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海南省文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 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甲骨文记载,商王常用“王占曰:吉,得”等语句占卜田猎、战争等事务;而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多以“王令XX”开头,记录册命、赏赐等活动。这一差异反映出(  )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
C.文字书写载体的革命 D.血缘宗法制度的强化
2.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C.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3.下图所示为北魏宗室元思墓志上的部分文字。这集中反映出此时期(  )
A.小篆书法获得进步 B.民族交融得到发展
C.洛阳成为北魏都城 D.汉字得到各族认同
4.《旧唐书》中记载:“德宗不委政宰相,人间细务,多自临决、奸佞之臣……得以钱谷数术进,宰相备位而已。及上(宪宗)自藩邸监国,以至临御,讫于元和,军国枢机,尽归之于宰相。由是中外咸理,纪律再张”。这反映出唐朝中后期(  )
A.君主通过削弱相权加强集权 B.三省六部制职能发生转变
C.皇权运行方式影响治理效能 D.官僚体系推动了制度革新
5.为防五代弊政,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做法导致制度过于僵化,助长因循守旧政治风气。为了稳定社会,北宋推行募兵制,结果导致冗兵问题,财政困难。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负担,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历史演进的路径具有稳定性 B.历史事物之间存在复杂的因果关联
C.历史研究致力于对现实把握 D.务必杜绝先树立观点再找史料做法
6.古人有诗云:“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津。”下列材料,与此诗描述的选官制度相吻的是(  )
A.“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B.“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
C.“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D.“怀牒自举”,“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7.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8.观察下图,该图可用于说明晚清时期中国(  )
A.留学生数量变化情况 B.同盟会会员数量变化情况
C.产业工人数量变化情况 D.科举中举人数变化情况
9.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
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11.古罗马屋大维时期,原不被承认的个人独裁被元老院以元首制名义,授予了合法外衣,自居“第一公民”的元首由此获得“合法的”至高权力。这一制度建构说明当时罗马(  )
A.军事强权成为政权核心支柱 B.官僚体系取代了贵族寡头统治
C.公民政治参与实现实质扩容 D.共和制传统仍具有一定影响力
12.1688年,英国推翻詹姆士二世统治,英国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夫妇执政英国,过程未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史称“光荣革命”;次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明确王权受法律限制,议会权力得到保障。这一过程体现的是(  )
A.君主专制的强化巩固 B.民众暴力的革命成果
C.和平变革的政治智慧 D.王权议会的绝对平等
13.曾担任过英国首相的玛格丽特·撒切尔认为:“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据此可知,英国文官制度(  )
A.推动了代议制民主发展完善 B.是迄今为止最好的选官制度
C.完全超越党派只为群众服务 D.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霸主
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14.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认为:“武举而试墨义,何异学究诵书不晓理者,无补于事。”熙宁六年九月,罢武举兵书墨义,以策试武举之士。因进士试已罢词赋,所试内容与制举无异,熙宁七年朝廷遂下诏罢废制科。熙宁九年三月,神宗策进士,并试律义断案。材料所述言行(  )
A.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B.有助于增强军队作战能力
C.意在引导士子关心政治 D.旨在为变法提供人才支持
15.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彭德尔顿法》,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公开竞争考试, 择优录取,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等原则。1962年通过了《联邦工资改革法》等法令,美国形成了以考绩制为核心的比较完善的文官制度。这些方案和法令确立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B.美国权力机构发生变化
C.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D.保持政府工作稳定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共55分,其中16题14分,17题14分,18题15分,19题12分。
1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作为“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军事,但秦朝太尉虚设,汉朝虽设太尉,却时常由其他官员兼任;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与掌管图籍文书。九卿分管宗庙礼仪、宫廷宿卫、财政税收等具体事务,且部分机构设置带有明显为皇室服务的色彩,如奉常负责皇家祭祀,少府掌管皇室财政。三公九卿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处理政务,重大事务需向皇帝奏报,由皇帝裁决。
