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新课程自主学习系列训练(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新课程自主学习系列训练(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5—2026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新课程自主学习系列训练(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比如称赞一个美人,你说她像一朵鲜花,像一颗明星,像一只轻燕,你决不说她像一个布袋,像一头犀牛或是像一只癞蛤蟆。这就分明承认鲜花、明星和轻燕一类事物原来是美的,布袋、犀牛和癞蛤蟆一类事物原来是丑的。说美人是美的,也犹如说她是高是矮是肥是瘦一样,她的高矮肥瘦是她从娘胎带来的,她的美也是如此,和你看者无关。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如此想。所以他们费许多心力去实验最美的颜色是红色还是蓝色,最美的形体是曲线还是直线,最美的音调是G调还是F调。
但是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们应该都可以看到,应该都承认它美,好比一个人的高矮,有尺可量,是高大家就要都说高,是矮大家就要都说矮。但是美的估定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一个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有些人欢喜辛稼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人欢喜温飞卿而讨厌辛稼轩,这究竟谁是谁非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从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了。
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是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是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好比一个数学题生出许多不同的答数一样。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如康德所说的;也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见出普遍原理,如黑格尔、托尔斯泰一般人所说的;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而美感并不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还不仅此,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你看到峨眉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再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从“我”的方面说,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所以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着人情创造出来的,每个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就是每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它有艺术品通常所具的个性,它能表现各个人的性分和情趣。从“物”的方面说,创造都要有创造者和所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从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所以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
(摘编自朱光潜《“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材料二:
文学没有画面限制,可以描述更大更多的东西。壮丽山川、巍峨宫殿、辽阔土地、万千生民,都可置于笔下,汉赋正是这样。尽管是那样堆砌、重复、拙笨、呆板,但是江山的宏伟、城市的繁盛、商业的发达、物产的丰饶、宫殿的魏峨、服饰的奢侈、鸟兽的奇异、人物的气派、狩猎的惊险、歌舞的欢快……,在赋中无不刻意描写,着意夸扬。它们所力图展示的,不仍然是这样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的世界图景么 尽管呆板堆砌,但它在描述领域、范围、对象的广度上,却确乎为后代文艺所再未达到。它表明中华民族进入发达的文明社会后,对世界的直接征服和胜利,这种胜利使史学和艺术也不断要求全面地肯定、歌颂和玩味自己存在的自然环境、山岳江川、宫殿房屋、百土百物以至各种动物对象。所有这些对象都作为人的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对象化存在于艺术中。人这时不是在其自身的精神世界中,而完全溶化在外在生活和环境世界中,在这种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中。汉代文艺尽管粗重拙笨,却如此之心胸开阔,气派雄沉,其根本道理就在这里。汉赋也应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才能正确估计它作为一代文学正宗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摘编自李泽厚《琳琅满目的世界》)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一般人看来,美是物所固有,但这种普遍的见解有很大难点,不被哲学家接受。
B. 康德认为,美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见出普遍原理,而是源于主观、普遍的美感判断,
C. 一个小土墩不能像峨眉山一样让人觉得庄严、厚重,说明了人不能凭心灵创造出美
D. 同是一棵古松,每个人见到的形象却不尽相同,不同形象表现了各个人不同的情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认为鲜花、明星一类事物是美的,而犀牛和癞蛤蟆则不可能是美的。
B. 美并非是无中生有的,被创造出美的“物”也需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
C. 汉赋尽管呆板堆砌,但其在描述领域、范围、对象的广度上都达到巅峰。
D. 汉赋将人的生活对象化,这些对象存在于琳琅满目的文学世界中。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贾谊《吊屈原赋》)
B. 饰华榱与璧珰,流景曜之韡晔。(张衡《西京赋》)
C. 留一穗之灵长,慰半生之萧瑟。(袁枚《秋兰赋》)
D. 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司马相如《长门赋》)
4.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盛行,但其暴露出的同质化、低俗化的问题一直为人诟病。假如你是一位网络小说作家,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你应该如何在网络小说创作中展现文学之“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晨(节选)
王愿坚
这是座不大的二层楼,看样子是修葺过了,青灰抹过的砖缝,整整齐齐的,窗棂上也刷上了崭新的乳白色。但还是看出来了,不错,是它!看,从左数第二个窗子旁边,约有一尺见方的地方,砖是新补上的;原来那里被敌人打穿做了枪眼,一挺美造机枪的枪管就从那里伸出来。正门两侧窗框上的砖块参差不齐,像被谁用刀砍了一阵似的,那是被我们的机枪扫的,因为那里一挺汤姆式正封锁着突击道路……我漫步向楼上走着、看着,就是这些特征,把我引进一个深深的回忆里去了。
那也是这么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班连着向这座楼突击了两次都没有奏效,最后只好用爆破了。就在机枪压住了敌人的火力,爆破员挟着炸药冲向楼门的一瞬间,楼里一降乱,传来了敌兵的咒骂声和孩子惊乍乍的哭喊声。接着呼啦一下子,楼上几个窗子全打开来,五六个敌兵。每人手里抓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把他们狠狠地按在窗台上。孩子们哭喊着,挣扎着,两手悬空乱抓。拼命地踢蹬着小腿……就在这些娇嫩的小腿中同,一支支鸟黑的枪管伸出来,向着我们瞄准、射击了。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班长咬着牙向机枪射手挥了挥手,大声喊道:“停止,停止爆破!”
