碳酸氢铵存在;然后打开阀门K2、关闭阀门K1继续加热,最终观察到B中试管内没有气泡冒出,且原药品中仍有固体残留物,说明有碳酸氢钠存在;28.(2025九上·义乌期中)某班同学为当地科普馆制作细胞模型,以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同学们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分小组进行项目规划,并开启了项目学习的探究实践之旅。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第一组同学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0.9%的生理盐水,这样做的目的是 。制作好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看到如图二所示图像,若想让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向 (填“左下方”或“右上方”)移动装片。(2)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细胞模型,同时针对该模型的科学性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规。植物细胞模型评价量规(节选)评价指标 优秀 良好 待改进指标a 结构完整,无缺失,且能选择与其功能相匹配的材料 结构不够完整,有1﹣2处缺失,且选择的材料与其功能匹配度一般 结构不够完整,缺失3处及以上,且选择的材料与其功能不匹配指标b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至少能展示细胞中2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能展示细胞中1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未能展示细胞结构的功能制作细胞膜时,有两种材料可供选择,一种是透明塑料薄膜,另一种是网眼很小的细纱网。你会选择哪种材料?并简要说明理由 。(3)第二组同学利用彩色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了植物细胞模型,如图三所示。根据评价指标a,你认为该组同学的作品应被评定为哪个指标?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保持细胞原有形态;左下方(2)网眼细纱,网眼细纱可以更好地展示出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3)良好,结构中缺少细胞壁,不够完整【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解析】【分析】 动植物细胞都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细胞膜具着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质是生命活动的场所;液泡内含细胞液,是营养组织储存的地方;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壁对植物起保护和支持的作用。【解答】(1) 第一组同学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0.9%的生理盐水,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持细胞原有的形态和结构;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上下左右都相反,所以采用在哪移哪的方法,图二中像在左下方,所以把装片向左下方移动,使其跑到视野的正中央;(2) 选网眼细纱,网眼细纱可以更好地展示出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 良好,结构中缺少细胞壁,不够完整故答案为:(1)保持细胞原有形态、左下方(2) 网眼细纱,网眼细纱可以更好地展示出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 良好,结构中缺少细胞壁,不够完整29.(2025九上·义乌期中)如图一是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装置,图二是检验相关性质的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查阅资料知,高铁酸钾(K2FeO4)固体可用于制取氧气。方案一:4K2FeO4 △2Fe2O3+4K2O+3O2↑方案二:4K2FeO4+10H2O═4Fe(OH)3↓+8KOH+3O2↑(1)若用方案二制取并收集氧气,则选用的发生装置的接口顺序是 (填字母)。(2)下列关于以上两种方案制取氧气的判断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可多选)。A.方案一发生分解反应、方案二发生复分解反应B.恰好完全反应后,反应后的剩余物质均可进行过滤分离C.方案二更简便、节能D.制取等质量的氧气,两种方案所需高铁酸钾的质量相等(3)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若用图二装置证明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可重复选用)。①从f端通氮气; 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从e端通二氧化碳; ④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入D装置的广口瓶中;【答案】(1)ad(2)C;D(3)④③①②③【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液型,和氧气的性质分析;(2)A、根据方案一是分解反应,方案二不是复分解反应分析;B、根据方案二可以用过滤分离,方案一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分析;C、根据方案二更简便、节能分析;D、根据化学方程式分析;(3)根据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分析。【解答】 (1)利用方案二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利用倒置的集气瓶进行收集氧气,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需要从短管进入,所以发生装置的接口顺序为ad。故答案为:ad;(2)A、方案一是分解反应,方案二不是复分解反应,A 错误;B、恰好完全反应后的产物,方案二可以用过滤分离,但是方案一中的氧化钾会与水反应,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B错误;C、方案二更简便、节能,C正确;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得出制取等质量的氧气,所消耗高铁酸钾的质量相等,D正确。故选:CD;(3)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若用图乙装置证明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④③①②③,使其形成对照,得出结论。故答案为:④③①②③。30.(2025九上·义乌期中)某兴趣小组用二节新干电池,规格为“10Ω 1.5A”的滑动变阻器等器材,来测导体电阻。请分析回答:(1)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向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当滑片移到C点时,发现两表才有示数,示数分别为2V、0.2A.根据以上信息思考该电路的连接方式,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该连接方式,将图1电路连接完整。(2)继续调节滑动变阻器进行测量,测得数据如表所示,第二次测量时电流表示数如图2所示,据图把表中所缺数据填写完整。实验序号 电压/V 电流/A1 2.0 0.202 2.5 3 2.8 0.28(3)该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4)该小组同学用这套器材(所有器材不变)和阻值为5Ω、10Ω、20Ω的三个定值电阻继续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要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那么电阻两端电压最小能控制到 V。【答案】(1)(2)0.24(3)减小实验的误差(4)2.4【知识点】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解析】【分析】 (1)“当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当滑片移到C点时,发现两表才有示数,”说明C点右侧有断路故障(或接触不良),则变阻器应选择左下接线柱;(2)根据电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读出电流表的示数;(3)多次测量求出电阻后,取平均值可减小实验的误差;电路中电阻变小,则变阻器应选择右下接线柱;(4)当滑片移到C点时,两表的示数分别为2V、0.2A,据此求出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出滑动变阻器此时的电阻值;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要保持电压一定,根据串联电路电压与电阻的关系求出把阻值为20Ω的电阻连入电路时电压表的最小示数,即为电阻两端电压最小。【解答】 (1)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R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由题意可知,当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当滑片移到C点时,发现两表才有示数,这说明C点右侧有断路故障(或接触不良),则变阻器应选择左下接线柱(A接线柱)与电源正极相连,如图所示:(2)图1中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24A;(3)在用伏安法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时,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减小实验的误差;(4)由题知,向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当滑片移到C点时,两表的示数分别为2V、0.2A,据此可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3V-2V=1V,根据欧姆定律可得,滑动变阻器此时的电阻值为:,即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最大阻值为5Ω;因为定值电阻的最大阻值为20Ω,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最大阻值为5Ω,根据“在串联电路中,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等于电阻之比”可得:U定:U滑=R定:R滑=20Ω:5Ω=4:1;又因电源电压为3V,故20Ω的电阻分得的最小电压值为,故实验时将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最小设定为2.4V。31.(2025九上·义乌期中)用沉淀法可测定食用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取12.5g食用碱样品(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含有少量的杂质氯化钠),加水完全溶解后制成100g溶液,逐次滴加浓度相同的氯化钙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实验序号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加入CaCl2溶液的质量/g 20.0 20.0 20.0 20.0 20.0 20.0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g 118.0 136.0 154.0 M 190.0 210.0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数据M的值为 。(2)请画出生成沉淀的质量随滴加氯化钙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图(标明恰好完全反应时点的坐标)。(3)求该食用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4)第6次实验结束后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答案】(1)172(2)(3)解:根据表中数据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沉淀的质量为100g+20g×6-210g=10g。