——摘编自安作璋等《秦汉官制史稿》
材料二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唐朝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对中书省起草的诏令进行审核,若认为不妥可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官吏任免、财政、礼仪、军事、司法、工程建设等事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议事于政事堂,相互牵制,最后由皇帝定夺。这一制度使得政务处理更加规范化、程序化,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三公九卿制与隋唐三省六部制在运行机制上的异同。(10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央政府体制演变对现代政治制度建设的启示。(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民国初年的议会政党政治之所以昙花一现而迅速落败,在于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体制。在封建传统根深蒂固,封建军阀势力强大的现实里,在资产阶级基础薄弱,中央威权真空的状态下盲目推行西方式议会政党政治的尝试是失败的。……民国初年的政党组织十分涣散,且有无休止的议会和内阁席位的争夺,当把握重兵的北洋派的利益受威胁从而出手打击议会政党政治时,很快倒退回独裁统治和军阀混战的状态。
——摘编自刘松吟《民国初年的议会政党政治为什么失败》
材料二
在晋察冀边区创建时期,政权建设一般利用旧政权形式,以国民政府的名义,建立各级统一战线性质的临时政权。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边区政权建设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的轨道。1940年8月13日,北方分局颁布《晋察冀边区施政纲领》宣布:“彻底完成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各级民意机关及政府机构。在民意机关和政府人员中,争取并保证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其他抗日党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占三分之二”……边区政府还根据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的实际需要,根据各行政区环境特点分别确定政权建设思路,如在游击区,就以建立并实际运作各级政权为施政要旨。1943年2月4日,《晋察冀边区选举条例》的颁布标志着边区代议制民意机关的建设正规化的实现。
——摘编自王明前《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不能成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察冀边区政权建设的意义。(6分)
18.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之一,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以“孝廉”为主要科目,由地方官员考察推荐德行优异者入仕。至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主流,中正官依家世、才德将人才分为九等,实际选拔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隋唐创立科举制,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宋代扩大科举规模,形成“糊名”“誊录”等防弊制度。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材料二
(英国)1855年《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文官,考试由枢密院教育委员会负责。”1870年法令确立“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原则,规定多数重要职位须通过考试获得,但外交部和财政部仍保留推荐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4分)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科举制与英国文官制度的共同原则,并说明二者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不同影响。(11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政府运作程序的制度演进
朝代 中央决策流程 文书流转关键环节 监察机制
秦朝 丞相奏事→皇帝决策→九卿执行 御史大夫、封泥验印 御史大夫掌监察,地方设监郡御史
汉朝 内朝决策→外朝执行(汉武帝后);朝议制度(集体讨论重大议题) 尚书台负责文书收发、转呈;丞相府设主簿掌文书 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以六条问事”
唐朝 三省制: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政事堂集体议事 文书需经三省长官联署,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御史台分台院、殿院、察院;地方设十道监察区,派监察御史巡查
宋朝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决策→枢密院掌军政→三司理财;皇帝参与核心决策 文书需经枢密院、三司副署;通进银台司负责文书传递 台谏合一,御史与谏官职能混淆;路级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司兼监察
明朝 内阁票拟→皇帝批红(司礼监代批);廷议制度常态化 文书经通政司收文,六科给事中封驳 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科道”并行;厂卫特务机构参与监察
清朝 军机处承皇帝旨意拟旨→内阁明发或延寄;密折制度强化皇权 军机处直接撰拟谕旨,不经内阁;密折直达皇帝 都察院与科道职权合一;密折成为皇帝监控官员的重要手段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个朝代的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就“中国古代政府运作程序的变与不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充分)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答案
