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铜峡市第一中学2025一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考试试卷名称成书时间内容与特点高三历史内容侧重军事训练、政治教育、道德陶治等内容。规定了《南赣乡约》明正德年间全乡人民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涉及组织机构、职掌、活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动方式等提出了设立“约正”“约副”统一管理乡约事务,“约第I卷《乡甲约》明万历年间讲”“约史”负责文书和劝导工作。此外,每十家中选出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家作为甲长,以此来监督赌博、偷盗等不良行为。1.1.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中华文明起源新探》中认为中国文明早期形态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的发A.借助传统文化稳定社会秩序B.理学的道德礼教被普遍接受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又各有主次。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C.儒学世俗化趋势不断增强D.基层宗法秩序实现了重构A.中原主导B.孤立发展C.丰富多元D.相互继承7.光绪初年,唐廷枢受李鸿章委派创办开平煤矿,有官员出来参奏,声称煤矿邻近遵化陵寝重地,在此采煤有碍2.秦朝在地方设置监察官员,称监御史。监御史除“掌监郡”外,还负责察核地方狱讼及上奏文书,可以领兵作皇陵风水,奏请封矿。后经矿务局派人绘制陵寝位置和山川形势图,解释煤矿开办无碍皇陵风水,煤矿方得开办战,负责开凿水渠,以及向朝廷推荐人才,等等。据记载,“秦之时尝使尉屠睢击越,又使监禄凿渠通道”。这据此可知()反映出秦朝()A.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艰难B.洋务新政重心发生转移A.中央集权体制有所加强B.国家治理趋于完善C.监察机构官员职责混乱D.地方行政权力削弱C.近代企业具有半殖民地性D.民族资本主义艰难起步3.北魏律遵循汉魏以来礼法结合的法律发展趋势,法律不但严惩不孝的行为,还有“代刑”的相关规定,即同系8.1925年8月,中共中央认为已经到了“极须发展之际”,尽快扩大党的规模,主要措施包括:入党介绍人中只血亲成为法理意义上的共同体,父兄有犯,则子弟应“诣阙请罪”,子弟有坐,则父兄宜“乞解所司”。据此可需要其中一人为正式党员;不再限制入党介绍人的党龄:尽量缩短候补期等。结果党员从1925年中共四大召开之知()时的994人增长到1926年9月的“一万三千以上”。这种态势说明中共()A.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治理的创新B.体现灵活务实的统治理念A.意识到革命中群众运动的伟大B.通过革命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C.儒家思想已成为北魏的正统思想D.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在国民革命中逐渐掌握领导权D.领会到群众性党组织的重要性4.下表所述均为宋代时期的社会现象,由此可知,当时()9.1948年7月,彭真在北岳区城市工作干部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入城以后,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内容来源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社会秩序”。该报告旨在()A.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B.总结城市接管经验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C.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D.借鉴土地革命做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10.下图为1956年的宣传画《光荣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塑造了一位年轻女性驾驶拖拉机的形象。该画意在宣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左海门前酤酒市,夜半潮来,月下苏轼《蝶恋花·自古涟漪佳传()孤舟起绝地》A.国家重视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工业化建设带来了社会新气象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C.女性成为工业建设的主力军A.夜市成为商业中心B.社会奢靡之风盛行C.商业活动脱离监管D.城市经济活力较强D.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有学者在评论科举制度时认为“前代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材,而郡县不举,士固无如之何…而11.1998年,江泽民在第九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对我国发展有利有弊。今之取人,令投牒自举(举子只要递上个人名片即可考试)。”材料旨在强调科举制度()不能看到有风险,就因噎废食,不敢参与进去,同时又要对风险保持清醒认识,…加强防范工作。由此可知,A.打破了特权阶层的垄断B.强化了政权的专制特色当时我国()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保证了选举的公平公正A.是经济全球化主要推动力量B.适应加入世贸后的经济格局6.在我国古代,乡约作为一种基层教育的形式,是维系和发展一个村落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下列选项中,对于C.要坚持独立自主的经济政策D.全方位外交取得显著的成果表中两部乡约解读正确的是()高一历史试卷1/2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开学考试历 史 答 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A D A A A D A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B A D A C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1)原因:人民渴望统一;秦国地理位置优越;商鞅变法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王嬴政的励精图治。(4分)措施:政治上,确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等。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击退匈奴,修长城;征服南方越族地区。(4分)(2)制度:中外朝制,加强君主专制,维护中央集权;推恩令,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察举制,开创选官的新途径,选拔大批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刺史制,加强中央集权,整肃地方吏治,维护社会稳定。(一点2分:制度+作用,任意两点4分)(3)趋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18.(1)共同点:从文化发生角度来看,两段历史时期具有共同的社会基础;从社会转型角度来看,两段历史时期都伴随着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力量的出现;从历史阶段来看,二者具有共同的历史趋势,同时肩负着共同的历史使命。(2)启示:紧抓经济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推动中华文艺复兴;呼唤科学文学艺术方面的众多的大师、巨人,为他们的不断出现创设条件。19.(1)特点:旧式交通工具由盛而衰;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引入;交通工具普及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新交通工具由通商口岸向内地推广扩展。(一点2分,任答两点给4分)影响:中国逐渐融入国际市场(或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中外联系不断深入;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一点 2 分,任答两点给4分)(2)表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公共交通出行更加安全便捷;出行工具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一点 2 分,任答两点给 4 分)因素:民族独立、社会制度、政府重视、社会经济发展。(一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示例一论题: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2 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且不断推动着中华文明的丰富发展。(1 分)传说时代,黄帝居住在中原一带,炎帝为羌姓部落首领,双方在交融中走向联合,炎黄二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2 分)尧舜禹时代,四方部落首领共推举舜为尧的接班人。可见在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民族交融的过程。(2 分)夏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四方民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秦统一的过程,就是民族交融的过程,最后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 分)汉代,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成为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民族——汉族。(2 分)中华民族从一开始的多元发展中,汉族不断与周边民族交流融合,最后组成了五十多个民族的大家庭。因此,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1 分)示例二论题:中华文明是在吸收异域文化中不断丰富发展。(2 分)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和异域文明的接触交流中,不断吸收其合理内核,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1 分)在古代,东汉,源于印度的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魏晋隋唐时期,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2 分)宋代,儒学家糅合了佛、道思想,使儒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发展到新阶段——理学。(2 分)在近代,鸦片战争以后,在救亡图存的呼声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纷纷学习世界先进文明,如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方针,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主张,维新派倡导建立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等,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入的过程,形成了新的时代潮流,促使中华文明继续前进。(4 分)总之,对异域文明的吸收融合,体现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特质,促使中华文明的内涵得到不断发展丰富。(1 分)(说明:学生对历史上中华文明吸收异域文明的史实,如能举上至少三个史实,并能阐释清楚其对中华文明丰富发展的关系,即可给高分,甚至满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宁夏青铜峡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pdf 高三历史开学考试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