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解得:x=10.6g则该食用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答:该食用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84.8%。(4)解:第6次实验时,已完全反应,生成的质量设为y。 解得y=11.7g原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2.5g 10.6g=1.9g反应后溶液中氯化钠的总质量为11.7g+1.9g=13.6g溶液的总质量为210.0g则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 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结合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 (1)由图中数据可知,每加入20g氯化钙溶液时,生成沉淀的质量为2g,而第4、5次时,增加了40g氯化钙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154g+40g-191g=3g,则说明第5次时碳酸钠完全反应,则M的值为154g+20g-2g=172g。(2)由上述分析可知,每加入20.0g氯化钙溶液,生成2g沉淀,则加入90g氯化钙溶液时,完全反应,生成沉淀共9g,则图为:32.(2025九上·义乌期中)某同学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做“氧化铜+硫酸→硫酸铜+水”的实验,其五次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实验次数 氧化铜/g 硫酸溶液/g 硫酸铜/g1 2.0 120 4.02 4.0 120 8.03 6.0 120 9.64 8.0 200 165 10.0 200 x根据实验结果填写下列空格:(1)哪几次反应氧化铜有剩余? (2)哪几次反应硫酸有剩余? (3)表中x的值是 。(4)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答案】(1)3、5(2)1、2(3)16(4)设硫酸的质量分数是y解得y=4.9%【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发现物质的变化规律,由1可知2.0g氧化铜可生成硫酸铜4.0g,所以可判断氧化铜的过量情况,酸有剩余即氧化铜完全反应后酸还有剩余的过程,利用表中的数据分析可完成相关的判断。【解答】(1)(2) 由1、2两次实验可知,每2g氧化铜完全反应会生成4g硫酸铜,而由3到5的实验硫酸铜的量增加的不成比例,也就是当酸足量时6g氧化铜可生成12g硫酸铜,但却生成了9.6g说明酸量不足,又因为由4g氧化铜变到6g氧化铜时,硫酸铜的量有所增加,所以120g的硫酸在1、2步中一定会有剩余,所以3中氧化铜过量,则硫酸已全部反应,因此120g硫酸最多生成硫酸铜的质量是9.6g硫酸铜,所以200g硫酸最多生成硫酸铜的质量是16g,所以x=16g,因为120g硫酸最多生成9.6g的氧化铜,列比例式可求出200g硫酸生成的硫酸铜的最大量是16,由1可知生成16g硫酸铜需要氧化铜是8g,所以5中的氧化铜过量且5中的氧化铜过量,也可得到1、2中的酸是过量的。33.(2025九上·义乌期中)阿根廷工程师设计了十款新型家用电梯,该电梯外形是长圆筒,升降过程不使用线缆,而是靠气压驱动。需要上楼时,抽气泵启动,抽走顶部空气,此时底部与顶部就会形成气压差,底部空气推动电梯室往上升,需要下楼时,顶部充气,气压增大,使电梯往下降。底部高压区始终与外界连通,外界大气压为1×105Pa,电梯室质量为100kg,电梯室与圆筒壁之间的摩擦力为200N,底部和顶部面积均为0.9m2,(g=10N/kg)。(1)气压差形成的压力差为多少,可使空载的电梯匀速上升?(2)抽气机最多能把低压区的气压降到9.5×104Pa,则该电梯匀速下降时能装载的物体的最大质量是多少?【答案】(1)空载的电梯匀速上升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下的摩擦力和竖直向上的大气压力的差,所以重力和摩擦力两者之和就等于气压差形成的压力差,即F=G+f=mg+f=100kg×10N/kg+200N=1200N(2)电梯匀速下降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摩擦力、竖直向上的压力,电梯受到的向上的压力为F2=(p0﹣p1)S=(1×105Pa﹣9.5×104Pa)×0.9m2=4500N;电梯匀速下降,摩擦力方向向上,G总=F1+f=4500N+200N=4700N;总质量为:m总470kg;则下降时能装载的物体的最大质量为:m2=m总﹣m0=470kg﹣100kg=370kg【知识点】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压强的变化【解析】【分析】(1)空载的电梯匀速上升时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两者之和就是气压差形成的压力差;(2)对电梯进行受力分析算出电梯匀速下降时能装载的物体的重力,根据G=mg算出最大质量。34.(2025九上·义乌期中)有一种石灰石样品的主要成分是CaCO3.课外小组同学将100g稀盐酸分5次加入到35g石灰石样品中(已知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得到如下部分数据和图象。请仔细观察下列表格和图象计算: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加入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剩余固体的质量/g 30 a 20(1)第2次加入盐酸后,a为 g。(2)石灰石样品中CaCO3质量分数为多少?(结果精确到0.1%)(3)10%的CaCl2溶液可作为路面保湿剂。欲将第5次实验后的溶液配成10%的CaCl2溶液,可先向此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石灰右粉末,完全反应后过滤,这时还需要向滤液中加入水多少克?(假设实验过程中溶液损失忽略不计)【答案】(1)25(2)第4次加入稀盐酸后,固体物质总共减少的质量=5g×4=20g,则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3)由表格信息可知每20g盐酸消耗5g碳酸钙,所以第5次加盐酸后,反应消耗碳酸钙质量=5×5g=25g设25g碳酸钙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钙质量为x,同时放出二氧化碳质量为y。x=27.75gy=11g10%的氯化钙溶液质量=27.75g÷10%=277.5g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100g+25g﹣11g=114g则还需要加水质量=277.5g﹣114g=163.5g答:石灰石样品中CaCO3质量分数为57.1%;还需要向滤液中加入水163.5g【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的图象可知,在加入80g稀盐酸即第4次加入后,恰好反应完全,此后再加稀盐酸也不再会反应放出二氧化碳了,因此,前四次实验固体都得到充分反应;根据第1次反应的数据可推知每加入20g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减少的质量,据此规律可推断a值;4次反应固体物质减少的质量即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据此计算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计算5次所加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钙质量即为10%氯化钙溶液中溶质质量,据此计算10%的氯化钙溶液总质量与反应后所得氯化钙溶液质量差即为还需加水量。【解答】(1)每加入20g稀盐酸固体质量将会减少35g-30g=5g,所以,第2次加入20g稀盐酸后,所剩余固体的质量=30g-5g=25g;35.(2025九上·义乌期中)举重前运动员常常会抓一把“镁粉”在手里搓,以起到防滑效果,某种“镁粉”中“含有 MgO, Mg(OH)2, MgCO3中的一种或几种固体。某兴趣小组对其成分展开了探究分别取4.2克MgO、 Mg(OH)2, MgCO3和“镁粉”置于烧杯中, 逐滴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粉末恰好消失。四种固体消耗稀盐酸的质量如表所示,且烧杯③和烧杯④中产生了大量气泡。请结合实验现象和数拇回答问题。物质 MgO Mg(OH)2 MgCO3 “镁粉”消耗稀盐酸的质量/克 121.8 m 58.0 61.9(1)烧杯③中产生的气体是 。(2)“镁粉”中不只含有 MgCO3一种物质,理由是 。(3)表格中m的值为?(写出计算过程)(4)为确定“镁粉”的具体成分,兴趣小组补充了如下实验:取“镁粉”和MgCO3各4.2克,加入足量稀盐酸,生成相同条件下的气体体积分别为952毫升和1120毫升,由此可知该种“镁粉”的成分是 (写出推断的过程)【答案】(1)二氧化碳(2)镁粉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与碳酸镁不同(3)设与碳酸镁反应消耗的氯化氢的质量为x。x=3.65g所用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设与氢氧化镁反应消耗的氯化氢的质量为y。y≈5.286g消耗盐酸的质量为答:表格中m的值为84.0;(4)碳酸镁和氢氧化镁【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 (1)根据碳酸盐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分析;(2)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3)根据与碳酸镁反应消耗的氯化氢的质量计算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再根据氢氧化镁的质量计算盐酸的质量;(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设计实验,根据数据进行分析:“镁粉”中除MgCO3外的另一种物质。【解答】 (1)碳酸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烧杯③中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取MgCO3和“镁粉”样品4.2g,逐滴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粉末恰好消失,消耗的盐酸质量不相等;(3)设与碳酸镁反应消耗的氯化氢的质量为x。x=3.65g所用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设与氢氧化镁反应消耗的氯化氢的质量为y。y≈5.286g消耗盐酸的质量为答:表格中m的值为84.0;(4)为确定“镁粉”的具体成分,同学们认为还需要补充如下实验:取“镁粉”和MgCO3各4.2克,加入足量稀盐酸,生成相同条件下的气体体积分别为952毫升和1120毫升;设MgCO3的质量为m,则,解得m=3.57g,消耗盐酸的质量为;“镁粉”中另一种物质的质量为4.2g-3.57g=0.63g,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61.9g-49.3g=12.6g,则设4.2g该物质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n,则,解得n=84g,故“镁粉”中除MgCO3外的另一种物质为Mg(OH)2。1 / 1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佛堂镇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检测 科学(78年级+9上1-2章)1.(2025九上·义乌期中)金华酒传统酿造技艺、浦江剪纸、永康锡雕、东阳竹编等,是金华拥有的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下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A.酿酒 B.剪纸C.锡雕 D.竹编2.(2025九上·义乌期中) 物质王国发生了一起团伙盗窃案, “警察”把三名“嫌疑犯”(分别是稀硫酸、氯化钠溶液和石灰水)带回了“警察局”。上级派出下列四名“警察”分别去审“他们”(即把“他们”鉴别出来)。不能一次完成任务的“警察”是( )A. B.C. D.3.(2025九上·义乌期中)在探究酸、碱性质时,小科的操作过程如图甲所示,烧杯中固体质量与加入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Cl+CuO═CuCl2+H2OB.由图乙可知加入稀盐酸过量C.c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CuCl2D.d点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是75克4.(2025九上·义乌期中)根据图①﹣③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①是人体平静呼吸时,肺容量变化示意图,图中b→c段表示吸气过程,膈肌舒张B.当光照强度达到图②中b点时,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C.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图②中的a点下移D.