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古代儒家思想中,有没有道德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道德践履水平的高低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因此他们把修身看作为人处世的根本,主张“以德修身”。“四书”之首的《大学》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此,儒家建构了一套细致、系统的道德修养方法。在儒家看来,自我反省是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重要方式。曾子提到了“三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也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自省是自我约束的心理机制,即通过反思,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调节自我行为,不断强化自我的道德意识和伦理品格,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养气”说最早可能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在这段话里,孟子对“浩然之气”做了解释,浩然之气是最为刚强的,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以邪恶去损害,这种气就可以充盈塞满于天地之间了。显然养浩然正气是一种修身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在后代得到继承和发展,如后来讲的“气节”“气质”,特别是元代文天祥的《正气歌》更是将这种方法发扬光大。
《论语》开篇即讲“学而时习之”,“学”是获得“知”的重要途径。根据学习动机的不同,儒家将“学”分为两种:“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君子之学”指的是人用耳朵听到后,心上显现出来,然后就从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体现出来:“小人之学”则是指人用耳朵听见了、通过口中卖弄出来。古代儒家教给人的“知”,首要内容并非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儒家认为,一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这些道德理念,如果不能内化于心并外化为行为,那么纵使他学到的东西再多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实践是读书人重要的修身途径。正如宋代大儒程颐在点评如何读《论语》时所言:“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四书章句集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或许并不是特别的难事,而在遭遇矛盾冲突时,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操守,才能真正彰显道德境界。如面对义与利的冲突,古代儒家的态度是“重义轻利”,孔子讲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过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义轻利”,是以义、利发生冲突为前提的。如果义、利之间不冲突,儒家思想则对获得利益持认可的态度。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可见,以“义”为旨归,将“利”统一到“义”的旗帜下,这是古代儒家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
当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之境时,儒学的处理策略是“中庸之道”。孔子对“中庸”的表述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为了达成恰到好处的中庸境界,儒家思想认为须掌握为人处世的精髓——时中,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灵活处理问题,审时度势,相“时”而动,因“时”而中。《孟子·离娄上》记载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淳于髡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是否是“礼”的要求,孟子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淳于髡接着问“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认为,在“嫂溺”的危急时刻,必须对“男女授受不亲”做出权变,如果为了抱守“礼”而见死不救,那么虽然表面上维护了“礼”,但实际上却背离了“礼”的实质即“仁义”。
(摘编自唐明燕《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源泉。