枪声暂时停止了,战场上顿时静下来。这种寂静是难耐的。孩子的哭声显得更凄惨、更揪心。窗上的孩子大部分都离开了,但还有两个敌兵仍然卡着孩子的腰,故意在窗口上晃来晃去,一面大着胆子把脑袋从孩子身边伸出来,阴阳怪气地叫道:“炸呀!有种的来炸呀!”
没有比这再急人的了。望着敌兵那狰狞的面孔和那一条条乱踢乱蹬的小腿,我觉得眼前一阵阵发黑,心尖子仿佛被那些小腿蹬着,麻沙沙的疼。“怎么办呢?”我们的眼都转向班长了。班长还像冲锋前那样,单腿跪在窗前,脸颊紧贴着窗边的墙壁。汗,像小河一样流着,把墙皮湿了一大片。他眼里布满了血丝,凶得怕人,从和他相识以来,我就没有见到他的眼这么凶过。他就这么呆呆地望着,手正在扭动着胸前的衣扣,一个衣扣碎成两半,脱落了,又揪住了另一个……募地,他把揪在手里的一个扣子一扔,压低了声音命令道:“上刺刀!”
我和班长抬着梯子向楼房奔去。当敌人弄清了我们的行动,开始还击时,班长已经攀着窗口跳进楼里。我紧跟着他攀上窗口,他已把赶上前来的一个敌兵戳翻了。另一敌兵正一手抓着个孩子的衣领、一子提枪向窗口奔来,一见班长进来,竟举起孩子,恶狠狠地向他砸过来。就在这紧急的当口,只见班长把枪往臂弯里一挂,摊开双手,猛地接住了孩子。随着向后趔趄的劲儿,身子一侧歪,把孩子挡在胸前。可就在他这一转身的工夫,身体的侧面暴露给了敌人,敌人一个前进刺,刺刀戳进了他的肋下,他倒下了……
那场肉搏战结束了以后,因为我胳膊上受了伤,在继续向前进攻的时候,副班长要我留下来照顾班长,顺便收容一下那些孩子。我把孩子们哄到一个房子里以后,找了好大一会儿,才在这小屋里找到了班长,原来卫生员为了担架走动方便,把他背下来了。
我进房的时候,班长紧闭着眼睛,躺在水泥地上,正急促地喘息着,血,随着呼气,不停地冒肴血泡,从伤口里涌出来。在他身边趴着个小女孩儿,我认出,她就是拼刺刀时班长用手接住的那个孩子。她趴在班长的肩膀上,正叉开小手扒着他的眼皮,一面轻轻地叫道:“叔叔,你说,我长大了能找到我的爹妈吗?你说呀……”看见我进来了,慌忙停住了嘴。
“能,一定能……”半天,班长才应了声,随着睁开了眼睛。一看到我,指了指孩子说:“看,这孩子非要跟着我不行。知道么,这里是个孤儿院呀!唉,没爹没娘的……可那些狗东西……”他痛苦地咬住了牙,眉头皱起一个大疙瘩。每逢谈到敌人,他就是这个样子的。
他喘息了一阵,又伸手抚摸着孩子的头,问道:“珍珍,你长大了,除了找你爹妈,还干什么?”
