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教学课件(共3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教学课件(共39张PPT)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4章 人与环境
生物
学习目标
①通过对全球人口增长及生态足迹事实的分析,科学论证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理解生态系统的稳态与平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生命观念)
②通过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方案,提升科学探究能力,掌握运用数据和模型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方法。(科学探究)
③主动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认识到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社会责任)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分析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明确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生物圈稳态的威胁。
难点:
1.明确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与环境压力的关系。
2.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运用科学探究能力分析并解决环境问题,增强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
导入新课
问题思考
某同学假期来到几乎没有工矿企业的青海省茶卡盐湖旅游,这里被称为“天空之镜”,湖水清澈、大气透明。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大城市时常发生雾霾,他认为,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就会很好。次年,他到了几个海滨城市旅游,发现这里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他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似乎并不矛盾。
茶卡盐湖
秦皇岛
1. 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不是,人类活动可能破坏环境,也可能改善环境,如乱砍滥伐、乱捕滥杀、填湖造地、生物入侵等;有些人类活动会改善生态环境,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导入新课
问题思考
某同学假期来到几乎没有工矿企业的青海省茶卡盐湖旅游,这里被称为“天空之镜”,湖水清澈、大气透明。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大城市时常发生雾霾,他认为,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就会很好。次年,他到了几个海滨城市旅游,发现这里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他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似乎并不矛盾。
茶卡盐湖
秦皇岛
协调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不能与保护环境对立起来,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边发展,边保护,边治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 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导入新课
问题思考
人类活动为什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产生大量废物。在生物圈中,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存在紧密而复杂的相互联系。
如果将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质等,换算为相应的自然土地和水域面积,就是生态足迹。
什么是生态足迹?生态足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新课讲授
探究一
新课讲授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P82 ~ P83内容,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课本图4-1,结合生态足迹的概念,举例说明生态足迹包含的内容。
[探究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生产所需资源
某一人口单位
基础设施占用土地
建设用地足迹
林地足迹
草地足迹
耕地足迹
渔业用地
林木产品所需林地
畜牧产品所需草地
农产品所需农田
水产品所需水域
碳足迹
吸纳废物所需
吸收化石燃料排放的CO2所需的森林面积
新课讲授
2. 影响生态足迹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探究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人口规模(人口越多,消耗资源与产生废物越多,生态足迹越大);
(2)物质生活水平(物质生活水平越高,生态足迹越大);
(3)技术条件(可以提高技术减小生态足迹;也可能因技术提高造成开发的资源增多,污染物排放增多而造成生态足迹增大);
(4)生态生产力(生态生产力越高,生态足迹越小)。
新课讲授
3.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探究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与步行相比
开车增大生态足迹
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使用
吸收汽车尾气需要森林
建设用地足迹
碳足迹
增大
增大
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产生的CO2就越多,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就越大。
新课讲授
思考
全球的人口持续飞速增长,近几十年来,养活地球人口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大。为什么人口增长会给环境带来压力?
随着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的需求增加,同时产生的废物也增多,对环境造成压力。
新课讲授
学生活动2.阅读以下资料,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据统计分析,2018年全球发达国家的人口合计接近11亿,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合计高达63.9亿。其中,人口最多的是中国和印度,两国人口都超过了13亿。
资料2.有研究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超载状态。与1961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增长了约2倍,而生态承载力总量之增加了30%。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注: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
资料3.17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只有大约0.028%,而2016年,这一数值已经超过0.04%。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等。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探究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新课讲授
学生活动2.阅读以下资料,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据统计分析,2018年全球发达国家的人口合计接近11亿,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合计高达63.9亿。其中,人口最多的是中国和印度,两国人口都超过了13亿。
资料2.有研究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超载状态。与1961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增长了约2倍,而生态承载力总量增加了30%。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注: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
资料3.17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只有大约0.028%,而2016年,这一数值已经超过0.04%。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等。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探究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2.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增加,地球进入严重的超载状态。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
生态赤字
新课讲授
[探究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3.未来可采取何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
4.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请与同学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以减小生态足迹带来的影响。
保护耕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
从整体上思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课讲授
思考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人口增长
人类活动
生态足迹增长快
生态承载力增长慢
生态赤字
严重生态超载
环境问题
关注全球性生态问题
新课讲授
探究二
新课讲授
[探究二]关注全球性生态问题
资料4: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产生的核辐射粒子云,被送到了2 000km外的北欧。
这说明生态环境问题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主要是因为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
[探究二]关注全球性生态问题
2.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分析各种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1)全球气候变化
成因: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水泥的生产导致大气中CO2的浓度升高。
危害: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南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
防治措施:植树种草,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
新课讲授
[探究二]关注全球性生态问题
(2)水资源短缺
成因: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
危害: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
防治措施:节约用水、南水北调,污水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再排放。
2.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分析各种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新课讲授
[探究二]关注全球性生态问题
(3)臭氧层破坏
成因: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
危害:臭氧层变薄,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防治措施:减少使用和排放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
2.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分析各种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新课讲授
[探究二]关注全球性生态问题
(4)土地荒漠化