儒家修身理论主要通过“内省”“克己”的方法实现个体对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认同,并使个体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践行其道德规范,在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的同时,也抑制了人的欲望和情感,使个体束缚于宗法伦理的枷锁中。今天我们借鉴儒家的修身方法,必须认识到其局限性。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为儒家修身理论面对新的社会文明情境和文化语境提出了革命性要求。虽然其具体方法可能不全部适用于今,但是背后体现的重视主体自觉自律的理念却具有永恒的意义。由儒家的修身方法来反思人生存的意义,使其不仅是一种目的性、规范性的运动,也是发掘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解放人、发展人、塑造人,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运动。
(摘编自《儒家修身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借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认识到道德于人的重要性,所以古代儒家重视修身,并建构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
B.在儒家思想看来,只要不断反省自身,强化自我道德品格,就能做到“知明而行无过”。
C.孔子对于“重义轻利”的关注点不在贫穷或者富贵,他对获得利益始终持认可的态度。
D.儒家的“中庸”理念,强调审时度势,因“时”而中,特殊情况不必固守“礼”“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天祥的《正气歌》,和孟子提出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一脉相承。
B.在儒家看来,面临道德冲突时,坚持内心的操守和中庸之道并不矛盾。
C.古代儒家传授的“知”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D.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儒家修身理论也需要我们在传承中创新。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儒家的“中庸之道”的一项是( )
A.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C.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请结合材料一中“养气”说与“君子之学”的内涵,具体阐释二者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
5.根据材料所述,你认为儒家的修身之道对于新时代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有哪些借鉴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鸟朝凤(节选)
肖江虹
那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大的雾,天地都给吃掉了。一眼的白,那白还泛着湿。我没有见过有这样气势的大雾,呼吸都不顺畅了。
你们两个进来。师傅在里屋喊。师傅说今天雾大下不了地了,正好我有事情要交代。
师傅从床下拉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箱子,他打开箱子,里面都是唢呐。师傅弯下腰不停地翻检着箱子里面的家什,挑啊拣啊,终于,他抽出了一支略短一些的唢呐,把唢呐放进嘴里,唢呐就发出长长的一声——呜。师傅直起腰来,把唢呐递给我身边的蓝玉,说先把它吹响,我就教你基本的调儿。
蓝玉当时的样子我都没法子形容,接过唢呐的那一刻,我看见蓝玉握着唢呐的手在轻轻地抖动,然后他笨拙地把唢呐塞进嘴里,腮帮子一鼓,唢呐就放出来一个闷屁,又一鼓,又出来一个闷屁。
我就定定地盯着师傅的手,希望他能抓住一支长的唢呐不放,再放到嘴里试一试,然后递给我。但我是不会像蓝玉那样没有一点定力,当场就放几个闷屁显摆,我会找个没人的地头悄悄放。师傅是拿出了唢呐,拿出来还不止一支,拿一支出来,他先是吹吹,然后卷起袖口拭擦一番,又放回去,又捡起一支吹拭一番,照例又放回去。
“砰”的一声,师傅合上了他的箱子……
我没有吹上唢呐。我走了,我要回家了。我背着行李边走边哭,我悲伤极了,我这辈子怕是当不上唢呐匠了。我觉得我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水庄的游本盛了,他一心一意地送他的儿子学唢呐,可他的儿子学了差不多半年,连用唢呐放两个闷屁的机会都没有。
拐过弯,我听见路坎下有说话的声音。踮起脚,我看见老庄叔正领着一群人在他的新房上夯草。干活的人里还有水庄的游本盛。我悄悄地从火棘树下钻过去,把身子隐在草丛里。
以前我还没看出天鸣这娃是吹唢呐的料呢!老庄叔说。
天鸣可比我强,我这娃不要平时看他不吭不响的,做起事情来可一点不含糊。父亲说,前不久回来还气粗地给我和他老娘表态,要吹《百鸟朝凤》呢!
老庄叔觉得父亲在吹牛。就说,《百鸟朝凤》!《百鸟朝凤》!我都好多年没听过了,上一次听还是十多年前,那场面,至今还记得,焦三爷坐在棺材前的太师椅上,气定神闲地吹了一场,那个鸟叫声哟!活灵活现的。
等天鸣学出来了,我让他吹给你们听。父亲许愿。
我就是担心,天鸣有没有那个福气,这《百鸟朝凤》一代弟子就传一个人呢。老庄叔说。
你们可以不相信天鸣,我是相信我的娃的。父亲说。
我蛇样地从草丛里梭出来,我不想回家了,我想吹唢呐,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想吹唢呐。
回到土庄,师傅正在院子里磨刀。看见我失魂落魄地站在院子边的土墙下,师傅说正等我呢,他把唢呐递给我,是一支小唢呐,比蓝玉的要小,但我已经很满足了,我终于吹上唢呐了。
