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实验中学高一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卷考试时间:7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 中华文明起源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在大河大江地区都发现有文化遗址,以下不属于黄河流域文化遗址的是( )A 仰韶文化遗址 B. 大汶口文化遗址C. 龙山文化遗址 D. 红山文化遗址2. 殷墟考古发掘中,曾经在一个坑内集中出土一千多把石刀,另有坑内出土440把石镰和78件蚌器,由此可推测商朝A. 尚未进入青铜时代B. 家庭手工业很发达C. 农业采取集体劳作D. 开始出现贫富分化3. 西周时期,通过封建,同姓(姬姓)子弟建立起大大小小诸侯国,成为周王朝的所谓“伯父”或“叔父”之国,至于同姓诸侯之间,则成为所谓“兄弟之国”。这表明西周分封制( )A. 本身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B. 与宗法制之间联系紧密C. 保障西周统治的长久性 D. 凝聚了族群间政治稳定4. 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上述主张体现了( )A. 和而不同 B. 民本思想 C. 崇德尚贤 D. 天人合一5. 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青铜器主要属于( )A. 农具和酒器 B. 礼器和兵器 C. 农具和用具 D. 兵器和农具6. 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可能需要依据A. 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B. 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C. 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度D. 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7. 有四位学生讨论穿衣服的问题。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和地位,依据身份及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很好吗?”历史老师说:“你们四个人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儒家、墨家、法家及道家的思想。”请问下列哪一项较合适老师所言A. 甲—儒家乙—墨家丙—法家丁—道家 B. 甲—道家乙—墨家丙—法家丁—儒家C. 甲—儒家乙—法家丙—墨家丁—道家 D. 甲—道家乙—儒家丙—墨家丁—法家8. 战国时期虽有显学,却无主流意识和非主流意识之别,更无法确定谁是统治思想,谁是被统治思想,各家地位平等,竞流并逐,都有可能通过“上说下教”进入王者的殿堂,或在民众中产生重要影响。材料目在说明战国时期A. 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B. “士”阶层活跃并且受到重用C. 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大变革时代 D. 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开放的特点9. 《诗 商颂 殷武》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这说明商朝A. 实行分封制维护社会秩序B. 以宗法制维系国家政治统治C. 以武力、德政维护民族关系D. 稳定了与周边民族的联盟关系10. 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A. 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 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 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 南北文化相互交流11. 黄土高原北部的石峁古城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石峁居民利用谷物发芽和酒曲等方法,酿造出以黍、小麦、水稻、百合、芡实、野豌豆等为原料的多种酒类,其酿造方法和原料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黄河中游地区基本一致。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原始农业的多地起源 B. 生产领域的专业分工C. 区域文化的传播交流 D. 酿酒技术的发展成熟12. 钱穆在其《国史新论》中说:“秦灭六国后在秦政府中服务者,东方列国游士不计其数。如为相者,前有赵国人吕不韦,后有楚国人李斯;为将者有祖籍齐国的蒙恬;等等。”秦朝这一政治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秦国A. 君主的礼贤下士 B. 官僚政治的形成 C. 士人的积极参政 D. 形成了重学风气13. 据《睡虎地秦简》记载:郡县所任用的佐,在其他郡县做事而不到任管理职务的,按轻微的犯令论处;在战争期间,官吏不听从派遣,则要受到较重的惩罚。这反映了秦朝( )A. 法律体系完备且量刑公正 B. 维护官僚体系的运行秩序C. 严刑峻法以强化中央集权 D. 官吏选拔制度的严格规范14.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商鞅等改革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活动,封建制度确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变法一定反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 变法必然会代表新兴阶级的要求C. 落后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变革 D. 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15. 梁启超把春秋战国时期几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分别概括为“无治主义”“德治主义”“法治主义”等。下列选项中说法最准确的是A. “无治主义”适用于战争频繁的乱世时期 B. “德治主义”在战国时政治实践非常充分C. “法治主义”是战国变法的主要理论依据 D. 这些“主义”都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16. 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 )A. 以神权政治为核心 B. 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C. 源于自然风土民情 D. 强化了宗法制度的重要性第Ⅱ卷(非选择题)二、材料题(52分)(共52分)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儒家将诚信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个人如此,国家也同样如此。对于国家而言,“民无信不立”。对于个人而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中说,就与人交往来说,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判断他人来说,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否?”’《中庸》指出:“诚者,自成也。”真诚是自我的完善,也是一切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河南程氏遗书》卷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诫,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摘编自黎红雷《儒家诚信思想的三个维度》材料二 在西方诚信观念的发展演变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对这一概念产生过深刻影响。这个概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添加进去的,融合了不同时期的思想成分。古希腊的城邦公民德性、古罗马的契约精神、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及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都成为这一概念的文化因子。——摘编自李嘉莉等《西方诚信观念:历史嬗变中的综合》(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中西方诚信观念的“文化因子”,归纳概括西方诚信观的特点。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民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封建割据以及由此引起的纷争混战,给农民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负担。