“我就走!”孩子说,脸上流露出一种果决的神情,“我走了,嬷嬷就再也捞不着打我啦!”
这话说得真揪心。班长长抽了口气说:“看,孩子的心眼都给堵得死死的了。对于将来,这孩子要求得太低啦!”他抱着孩子的脑袋,仔细看了一阵,忽然脸色舒展开了,眼睛变得乌亮——每逢谈到顺心的事,他就是这个样子的。他向着我动情地说:“老刘啊,要是将来胜利了,再到这里来看看,那有多好啊!”
就在这时,卫生员带着担架来了,我们正要扶他上去,谁知他的伤势突然恶化了,喘息得更急了,血大口大口地涌上来。他竭力地压着喘息,向我望了一眼,伸手指了指口袋。他的意思我明白,是想找点什么留给孩子。但是,在一个突击班的战士身上能找到什么呢?我翻遍了他所有的口袋,只找到了一个小笔记本。他闭上眼睛,攒了攒力气,然后对着孩子说:“好孩子,记住!长大了以后,不管什么事,只要是为了将来的、是为了人民的,就应该下劲儿去做!哪管是一星半点……”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孩子怔怔地听着,还在一股劲地揉着班长的胳膊:“叔叔,你说呀!……”
但是,这位叔叔的话已经说究了,他永远不能再对她说什么了。
我知道,要让这么小个孩子懂得这个道理是困难的,但是,这是一个战士心里的声音,一个战士留下的遗嘱啊!我掏出钢笔,把这句话端端正正地写到小本子上,交给了孩子……
1959年9月9日
(有别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敌兵卡着孩子的腰,故意在窗口上晃来晃去,还阴阳怪气地叫喊着挑衅的话语,这肆无忌惮的暴行显示出他们的凶狠残忍、冷酷无情。
B. “枪声暂时停止了,战场上顿时静下来。这种寂静是难耐的。”描绘了战场上突然的安静,突出了这种寂静带来的压抑感和紧张感。
C. 被班长接住的女孩,在班长受伤、紧闭双眼以及临终前都说过一句话“叔叔,你说”这两句话含义相同,都表达了女孩对父母的思念。
D. 小说中的班长和《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都是普通的革命战士形象,他们虽然性格不同,但是都不怕牺牲,对革命和人民无限忠诚。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写砖块有“是新补上的”,有的“参差不齐”,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展示了我们的军队曾经在这里进行过激烈的战斗。
B. 本篇小说既有对班长的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也有对突击队队员在困境中相互救助等情节的设计,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合理真实。
C. 本篇小说和《百合花》叙述顺序不同,但在叙事风格上都同样细腻,善于通过紧凑的情节和紧张的氛围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D. 本篇小说叙述节奏较快,叙事性较强,而其另一篇《党费》在记叙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描写和抒情,叙述节奏较为舒缓。
7. 文艺评论家侯金镜评价王愿坚写人物,“不着力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是捕捉性格闪出耀眼光辉的那一刹那,英雄人物完成自己性格的那一瞬间”。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者捕捉“人物哪些那一刹那,那一瞬间”,展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6分
8. 文中很多地方都用了“班长”这一称呼,本可以用“他”代替,而不用“他”,坚持大量使用“班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智宣子将以瑶①为后,智果曰:“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②。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及智伯为政,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③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乃与之。
又求地于魏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乃与之。
又求地于赵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或曰:“长子近,且城厚完。”或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阴为之期日。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遂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注】①瑶,即智伯。②无恤,即赵襄子。③狃,习惯,贪恋。
材料二: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宣子曰:“宵也佷。”对曰:“宵之佷在面,瑶之佷在心。心佷败国,面佷不害。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节选自《国语·晋语》)
9.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晋国A有难B而无C以尹铎为少D无以E晋阳F为远G必以为归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逮,比得上,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的“逮”意思相同。