师傅很吝啬,每次教给我的东西都少得可怜,一个调子就要我练习十来天……这样久了也只会吹一些基本的音调,师傅还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每天就只要我钉着几个调儿吹。
就几个调,我把冬天吹来了。
晒花节刚过,土庄又热闹了。人们槐花串似的往焦三爷的院子里跑,扛凳子搬桌子的。遇上闲逛的路人,就有人招呼:“焦三爷传声了!”,路上的人一听,一张脸就怒放了,随即融入队伍。
无双镇的唢呐班每一代都有一个班主,上一代班主把位置腾给下一代是有仪式的,这个仪式叫“传声”,不传别的,就传那首无双镇只有少数人有耳福听到过的《百鸟朝凤》。总之,那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荣耀,它似乎是对一个唢呐艺人人品和艺品最有力的注脚。
这个仪式最吸引人的还不是它的稀有,而是神秘。在仪式开始之前,没有人知道谁是下一代的唢呐王。所以,焦家班所有的弟子都是要参加这个仪式的,连他们的亲人都会四里八乡地赶来参加,因为谁都可能成为新一代的唢呐王。
师傅开腔了:“我这几年收了不少徒弟,大大小小的,没给吹唢呐的丢人。”顿了顿,师傅接着说:“我们吹唢呐的,好算歹算也是一门匠活,既然是匠活,就得有把这个活传下去的责任,所以,我今天找的这个人,不是看他的唢呐吹得多好,而是他有没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师傅拿出一个黑绸布袋子,小心翼翼地从里面抽出来一支唢呐。远远的我就感觉到了这支唢呐该有些年龄了,铜碗虽然亮得耀眼,却薄如蝉翼,杆子是老黄木的,唢呐的杆子一般就是白木,能用这样色泽的老黄木制成的唢呐,足见它的名贵。
“这支唢呐是我的师傅给我的,它已经有五六代人用过了,这支唢呐只能吹奏一个曲子,这个曲子就是《百鸟朝凤》。现在我把它传下去,我也希望我们无双镇的唢呐匠能把它世世代代地传下去。”师傅举着唢呐说。
院子里一点声音都没有,我只听见我的师弟蓝玉的喘息声,所有的眼睛都盯着师傅手里的那支唢呐。我侧目看了看我的师弟蓝玉,他紧缩着脖子,脑袋花骨朵似的。慢慢地,他的脖子被拉长了,成了一朵盛开的鲜花,花朵儿正期待着雨露的降临,焦虑、渴望在稚嫩的花瓣间涌动着。蓦然,盛开的鲜花枯萎了。几乎就在一眨眼间,正准备迎风怒放的花儿无声地凋谢了,花瓣起来了一层死灰,花秆儿也挫短了半截。这朵刚才还生机勃勃的花儿,转眼间铺满了绝望的颜色。
这时候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在旁边喊我:“你呆了,师傅叫你呢!”
焦家班的传声仪式结束后,蓝玉很是难过。我知道师傅传我《百鸟朝凤》是因为我老实,不传给蓝玉是觉得蓝玉花花肠子多。其实师傅是不对的,蓝玉天分比我好,他确实是比我精灵了一些,可人精灵点有什么不好的呢?
蓝玉走了,背着一个包袱,狠狠地转了一个身,留给我一个瘦削的背影。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师傅交给蓝玉一支较短的唢呐后,几经挑选却最终没有给“我”唢呐,这表明他对蓝玉的期望高,而对我的能力并不满意。
B.父亲在众人面前夸赞“我”并许愿,是因为他对“我”的信任和期许,这鼓励使“我”战胜挫败感,并因此成为了新一代唢呐王。
C.师傅家的“院子”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在传声仪式上,老老少少各色人物汇聚在一起,展示了独特的民俗和文化。
D.小说塑造了老庄叔形象,他认为父亲吹牛,觉得“我”不是吹唢呐的料,体现了无双镇封闭、保守的社会特征。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虽没有直接描写《百鸟朝凤》的演奏情形,但通过众多无双镇人的期待侧面表现了《百鸟朝凤》的艺术魅力。
B.小说运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来叙述传声仪式的整个过程,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紧张感,使得小说叙述更具客观性。
C.作者用细笔描摹那支吹奏《百鸟朝凤》的唢呐,黑绸布袋子、薄如蝉翼的铜碗、有色泽的老黄木,这些无不凸显其名贵。
D.作者用“花”的比喻来描写传声仪式现场蓝玉等待结果时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从期待渴望到失望绝望的过程。
8.小说结尾“我”被选为继承人,而“我”却说“其实师傅是不对的,蓝玉天分比我好,他确实是比我精灵了一些,可人精灵点有什么不好的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文中“我”对父亲的称呼从“水庄的游本盛”到“父亲”再到结尾部分“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南面临官A贵B而不骄C富D而能供E有本F而能图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之则亡”的“恶”意思是“厌恶,讨厌”,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无羞恶之心”的“恶”不同。
B.“察一物而贯乎多”的“察”意思是“观察、考察”,与《兼爱》中“当察乱何自起”中的“察”相同。
C.“强民所不能”的“强”意思是“强求,勉强”,与《<老子>四章》中“自胜者强”的“强”不同。
D.“欲民之速服也”的“之”和《五石之瓠》中“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14.两篇文本观点相似,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剑潭赠李似表
刘子翚【注】
夜窗把酒对鹅峰,分手悠悠各转蓬。
舣棹相逢烟浪际,有家皆在乱离中。
胡儿久占清河地,壮士谁收赤壁功?
