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下列属于研究虎门销烟第一手资料的是( )
A.《虎门销烟》的油画 B.虎门销烟的遗址
C.电影《虎门销烟》 D.关于虎门销烟的传说
2.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的要比其他帝王的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龚书铎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脸面去见先帝”。这里所说的丢失的“土地”是指( )
A.香港岛 B.南京 C.台湾岛 D.天津
3.下面是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由此可看出( )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包括 割让香港岛失去领土主权;被迫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入侵东南沿海;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所造成的危害比鸦片战争更加严重,使中国领土主权完整性遭到极大破坏;大批口岸开放通商,使外国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深入内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A.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中国人的身体 B.列强侵略由长江中下游向沿海扩张
C.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 D.中国人民抵御外侮付出了巨大牺牲
4.太平天国在不同时期分别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纲领性文件的突出特点分别是( )
A.平均分配与学习西方 B.男女平等与君主专制
C.平均分配与君主专制 D.学习西方与君主立宪
5.张老师在给八年级学生上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制作了如下图。此图不能说明( )
A.西方列强利用清政府侵略中国
B.中外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C.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索
D.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6.下图是小明同学在学习了晚清统治集团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自救运动后,绘制的一幅漫画。漫画说明这场自强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学习西方技术 B.维护封建统治
C.抵御外来侵略 D.镇压国内动荡
7.19世纪中后期,清朝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清朝统治者内部也兴起了塞防与海防之争,左宗棠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下列行动中,属于左宗棠重视塞防的具体实践的是( )
A.镇压太平天国 B.成功收复新疆
C.筹建福建海军 D.取得廊坊大捷
8.“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水岭,中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海权和海防战略,就是中国人醒了,不管这个朝廷有没有醒,中国人醒了,之后才会有辛亥革命……”材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开阔了全体中国人的眼界 B.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运动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觉醒 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9.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面对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了什么主张?( )
A.资源共享 B.门户开放 C.大陆政策 D.以华制华
10.康有为说:“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向西方学习”,这里所说的“向西方学习”指的是学习( )
A.西方的科学技术 B.西方的教育
C.西方的经济发展方式 D.西方的政治制度
1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公车上书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 百日维新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
C 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D 戊戌政变 提高了光绪帝的地位
A.A B.B C.C D.D
12.八国联军中的英军上校情报官璧阁衔在其《在华一年记》中说:“义和团在优势的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勇敢,不断地使我们信服:中国人并不像我迄今为止所相信的那样,他们很少怯懦,而更多的却是爱国心和信念。”这反映了( )
A.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 B.八国联军瓜分了中国
C.清政府坚决反对外来侵略 D.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1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屈辱史。下列选项对应合理的一组是( )
A.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第二次鸦片战争—协定关税
C.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割香港岛给日本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4.下表为孙中山的履历,这一履历可用来佐证他( )
·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 ·1894年11月成立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一兴中会 ·1895年开展筹款、联络会党和军队等工作,准备广州起义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建立革命政党,提出“三民主义”
A.是早期洋务运动的领导人 B.是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
C.完成了民主革命历史任务 D.实现中华民族主权独立
15.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B.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在湖北武昌
C.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的封建制度
D.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我国社会性质
16.“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精神。”这里的“它”是指( )
A.《讨袁檄文》 B.《明定国是》诏书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约法》
17.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袁世凯称帝 ②宋教仁遇刺 ③护国战争 ④二次革命
A.④①③② B.①④②③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
18.《吴玉章回忆录》提到:“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他认为( )
A.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C.革命主力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D.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19.“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从此,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下列史实与“这个特别的日子”相关的是( )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B.决定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局书记 D.举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20.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资产阶级维新派号召变法图强
B.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C.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随着第一组条约的产生,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可见的变化。第一,英国割去香港(岛),意味着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地;第二,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战争以残酷的事实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等著作,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图1信息指出,该战争爆发于哪一年?写出该战争中抗击侵略的一位民族英雄代表。
