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我国考古学家在仙人洞遗址(距今12000~10000年)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打制石器,器形有砍砸器、刮削器等。另有少量磨制石器,器形有石凿、扁圆形穿孔石器等,但大多比较粗糙。这表明仙人洞文化时期( )
A.生产力水平跨越式提升 B.正经历新旧时代的转变
C.开始进入原始农业社会 D.生产生活工具种类繁多
2.有学者研究发现,在良渚文化遗址中,上层贵族葬在专门的墓地里,并发现有大量的宗教性玉器、祭坛和豪华的丧葬行为;至于一般的社会大众的墓葬里,往往只有若干日常生活用具。这一发现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
A.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B.出现社会等级分化
C.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D.神权具有至高地位
3.商朝末年,帝辛(纣王)率军征伐东夷,其间经过商丘并进行了占卜,卜辞上说:“壬寅王卜在商贞于亳。”在有关这场战争的甲骨文卜辞中,商王东征行进的顺序和需要到达的时间与传世文献对此事的记载完全相符。这反映出甲骨文( )
A.主要服务于战争需要 B.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C.记载内容全面而详细 D.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4.西周的分封制有三种类型,其中之一是: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这说明分封制有利于( )
A.实现周王权力集中 B.推动边疆经济发展
C.扩大周朝势力范围 D.维护国家统一安定
5.“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该史料所反映土地制度的性质应是( )
A.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B.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C.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
6.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赙”(即丧葬费用):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周天子向鲁国求粮;二十三年,周桓王又派大夫家父向鲁国求车。这些事件体现了( )
A.鲁国成为春秋霸主 B.王室的衰微 C.宗法秩序不复存在 D.分封制消亡
7.如图所示为出土于春秋晚期的牺尊,牛首的形象相当写实,双目炯炯有神,在牛鼻子上设有一个套环。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铁器得到普遍的使用 B.耕牛可能被用于农业生产
C.家庭手工业十分发达 D.礼乐制度在贵族中很盛行
8.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废除井田制 B.奖励耕织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9.《论语》记载:“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由此可见,孔子对礼乐制度的贡献是( )
A.恢复了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B.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C.编订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D.突出了以仁为中心的人本思想
10.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形成了儒、道、墨三大哲学体系,各种思想学术流派交相辉映,至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一文化现象( )
A.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阶级变化
B.体现了中国奴隶社会繁荣发展
C.表达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思想
D.表明我国创造了灿烂青铜文化
11.战国时期,某学派与儒家并称显学,以“兼爱”破宗法亲疏,以“节用”非贵族奢靡。该学派是( )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阴阳家
12.秦始皇时期,某官职“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曾被派往调查“焚书坑儒”前咸阳诸生的言论,以及追查陨石铭文“始皇帝死而地分”事件等。该官职最有可能是( )
A.太尉 B.刺史
C.御史大夫 D.尚书令
1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主要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这些举措(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消除了地方割据 D.形成了机构间的分权制衡
14.秦朝建立后,一方面对六国贵族实行杀戮、迁徙和流放,拆除各国间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另一方面“悉纳六国礼仪”,创建博士议政制度,吸收六国士人担任政府官员,让他们参议朝政。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 B.反映治国理念的矛盾
C.服务于大一统的局面 D.旨在加强对基层治理
15.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时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暴政导致农民起义 B.秦朝推广郡县制
C.六国贵族联合反对 D.刘邦“约法三章”
16.西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原因是黄老之学( )
A.适应了经济恢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B.体现了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C.取代了已过时的儒学 D.宣扬以法治国的思想
17.汉武帝在位期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常以秋分行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后“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汉武帝的上述举措( )
A.说明汉对地方实行直接管理 B.表明王国问题已基本消失
C.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D.体现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