成因:干旱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植被破坏。
危害:干旱区、半干旱区等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甚至完全荒漠化,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
防治措施:合理利用现有草场,退耕还林、还草。
2.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分析各种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新课讲授
[探究二]关注全球性生态问题
(5)生物多样性丧失
成因: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开发。
危害: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防治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
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苏丹离世
2.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分析各种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新课讲授
[探究二]关注全球性生态问题
(6)环境污染
类型: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成因:排放到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过多。
危害:导致雾霾、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等频发。
防治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2.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分析各种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新课讲授
[探究二]关注全球性生态问题
3.水华或赤潮是由于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加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水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
藻类植物、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需氧微生物分解
有氧呼吸
水中溶解氧变少
鱼类、其他生物死亡
藻类植物、浮游生物遗体
死亡
硫化氢、甲烷等有机物
厌氧微生物
新课讲授
[探究二]关注全球性生态问题
4.上述环境问题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呢?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中CO2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旱涝灾害可能增加;水资源短缺,将对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造成影响,从而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臭氧层被破坏,导致紫外线照射增强,人类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患病率升高;土地荒漠化导致耕地减少,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生物多样性丧失,使人类可利用资源减少,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影响人类生存。我们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影响环境,导致上述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恶化又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新课讲授
[探究二]关注全球性生态问题
5.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不浪费食物,节约用水、用电,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可回收垃圾重新利用,不随手乱扔垃圾;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
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或行动计划
新课讲授
探究三
新课讲授
[探究三]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或行动计划
调查课题:
1.调查当地的环境质量
2.实地考察周边水源的排污情况
3.收集附近水样检测其pH、溶解氧
4.调查当地的汽车尾气污染情况
5.调查当地的垃圾分类情况
6.调查当地白色垃圾污染情况
要求:
1.各组选定课题,展开组内交流讨论制定调查方案。
2.组长根据方案进行分工,设置调查员、数据记录员、调查报告撰写员等。
3.汇总调查结果,形成调查报告。
当堂训练
1.通过对生态足迹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可以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建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重要指标
B.碳足迹是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和海洋面积
C.生态足迹的持续增大,可能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海平面的上升
D.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B
解析 通过生态足迹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可以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A项正确;碳足迹是指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 B项错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所以生态足迹的持续增大,可能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海平面的上升,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C、D两项正确。
当堂训练
2.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
C.人口增多造成环境恶化,且环境容纳量有减小的趋势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B
解析 综合图Ⅰ、Ⅱ、Ⅲ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最终还会下降(如图Ⅱ、Ⅲ)。由此可知,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现在的环境容纳量有减小的趋势;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综上所述, B项错误。
3.(不定项)如图为碳循环模式图,2020年9月,中国提出“碳达峰” 、“碳中和”的目标,其中“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A.碳循环发生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
B.该图中“碳中和”可表示为①=②+③+④+⑥
C.图中P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生物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
D.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等重要“碳减排” 措施,可减小生态足迹
当堂训练
AC
解析 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A项错误; “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所以可表示为①=②+③+④+⑥,B项正确;P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但重金属沿着食物链有富集现象,图中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最多的是最高营养级D,C项错误;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等重要“碳减排” 措施,可减小生态足迹,D项正确。
当堂训练
4.冰川湾对研究群落结构变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冰川消退后,大地裸露,许多生物进入该地。图1、图2为科研人员从冰川消退的时间算起,不同地质年龄冰川湾植物物种数及植物生长型随时间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冰川消退后,经过75~100年,逐步形成以云杉为优势种的森林,常采用样方法调查云杉的种群密度,已知该地区为狭长的冰川湾,故采取 取样法更合适。由于阳光、温度等随季节变化,群落的结构和外貌可随时间有规律地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群落的 。
等距
季节性
当堂训练
4.冰川湾对研究群落结构变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冰川消退后,大地裸露,许多生物进入该地。图1、图2为科研人员从冰川消退的时间算起,不同地质年龄冰川湾植物物种数及植物生长型随时间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2)据图1可知冰川湾的植物物种数随着地质年龄的变化趋势是 。
据图2推测随着冰川消退,离冰川越近的区域,群落结构越 (填“简单”或“复杂”)。
在演替早期物种数快速增加,
之后缓慢增加,到最后相对稳定
简单
当堂训练
4.冰川湾对研究群落结构变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冰川消退后,大地裸露,许多生物进入该地。图1、图2为科研人员从冰川消退的时间算起,不同地质年龄冰川湾植物物种数及植物生长型随时间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3)科研人员同时研究了铁杉林的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发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温带落叶林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可能原因是 。
(4)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使全球气温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说明生态足迹 (填“越大”或“越小”),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冰川湾温度较低,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弱,不能快速将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越大
当堂训练
解析 (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该地区为狭长的冰川湾,故采取等距取样更合适。云杉林被铁杉林所取代,至此铁杉林群落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此时该群落称为顶极群落,在不同的时间段,群落的组成和外貌可随时间有规律地变化,这种变化属于群落的季节性。
(2)据图1可知随着地质年龄的变化,植物物种数在演替早期物种数快速增加,之后缓慢增加,到后面相对稳定。据图2推测随着冰川消退,离冰川越近的区域,群落结构越简单。
(3)铁杉林的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较温带落叶林高,可能原因是冰川湾气温较低,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弱,不能快速将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4)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使全球气温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说明生态足迹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课堂小结
概念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特点
关注全球性生态问题
生态足迹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又叫 ,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 和吸纳废物的 。
生态占用
土地及水域面积
生产资源
生活方式
各生态问题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