(2)比较图2与图1,两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有何变化?侵略者在京师的哪一暴行被视为人类文明的浩劫?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口开放”出自哪一不平等条约?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第一组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变化?作者对“第一组条约”所持观点是否客观?并说明理由。
22.青年是家国责任的承担者,是民族未来的希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驾驶班毕业留影。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驾驶班毕业生在历史上几乎承包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激烈和重要的海战。三十人中,十三人成为近代中国第国一批官派赴英海军留学生,肩负中国“亘古未有之变局”中的海防建设重任。
材料二 邹容早年大事记
1897年,蔑视旧学,向往维新变法。喜读《天演论》《时务报》等新学书刊;1902年,大量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文化,革命倾向日趋显露; 1903年,写完了《革命军》一书。书中写道:“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以期建立中华共和国。”
材料三 《新青年》中以“青年”命名的文章节选
篇名 作者 刊号 内容提要
《敬告青年》 陈独秀 《青年杂志》第1卷第1期 青年应该是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
《青年与国家之前途》 高语罕 《青年杂志》第1卷第5期 详论国民之责任,详细阐释了青年于国家前途的重要性。
材料四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1)根据材料一,指出毕业照的拍摄背景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清政府在当时为筹措海防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邹容救国思想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总结《新青年》中的青年观,并结合所学谈谈《新青年》对当时青年的作用。
(4)根据材料四,“五四”的火炬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5)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该如何承担家国责任,肩负民族未来?
23.近代前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使部分国人目睹和感受到了科技的优越性,人们对西学的态度由抗拒排斥转向批判性地吸取。同时,洋务运动中科学技术的引进也为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出现创造了适宜的土壤。随着对西方先进技术的认识不断深化,洋务派中出现了要求政治改革,提出君主立宪的进步人士。
材料二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俄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时期科学技术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的国家模式认同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三中任意提取三则信息,以“近代化探索”为主题展开论述。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结论正确。
参考答案
1.B
2.A
3.C
4.A
5.C
6.B
7.B
8.C
9.B
10.D
11.B
12.D
13.D
14.B
15.C
16.C
17.D
18.B
19.A
20.D
21.(1)年份:1840年;
代表:关天培、陈化成等。
(2)变化:从东南沿海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沿海扩展到沿江;从东南沿海扩展到北方沿海(任答1点);
暴行:火烧圆明园。
(3)条约:《南京条约》
变化: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自然经济遭到破坏;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任答1点)。
观点及理由:是;客观作者既阐述了“第一组条约”的危害,又指出了他的积极影响。(作者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辩证地评价了“第一组条约”)。
22.(1)事件:洋务运动。措施: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新式海军;成立海军衙门。
(2)变化:从向往维新变法到主张革命,建立中华共和国。影响:①传播了革命思想,激发了更多人投身革命,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②促进了民族觉醒,使更多人认识到推翻清王朝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必要性。
(3)青年观:①青年是进步、进取、科学的;②青年是国家发展前途的关键;③青年要有高尚欲望;④青年需要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作用:①新文化运动使得青年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是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②促进青年觉醒,为接下来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
(4)事件:五四运动。影响: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③促使中国社会各阶层进一步觉醒,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④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
(5)做法: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基础;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③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3.(1)①使部分国人认识到科技的优越性,改变对西学的态度,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②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③促使洋务派中部分人士提出政治改革要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在政治层面的探索。
(2)变化:从寻求西方模式(如君主立宪等)到认同俄国革命模式(社会主义道路)。影响: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②促进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动力;③激发了更多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新道路的热情,促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变革。
(3)示例:信息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创办近代企业等。信息二:戊戌变法倡导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进行政治变革。信息三: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论述: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实现国家富强,中国社会开启了近代化探索历程。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引进西方科技,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还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然而,洋务运动未触及封建制度本身,无法实现国家富强。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进行政治改革,如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推行一系列变法措施。戊戌变法虽失败,但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但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社会性质未根本改变。结论:近代化探索过程曲折,各阶层不断尝试不同道路。洋务运动开启了经济和教育近代化,戊戌变法推动思想启蒙,辛亥革命在政治制度变革上取得重大成果。这些探索虽未完全实现目标,但为中国后续发展积累了经验,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