它日着鞭先后耳,飘零不用叹途穷。
【注】刘子翚:南宋著名诗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窗把酒”运用细节写与友人相聚的场景,“转蓬”暗示此后漂泊生活。
B.“舣棹相逢”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二人乘船相遇于烟雾弥漫的波浪间。
C.诗歌颈联借助赤壁典故和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渴盼收复失地的强烈情感。
D.诗人劝勉友人不要为眼前的飘零困厄忧叹,相信将来定有实现理想之时。
16.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者文之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歌中离散之情的发展脉络。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 ”回答了颜渊关于“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 ”的效果。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精准刻画了诗人在梦中面对久别重逢的妻子,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无从说起的复杂情绪。
(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由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超——这场火爆出圈的“草根”足球风暴,以其全民热度、文化深度、跨界广度,迅速从无人问津到一票难求。这场绿茵场上的集体狂欢,如同一面多棱镜,清晰折射出文旅体商深度融合的巨大潜能,生动演绎了将体育赛事“热度”转化为城市文旅“流量”,最终转化为消费“增量”的完整路径。
①苏超带来了观赛狂潮,但其实开局反应平平,②赛事组织方担心2000个座位坐不满,③观众甚至被送票观赛,被调侃为“自娱自乐”。④出人意料的是,第二轮观赛人数开始激增,⑤第五轮和第六轮场均观众都超3万人以上。其中第五轮苏州对阵扬州,144万人上演抢票大战,中票率夸张到仅约3%,比卡塔尔世界杯的购票中签率5%还要低;第六轮南京主场观众人数更是达60396人,在中国业余足球赛事中,这样的观赛规模可谓史无前例。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B.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其作品《茶馆》深刻展现了社会变迁。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
D.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第二段多次使用数字,请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举办奥运会是中华儿女的百年梦想。七年前,十三亿中国人民与奥运有了一个美好的约定。从那时起,在国际奥委会的指导帮助下,中国政府和人民满怀激情,以最大的努力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认真做好筹备工作,兑现向国际社会作出的郑重承诺,使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华大地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在我国四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后,国际社会和国际奥委会的支持与援助使中国人民感到温暖,也使我们增强了重建美好家园、办好北京奥运会的信心。
奥林匹克运动的魅力在于她的巨大包容力。今天,全世界204个国家、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相聚在五环旗下,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共同奏响“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乐章。
奥林匹克精神的真谛在于追求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每一位运动员,都将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展现精湛技艺,迸发参与激情,创造心中向往的辉煌。
北京奥运会的重要使命在于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我们真诚地希望,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和农村、热情好客的人民,能给朋友们留下美好的记忆。
朋友们:--“北京欢迎您!”
(刘淇在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节选)
21.请结合以上文段分析开幕词的特点。
22.仿照示例,分别以“长征精神”和“奥运精神”开头,续写句子。要求:与示例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字数可略有增减。
抗战精神如炽热的火焰,在民族危亡之际燃烧出钢铁意志;
长征精神 , ;
奥运精神 , 。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
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
③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四章》)
⑤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五石之瓠》)
⑥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