封建割据,关卡林立,这些限制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地主阶级为了保证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カ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秦国来完成统一,不是偶然的。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到秦王政公元前238年亲自执政,共历六代123年,关东六国一个一个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在此期间,秦消灭了六国共150多万军队,领土从今关中地区扩展到陕南、陕北、甘肃、宁夏、四川、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区,因而秦国最有条件来完成统的事业。——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二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当年,即宣布废除西周创立并实行了八百余年的封建领主制政治体制,创行新的适合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以及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各朝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第二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创行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始皇的历史功绩。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概念的历史演进“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二里头文化所处的洛阳盆地乃至中原地区就是最早的“中国”。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摘编自韩愈《原道》金人进据中原之后,即沿袭汉族儒士这种“中原政权即是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自己占据中原就是“中国”。金人争正统,并不是为了将同时存在的几个政权排除在“中国”之外,不过是为金朝争得一定的政治地位,以便得到各个政权的承认。 ——摘编自赵永春《试论金人的“中国观”》贵国(英国)所愿者通商,中国所愿者收税。 ——摘编自1842年与英方谈判的清朝全权大臣伊里布《致英帅书》中国之名,别于四裔而为言。印度亦称摩伽陀为中国,日本亦称山阴为中国,此本非汉土所独有者。 ——摘编自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稿》阅读材料,就你对“中国”的认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2025-2026学年上学期实验中学高一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卷考试时间:7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 中华文明起源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在大河大江地区都发现有文化遗址,以下不属于黄河流域文化遗址的是( )A 仰韶文化遗址 B. 大汶口文化遗址C. 龙山文化遗址 D. 红山文化遗址【答案】D2. 殷墟考古发掘中,曾经在一个坑内集中出土一千多把石刀,另有坑内出土440把石镰和78件蚌器,由此可推测商朝A. 尚未进入青铜时代B. 家庭手工业很发达C. 农业采取集体劳作D. 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答案】C3. 西周时期,通过封建,同姓(姬姓)子弟建立起大大小小诸侯国,成为周王朝的所谓“伯父”或“叔父”之国,至于同姓诸侯之间,则成为所谓“兄弟之国”。这表明西周分封制( )A. 本身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B. 与宗法制之间联系紧密C. 保障西周统治的长久性 D. 凝聚了族群间政治稳定【答案】B4. 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上述主张体现了( )A. 和而不同 B. 民本思想 C. 崇德尚贤 D. 天人合一【答案】B5. 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青铜器主要属于( )A. 农具和酒器 B. 礼器和兵器 C. 农具和用具 D. 兵器和农具【答案】B6. 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可能需要依据A. 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B. 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C. 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度D. 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答案】D7. 有四位学生讨论穿衣服的问题。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和地位,依据身份及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很好吗?”历史老师说:“你们四个人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儒家、墨家、法家及道家的思想。”请问下列哪一项较合适老师所言A. 甲—儒家乙—墨家丙—法家丁—道家 B. 甲—道家乙—墨家丙—法家丁—儒家C. 甲—儒家乙—法家丙—墨家丁—道家 D. 甲—道家乙—儒家丙—墨家丁—法家【答案】D8. 战国时期虽有显学,却无主流意识和非主流意识之别,更无法确定谁是统治思想,谁是被统治思想,各家地位平等,竞流并逐,都有可能通过“上说下教”进入王者的殿堂,或在民众中产生重要影响。材料目在说明战国时期A. 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B. “士”阶层活跃并且受到重用C. 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大变革时代 D. 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开放的特点【答案】D9. 《诗 商颂 殷武》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这说明商朝A. 实行分封制维护社会秩序B. 以宗法制维系国家政治统治C. 以武力、德政维护民族关系D. 稳定了与周边民族的联盟关系【答案】D10. 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A. 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 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 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 南北文化相互交流【答案】D11. 黄土高原北部的石峁古城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石峁居民利用谷物发芽和酒曲等方法,酿造出以黍、小麦、水稻、百合、芡实、野豌豆等为原料的多种酒类,其酿造方法和原料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黄河中游地区基本一致。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原始农业的多地起源 B. 生产领域的专业分工C. 区域文化的传播交流 D. 酿酒技术的发展成熟【答案】C12. 钱穆在其《国史新论》中说:“秦灭六国后在秦政府中服务者,东方列国游士不计其数。如为相者,前有赵国人吕不韦,后有楚国人李斯;为将者有祖籍齐国的蒙恬;等等。”秦朝这一政治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秦国A. 君主的礼贤下士 B. 官僚政治的形成 C. 士人的积极参政 D. 形成了重学风气【答案】B13. 据《睡虎地秦简》记载:郡县所任用的佐,在其他郡县做事而不到任管理职务的,按轻微的犯令论处;在战争期间,官吏不听从派遣,则要受到较重的惩罚。这反映了秦朝( )A. 法律体系完备且量刑公正 B. 维护官僚体系的运行秩序C. 严刑峻法以强化中央集权 D. 官吏选拔制度的严格规范【答案】B14.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商鞅等改革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活动,封建制度确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变法一定反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 变法必然会代表新兴阶级的要求C. 落后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变革 D. 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答案】D15. 梁启超把春秋战国时期几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分别概括为“无治主义”“德治主义”“法治主义”等。下列选项中说法最准确的是A. “无治主义”适用于战争频繁的乱世时期 B. “德治主义”在战国时政治实践非常充分C. “法治主义”是战国变法的主要理论依据 D. 