B. 举,列举、说出,与《鸿门宴》中“杀人如不能举”的“举”意思不同。
C. 诸,兼词,之于,与《齐桓晋文之事》“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的“诸”用法相同。
D. 翼,名词作状语,与《鸿门宴》中“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用法相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果反对立智伯为继承人,认为其缺乏仁德,预言若立智伯,智氏必亡。
B. 赵简子通过考察伯鲁和无恤对训诫的态度,认为无恤“贤”,最终立无恤为后。
C. 智伯向魏桓子索地,魏桓子想不给,任章主张满足智伯要求以骄其志。
D. 赵襄子退守晋阳时,尹铎减少户籍以宽民力,故晋阳民心稳固,未被水攻击溃。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2)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13. 司马光认为“才德兼备”治国之本,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哪些内容印证了这一观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醉吟
辛弃疾
四坐且勿语,听我醉中吟。池塘春草未歇,高树变鸣禽。鸿雁初飞江上,蟋蟀还来床下,时序百年心。谁要卿料理,山水有清音。
欢多少,歌长短,酒浅深。而今已不如昔,后定不如今。闲处直须行乐,良夜更教秉烛,高曾惜分阴。白发短如许,黄菊倩谁簪。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①?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①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竞逐钻营。②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辛词上阅调动视觉、听觉,用春草、鸣禽、鸿雁、蟋蟀四种不同事物来描绘四季变迁。
B. “谁要卿料理,山水有清音”表达了词人将政务抛之脑后,纵情山水,亭受人生的愉悦之情。
C. 辛词下阕“白发”两句与杜甫《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深欲不胜簪”有相似情感。
D. 苏词上片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重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环境。
15.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同是醉酒后诗篇,相较于辛词的“豪”,《临江仙·夜归临皋》则体现苏词的“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6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新时代的广大青年,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要勇担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民就是江山,守江山就是守住民心。《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秦王朝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挥金如土的奢靡生活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3)老师讲课时提到,“州”在古代是一种行政区划,后多用于地名;而“洲”则指水中的陆地,小明想到古诗词中,“________________ ”中的“州”为前者之意,“____________”中的“洲”符合后者之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冬时节,天气转凉,大家都在添衣保暖, ① ,因为精密复杂的航天器同样怕冻,航天器们也有自己的“冬季衣柜”。他们会身着“帅得掉渣”的羽绒服。为什么有的时候火箭发射会“掉渣”?这些“渣”其实是火箭发射前覆盖在整流罩上的保温层,整流罩中的设备都特别的“娇贵”,既不能太热、更不能太冷。所以科研人员为航天器专门设计了薄薄的一层“羽绒服”,中间填充的不是绒毛而是低密度保温泡沫塑料,可以隔绝外界水汽,帮航天器保温。因为这层“羽绒服”自重很轻,所以发射时就会化成“渣”掉落,顺便帮火箭减负了。
那既然这层羽绒服上太空的时候要脱掉,是不是说, ② ?错!由于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在太阳光线直射下,宇宙中的航天器表面温度最高可达150℃以上,而当航天器运行到背阳面时,温度最低可达-100℃以下。在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太空环境中,为保证航天器正常工作,除了在发射时会脱掉的“羽绒服”外,航天器还会穿一层带到太空上去的“外衣”。航天器“外衣”面料的选择大有讲究,都是根据科学原理精心设计的,不同特点的面料适应了航天器的不同需要。天舟四号的货物舱和推进舱的“外衣”,就分别被设计为灰色和白色两种不同的颜色。货物舱需要提供适宜航天员生活的温度,相对较高, ③ ,能够多吸收太阳光热量。而推进舱中主要是设备,需要更低的环境温度,因此给它穿上白色“外衣”,多反射太阳光热量。
在返回地球进入大气层时,航天器的部分防热措施会逐渐被烧蚀掉,当航天器内搭载有重要设备或者科研样品时,在落地后还要赶快穿上一件用多层隔热材料制成的防寒服。毕竟,谁还不是个宝宝呢!