图③表示菜豆种子萌发及幼苗长成植物体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5.(2025九上·义乌期中)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生长素相关实验,由图示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植物向光弯曲生长与单侧光有关B.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C.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尖端D.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6.(2025九上·义乌期中)Fe 、Mg 、Al 三种金属分别跟稀盐酸充分反应,得到相同质量的氢气,其原因是:①Fe、Mg、Al的质量相等,盐酸足量;②Fe、Mg、Al的质量比是56∶24∶27,盐酸足量;③Fe、Mg、Al的质量比是28∶12∶9,盐酸足量;④Fe、Mg、Al均为过量,所用盐酸的质量分数和质量都相同。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7.(2025九上·义乌期中)将一定量的铜锌混合粉末放A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搅拌,充分反应后过滤。向得到的滤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均无现象。则滤渣中( )A.定有银,可能有铜和锌B.一定有银,可能有铜,一定没有锌C.一定有银和铜,可能有锌D.一定有银和铜,一定没有锌8.(2025九上·义乌期中)在同一天时间里,从经过饥饿处理的植物的同一叶片上陆续取下面积相同的叶圆片,称取其质量,实验情况如图所示。在不考虑叶片内有机物向其他部位转移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A.叶圆片y比叶圆片x重B.y-x可代表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净增加量C.在下午4时至晚上10时这段时间内,呼吸作用的速率可表示为y-zD.假使全天温度保持不变,则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一个叶圆片制造的有机物为2y-x-z9.(2025九上·义乌期中)小宁同学曾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在Ⅰ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Ⅱ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Ⅱ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Ⅰ和Ⅱ中( )① ② ③ ④Ⅰ CaCO3 稀HCl Na2CO3 稀H2SO4 Zn 稀H2SO4 Cu 稀H2SO4Ⅱ Ca(OH)2 NaNO3 BaCl2 Ba(OH)2A.① B.② C.③ D.④10.(2025九上·义乌期中)如图所示,在两个大小相等的力F1和F2的作用下,质量为m的木块可在两长板之间以v的速度匀速向下滑落,如果保持两力F1和F2的大小方向不变,能使木块m以3v的速度匀速向上滑动,那么木块向上的推力应是( )A.F1+F2 B.mg C.2mg D.3mg11.(2025九上·义乌期中)在已调平的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在两只烧杯里分别注入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4.9%的稀硫酸,调至天平平衡后,向左边烧杯中加入4.4g Fe2O3,要使充分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需向右边烧杯中加入金属镁的质量为( )A.4.8g B.2.4g C.4.5g D.4.6g12.(2025九上·义乌期中)为了能自动记录跳绳的次数,某科技小组设计了一种自动计数器,其简化电路如图甲所示,R1是一种光敏元件,每当绳子挡住了射向R1的红外线时,R1的电阻会变大,自动计数器会计数一次,信号处理系统能记录AB间每时刻的电压若已知电源电压为12V,某时段AB间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两端电压为6V时,跳绳自动计数器会计数一次B.绳子挡住了射向R1的红外线时,R1和R2的阻值相等C.绳子没有挡住射向R1的红外线时,R1的阻值是R2的3倍D.绳子挡住了射向R1的红外线时,R1的阻值会变为原来的5倍13.(2025九上·义乌期中)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到B地,甲先骑自行车到中点后改为跑步,而乙则是先跑步,到中点后改为骑自行车,最后两人同时到达B地。已知甲骑自行车比乙骑自行车的速度大,并且两人骑自行车的速度均比跑步速度大,若甲、乙两人离开A地的距离s与所用的时间t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则下列四个图象中,甲、乙两人的图象只可能是( )A.甲是①,乙是② B.甲是①,乙是④C.甲是③,乙是② D.甲是③,乙是④14.(2025九上·义乌期中)如图所示,容器中盛满水,水中放入P和Q两个小球,P球为铁球,Q球为木球,它们用细线分别系于容器的上、下底部,当容器静止时,细线均伸直处于竖直方向,现使容器以一定加速度向右匀加速运动,则此时P、Q两球相对容器( )A.两球均向右偏移 B.两球均向左偏移C.P球向右偏移 D.Q球向右偏移15.(2025九上·义乌期中)某固体由Ba2+、Cu2+、Na+、Cl-、CO32-、SO42-中的几种离子构成,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样品,进行如下实验:①将固体溶于水得无色透明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后得到5克白色沉淀。②在沉淀中加入过量稀硝酸,仍有3克白色沉淀。③在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该固体中一定含有( )A.Na+、CO32-、SO42- B.Cu2+、CO32-、SO42-C.Cl-、CO32-、SO42- D.Na+、Ba2+、Cl-16.(2025九上·义乌期中)生活无处不化学,在稀硫酸、熟石灰、食盐、纯碱、硫酸铜、硝酸钾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入下列空格中:(1)可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的是 ;可用做复合肥的是 。当我们走进 “化学村”,“化学村”的布局如图所示。(2)认识“居民”。盐酸有5户相邻的“居民”:Fe2O3、CO、Na2CO3、NaOH、CaCO3,其中不能与它反应的是 。(3)认识“村中的路”。只有相邻且能相互反应的 “居民”间才是通路。例如,右图中涂成黑色实线的是一条从“Fe2O3家”到达出入口的路。请你用“→”相连写出一条从“CO2家”到达任一出口的最短路线:CO2→ →出入口17.(2025九上·义乌期中)请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1)甲图中R物质在室温(20℃)时的饱和状态为D点,40℃时的饱和状态为A点,现将R溶液从A点状态变到B状态,请设计并简述1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途径:①溶剂质量不变: ;②用不同于①的方法实现上述转化,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①所得的是否相等 (填“是”或“否”或“不一定”)。(2)乙图是表示M、N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①t℃时,M物质的溶解度为 ;②t℃时,分别向50g M、80g N固体中各加入100g水,充分搅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填序号)。a.只有N有剩余;b.只有M有剩余;c.M、N均有剩余;d.M、N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e.t℃时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18.(2025九上·义乌期中)如图是铁、盐酸、氢氧化钙、硫酸铜和氯化镁五种物质的反应与转化关系,“—”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在一定条件下的物质转化。已经C溶液为蓝色。(1)A物质是 (填化学式)。(2)从物质反应规律分析,在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中,能与B反应生成D的物质有____(填序号)。A.2类 B.3类 C.4类 D.5类19.(2025九上·义乌期中) “海水稻”是一种在海边滩涂等地生长、耐盐碱强的特殊水稻。图为“海水稻”的结构层次,据图回答:(1)若A表示细胞,经过a过程形成B1-B5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胞群,则a过程为 。(2)若C表示水稻谷粒,则C在结构层次上属于 。20.(2025九上·义乌期中)化学学习小组同学在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实验结束后,用长滴管吸取C中的溶液逐滴加入B中,开始无沉淀生成,后生成红褐色沉淀。则下列分析推理合理的是 (填序号)。①长滴管中吸取的C中溶液为红色②滴加前,B中有固体剩余③滴加后,B中溶液pH变大21.(2025九上·义乌期中)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两个相同的玻璃缸装满了水,水中分别漂浮着大、小两只玩具鸭,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甲、乙两图中水对缸底的压强分别为p1和p2,缸对桌面的压强分别为p1' 和p2'。两只玩具鸭受到的浮力分别为 F1和F2,则它们的大小关系为:p1' p2',F1 F2。22.(2025九上·义乌期中)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①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溶解,烧杯内有固体残留并得到无色溶液甲;②取少量无色溶液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③继续向①的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1)仅通过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 ;(填化学式)(2)无色溶液甲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____。(填字母)A.碳酸钠 B.硫酸钠 C.硝酸钡 D.氢氧化钠23.(2025九上·义乌期中)如图甲,电磁继电器和热敏电阻等组成了恒温箱控制电路,都处于恒温箱内,电源电压U=6V,继电器线圈的电阻可不计。图乙为热敏电阻的R1﹣t图象,且已知在30~150℃范围内,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是:R1 t=常数:电阻R2为阻值变化0﹣100Ω的温控电阻,当线圈中的电流达到30mA时,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已知可变电阻R2=50Ω时,恒温箱可保持60℃恒温,应该把恒温箱的加热器接在 (填A、B 端或C、D端),若要把恒温箱的温度控制在75℃,R2的阻值应调为 Ω,该恒温箱的温控范围为 。24.(2025九上·义乌期中)“十 一”期间,小宇从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带回一个“小美人鱼”工艺品,他想知道这个工艺品的密度,于是进行了实验。请你根据图所示的实验数据推算:温馨提示: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推算结果均用字母表示:工艺品的密度 。25.(2025九上·义乌期中)在测量大气压的实验中,针筒活塞的面积为5×10﹣5m2,轮轴间的摩擦和细线重不计。为消除活塞与针筒间的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小明采用了图示装置,将注射器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把活塞推至注射器筒底端,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活塞通过水平细线与烧杯相连,向烧杯中缓慢加水,当活塞刚开始向左滑动时,测得杯与水的总质量为0.69kg;然后从烧杯中向外缓慢抽水,当抽出0.42kg水时,活塞又开始向右滑动,则活塞与注射器筒之间的摩擦力为 N,所测大气压的值应为 Pa。26.(2025九上·义乌期中)小科在课堂活动中进行氢氧化钙与氯化铁反应的实验,实验操作如图所示。他发现没有出现预期的红褐色沉淀,这是什么原因呢?(1)小科猜想:是不是久置的氢氧化钙溶液完全变质了?他取少量氢氧化钙溶液,向其中加入 ,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钙没有完全变质。(2)小科又想是不是氯化铁的问题呢?通过查阅资料,小科知道了氯化铁久置后会转化成氢氧化铁。