历 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C B C B D A A D B D C A
【解析】
1.甲骨文记录商王借占卜决定事务,体现早期政治神权色彩浓;西周青铜器铭文记册命、赏赐等,反映权力凭王命授予,说明神权影响减弱,治理更多靠制度,体现治理模式转型,故选B项;商用神权影响王权决策,西周虽有变化但神权影响仍存,材料中体现影响减弱,排除A项;文字书写载体从甲骨到青铜确有变化,但材料内容差异主要反映政治实践而非载体本身革命,排除C项;血缘宗法制度强调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材料未体现此变化,排除D项。
2.关于汉代置州部及相关变化,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到了“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试题材料补充了“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等内容。“‘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与“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造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违背置州以强化中央集权的本意,从而削弱而不是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故可排除D项。汉武帝时期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官吏选拔制度,州举秀才为其中一项举措,可知察举制建立于西汉武帝时,而非东汉后期州的性质变化的结果,故可排除A项。各州行政区化、士大夫以州为中心相互攀附,也使州代表中央监察各郡官员及豪强势力的职责落空,故可排除B项。东汉末年“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州的性质变化后,刺史作为地方一级行政长官,正是东汉末主要的“拥兵自重”者,“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对此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故“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项正确。
3.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元思作为北魏宗室,墓志用汉字书写,采用汉姓和汉式官称,体现了鲜卑族对汉文化的接纳与吸收,是民族交融在文化层面的具体表现,说明此时期民族交融得到发展,故选B项;小篆笔画规整、线条粗细一致,形体略长,而图片文字笔画规整平直,当属于楷书,排除A项;墓志没有涉及北魏首都的信息,
不能得出洛阳成为北魏都城的结论,排除C项;仅依据北魏宗室元思这一个墓志使用汉字的例子,不能得出 “汉字得到各族认同” 的普遍结论,排除D项。
4.从材料可见,德宗不委政宰相事事亲决,奸佞凭数术得进,宰相虚设;宪宗时军国枢机归宰相,实现中外咸理,说明皇帝对相权的态度、皇权运行方式不同,治理效果不同,故选C项;材料先讲德宗时削弱相权但奸佞得进,宪宗时重相权治理变好,并非强调削弱相权加强集权,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唐朝中央行政制度,材料仅提及宰相权力变化,未涉及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及六部职能的具体转变,排除B项;官僚体系在材料中是被动受皇权支配的对象,宪宗时期治理改善源于皇权主动调整而非官僚推动制度革新,排除D项。
5.题干材料中,北宋为防范五代割据弊端强化集权,形成制度僵化与保守风气;为解决募兵制导致的冗兵财政危机,推行王安石变法反而激化社会矛盾,最终加速衰亡,这一系列历史现象呈现出政策调整引发新问题、新旧矛盾交织的复杂因果链条,符合";历史事物之间存在复杂因果关联";的论断,故选B项;北宋从集权到变法再到衰亡的过程呈现政策路径的频繁调整,与";路径稳定性";特征相悖,排除A项;材料聚焦历史事件内在关联,未涉及历史研究的目的论问题,排除C项;题干基于具体史实展开因果分析,并未体现";先立观点后找史料";的方法论缺陷,排除D项。
6.诗句“金榜高悬姓字真”和“十年辛苦涉风尘”生动描绘了科举考试中张榜公布名单及考生寒窗苦读的场景,而“怀牒自举”指科举允许自由报考,“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强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标准,这与诗中描述的选官制度完全吻合,故选D项;“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描述秦朝军功爵制,依据战功授爵,排除A项;“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反映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中正官评定人才等第但选拔注重门第,而非诗中以考试公平选拔,排除B项;“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是汉代察举制的一种,由地方官推荐道德人才,与诗中科举特征不一致,排除C项。
7.本题阐明了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两幅图提供了明代湖北不同地区进士分布以及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的情况。从两幅图可获知,地处鄂东的黄州府,无论是进士及第的人数,还是著作数量,都是在全省排名第一。结合明清时期湖北区域人口移民(江西填湖广)、经济开发、社会发展、书院等文化建设、精英家族(宗族)文化传承的时代特点,从两幅图中寻找内在逻辑,可知人文环境与科举及第的人数是相互影响的,故A项正确。制约人才分布格局的要素很多,交通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故B项错误。明代政区等级一般分为省、府、州、县等,尽管政治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才成长,文教水平受地区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但政区等级相同时,文教水平也会存在高低差异,且这里进士和著作府域分布也只能反映文教水平的一个侧面,故C项错误。人口的规模和文化成就并非完全一一对应,人口的质量更为关键,且本题无法反映人口的升降,故D项错误。