17. 下列句子中双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B. 疫苗从“孕育”到“出生”,要经过六大步骤。
C. 李白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写出了蜀道之“难”。
D. 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 本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语言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特征对其做简要赏析。3分
四、写作(6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达生》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纪渻子为周宣王训练斗鸡。十天后宣王来问:“鸡训练好了吗?“纪渻子回答:“没有,仍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十天后又问,回答说:“还没有,对其他鸡的声响和影子还有反应。”十天后再问。回答说:“仍没有,还整日目光锐利,心气旺盛。”十天后再来问,回答说:“差不多了,虽然听见别的鸡叫,却已毫无反应。”宣王去看斗鸡情况,果然,看上去就像一只木鸡,它的德性已经完善了,其他的鸡见了也不敢应战,掉头就跑。
以上材料中纪渻子训练斗鸡的过程对当代青年自我提升与成长颇具启发意义。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曲解文意,由“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如此想”可知“不被哲学家接受”错误;
B.“康德认为,美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见出普遍原理”张冠李戴,原文“也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见出普遍原理,如黑格尔、托尔斯泰一般人所说的”,可见这个观点不是康德的,而是黑格尔、托尔斯泰的;
C.“人不能凭心灵创造出美”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故选D。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作者认为”错,由“这就分明承认鲜花、明星和轻燕一类事物原来是美的,布袋、犀牛和癞虾蟆一类事物原来是丑的”可知这是文中提到的一般人的观点,并非作者的观点。此外,“犀牛和獭虾蟆则不可能是美的”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A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袁枚为清朝文人,其创作的《秋兰赋》不属于材料二论述的“汉赋”概念范畴。同时,“留一穗之灵长,慰半生之萧瑟”更侧重于通过描写外物来表达作者内在的心理感受,与材料二中“人这时不是在其自身的精神世界中,而完全溶化在外在生活和环境世界中,在这种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中”的观点相违背。
故选C。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文学之“美”要有物理,作家在创作网络小说时,应注重对写作对象的选择,所描写的对象应该符合美学特征,刻画的人物应展现人性之美;②文学之“美”要有人情,作家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避免作品的同质化、低俗化,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学创作氛围;③网络文学要展现繁荣富强、充满活力与自信的内容,作家应该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力求在作品中构建琳琅满目的文学世界。
解析:
①材料一“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可见文学创作需要先有让人觉得“美”的“物”,即文学之“美”要有物理。虽然对于“美”,不同的人都不同的看法,但人们的审美总有一些公认的东西,作为网络小说,作家应注重对写作对象的选择,所描写的对象要契合人们的审美特征,符合美学特征,刻画的人物应展现人性之美;
②材料一“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可见不光要描写美的对象,展现“物理”之美,还要有要有人情“美”,“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着人情创造出来的”,作者本身的审美情趣高雅,就有可能创作出真正“美”的艺术,因此作家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避免作品的同质化、低俗化,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学创作氛围;