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子散文光耀日月,化育后世。读了以上六句话,作为当代青年,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A 2.C 3.D 4.①“养气”说通过涵养道德精神,形成刚正不阿、坚守道义的人格特质。
②“君子之学”通过学习道德道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言行合一”。
③“养气”说与“君子之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养气”说为“君子之学”提供精神基础和力量。
④“君子之学”为“养气”提供认知与实践路径,共同服务于“塑造道德人格、实现修身为本”的儒家核心追求。 5.①重视自我约束和道德修养,不断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
②要弘扬浩然正气,传播正能量。
③积极践行,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④坚定内心操守,坚持原则而不僵化教条。
⑤自觉自律,反思人生存的意义,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导语】材料一强调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包括自我反省、养浩然正气。强调“学”是获得“知”的重要途径,强调保持内心的操守和“中庸之道”的处理策略。材料二强调儒家修身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借鉴。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只要不断反省自身,强化自我道德品格,就能做到‘知明而行无过’”错误。结合材料一“自省是自我约束的心理机制,即通过反思,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调节自我行为,不断强化自我的道德意识和伦理品格,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知,选项“只要……就”太过绝对。
C.“他对获得利益始终持认可的态度”错误。结合材料一“不过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义轻利’,是以义、利发生冲突为前提的。如果义、利之间不冲突,儒家思想则对获得利益持认可的态度”可知,选项少个“义、利之间不冲突”的前提。
D.“特殊情况不必固守‘礼’‘义’”错误。结合材料一“孟子认为,在‘嫂溺’的危急时刻,必须对‘男女授受不亲’做出权变,如果为了抱守‘礼’而见死不救,那么虽然表面上维护‘礼’,但实际上却背离了‘礼’的实质即‘仁义’”可知,强调的是“中庸之道”的变通,如果坚守“礼”,可能失去“义”。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古代儒家传授的‘知’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错误。结合材料一“古代儒家教给人的‘知’,首要内容并非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可知,原文没有“都”,选项和原文不一致。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句意是: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便停止不前。强调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没体现“中庸之道”。
B.句意是: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强调君子应该以弘扬仁道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具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为实现仁德而奋斗。没体现“中庸之道”。
C. 句意是:要使意念真诚,需先获取知识。没体现“中庸之道”。
D.句意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野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一个人过于质朴,缺乏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过多,不够质朴,就显得轻浮。质朴和文采两方面结合得好,才称得上君子。选项强调“质朴”和“文采”结合,体现“中庸之道”。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养气”说强调通过正义培养“浩然之气”,使其至大至刚,最终达到“配义与道”的境界,即形成刚正不阿、坚守道义的人格特质。
②“君子之学”注重将所学道德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行合一。
③孟子说“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养气”是内在精神力量的积累,通过“集义”培养道德勇气,为“君子之学”提供精神基础和力量。“养气”说与“君子之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
④“君子之学”是外在学习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学”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动,为养气提供认知与实践路径。二者共同服务于“塑造道德人格、实现修身为本”的儒家核心追求。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通过反思,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调节自我行为,不断强化自我的道德意识和伦理品格”得出答案①;
② “这种方法在后代得到继承和发展,如后来讲的‘气节’‘气质’,特别是元代文天祥的《正气歌》更是将这种方法发扬光大”得出答案②;
③“古代儒家教给人的‘知’,首要内容并非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实践是读书人重要的修身途径”得出答案③;