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1872年首次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开启了近代留学教育;甲午战争后,留学日本热潮兴起,1905年废科举后激增,至1906年多达8000人,反映留学生数量迅速增长,因此该图可清晰说明了留学生数量变化情况,故选A项;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作为革命组织,会员数量在武昌起义前虽有所增加,但主要集中在1905—1911年,且活动具有隐蔽性,与图表可能显示的持续增长模式不符,排除B项;产业工人数量在晚清随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发展而缓慢增加,如江南制造总局等雇佣工人,但增长幅度有限且分布不均,未体现图中可能的陡升趋势,排除C项;科举制度于1905年废除,此前中举人数因战乱和改革已呈下降趋势,如19世纪末年均中举仅百余人,废除后归零,与图中增长态势矛盾,排除D项。
9.“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强调总统的行政权,与限制总统权力不符,故①错误;“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强调总统的军事权,与限制总统权力不符,故②错误;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制约总统的行政权,并拥有弹劾权,体现限制总统权力意图,故③正确;“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体现出国会议员对总统权力的制约,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0.陕甘宁边区的扫盲运动使得农民政治觉悟提高,且成为边区党员的主力军,而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使得农民党员就成为了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宣传者和落实者,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故选B项;由“陕甘宁边区”和“1941年”可以推知,当时是国共第二次合作之后,工农苏维埃政权存在于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之前,二者时间上不符,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陕甘宁边区的党员构成情况变化,而不是旧有的生产关系变化,排除C项;农民党员的增多有利于团结农民进行抗日,所以有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排除D项。
11.屋大维时期,元老院以元首制名义将个人独裁合法化,屋大维自居第一公民获得合法至高权力,表明罗马虽走向帝制,但形式上保留了共和制机构如元老院的权威和程序,体现了共和传统的影响力,故选D项;军事强权是屋大维统治的支柱之一,但题干强调元老院授予合法外衣,突出制度合法性而非单纯军事力量,排除A项;屋大维建立了官僚体系,但元老院贵族仍参与权力授予,贵族寡头统治未被完全取代,排除B项;元首制下公民政治参与实际萎缩,权力集中导致公民大会衰落,排除C项。
12.光荣革命通过非暴力方式实现政权更迭,议会邀请威廉夫妇执政并颁布《权利法案》,体现了和平变革的政治智慧,故选C项;英国通过一系列举措限制王权,并非强化君主专制,排除A项;过程未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并非民众暴力革命,排除B项;《权利法案》明确王权受法律限制,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并非绝对平等,排除D项。
13.英国文官制度通过其职业性和中立性,在政府更迭时维持行政连续与效率,从而支持代议制民主的稳定运作,与撒切尔所言“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效率”相符,故选A项;仅依据玛格丽特·撒切尔对英国文官制度的夸赞,并不能得出它是“最”好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文官制度服务于资产阶级政府,“只为群众服务”不合史实,排除C项;文官制度确立于19世纪中后期,而英国工业霸主地位在19世纪中叶已形成,排除D项。
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题号 14 A B C D 15 A B C D
答案 0分 1分 1分 3分 3分 0分 1分 1分
【解析】
14.据材料“武举而试墨义……无补于事”与“神宗策进士,并试律义断案”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期间,改革科举制度,特别是对武举和进士试的改革,是为了选拔能够理解和支持变法理念的人才,以推动变法的实施,故D项正确,为最佳选项;材料中提到的武举改革,从考察墨义到考察策试,使得考察方式更加符合实际发展,这有利于选拔军事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强军队作战能力,但这是王安石选拔人才的影响之一,不够全面,故B项有较大合理性,但不完全正确,为次佳选项;王安石罢词赋,以律义断案断案来选拔人才,意在引导士子关心政治,来选拔支持变法需要的实干人才,但是“引导士子关心政治”只体现部分材料,故C项有较大合理性,但不完全正确,为次佳选项;“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夸大王安石人才改革的作用,说法错误,排除A项。
15.据材料可知美国自1883年以来美国颁布系列法令推动了以考绩为核心的比较完善的文官制度的发展,这主要受到工业化、城市化和阶级结构变动的影响,政府需要专门更加专业、高效的文官管理社会事务,以此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故A项正确,为最佳选项;近现代教育发展有利于培养社会管理人才,为文官制度的发展创造条件,故C项有较大合理性,为次佳选项;形成以考绩制为核心的比较完善的文官制度与文官制度职务常任,论功晋升有关,有利于保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欲稳定性,故D项有较大合理性,为次佳选项;从1883年到1962年美国一直为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权力机构并未变化,故B项错误,排除B项。
二、非选择题:共55分,其中16题14分,17题14分,18题15分,19题12分。