因此实验室在配制氯化铁溶液时,总会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盐酸,以防出现氢氧化铁沉淀。为了检验氯化铁溶液中是否含有盐酸,小科设计了以下两个方案。方案一: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方案二: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镁粉,观察是否产生气泡。小明觉得其中一个方案不可行,请指出该方案并说明理由 。(3)经过实验验证,氯化铁溶液中含有盐酸。为了得到预期的红褐色沉淀,若仍用原试剂应如何操作? 27.(2025九上·义乌期中)膨松剂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屡见不鲜,小到包子馒头,大到其它的肉类食品,膨松剂的运用十分的广泛。某面包膨松剂由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铵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甲同学想对其成分进行检验。查阅资料后,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前弹簧夹都处于关闭状态),并分3步进行实验。资料:①膨松剂在面包制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2NaHCO3Na2CO3+H2O+CO2↑,NH4HCO3NH3↑+H2O+CO2↑;②氨气溶于水所得溶液为氨水,呈碱性。实验操作:第1步:关闭K2,打开K1,经过加热,D中出现了明显现象。第2步:关闭K1,打开K2,加热至试管B中的水里气泡不再产生。第3步:观察到大试管中还有剩余物质。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以下问题:(1)从“第2步”可知,装置B的作用是 。(2)如果没有装置C,D中可能不会出现什么实验现象? 。(3)写出实验中膨松剂的物质组成: 。28.(2025九上·义乌期中)某班同学为当地科普馆制作细胞模型,以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同学们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分小组进行项目规划,并开启了项目学习的探究实践之旅。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第一组同学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0.9%的生理盐水,这样做的目的是 。制作好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看到如图二所示图像,若想让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向 (填“左下方”或“右上方”)移动装片。(2)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细胞模型,同时针对该模型的科学性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规。植物细胞模型评价量规(节选)评价指标 优秀 良好 待改进指标a 结构完整,无缺失,且能选择与其功能相匹配的材料 结构不够完整,有1﹣2处缺失,且选择的材料与其功能匹配度一般 结构不够完整,缺失3处及以上,且选择的材料与其功能不匹配指标b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至少能展示细胞中2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能展示细胞中1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未能展示细胞结构的功能制作细胞膜时,有两种材料可供选择,一种是透明塑料薄膜,另一种是网眼很小的细纱网。你会选择哪种材料?并简要说明理由 。(3)第二组同学利用彩色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了植物细胞模型,如图三所示。根据评价指标a,你认为该组同学的作品应被评定为哪个指标?并简要说明理由 。29.(2025九上·义乌期中)如图一是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装置,图二是检验相关性质的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查阅资料知,高铁酸钾(K2FeO4)固体可用于制取氧气。方案一:4K2FeO4 △2Fe2O3+4K2O+3O2↑方案二:4K2FeO4+10H2O═4Fe(OH)3↓+8KOH+3O2↑(1)若用方案二制取并收集氧气,则选用的发生装置的接口顺序是 (填字母)。(2)下列关于以上两种方案制取氧气的判断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可多选)。A.方案一发生分解反应、方案二发生复分解反应B.恰好完全反应后,反应后的剩余物质均可进行过滤分离C.方案二更简便、节能D.制取等质量的氧气,两种方案所需高铁酸钾的质量相等(3)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若用图二装置证明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可重复选用)。①从f端通氮气; 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从e端通二氧化碳; ④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入D装置的广口瓶中;30.(2025九上·义乌期中)某兴趣小组用二节新干电池,规格为“10Ω 1.5A”的滑动变阻器等器材,来测导体电阻。请分析回答:(1)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向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当滑片移到C点时,发现两表才有示数,示数分别为2V、0.2A.根据以上信息思考该电路的连接方式,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该连接方式,将图1电路连接完整。(2)继续调节滑动变阻器进行测量,测得数据如表所示,第二次测量时电流表示数如图2所示,据图把表中所缺数据填写完整。实验序号 电压/V 电流/A1 2.0 0.202 2.5 3 2.8 0.28(3)该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4)该小组同学用这套器材(所有器材不变)和阻值为5Ω、10Ω、20Ω的三个定值电阻继续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要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那么电阻两端电压最小能控制到 V。31.(2025九上·义乌期中)用沉淀法可测定食用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取12.5g食用碱样品(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含有少量的杂质氯化钠),加水完全溶解后制成100g溶液,逐次滴加浓度相同的氯化钙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实验序号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加入CaCl2溶液的质量/g 20.0 20.0 20.0 20.0 20.0 20.0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g 118.0 136.0 154.0 M 190.0 210.0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数据M的值为 。(2)请画出生成沉淀的质量随滴加氯化钙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图(标明恰好完全反应时点的坐标)。(3)求该食用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4)第6次实验结束后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32.(2025九上·义乌期中)某同学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做“氧化铜+硫酸→硫酸铜+水”的实验,其五次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实验次数 氧化铜/g 硫酸溶液/g 硫酸铜/g1 2.0 120 4.02 4.0 120 8.03 6.0 120 9.64 8.0 200 165 10.0 200 x根据实验结果填写下列空格:(1)哪几次反应氧化铜有剩余? (2)哪几次反应硫酸有剩余? (3)表中x的值是 。(4)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33.(2025九上·义乌期中)阿根廷工程师设计了十款新型家用电梯,该电梯外形是长圆筒,升降过程不使用线缆,而是靠气压驱动。需要上楼时,抽气泵启动,抽走顶部空气,此时底部与顶部就会形成气压差,底部空气推动电梯室往上升,需要下楼时,顶部充气,气压增大,使电梯往下降。底部高压区始终与外界连通,外界大气压为1×105Pa,电梯室质量为100kg,电梯室与圆筒壁之间的摩擦力为200N,底部和顶部面积均为0.9m2,(g=10N/kg)。(1)气压差形成的压力差为多少,可使空载的电梯匀速上升?(2)抽气机最多能把低压区的气压降到9.5×104Pa,则该电梯匀速下降时能装载的物体的最大质量是多少?34.(2025九上·义乌期中)有一种石灰石样品的主要成分是CaCO3.课外小组同学将100g稀盐酸分5次加入到35g石灰石样品中(已知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得到如下部分数据和图象。请仔细观察下列表格和图象计算: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加入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剩余固体的质量/g 30 a 20(1)第2次加入盐酸后,a为 g。(2)石灰石样品中CaCO3质量分数为多少?(结果精确到0.1%)(3)10%的CaCl2溶液可作为路面保湿剂。欲将第5次实验后的溶液配成10%的CaCl2溶液,可先向此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石灰右粉末,完全反应后过滤,这时还需要向滤液中加入水多少克?(假设实验过程中溶液损失忽略不计)35.(2025九上·义乌期中)举重前运动员常常会抓一把“镁粉”在手里搓,以起到防滑效果,某种“镁粉”中“含有 MgO, Mg(OH)2, MgCO3中的一种或几种固体。某兴趣小组对其成分展开了探究分别取4.2克MgO、 Mg(OH)2, MgCO3和“镁粉”置于烧杯中, 逐滴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粉末恰好消失。四种固体消耗稀盐酸的质量如表所示,且烧杯③和烧杯④中产生了大量气泡。请结合实验现象和数拇回答问题。物质 MgO Mg(OH)2 MgCO3 “镁粉”消耗稀盐酸的质量/克 121.8 m 58.0 61.9(1)烧杯③中产生的气体是 。(2)“镁粉”中不只含有 MgCO3一种物质,理由是 。(3)表格中m的值为?(写出计算过程)(4)为确定“镁粉”的具体成分,兴趣小组补充了如下实验:取“镁粉”和MgCO3各4.2克,加入足量稀盐酸,生成相同条件下的气体体积分别为952毫升和1120毫升,由此可知该种“镁粉”的成分是 (写出推断的过程)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解答】A、酿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B、剪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锡雕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 竹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A。2.【答案】B【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酸性、碱性和中性是描述溶液酸碱度的术语,通常用pH值来表示:酸性:当溶液的pH值小于7时,溶液呈酸性。pH值越小,酸性越强。中性:当溶液的pH值等于7时,溶液呈中性。例如,纯净的水在常温下pH值为7,是中性的。碱性:当溶液的pH值大于7时,溶液呈碱性。pH值越大,碱性越强。【解答】A.紫色石蕊遇稀硫酸变红色,遇氯化钠不变色,遇石灰水变蓝色,A正确;B.稀盐酸和稀硫酸和氯化钠不反应,和石灰水反应无现象,所以B错误;C.pH试纸遇稀硫酸,小于7;与氯化钠,等于7;遇石灰水,大于7,C正确;D.纯碱与稀硫酸有气泡,遇氯化钠无现象,遇石灰水有白色沉淀,D正确;故答案为:B3.【答案】D【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解答】 A、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Cl+CuO═CuCl2+H2O,故选项正确。B、由图乙可知加入稀盐酸过量,是因为bc段是过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故选项正确。