③材料二汉赋尽管呆板堆砌,但值得提倡的是“它们所力图展示的……是这样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的世界图景”,网络文学也要展现繁荣富强、充满活力与自信的内容,“人这时不是在其自身的精神世界中,而完全溶化在外在生活和环境世界中,在这种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中”,作家应该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力求在作品中构建琳琅满目的文学世界。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C.“这两句话含义相同,都表达了女孩对父母的思念”错误。第一句隐含着女孩对父母的思念之情。第二句话是在班长临终前,女孩希望班长能够给她留下一些宝贵的话语或者嘱托。
故选C。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有对突击队队员在困境中相互救助等情节的设计”错误。本文并没有设计突击队队员在困境中相互救助的情节,而是重点突出了突击队队员关心孩子、英勇战斗的情节。
故选B。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在敌人挟持孩子射击的紧要关头,班长果断决策,刺刀作战,展现了一个刚毅果断、勇敢无畏的勇士形象。②在冲进楼房肉搏的当口,班长直接用身体护住孩子,惨遭刺伤,展现了一个奋不顾身、无私忘我的英雄形象。③在生命垂危之际,班长不顾自己的伤痛,一心想着留给孩子更多些嘱托,展现了一个关爱后代、胸怀博大的长者形象。
解析:
由原文“班长还像冲锋前那样,单腿跪在窗前,脸颊紧贴着窗边的墙壁。汗,像小河一样流着,把墙皮湿了一大片。他眼里布满了血丝,凶得怕人,从和他相识以来,我就没有见到他的眼这么凶过。他就这么呆呆地望着,手正在扭动着胸前的衣扣,一个衣扣碎成两半,脱落了,又揪住了另一个……募地,他把揪在手里的一个扣子一扔,压低了声音命令道:‘上刺刀!’”可知,在敌人挟持孩子射击的紧要关头,班长果断决策,刺刀作战,展现了一个刚毅果断、勇敢无畏的勇士形象。
由原文“另一敌兵正一手抓着个孩子的衣领、一子提枪向窗口奔来,一见班长进来,竟举起孩子,恶狠狠地向他砸过来。就在这紧急的当口,只见班长把枪往臂弯里一挂,摊开双手,猛地接住了孩子。随着向后趔趄的劲儿,身子一侧歪,把孩子挡在胸前。可就在他这一转身的工夫,身体的侧面暴露给了敌人,敌人一个前进刺,刺刀戳进了他的肋下,他倒下了……”可知,在冲进楼房肉搏的当口,班长直接用身体护住孩子,惨遭刺伤,展现了一个奋不顾身、无私忘我的英雄形象。
由原文“他竭力地压着喘息,向我望了一眼,伸手指了指口袋。他的意思我明白,是想找点什么留给孩子。但是,在一个突击班的战士身上能找到什么呢?我翻遍了他所有的口袋,只找到了一个小笔记本。他闭上眼睛,攒了攒力气,然后对着孩子说:‘好孩子,记住!长大了以后,不管什么事,只要是为了将来的、是为了人民的,就应该下劲儿去做!哪管是一星半点……’”可知,在生命垂危之际,班长不顾自己的伤痛,一心想着留给孩子更多些嘱托,展现了一个关爱后代、胸怀博大的长者形象。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有利于人物塑造:大量使用“班长”这一称呼,突出了班长身份和领导作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决策和行动背后的意义。②有助于情感表达:使用“班长”这一称呼,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战士们对班长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增强故事的情感深度和感染力。③保持叙事的连贯性:使用特定的称呼来指代特定的人物,避免使用“他”时可能产生的混淆和中断,使故事的叙述更加流畅。④突出小说的主题:通过大量使用“班长”这一称呼,有助于突出班长作为革命战士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
解析:
由原文“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班长咬着牙向机枪射手挥了挥手,大声喊道:‘停止,停止爆破!’”“募地,他把揪在手里的一个扣子一扔,压低了声音命令道:‘上刺刀!’”可知,文章中下达命令的是班长,所以,大量使用“班长”这一称呼,突出了班长的身份和领导作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决策和行动背后的意义。
由原文“‘怎么办呢?’我们的眼都转向班长了”“我和班长抬着梯子向楼房奔去。当敌人弄清了我们的行动,开始还击时,班长已经攀着窗口跳进楼里。我紧跟着他攀上窗口,他已把赶上前来的一个敌兵戳翻了”可知,当遇到紧急情况,大家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大家就把目光移向班长,当遇到危险时,班长身先士卒,所以,使用“班长”这一称呼,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战士们对班长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增强故事的情感深度和感染力。
“他”是代词,本文涉及到很多人物,使用“他”容易造成指代混乱和叙事中断,而使用“班长”这一称呼,用来指特定的人物,能够保持叙事的连贯性,使叙事更加地流畅。
本文塑造了一个刚毅果断、勇敢无畏、奋不顾身、无私忘我、关爱后代、胸怀博大的英雄形象。文章通过大量使用“班长”这一称呼,有助于突出班长作为革命战士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
【答案】9. BDG
10. A 11. D
12. (1)别人不给,他必定会用武力对付别人,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免于祸患,等待事情的变化了。
(2)凭借他那五点贤能的地方去欺凌他人,却用不仁的方式行事,难道谁能忍受得了他呢?