16.(1)异同:相同点:都服务于皇权;都是中央行政制度;职责都有分工,官员共同处理政务。(4分,答出两点即可)不同点: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力较大,三省六部制下相权被分割;三公九卿中部分设置为皇室服务色彩更浓,三省六部制政务处理更侧重国家事务;三公九卿制政务处理程序相对简单,三省六部制政务处理规范化、程序化更强。(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启示:权力需要合理分工与制约,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制度建设要注重规范化、程序化,提高行政效能;政治制度应随时代发展不断调整优化;要平衡好国家治理与服务民众的关系。(4分,答出两点即可)
17.(1)原因: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传统根深蒂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国民民主意识淡薄,缺乏群众基础;政党自身不成熟,党派间竞争激烈;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的阻扰。(8分,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
(2)意义: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抗日战争的胜利;有利于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保障了根据地人民的民主权利;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了借鉴)等。(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封建传统根深蒂固”可知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传统根深蒂固;据材料一“资产阶级基础薄弱”及所学(辛亥革命)可知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以及国民民主意识淡薄,缺乏群众基础;据材料一“把握重兵的北洋派的利益受威胁”可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的阻扰;结合所学可知政党自身不成熟,党派间竞争激烈。
(2)据材料二“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其他抗日党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占三分之二”及所学(三三制)可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抗日战争的胜利;据材料二“边区代议制民意机关的建设正规化”可知保障了根据地人民的民主权利;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以及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
18.(1)演变趋势:①选拔标准:从注重德行、家世到注重才学;②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③选拔范围:逐渐扩大,趋向公平(4分)。
(2)共同原则:公开竞争、择优录取(2分)。
不同影响:中国科举制: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②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③推动教育发展(4分)。
英国文官制度:①提高行政效率,巩固资产阶级统治;②促进官员选拔专业化、规范化;③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借鉴(5分)。
19.示例一:
论题:中国古代政府运作程序在分权与集权间的动态演进。(2分)
论述:制度之“变”:权力结构的调整与程序优化。唐朝三省六部制通过“中书草诏—门下审核—尚书执行”的程序,将决策权一分为三,而明朝废除丞相后,内阁“票拟”与司礼监“批红”形成新的权力分配。(4分)制度之“不变”:秦汉至明清,无论程序如何调整,皇帝始终掌握最终决策权。秦朝御史大夫虽掌监察,但需对皇帝负责;清朝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决策完全由皇帝操控。这种程序设计旨在为皇权服务,体现出“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本质。(4分)
结论:中国古代政府运作程序的“变”与“不变”,本质上是统治者在维护集权与保障决策合理性间的平衡,既体现制度的适应性调整,也彰显传统政治的本质内涵。(2分)
示例二:
论题:中国古代政府运作程序中文书流转的规范化,既是权力分配的工具,也是皇权渗透的手段。(2分)
结论:文书流转的制度化是传统政治智慧的体现,既通过程序规范限制权力滥用,又通过皇权对文书最终处置权的掌控实现集权,反映古代政治在“效率”与“控制”间的平衡。(2分)。
(阅卷教师不必拘泥于“示例”,“示例”仅供阅卷教师作导向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考生作答内容可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
评分参考:
分值 要求
10—12分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7—9分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4—6分 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所举史实与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0—3分 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解析】
首先,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个朝代的信息,提炼出一个论题。
如:据材料表格唐朝“三省制”、明朝“内阁票拟→皇帝批红(司礼监代批)”可得,中国古代政府运作程序在分权与集权间的动态演进。然后,进行阐释。围绕“中国古代政府运作程序的变与不变”,即制度之“变”与制度之不“变”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如:制度之“变”指权力结构的调整与程序优化,唐朝三省六部制将决策权一分为三,而明朝废除丞相后,内阁“票拟”与司礼监“批红”形成新的权力分配。最后,总结升华。中国古代政府运作程序的“变”与“不变”,本质上是统治者在维护集权与保障决策合理性间的平衡,既体现制度的适应性调整,也彰显传统政治的本质内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