C、c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NaCl、CuCl2,故选项正确。D、设12g氧化铜反应需要稀盐酸质量是x,生成氯化铜质量是y。x=150gy=20.25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d点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是(4g+12g)÷16%=100g,故选项不正确。故答案为:D。4.【答案】C【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解析】【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具体考察的是呼气和吸气,以及植物的呼吸作用。呼气时,呼吸肌(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容积扩大,引起肺扩张,使肺内气体压力减小,气体就进入肺,肺容量越来越大;呼气时,呼吸肌(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腔容积缩小,引起肺收缩,使肺内气体压力增大,气体就排出肺,肺容量越来越小。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强弱主要受温度、氧气的含量等因素的影响。【解答】 通过分析知道人体平静呼吸时,肺容量变化是:呼气时肺容量越来越小;吸气时肺容量越来越大。呼吸作用的强弱主要受温度、氧气的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即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温度越低呼吸作用就越弱;含氧量越高呼吸作用越强,含氧量越低呼吸作用越弱。A、图①是人体平静呼吸时,肺容量变化示意图,图中b→c段表示吸气过程,不是膈肌舒张,而是膈肌收缩。故不合题意。B、当光照强度达到图②中b点时,不是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而是光合作用开始强于呼吸作用。故不合题意。C、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呼吸作用会减弱,所以图②中的a点下移。故符合题意。D、图③表示菜豆种子萌发及幼苗长成植物体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是:菜豆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会减少,幼苗长成植物体过程中有机物会增多,所以图中曲线应该是先降低后升高。故答案为:C。5.【答案】B【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激素【解析】【分析】分析实验:实验为一组对照实验,自变量为不同的琼脂块,观察因变量为胚芽鞘是否发生弯曲。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用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进行处理,胚芽鞘会发生弯曲生长。【解答】A、实验中不存在相关实验验证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因此不能得出该结论,A错误;B、分析实验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琼脂块中是否含生长素,从实验结果看出,不含生长素的对照组不生长,而含生长素的胚芽鞘弯向对侧生长,由此说明,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B正确;C、该实验的胚芽鞘上均不存在尖端,因此不能获得该结论,C错误;D、由于该胚芽鞘不存在尖端,而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因此该实验不能获得该结论,D错误。故答案为:B。6.【答案】A【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Fe、Mg、Al 三种金属分别跟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Mg+2HCl═MgCl2+H2↑,2Al+6HCl═2AlCl3+3H2↑,由此可知,产生氢气的是盐酸中的氢离子,故要得到相同质量的氢气有两种情况:①参与反应的HCl的质量相等;②参与反应的Fe、Mg、Al的质量符合得到相同质量的氢气的条件。【解答】 ①因为产生氢气的是盐酸中的氢离子,故参与反应的HCl的质量相等,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就相等。故④符合;②假设Fe、Mg、Al 三种金属分别跟稀盐酸充分反应,得到氢气的质量都是2g,设参与反应的Fe的质量为x,Mg的质量为y,Al的质量为z,解之得:x=56g,y=24g,z=18g,故Fe、Mg、Al的质量比为:56g:24g:18g=28:12:9。故③符合;①②不符合;故答案为:A。7.【答案】B【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铜>银,将一定量的铜锌混合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搅拌,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锌和银,当锌反应完后,铜再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和银。向滤渣和滤液中分别滴加稀盐酸均无明显现象产生,说明不含能与稀盐酸反应的金属、不含硝酸银溶液;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由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铜>银,将一定量的铜锌混合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搅拌,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锌和银,当锌反应完后,铜再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和银。向滤渣和滤液中分别滴加稀盐酸均无明显现象产生,说明不含能与稀盐酸反应的金属、不含硝酸银溶液。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一定没有锌。观察选择项B正确。故答案为:B。8.【答案】C【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两项重要的生理活动;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解答】A、y经过了光合作用,比在饥饿处理下的叶片多积累了一些有机物,因此y比x重,A正确;B、(y-x)g可代表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净增加量,B正确;C、下午4:00到晚上10:00都在黑暗中,植物叶片只进行呼吸作用,(y-z)g表示这6个小时呼吸消耗的有机物的量,所以呼吸作用速率为(y-z)/6,C错误;D、(y-x)g可代表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净增加量,(y-z)g表示这6个小时呼吸消耗的有机物的量,所以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一个叶圆片制造的有机物=6个小时内有机物的净增加量+6个小时呼吸消耗的有机物的量=(y-x)+(y-z)=2y-x-z,D正确。故答案为:C。9.【答案】C【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在Ⅰ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Ⅱ中有气泡冒出,说明Ⅰ中两种物质反应会生成气体,气体通过导气管进入Ⅱ中,Ⅱ中才会看到气泡;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Ⅱ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Ⅰ中生成的气体排不出去,气压增大,会把I中的液体压入Ⅱ中,与Ⅱ中的液体反应会生成沉淀,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进行分析解答。【解答】 A、打开止水夹时,Ⅰ中CaCO3、稀HCl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Ⅱ中会看到气泡,但是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氯化钙不能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看不到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B、打开止水夹时,Ⅰ中Na2CO3、稀H2SO4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Ⅱ中会看到气泡,但是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硫酸、硫酸钠均不能和氯化钠溶液反应,看不到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C、打开止水夹时,Ⅰ中锌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硫酸、硫酸锌溶液均能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溶液会变浑浊,符合实验现象,故选项正确。D、打开止水夹时,Ⅰ中铜和稀硫酸不会反应,Ⅱ中不会看到气泡,同时关闭止水夹后也不会有液体被压入Ⅱ中,溶液也不会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10.【答案】C【知识点】平衡力的辨别;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解析】【分析】 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就是平衡力。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有:对接触面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解答】 木块的受到的重力为:G=mg,在竖直方向,当木块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匀速下滑时,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重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所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f=G=mg,方向为:竖直向上;当木块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匀速上升时,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向上的推力与物体向下的重力、向下摩擦力的合力是平衡力,F=G+f'由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可知:匀速向上和匀速向下运动时,两个对物体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f=f',则F=G+f=2G=2mg。故答案为:C。11.【答案】C【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氧化铁属于金属氧化物,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反应过程中没有气体生成,所以左边烧杯中加入后,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增加量就是的质量。(2)金属与酸的反应:镁是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反应会有气体(氢气)逸出,所以右边烧杯中加入镁后,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增加量为加入镁的质量减去生成氢气的质量。要使天平保持平衡,左右两边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增加量应相等。【解答】首先计算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100g×4.9%=4.9g。左边烧杯中, Fe2O3 与稀硫酸反应,无气体生成,所以左边烧杯内物质总质量增加4.4g。设右边烧杯中加入镁的质量为x,镁与稀硫酸反应 Mg + H2SO4 = MgSO4 + H2↑ 。根据化学方程式, H2SO4 与 Mg 反应的质量比为98:24,已知H2SO4 质量为4.9g,因为4.9g稀硫酸完全反应需要镁的质量为,说明镁过量,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要使天平平衡,右边烧杯内物质总质量增加量也应为4.4g,则x 0.1g=4.4g,解得x=4.5g。故答案为:C。12.