④“孟子认为,在“嫂溺’的危急时刻,必须对‘男女授受不亲’做出权变,如果为了抱守‘礼”而见死不救,那么虽然表面上维护‘礼’,但实际上却背离了‘礼’的实质即‘仁义’”得出答案④;
⑤“由儒家的修身方法来反思人生存的意义”得出答案⑤。
6.C 7.B 8.①这样对蓝玉落选的原因有所交代,使得文章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②丰富和强化了人物形象。我被选为继承人后,还是能真诚地评价蓝玉“天分好”“精灵”,再次强化我忠厚老实、蓝玉天赋好有悟性的形象。
③丰富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焦三爷选继承人努力重于天分,人品重于艺品,但我却提出疑问,引发对传统文化继承话题的反思。 9.几种称呼都是父亲游本盛,但侧重点不同,其相继出现,表现了“我”的心理情感变化。
①“水庄的游本盛”强调地点并直呼人名,表现“我”在内心上与父亲有距离(或情感上陌生有隔膜)。
②“父亲”称呼强调他与我的关系,表明我此时与父亲情感更亲近。
③“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将前两种称呼并提,且多了“我的”这一定语,更郑重其事,暗含了我对实现了父亲期待的自豪。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我”学习唢呐的经历,展现了传统技艺传承的庄重与艰难。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师徒关系、父子情感,以及传统技艺传承的仪式感。文中对“百鸟朝凤”的渲染,既是对传统艺术的礼赞,也暗含对匠人精神的崇敬。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我”的视角展现内心成长,从最初的挫败到最终获得传承,体现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思维的碰撞。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对蓝玉的期望高,而对我的能力并不满意”错,“对蓝玉的期望高”于文无据,另外师傅没有给“我”唢呐主要是考验“我”而非不满意。
B.“因此成为了新一代啖呐王”错,实质原因是师傅对“我”踏实品质的认可。
D.“体现了无双镇封闭、保守的社会特征”错,老庄叔的话语侧面体现了学会“百鸟朝凤”是一件很难、也很尊贵的事。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更具客观性”错,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原文通过“我”的内心独白,直接回应前文悬念。师傅选择继承人时明确强调:“我今天找的这个人,不是看他的唢呐吹得多好,而是他有没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这一标准与“我”自认“蓝玉天分比我好”形成呼应,揭示了传统技艺传承中“艺品”与“人品”的双重考量。而蓝玉“瘦削的背影”与“我”被父亲喊醒的细节,暗合前文蓝玉“脑袋花骨朵似的”期待落空,使“传声”这一核心情节的因果链完整闭合。
②“我”对蓝玉的评价并非自我贬低,而是通过客观对比完成人物塑造。蓝玉“腮帮子一鼓,唢呐就放出来一个闷屁”的笨拙与“脖子被拉长成盛开的鲜花”的渴望,凸显其天赋与赤诚;而“我”在获得继承权后仍能坦言“蓝玉天分比我好”,则以反衬手法强化了“我”的忠厚特质。这种“自我认知”与“他人评价”的错位(师傅认为蓝玉“花花肠子多”,而“我”认为“人精灵点有什么不好”),使师徒三人的性格层次更加立体。
③这个质疑是点睛之笔,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主题深度。首先,它肯定了师傅所代表的传统价值观(人品、责任感是传承的根基)。其次,它通过继承人之口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在坚守传统(品德根基)的同时,是否应该完全忽略甚至排斥更高的天赋和灵性(精灵)? “精灵”代表的可能是更快的领悟力、更强的表现力、甚至未来创新的可能性。这引发了读者对传统文化(如唢呐艺术)传承困境的深刻反思:如何在坚守核心精神(吹到骨头缝里)与吸纳优秀人才、适应时代发展之间取得平衡?过于强调品德而忽视天赋,是否会导致顶尖技艺的萎缩或失传(如《百鸟朝凤》这样高难度的曲子)?结尾的疑问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思考空间,促使读者去思考传统文化传承的复杂性和面临的挑战,深化了关于“传承”这一核心主题的内涵。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人称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通过“我”对父亲称呼的微妙变化,极其精准、生动、富有层次地展现了“我”在学艺过程中的心理成长和情感变化轨迹——从失败时的愧疚疏离,到被父亲信任感召后的情感亲近与决心重燃,再到最终成功继承衣钵时对父亲的深深自豪与郑重宣告。
①“我没有吹上唢呐。……连用唢呐放两个闷屁的机会都没有。”在这个情境下,“我”学艺失败,内心充满了挫败感、羞愧感和对父亲深深的愧疚感。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使得“我”在心理上感到无颜面对父亲,甚至产生了一种疏离感。使用“水庄的游本盛”这种带有地域标记(水庄)和全名(游本盛)的称呼,显得非常客观、生疏,甚至是带有一种“第三人称”叙述的视角。
②“拐过弯,我听见路坎下有说话的声音。……把身子隐在草丛里。”在草丛中,“我”偷听到了父亲和老庄叔的对话,当听到父亲坚定地维护“我”、表达对“我”的信任(“天鸣可比我强”,“我是相信我的娃的”)时,“我”内心的坚冰被融化了。在叙述父亲的原话时,叙述视角自然地切换成了“父亲说”,而不是“水庄的游本盛说”。这个称呼的转变发生在“我”听到父亲信任话语的关键时刻。它标志着“我”重新确认了与父亲的血缘亲情和情感联结。
③ “院子里一点声音都没有,……蓦然,盛开的鲜花枯萎了。……这朵刚才还生机勃勃的花儿,转眼间铺满了绝望的颜色”“这时候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在旁边喊我……”这个称呼出现在传声仪式的最高潮和转折点。当师傅最终决定将《百鸟朝凤》传给“我”时,整个现场鸦雀无声,气氛庄严肃穆。此刻的称呼是“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水庄的游本盛”:保留了地域和全名,但此时已无最初的疏离感,反而带有一种充满了自豪感的“介绍”或“宣告”的意味。