这些“主义”都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答案】C16. 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 )A. 以神权政治为核心 B. 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C. 源于自然风土民情 D. 强化了宗法制度的重要性【答案】B第Ⅱ卷(非选择题)二、材料题(52分)(共52分)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儒家将诚信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个人如此,国家也同样如此。对于国家而言,“民无信不立”。对于个人而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中说,就与人交往来说,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判断他人来说,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否?”’《中庸》指出:“诚者,自成也。”真诚是自我的完善,也是一切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河南程氏遗书》卷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诫,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摘编自黎红雷《儒家诚信思想的三个维度》材料二 在西方诚信观念的发展演变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对这一概念产生过深刻影响。这个概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添加进去的,融合了不同时期的思想成分。古希腊的城邦公民德性、古罗马的契约精神、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及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都成为这一概念的文化因子。——摘编自李嘉莉等《西方诚信观念:历史嬗变中的综合》(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中西方诚信观念的“文化因子”,归纳概括西方诚信观的特点。【答案】(1)主要思想:以诚信为国本、人本;言行一致是基本行为准则;诚信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意义:有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有助于建设政府诚信,提高政府执政能力。(2)特点:蕴含着法律精神;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联。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民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井田制。变化: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2)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易产生土地兼并,加剧了贫富分化;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社会动荡不安。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封建割据以及由此引起的纷争混战,给农民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负担。封建割据,关卡林立,这些限制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地主阶级为了保证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カ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秦国来完成统一,不是偶然的。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到秦王政公元前238年亲自执政,共历六代123年,关东六国一个一个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在此期间,秦消灭了六国共150多万军队,领土从今关中地区扩展到陕南、陕北、甘肃、宁夏、四川、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区,因而秦国最有条件来完成统的事业。——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二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当年,即宣布废除西周创立并实行了八百余年的封建领主制政治体制,创行新的适合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以及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各朝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第二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创行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始皇的历史功绩。【答案】(1)原因: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生产力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加强;:统一成为各阶层民众的共同愿望;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积极推动国家统一;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实カ日益强盛,军力强大。(2)组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3)历史功绩:灭六国,完成大一统,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敢于创新制度,其创立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现固大一统,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并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概念的历史演进“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二里头文化所处的洛阳盆地乃至中原地区就是最早的“中国”。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摘编自韩愈《原道》金人进据中原之后,即沿袭汉族儒士这种“中原政权即是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自己占据中原就是“中国”。金人争正统,并不是为了将同时存在的几个政权排除在“中国”之外,不过是为金朝争得一定的政治地位,以便得到各个政权的承认。 ——摘编自赵永春《试论金人的“中国观”》贵国(英国)所愿者通商,中国所愿者收税。 ——摘编自1842年与英方谈判的清朝全权大臣伊里布《致英帅书》中国之名,别于四裔而为言。印度亦称摩伽陀为中国,日本亦称山阴为中国,此本非汉土所独有者。 ——摘编自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稿》阅读材料,就你对“中国”的认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中国”一词的内涵随时代变迁而不断丰富。阐述:“中国”原本是一个地域概念,指的是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因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较早进入文明时代,“中国”也成为华夏族的代称之一,与“四夷”相对立。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清中叶,随着民族交融及民族政权的封建化,华夏认同不断发展,“中国”逐渐作为一种政治实体和“正统”的象征为中原汉族政权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所接受。近代以来,随着列强侵略以及西方近代地理知识、民族观念的传播,人们对“中国”的认识逐渐趋于客观理性,将“中国”作为“中华民族”长期生存和繁衍的政治依托的信念逐渐强烈,“中国”一词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丰富。综上所述,“中国”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政治概念。“中国”一词内涵的变化,折射出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的诸多特征。(“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南城县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 原卷.docx 南城县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