18.人名的命名习惯受到社会、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社会状况。在《汉书》和《后汉书》“王子侯表”中,记录了东汉有“刘义”“刘仁”“刘忠”“刘奉义”等一些体现伦理道德的名字。这可以说明东汉时( )
A.中央集权制度趋于完善 B.命名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C.文学形式开创了新局面 D.造纸术的改进促进了文化传播
19.刘秀在位期间,整顿吏治、节省开支、清查全国垦田数量、释放奴婢,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治世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0.《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县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魏书毛玠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表明
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
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
21.观察如表内容,由此可知魏晋时期( )
地区 时期 全国辖 郡数 秦岭淮水以 北郡数 秦岭淮水以 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B.政治中心实现南移
C.疆域版图已经超过西汉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2.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北方动乱,大量百姓与士族开始南渡。西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中的短暂统一,可谓“昙花一现”。316年,灭掉西晋的是
A.西晋宗室司马睿 B.司马昭之子司马炎
C.内迁的匈奴贵族 D.氐族建立的前秦
23.“王与马,共天下”开创了东晋门阀政治的模式。高门士族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甚至出现了“朝权国命,递归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
A.两晋政体混乱 B.君主专制加强
C.东晋士族专权 D.宗室争夺权力
24.十六国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其最高统治者多自称“炎黄后裔”,并将自己的政权称为“中国”。如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设立了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公开祭祀。北魏、北周等北方政权皆认为自身是黄帝后裔,且政权地处中原,可代表“中国”。这体现出当时( )
A.国家统一趋势明显 B.华夏文化多彩多姿
C.民族文化认同加深 D.政权之间战乱频繁
25.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之学十分兴盛,弄清楚人物的家族渊源,是人事工作的重中之重。南宋学者叶适曾说:“东晋权归王谢庾桓四族,而四族亦人才所自出。”据此可知,该选官制度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世卿世禄制
26.甘肃嘉峪关市新城乡戈壁滩发现有1400多座砖墓群,多为魏晋时期的墓葬。其中3号墓中既有描绘鲜卑人耱地(平整土地)、耙地、采桑的壁画,也有描绘汉人放牧情境的壁画。这说明( )
A.魏晋时期民族交流交融 B.江南经济得到了有效开发
C.北方政权比南方更稳定 D.女真族迁入中原定居生活
27.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这些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
A.佛教盛行适应了现实需要 B.儒佛道的“三教合归儒”
C.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盛况 D.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28.中国古代某地图学家对测制地图的经验作了初步总结,他提出制图的六项原则和方法,涉及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方邪、迂直,这些方法有些仍是现代制图的依据。这位地图学家是( )
A.西晋裴秀 B.南朝祖冲之 C.唐朝僧一行 D.北宋沈括
29.如图为隋代设置的义仓。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供应朝廷物资的仓库 B.设置于长安洛阳两都
C.利于市场物价的稳定 D.为备水旱赈济而设置
30.杭州在隋朝以前是个仅有1.5万户人口的小镇,大运河贯通后,这里很快就成为江南各地货物北上的集散地。随着四方商贾的云集,杭州城内各种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城市规模也日益扩大,到唐朝中叶这里有店铺3万余家,港中停泊的商船绵延20余里。由此可见,隋唐时期杭州繁华的重要原因是( )
A.运河商贸的有力带动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海运和河运日益发达 D.国家政治中心南移
31.历史探究可以有效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某同学在历史探究中读到了“增加科举考试科目”“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天可汗”等内容。该同学探究的是(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大定之治”
32.《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送别诗的佳作。作者王维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表达送别好友去安西都护府的惜别之情。其中“安西都护府”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33.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34.唐初沿袭隋朝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设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唐玄宗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设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其具体的行政机构。这一变化( )
A.取消了宰相的决策权 B.提高了尚书省的地位
C.体现了三省的一体化 D.降低了中枢行政效率
35.盛唐时期,长安城内聚集着大量胡人,他们或经商、或从政,甚至形成了东、西两市为核心的胡人商业、文化圈,源自西亚、中亚的景教、拜火教也一度较为流行。这主要体现出盛唐时期( )
A.开放包容的社会气象 B.开明的对外贸易政策