13. ①智伯有才无德:智伯具备五点贤能但不仁,最终智氏灭族。
②赵简子重德立后:赵简子选他认为贤能的无恤为继承人。
③智果因远见避祸:智果因无德的智伯被立为后,选择脱离智氏,幸免灭族。
④尹铎以仁德宽民:尹铎减轻赋税,稳固晋阳民心,助赵襄子灭智氏。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词人将政务抛之脑后,纵情山水,亭受人生的愉悦之情”理解错误。“谁要卿料理,山水有清音”意为料理政务不如游赏山水,写出词人罢官归来后的愤懑与悲慨。
故选B。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首先表现在他随遇而安、洒脱从容的旷然的处世态度上。上片写其醉意朦胧,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倚杖听江,坦然处之。②其次表现在他面对官场纷扰,世俗羁绊,选择超然物外,融生命于自然的生存方式上。下片写其泛舟江海,随波逐流,任性自然,潇洒如仙,襟怀旷达。
解析:
上阕中的“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意思是: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表现出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下阕,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
【16题详解】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任重而道远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 ④用之如泥沙 ⑤江州司马青衫湿(烽火扬州路/但悲不见九州同) ⑥海客谈瀛洲(楼船夜雪瓜洲渡/夕揽洲之宿莽/在河之洲/芳草萋萋鹦鹉洲)
【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画波浪线处双引号的用法是特殊含义。
A.是直接引用B.是特殊含义C.是突出强调D.特定称谓。
故选B。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我们的航天器同样需要保暖②上了太空就不需要保暖了③因此就给它穿上灰色“外衣”
解析:
①前面说“天气转凉,大家都在添衣保暖”,后面“因为精密复杂的航天器同样怕冻”解释航天器也需要保暖的原因,应填:我们的航天器同样需要保暖。
②“由于没有大气层的保护……”解说的是航天器在太空也需要保暖,“错!”否定的是太空不需要保暖的说法,应填:上了太空就不需要保暖了。
③后文“因此给它穿上白色‘外衣’”解说的是推进舱穿上白色“外衣”,此处“货物舱需要提供适宜航天员生活的温度,相对较高”,解说的是货物舱穿灰色“外衣”,应填:因此就给它穿上灰色“外衣”。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点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1)专业性:使用精准数据和专业性语言,丰富了读者的科学知识,体现了文章的严谨性、科学性。(2)通俗性:引用“冰火两重天”的俗语,使用“掉渣”“宝宝”这些口语,使文章通俗易懂.诙谐幽默。(3)生动性: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设问、反问等灵活多样的句式,使文章生动形象,语调明快,情感充沛。
解析:
(1)专业性:“宇宙中的航天器表面温度最高可达150℃以上,而当航天器运行到背阳面时,温度最低可达-100℃以下”使用精准数据和专业性语言,丰富了读者的科学知识,体现了文章的严谨性、科学性。
(2)通俗性:“在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太空环境中”引用“冰火两重天”的俗语,解说太空环境;使用“掉渣”“宝宝”这些口语,形容火箭发射时保温外层脱落,表现航天器的珍贵,使文章通俗易懂,诙谐幽默。
(3)生动性: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羽绒服”“外衣”、拟人“帅得掉渣”,运用灵活多样的句式,如设问“为什么有的时候火箭发射会‘掉渣’”、反问“谁还不是个宝宝呢”,使文章生动形象,语调明快,情感充沛。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本则材料选自《庄子·达生》,是成语“呆若木鸡”的由来,今意已发生演变,这里主要探究其原意带给人的启迪意义。解读本则材料的关键是能透过故事表面读懂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这里表面上是在写纪渻子为周宣王训练斗鸡,实则是作者是借纪渻子之口表达其对个人修身养性方面的认识,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故不难看出,材料中纪渻子训练斗鸡的过程,分别对应个人修身养性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斗鸡“仍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对应人自身没有本领,虚张声势,盛气凌人,意在指出只有清空认知以及技能才能回归本性;第二阶段,斗鸡“对其他鸡的声响和影子还有反应”“还整日目光锐利,心气旺盛”,对应人自身头脑中虚浮表象虽已消失,内心开始充实,但外界事物仍能对其造成影响,骄横心气尚未祛除:第三阶段,斗鸡“虽然听见别的鸡叫,却已毫无反应”“看上去就像一只木鸡。它的德性已经完善了”,对应的是人去除了内心虚浮骄傲之气,德行成熟,进入无物无我的境界。这三个阶段之间循序渐进,不可分割,最终都指向如何加强自我修养,成就至善人生这一主题。
试题引导青少年关注自我修养,自我沉淀,进行精神内收,摒弃骄傲浮躁之气,注重涵养美好品质,从而提升自我价值。考生在写作时,要紧紧抓住材料题干部分给出的提示语“过程”“自我提升”“成长”,明了写作的中心是围绕“个人修身与提升”展开,故可以就修身养性的原因、途径、意义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结合当下谈谈如何在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中涵养一股“静气”,沉下心来做学问或研究。
立意:1.戒骄戒躁,修炼自我。2.摒弃骄躁之气,成就至善人生。3.涵养静气,积蓄力量。4.沉淀自我,厚积薄发。5.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