10.ACE 11.A 12.C 13.(1)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
(2)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 14.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②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这与文本二所说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
【导语】这两篇文言文分别从治国理政和人性本善的角度展开论述。文本一强调贤君需明察民情、宽厚待民,以德服人;文本二则从“四端”出发,主张扩充仁政。两文都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前者侧重施政方法,后者立足人性基础,互为补充,共同展现了儒家政治哲学中“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
主语“长民者”承前省略,“临官”作谓语,后面是做官后的表现,故应在A处断开;
“贵而不骄”和“富而能供”结构一致,可单独成句,故两句前后断开,即在CE处断开。
故选ACE。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意思相同。均为“厌恶,憎恶”。句意: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没有羞耻心和厌恶感的人。
B.正确。句意: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尝试考察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
C.正确。强求,勉强/坚强、果决。句意:勉强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大。
D.正确。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句意: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我因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打破了。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错。原文“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意思是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并不是指“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莅”,治理;“性”,本性;“达”,通晓。
(2)“凡”,所有;“若”,像;“然”,通“燃”,燃烧。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文本一提出“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主张治理百姓需体谅其能力,对民之过“以仁辅化”;文本二则强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二者均以仁为核心,倡导统治者施政需怀仁爱之心,体恤百姓。
②文本一“君子莅民”要求君主深入了解民情、顺应民心,对待百姓过错“必原其故,以仁辅化”,体现以仁治民的理念;文本二“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指出先王因怀有怜悯百姓之心,才推行体恤民众的仁政。二者均将“仁”作为治民的根本原则,认为统治者需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才能实现有效治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对待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一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
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勉强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
文本二: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15.B 16.①首联写个人的离别之愁。诗人回忆与友人相聚话别,以“转蓬”喻两人分别后各自漂泊,写出漂泊无定、相逢难期的离别之情。
②颔联写时代的乱离之悲。“有家皆在乱离中”点出战乱的时代背景,将从个人离愁扩展到家国之痛,道出了人们流离失所之悲,离散之情更显深沉。
③颈联尾联将离散之叹升华为报国豪情。“谁收赤壁功”与“着鞭”相呼应,勉励友人要相信收复失地的抱负终将实现,以豪迈期许收束全诗,使离散之情得到升华。
【导语】这首诗以夜窗对饮开篇,通过“转蓬”意象暗示离散漂泊;颔联以烟浪相逢的场景,展现乱世中家园尽失的悲凉;颈联借胡儿占河、赤壁无人的典故,抒发国土沦丧的愤懑;尾联则以“着鞭”相勉,将离散之痛升华为共赴国难的壮志。全诗情感由伤别到忧国,最终在劝勉中展现昂扬斗志,体现了南宋诗人特有的家国情怀。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比喻”错误。“舣棹相逢”意为停船相会,“棹”借代指船。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首联:从相聚到漂泊的个人离愁“夜窗把酒”的温馨相聚场景,与“各转蓬”的漂泊现实形成对比,直接点出离散之伤。“转蓬”喻指人生如蓬草般随风漂泊、重逢无期,奠定了个人离愁的基调。