C.羁縻政策的社会效果 D.胡汉文化的深度融合
36.《新旧唐书互证》中称:“唐中叶以后,节镇加宰相衔者极多,谓之‘使相’,亦称‘外宰相’,非真宰相也。”“使相”一职的流行主要反映出( )
A.中央权威弱化 B.地方人才比较匮乏
C.地方官员腐败 D.中枢权力发生异变
37.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藩镇割据严重。朝廷在河南、山东、荆襄和剑南等地区常驻有重兵,巨大的财政费用全部压到江南和淮南地区。据此推知,当时( )
A.江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 B.南方地区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C.朝廷平叛成效较为显著 D.北方地区政权更迭日益频繁
38.如图为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其铭文为“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是研究当时赋税制度的重要史料。下列有关此赋税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减少了农民赋税负担
B.保证农民有较充足的生产时间
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因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而推行
39.安史之乱以来,唐王朝的国家财政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土地所有制的剧烈发展使得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度日益崩溃,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这一“新格局”的出现( )
A.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C.限制了唐后期土地兼并 D.有利于均田制的进一步发展
40.唐代一些诗人对当朝某一书法家书法的特点描绘道,“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半斜半倾山衲湿,醉来把笔狞如虎”。据此可知,该书法家最有可能是( )
A.王羲之 B.怀素 C.柳公权 D.颜真卿
二、材料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继位后,在他的坚持与倡导下,边疆治理消极无为的思想开始向积极有为的治理思想转化,具体表现就是“王者无外”思想的回归。“王者无外”强调“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王者的终极目标是大一统,而不是区分夷夏。在“王者无外”的思想指导下,西汉边疆治理在汉武帝时期达到高潮,边疆地区的郡县化加快以及属国管理机构的设置,均反映了汉王朝对边疆经营战略意义的新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构成也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卜宪群、袁宝龙《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 汉、唐中原王朝从北部边疆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时期边疆形势的需要,适时调整政策,采取政治、军事与经济、文化政策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治理手段,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理效果,推动了北部边疆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杨丽、叶珍珍《汉、唐北部边疆治理比较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王者无外”思想回归的原因。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边疆治理的措施。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唐边疆治理的意义。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淮河流域农业加速发展的时期。淮北传统的沟洫灌溉进一步发展,沿淮及淮南兴起了芍陂等大型水利工程,邗沟、鸿沟等运河的开凿,也带动了沿线水利事业的发展,再加上桔槔、辘轳等提水器械的使用,使灌溉能力大幅提升。春秋后期,铁器开始用于该流域,到战国时逐步推广。牛耕亦开始于春秋时期,战国时已在淮北推广。土地开发得以加速,越来越多的沿河平原成为良田沃土。农业技术进步较快,至战国时已转向精耕细作,生产力迅速提高。
——摘编自李修松、张宪平《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
材料二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江淮地区接纳大批中原流民。西晋名将祖逖曾“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宿迁、泗阳、淮阴、淮安、盱眙等地均侨置过北方郡县,大批北方移民带来旱作技术,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元帝下诏在徐、扬推广种植三麦。诏曰:“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旱地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以周济,所益甚大。”变单季水稻为稻麦连作,提高了复种指数。农业生产一度辉煌,高产田亩产10~20斛,比曹魏时期增长1~2倍。
——摘编自任重《魏晋南北朝两淮农业兴衰原因初探——兼议淮水排蓄之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时期江淮地区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C B B B D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C A A C B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C C C B A D A D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A B C A A B B B B
41.(1)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雄才大略。(任答两点)
(2)措施:征伐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设立郡县;设置西域都护府。
(3)意义:扩大国家疆域;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任答四点)
42.(1)特点:水利工程建设推动灌溉能力提升;铁器牛耕逐步推广﹔土地开发加速;农业技术向精耕细作转变;生产力迅速提高。
(2)原因:北方流民带来先进技术;政府政策支持(或统治者重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