【答案】D【知识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辨别;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解析】【分析】(1)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分析出R1两端电压变化,根据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分析出最小值时跳绳自动计数器会计数一次;(2)绳子没挡住射向R1的红外线时,根据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可得此时R1两端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可得R1和R2的比;(3)每当绳子挡住了射向R1的红外线时,根据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可得此时R1两端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可得R1和R2的比。【解答】 A、由图甲可知,R1与R2串联,A、B间两端的电压等于R2两端的电压,每当绳子挡住了射向R1的红外线时,R1的电阻会变大,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可知,电阻R1阻值变大时,R1两端电压U1增大,根据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可知R2两端电压U2减小;根据图乙信息,R2两端电压最大值是6V,最小值是2V,可判断R2两端电压(A、B间两端的电压)应该为最小值2V时跳绳自动计数器会计数一次,故A错误;B、 绳子挡住红外线时,R2两端电压为U2=1V,已知电源电压U=6V,则R1两端电压为U1=U-U2=6V-1V=5V,则,即R1=5R2,故B错误; ;CD、由A项判断每当绳子挡住了射向R1的红外线时,R2两端电压为2V,根据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可得此时R1两端电压为:U1'=U-U2'=12V-2V=10V;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可得R1和R2的比为:;即R1=5R2,因为R2为定值电阻其阻值不变,所以R1的阻值会变为原来的5倍,故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13.【答案】B【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先研究两个人赶往B地的速度变化规律,再研究四个函数图象的变化特点,两相对照,选出正确答案。【解答】(1)由题意,两人都是到中点变换了行走方式,且同时到达目的地,由于甲骑自行车的速度较快,故其骑车用时比乙少,而跑步用时比乙多,故甲骑车时函数图象比乙骑车时图象增加得快,即斜率大;(2)甲跑步斜率比乙跑步斜率小,且其骑车用时比乙少,跑步用时比乙多,甲的图象是先斜率大,后斜率小,而乙的是先斜率小后斜率大,由此规律知符合甲的运行规律的图象应为①,符合乙的运行规律的图象应为④。故甲、乙各人的图象只可能甲是图①,乙是图④故答案为:B。14.【答案】C【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解析】【分析】木球和铁球都要随容器一起向右加速运动,考虑到铁球的密度比水大,木球的密度比水小,采用等效替代思维考虑。【解答】解:假设把P球拿掉,用同样体积的水球来替代,很显然,当这个水球随容器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水球受到的水平合力为F水=ma水,且水球相对于容器的原来位置不会改变,我们知道,同样体积的实心铁球质量要比水球质量大,即m铁>m水,故要使P球也以加速度a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单靠F水是不够的,因而还应借助绳子的拉力,所以P向左偏移,同理可以推得Q向右偏移,故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15.【答案】A【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结合物质的颜色、物质的溶解性、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等分析回答。【解答】含Cu2+的溶液呈蓝色,Ba2+与CO32-、SO42-都会生成白色沉淀,所以从将固体溶于水得无色透明溶液,说明溶液中无Cu2+,Ba2+与CO32-、SO42-不会同时存在。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后得到5克白色沉淀,在沉淀中加入过量稀硝酸,仍有3克白色沉淀,说明固体中含有CO32-、SO42-,因为碳酸钡、硫酸钡是白色沉淀且碳酸钡与稀硝酸反应,硫酸钡不与稀硝酸反应,同时也可得固体中无Ba2+。根据溶液呈中性,则固体中一定含有阳离子Na+。因为加入aCl2溶液时引入了Cl-,所以在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不能说明固体中一定含有Cl-。综上分析可知,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Na+、CO32-、SO42-,A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16.【答案】(1)CuSO4;KNO3(2)CO(3)Ca(OH)2,Na2CO3,H2SO4【知识点】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酸的化学性质;盐与化肥【解析】【分析】(1)物质的检验与化肥的分类: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蓝,可用于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复合肥是指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肥,硝酸钾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2)酸的化学性质:盐酸能与金属氧化物、盐、碱反应,但与一氧化碳不反应。(3)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碳酸钠能与硫酸反应,硫酸所在位置有出入口,所以可形成的路线到达出入口。【解答】(1)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所以可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的是;硝酸钾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所以可用做复合肥的是。(2)盐酸能与(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盐与酸反应)、(碱与酸反应)、(盐与酸反应)反应,而一氧化碳与盐酸不反应,所以不能与盐酸反应的是。(3) CO2为酸性氧化物,与碱Ca(OH)2反应,Ca(OH)2与Na2CO3反应,Na2CO3与H2SO4反应,如图该反应最快,对应的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Ca(OH)2+Na2CO3═CaCO3↓+2NaOH;Na2CO3+H2SO4═Na2SO4+H2O+CO2↑,所在位置有出入口,所以从 “家” 到达任一出入口的最短路线为CO2→Ca(OH)2,Na2CO3,H2SO4→出入口。17.【答案】(1)将溶液降温至20℃并过滤,然后升温至60℃;是(2)66.7g;ae【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通过改变温度、增减溶剂或溶质的方法实现互相转化,溶液状态的变化就使得曲线图中的点做相应地移动;(2)根据题意,加水150克,加热溶解,同时蒸发掉50克水,冷却至T℃,这一系列变化后,相当于在T℃时用150g-50g=100g水分别去溶解50克M和80克N固体,判断此时的溶解情况;因此可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算出T℃两物质的溶解度,然后判断此时100g水所能溶解两种物质的最大值,从而对所做的判断进行评价 。【解答】 (1)①从溶液状态分析,A溶液为低温时饱和溶液,B溶液为高温时的不饱和溶液,可先将A状态的R溶液温度降低到20℃,过滤后再将滤液温度升高到60℃;②从溶液状态分析,A溶液为低温时饱和溶液,B溶液为高温时的不饱和溶液,可先将R溶液从A状态稀释到C状态,再将温度升高到60℃;也可先将A状态的R溶液温度降低到20℃,过滤后再将滤液温度升高到60℃.A状态由两种不同途径变到B状态时,两种途径都达到了相同的饱和程度,因此,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填:是;(2)①计算T℃时M、N两物质的溶解度: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T℃时M、N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都为40%,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可知此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为 ;②根据溶解度判断两物质在T℃时的溶解情况:T℃时M、N两物质的溶解度为67g,即此时100g水最多溶解M、N物质的质量都为67g,所以,加入的50gM可以全部溶解且形成不饱和溶液,加入的80gN不能全部溶解而成为饱和溶液;综合以上分析,当降温到T℃时固体M不会析出,而固体N物质析出80g-67g=13g;由于此时M溶液不饱和溶液而N溶液为饱和溶液,因此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不相等;此温度下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故ae正确,bcd不正确.18.【答案】(1)Fe(2)C【知识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题意,C溶液是蓝色,则C是硫酸铜溶液,A和C能反应,和B也能反应,则A是Fe,B是稀盐酸,C和E能反应,E和B能反应,则E是氢氧化钙,B能反应生成D,E和D能反应,则D是氯化镁,据此解答。【解答】(1)由分析可得,A是铁,化学式为Fe,故答案为:Fe;(2)B是盐酸,D是氯化镁,B反应生成D可以是稀盐酸和镁反应、稀盐酸和氢氧化镁反应,稀盐酸和碳酸镁反应、稀盐酸和氧化镁反应,故答案为:C。19.【答案】(1)细胞分化(2)器官【知识点】结构与层次【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2)器官的概念: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水稻谷粒属于果实,是器官。【解答】(1)若A表示细胞,经过a过程形成B1 B5 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胞群,这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变化的过程,符合细胞分化的定义,所以a过程为细胞分化。(2)若C表示水稻谷粒,水稻谷粒是由不同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结合在一起,能行使繁殖等功能的结构,符合器官的定义,所以C在结构层次上属于器官。20.【答案】①③【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进行分析。【解答】 实验结束后,用长滴管吸取C中的溶液逐滴加入B中,开始无沉淀生成,后生成红褐色沉淀,说明C中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B中溶液中含有氯化铁和过量的盐酸,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氯化钠。①C中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可使酚酞变红色,故正确;②B中溶液中含有氯化铁和过量的盐酸,氧化铁完全反应,滴加前,B中没有固体剩余,故错误;③B中溶液中含有氯化铁和过量的盐酸,显酸性;滴加后,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氯化钠,B中溶液pH变大,故正确。故选:①③。21.【答案】=;>【知识点】液体的压强;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变化【解析】【分析】 (1)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据此可知甲、乙两玻璃缸对桌面的压力关系,然后比较压强关系;(2)玩具鸭子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根据图示判断出鸭子排开水体积的大小,于是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比较浮力大小关系;【解答】 (1)因甲、乙两个玻璃缸完全相同装满了水时,水的质量相等,根据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可知,甲、乙两个玻璃缸装满水时对桌面的压力相等;由于玩具鸭子漂浮,根据漂浮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可知:G物=F浮=G排,即玩具鸭的重力与溢出水的重力相等,所以漂浮着玩具时玻璃缸对桌面的压力仍然相等,由于玻璃缸完全相同(底面积相同),则由可知,此时缸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即:p1'=p2';(2)甲、乙缸装满了水,玩具鸭子漂浮,根据图示可知,甲缸中鸭子排开水的体积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甲缸中鸭子受到的浮力大,即:F1>F2;22.