②颔联:战乱下离散的群体悲叹由个人离散延伸至“有家皆在乱离中”的群体命运,将离愁置于“乱离”(战乱)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漂泊成为社会动荡的缩影,离愁因战乱的残酷而深化,兼具个人与时代的双重悲痛。
③颈联:“胡儿久占清河地”直言国土沦丧之痛,“谁收赤壁功”借典故反问,将个人离愁与收复失地的家国之思紧密结合,情感从“伤离别”转向“忧家国”。
尾联:“着鞭先后耳”用“快马加鞭”的典故,表达与友人相约奋勇抗金、收复失地的决心,将离散的伤感转化为对理想的共同追求。“飘零不用叹途穷”劝慰友人不必为漂泊绝望,因救国抱负的存在,离散之痛被家国情怀的崇高感所超越,诗情格调从个人愁绪升华为慷慨的家国之志。
17. 克己复礼为仁 天下归仁(焉)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己、惟、匏樽、属、鉴、琼、顷。
18.D 19.③甚至给观众送票观赛,被调侃为“自娱自乐”
⑤第五轮和第六轮场均观众都超3万人 20.①使用“2000个座位”“3万人以上”“144万人”等具体数字,内容真实可信;
②“2000个座位坐不满”与“后期场均超3万人”形成对比,凸显苏超从冷清到火爆的变化;
③用“3%中票率”等数据将“热度”“火爆”等抽象概念具体化,清晰呈现赛事规模与影响。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
文中加点处“草根”的引号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指非专业、民间的。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讽刺或否定。
D.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结构混乱。句子“赛事组织方担心2000个座位坐不满”主语是“赛事组织方”,“观众被送票观赛”主语是“观众”,应将主语协调一致,可改为“甚至给观众送票观赛”。
⑤成分赘余。“超……以上”成分赘余,表示概数的两个词语不能同时使用,删掉“以上”。
20.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增强内容真实性与可信度:文中“2000个座位”“144万人抢票”“60396人”等具体数字,客观呈现苏超赛事初期座位规模、抢票热度及单场观众数,无模糊表述,让读者直观感知赛事相关情况,避免空泛描述,使内容更具说服力。
②凸显赛事热度的巨大变化:用初期“2000个座位坐不满”与后期“场均超3万人”“南京主场60396人”对比,数字差异清晰展现苏超从开局冷清、需送票,到后来观赛人数激增、一票难求的转变,突出热度攀升之快。
③将抽象概念具象化:“中票率仅约3%”“低于卡塔尔世界杯5%中签率”等数据,把“火爆”“抢手”等抽象感受转化为具体数值,让读者精准把握赛事受欢迎程度,清晰认知其在业余足球赛事中的罕见规模与强大影响力。
21.①简明性。用语朴实简明,如“认真做好筹备工作”、“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等。
②宣告性。宣告我们有办好北京奥运会的信心,我们真诚地希望给朋友们留下美好回忆。
③鼓动性。多用排比增进情感,鼓励运动员超越自我,结尾“北京欢迎您”激发参与热情。 22. 长征精神如耀眼的明灯 于绝境中照亮信仰的征途 奥运精神如奔腾的江河 在赛场上诠释对卓越的永恒追求(示例二:长征精神似不灭的火种,在雪山草地的淬炼中铸就永恒;奥运精神若跃动的光焰,在赛场上迸发新时代的荣光。)
23.例文:
脚踏实地心意专,非凡生命智慧显
成功的花儿,需要坚实的基础为土壤,专注的品质为肥料,最终结出智慧的果实。因此,时代青年应该脚踏实地,心意专注,体验生命的智慧。人生如棋,惟有固其基础,步步下实,方能卓有成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重视根本,做好积累,方可成就生命理想。方仲永,少年聪颖,闻名一方,若能胸怀大志,刻苦攻读,点滴积累,必是中流砥柱,国家栋梁。可是他却随父遍赞宾客,欲走捷径,鼠目寸光,终于泯然众人矣,令人唏嘘。所幸中华儿女更多的是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闻鸡起舞之辈,他们珍惜寸金光阴,踏实苦干,日积月累,终勘大任,铸造辉煌。
纵观千古以来,“五羖大夫”百里奚自幼饱读诗书,但因家境贫寒只得一路乞讨,直到七十岁才终得功成名就,达到“谋无不当,举必有功”的境界;“书圣”王羲之亦有“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的笔墨染池,才得“飘若惊鸿,矫若惊龙”般出神入化的书法;直至今日,中国女子赛艇队在东京奥运会上“一棹逍遥天地中,沉浮烟浪自从容”。此外,有着“东方雄狮”之称的中国的崛起何尝不是从根本开始,在一代代的领导人的正确带领下,逐渐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进。由此观之,我们只有一点点积累,打好基础,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肩负着民族复兴重任的青年,不能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应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为民族的未来拼搏奋斗。屈原忧国忧民,心系家国,虽遭馋被疏,自沉汨罗,却为后辈有志青年照亮了前方的路。杜甫一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终生孜孜以求,不忘初心,在中华书简上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周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积极投身救亡图存的革命洪流之中,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胸怀天下,志向远大,努力拼搏,坚韧不拔。他们虽从碌碌苍生中走来,却璀璨夺目,熠熠生辉,将有志青年的一腔热血捧给后人,我辈青年又岂能让它冷却而不薪火相传
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但是,只要明白了人生的道理,成功便会在生命的下一个站台等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