【答案】(1)Ba(NO3)2(2)A;B;D【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等知识进行分析。【解答】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所以(1)①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溶解,烧杯内有固体残留并得到无色溶液甲,说明了上述物质间发生反应生成了沉淀,由于碳酸钠、硫酸钠都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沉淀,由此可知,一定存在硝酸钡。故仅通过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硝酸钡;(2)②取少量无色溶液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甲一定不含碳酸钠和氢氧化钠;③继续向①的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沉淀部分溶解,沉淀应为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若甲溶液中含有硫酸钠,加入稀硝酸,碳酸钡沉淀会转化为硫酸钡沉淀,固体质量会增大,根据图示可知,甲溶液中一定没有硫酸钠,所以无色溶液甲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钠,故选:ABC。23.【答案】A、B端;80;45℃~90℃【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解析】【分析】 (1)恒温箱的加热器接在A、B端还是C、D端,主要是由热敏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趋势来决定的;(2)恒温箱的温度控制在不同的温度时,电流是30mA,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电路断开;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总电阻,根据电阻的串联求出恒温箱保持60℃恒温时R1的阻值,利用R1t=常数求出恒温箱的温度控制在75℃时热敏电阻R1的阻值,再根据电阻的串联求出此时R2的阻值;(3)根据电阻的串联求出R2的阻值为0Ω和100Ω时R1的阻值,利用R1t=常数求出恒温箱的温度,然后得出该恒温箱的温控范围。【解答】 由图可知,热敏电阻R1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可见温度越高,电路中的电流越大,当电流达到30mA时,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电路应当断开,所以应该把恒温箱的加热器接在A、B端;恒温箱的温度控制在不同的温度时,电流是30mA,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电路断开,由可得,电路中的总电阻:,当可变电阻R2=50Ω,恒温箱可保持60℃恒温时,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所以,R1的阻值:R1=R-R2=200Ω-50Ω=150Ω,因R1t=常数,所以,当温度是75℃时,则有:R1t=R1't',即:150Ω×60℃=R1'×75℃,解得:R1'=120Ω,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则此时电阻R2的阻值:R2'=R-R1'=200Ω-120Ω=80Ω;当R2=0Ω时,R1的阻值为200Ω,由R1t=常数可得,150Ω×60℃=200Ω×t1,解得:t1=45℃,当R2=100Ω时,R1的阻值为200Ω-100Ω=100Ω,由R1t=常数可得,150Ω×60℃=100Ω×t2,解得:t2=90℃,所以,该恒温箱的温控范围为45℃~90℃。故答案为:A、B端;80;45℃~90℃。24.【答案】【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析】【分析】 (1)知道“小美人鱼”工艺品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和其浸没在水中测力计的示数,从而可利用公式F浮=G1-G2计算工艺品所受到的浮力,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小美人鱼”工艺品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的水所受到的重力,再利用公式计算工艺品排开水的质量。(2)工艺品浸没在水中,则此时工艺品的体积就等于排开水的体积,知道排开水的质量,可利用公式计算出排开水的体积,又知道工艺品的重力,可利用公式计算出工艺品的质量,再利用公式就算出工艺品的密度。【解答】 ∵“小美人鱼”工艺品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为G1,浸没在水中测力计的示数为G2,∴工艺品所受到的浮力为:F浮=G1-G2,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G排=F浮=G1-G2,因此工艺品排开水的质量为:。工艺品的体积为:,而工艺品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为G1,∴工艺品的质量为:,则工艺品的密度为:。25.【答案】2.1;0.96×105【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解析】【分析】 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开始向左滑动时,此时摩擦力与所受的大气压力方向相同;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开始向右滑动时,此时摩擦力与所受的大气压力方向相反,对活塞进行受力分析即可求出大气压力和摩擦力,再根据求出大气压强的值。【解答】 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开始向左滑动时,G1=0.69kg×10N/kg=6.9N,此时活塞受水平向左的拉力F拉、水平向右的大气压力F和摩擦力f,活塞受到水平向左的拉力为:F拉=G1=6.9N,则有:F+f=F拉=6.9N;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开始向右滑动时,F拉'=G2=(0.69kg-0.42kg)×10N/kg=2.7N,此时活塞受水平向左的拉力F拉'、摩擦力f、水平向右的大气压力F,则:F-f=F拉'=2.7N,两式联立解得:F=4.8N,f=2.1N,大气压强为:。26.【答案】(1)碳酸钠溶液(2)方案一不可行,因为稀盐酸和氯化铁均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故不能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盐酸(3)将氯化铁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钙溶液中【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钙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进行分析;(2)根据稀盐酸和氯化铁均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进行分析。(3)根据为了得到预期的红褐色沉淀,将氯化铁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钙溶液中,会产生红褐色沉淀进行分析。【解答】 (1)氢氧化钙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取少量氢氧化钙溶液,向其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出现溶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钙没有完全变质;(2)方案一是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该方案不可行,因为稀盐酸和氯化铁均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故不能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盐酸。(3)经过实验验证,氯化铁溶液中含有盐酸。为了得到预期的红褐色沉淀,将氯化铁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钙溶液中,会产生红褐色沉淀。27.【答案】(1)判断反应是否进行完全(2)无色溶液变红色(3)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铵【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水的作用是判断反应是否进行完全,没有气泡说明反应完进行解答;(2)根据D装置的作用是用来检验是否产生氨气的,而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可以和氨水发生反应进行分析;(3)根据加热碳酸氢铵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氨气溶于水显碱性,可使酚酞变红;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固体和水、二氧化碳进行解答。【解答】 (1)水的作用是判断反应是否进行完全,没有气泡说明反应完;(2)D装置的作用是用来检验是否产生氨气的,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而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可以和氨水发生反应,从而可能看不到D装置中的现象,而C装置中的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从而避免了二氧化碳干扰实验现象;如果没有装置C,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碳酸能与氨水反应生成碳酸铵,D中可能不会出现酚酞试液变红的现象;(3)组装好仪器,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导管口产生气泡,说明装置不漏气;装入药品进行加热,打开阀门K1、关闭阀门K2,如果观察到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有碳酸氢铵存在;然后打开阀门K2、关闭阀门K1继续加热,最终观察到B中试管内没有气泡冒出,且原药品中仍有固体残留物,说明有碳酸氢钠存在;28.【答案】(1)保持细胞原有形态;左下方(2)网眼细纱,网眼细纱可以更好地展示出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3)良好,结构中缺少细胞壁,不够完整【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解析】【分析】 动植物细胞都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细胞膜具着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质是生命活动的场所;液泡内含细胞液,是营养组织储存的地方;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壁对植物起保护和支持的作用。【解答】(1) 第一组同学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0.9%的生理盐水,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持细胞原有的形态和结构;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上下左右都相反,所以采用在哪移哪的方法,图二中像在左下方,所以把装片向左下方移动,使其跑到视野的正中央;(2) 选网眼细纱,网眼细纱可以更好地展示出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 良好,结构中缺少细胞壁,不够完整故答案为:(1)保持细胞原有形态、左下方(2) 网眼细纱,网眼细纱可以更好地展示出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 良好,结构中缺少细胞壁,不够完整29.【答案】(1)ad(2)C;D(3)④③①②③【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液型,和氧气的性质分析;(2)A、根据方案一是分解反应,方案二不是复分解反应分析;B、根据方案二可以用过滤分离,方案一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分析;C、根据方案二更简便、节能分析;D、根据化学方程式分析;(3)根据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分析。【解答】 (1)利用方案二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利用倒置的集气瓶进行收集氧气,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需要从短管进入,所以发生装置的接口顺序为ad。故答案为:ad;(2)A、方案一是分解反应,方案二不是复分解反应,A 错误;B、恰好完全反应后的产物,方案二可以用过滤分离,但是方案一中的氧化钾会与水反应,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B错误;C、方案二更简便、节能,C正确;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得出制取等质量的氧气,所消耗高铁酸钾的质量相等,D正确。故选:CD;(3)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若用图乙装置证明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④③①②③,使其形成对照,得出结论。故答案为:④③①②③。30.【答案】(1)(2)0.24(3)减小实验的误差(4)2.4【知识点】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解析】【分析】 (1)“当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当滑片移到C点时,发现两表才有示数,”说明C点右侧有断路故障(或接触不良),则变阻器应选择左下接线柱;(2)根据电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读出电流表的示数;(3)多次测量求出电阻后,取平均值可减小实验的误差;电路中电阻变小,则变阻器应选择右下接线柱;(4)当滑片移到C点时,两表的示数分别为2V、0.2A,据此求出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出滑动变阻器此时的电阻值;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要保持电压一定,根据串联电路电压与电阻的关系求出把阻值为20Ω的电阻连入电路时电压表的最小示数,即为电阻两端电压最小。【解答】 (1)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R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由题意可知,当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当滑片移到C点时,发现两表才有示数,这说明C点右侧有断路故障(或接触不良),则变阻器应选择左下接线柱(A接线柱)与电源正极相连,如图所示:(2)图1中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24A;(3)在用伏安法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时,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减小实验的误差;(4)由题知,向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当滑片移到C点时,两表的示数分别为2V、0.2A,据此可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3V-2V=1V,根据欧姆定律可得,滑动变阻器此时的电阻值为:,即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最大阻值为5Ω;因为定值电阻的最大阻值为20Ω,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最大阻值为5Ω,根据“在串联电路中,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等于电阻之比”可得:U定:U滑=R定:R滑=20Ω:5Ω=4:1;又因电源电压为3V,故20Ω的电阻分得的最小电压值为,故实验时将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最小设定为2.4V。31.【答案】(1)172(2)(3)解:根据表中数据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沉淀的质量为100g+20g×6-210g=10g。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解得:x=10.6g则该食用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答:该食用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84.8%。(4)解:第6次实验时,已完全反应,生成的质量设为y。 解得y=11.7g原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2.5g 10.6g=1.9g反应后溶液中氯化钠的总质量为11.7g+1.9g=13.6g溶液的总质量为210.0g则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 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结合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 (1)由图中数据可知,每加入20g氯化钙溶液时,生成沉淀的质量为2g,而第4、5次时,增加了40g氯化钙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154g+40g-191g=3g,则说明第5次时碳酸钠完全反应,则M的值为154g+20g-2g=172g。(2)由上述分析可知,每加入20.0g氯化钙溶液,生成2g沉淀,则加入90g氯化钙溶液时,完全反应,生成沉淀共9g,则图为:32.【答案】(1)3、5(2)1、2(3)16(4)设硫酸的质量分数是y解得y=4.9%【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发现物质的变化规律,由1可知2.0g氧化铜可生成硫酸铜4.0g,所以可判断氧化铜的过量情况,酸有剩余即氧化铜完全反应后酸还有剩余的过程,利用表中的数据分析可完成相关的判断。【解答】(1)(2) 由1、2两次实验可知,每2g氧化铜完全反应会生成4g硫酸铜,而由3到5的实验硫酸铜的量增加的不成比例,也就是当酸足量时6g氧化铜可生成12g硫酸铜,但却生成了9.6g说明酸量不足,又因为由4g氧化铜变到6g氧化铜时,硫酸铜的量有所增加,所以120g的硫酸在1、2步中一定会有剩余,所以3中氧化铜过量,则硫酸已全部反应,因此120g硫酸最多生成硫酸铜的质量是9.6g硫酸铜,所以200g硫酸最多生成硫酸铜的质量是16g,所以x=16g,因为120g硫酸最多生成9.6g的氧化铜,列比例式可求出200g硫酸生成的硫酸铜的最大量是16,由1可知生成16g硫酸铜需要氧化铜是8g,所以5中的氧化铜过量且5中的氧化铜过量,也可得到1、2中的酸是过量的。33.【答案】(1)空载的电梯匀速上升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下的摩擦力和竖直向上的大气压力的差,所以重力和摩擦力两者之和就等于气压差形成的压力差,即F=G+f=mg+f=100kg×10N/kg+200N=1200N(2)电梯匀速下降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摩擦力、竖直向上的压力,电梯受到的向上的压力为F2=(p0﹣p1)S=(1×105Pa﹣9.5×104Pa)×0.9m2=4500N;电梯匀速下降,摩擦力方向向上,G总=F1+f=4500N+200N=4700N;总质量为:m总470kg;则下降时能装载的物体的最大质量为:m2=m总﹣m0=470kg﹣100kg=370kg【知识点】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压强的变化【解析】【分析】(1)空载的电梯匀速上升时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两者之和就是气压差形成的压力差;(2)对电梯进行受力分析算出电梯匀速下降时能装载的物体的重力,根据G=mg算出最大质量。34.【答案】(1)25(2)第4次加入稀盐酸后,固体物质总共减少的质量=5g×4=20g,则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3)由表格信息可知每20g盐酸消耗5g碳酸钙,所以第5次加盐酸后,反应消耗碳酸钙质量=5×5g=25g设25g碳酸钙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钙质量为x,同时放出二氧化碳质量为y。x=27.75gy=11g10%的氯化钙溶液质量=27.75g÷10%=277.5g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100g+25g﹣11g=114g则还需要加水质量=277.5g﹣114g=163.5g答:石灰石样品中CaCO3质量分数为57.1%;还需要向滤液中加入水163.5g【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的图象可知,在加入80g稀盐酸即第4次加入后,恰好反应完全,此后再加稀盐酸也不再会反应放出二氧化碳了,因此,前四次实验固体都得到充分反应;根据第1次反应的数据可推知每加入20g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减少的质量,据此规律可推断a值;4次反应固体物质减少的质量即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据此计算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计算5次所加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钙质量即为10%氯化钙溶液中溶质质量,据此计算10%的氯化钙溶液总质量与反应后所得氯化钙溶液质量差即为还需加水量。【解答】(1)每加入20g稀盐酸固体质量将会减少35g-30g=5g,所以,第2次加入20g稀盐酸后,所剩余固体的质量=30g-5g=25g;35.【答案】(1)二氧化碳(2)镁粉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与碳酸镁不同(3)设与碳酸镁反应消耗的氯化氢的质量为x。x=3.65g所用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设与氢氧化镁反应消耗的氯化氢的质量为y。y≈5.286g消耗盐酸的质量为答:表格中m的值为84.0;(4)碳酸镁和氢氧化镁【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 (1)根据碳酸盐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分析;(2)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3)根据与碳酸镁反应消耗的氯化氢的质量计算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再根据氢氧化镁的质量计算盐酸的质量;(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设计实验,根据数据进行分析:“镁粉”中除MgCO3外的另一种物质。【解答】 (1)碳酸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烧杯③中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取MgCO3和“镁粉”样品4.2g,逐滴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粉末恰好消失,消耗的盐酸质量不相等;(3)设与碳酸镁反应消耗的氯化氢的质量为x。x=3.65g所用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设与氢氧化镁反应消耗的氯化氢的质量为y。y≈5.286g消耗盐酸的质量为答:表格中m的值为84.0;(4)为确定“镁粉”的具体成分,同学们认为还需要补充如下实验:取“镁粉”和MgCO3各4.2克,加入足量稀盐酸,生成相同条件下的气体体积分别为952毫升和1120毫升;设MgCO3的质量为m,则,解得m=3.57g,消耗盐酸的质量为;“镁粉”中另一种物质的质量为4.2g-3.57g=0.63g,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61.9g-49.3g=12.6g,则设4.2g该物质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n,则,解得n=84g,故“镁粉”中除MgCO3外的另一种物质为Mg(OH)2。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佛堂镇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检测 科学(78年级+9上1-2章)(学生版).docx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佛堂镇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检测 科学(78年级+9上1-2章)(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