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龟甲兽骨文”,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嘘,距今有3600多年的历史。汉字就像孩子一样,从甲骨文开始一点一点地成长到现在的模样。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清悉地看到代表小到一草一木、大到宇宙万物的每个字是怎么诞生的,从而领略到汉字独特的魅力。
1. 请确认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
(1)契文(A.qì B.qiè) (2)模样(A.mó B.mú)
2. 文段中有错别字,请改正。
(1)殷嘘________ (2)清悉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世界上最具造型感的文字。汉字书写,既是传递信息,也是一种美的表达。尽管秦朝缔造了“标准字体”□[1]小篆,但这不曾限制书体演变的脚步。汉字书写从一个极致走向另一个极致,软笔书写又赋予汉字以弹性,使其呈现出(变化无穷/变幻莫测)的线条之美,就像太极功夫,于闪转滕挪、无声无息中产生雷铤万钧的力量。王羲之在会稽山阴,即兴写下《兰亭集序》□[2]颜真卿几经找寻,在悲伤愤懑中蘸墨挥就《祭侄文稿》□[3]苏轼在人生千疮百孔之时,于黄州草屋写下《寒食帖》。岁月(涤除/洗濯)不去汉字书法之美,亦不曾湮没那些书写者。见字如面,他们在飞扬的笔画里活着,在舒展的线条里活着,须臾不曾离开。愿你在一笔一画的书写中,构筑自己的精神宫阙。
3.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变化无穷 涤除 B.变幻莫测 洗濯
C. 变化无穷 洗濯 D.变幻莫测 涤除
4. 在文中□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1]处:冒号 第[2]处:分号 第[3]处:分号
B. 第[1]处:破折号 第[2]处:逗号 第[3]处:逗号
C. 第[1]处:冒号 第[2]处:逗号 第[3]处:逗号
D.第[1]处:破折号 第[2]处:分号 第[3]处:分号
5.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创新表达,用电视语言彰显了中国典籍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B. 每天读一点好书,不仅可以塑造良好的精神气质,还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C. 随着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入轨,掀起了报道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热潮。
D. 国家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行动,规定粉丝群体网络行为,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
6. 小文想让同学们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请你帮小文把搜集的资料进行排序,使之语意完整、连贯。( )
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叫无形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
②它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③豫剧、朱仙镇木板年画、少林功夫、浚县泥咕咕便是无形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
④物质文化遗产,也叫有形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⑤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
⑥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便是其代表。
A. ⑤②①③④⑥ B. ④⑥①③②⑤
C.①③④⑥②⑤ D.⑤②④⑥①③
7.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沁园春 雪》中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
(3)李白《行路难》中形象生动地描写“行路难”的诗句是: , 。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诗句是“ , ”。
(5)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 , 。
8.名著导读
阅读《树》,回答问题。
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下列关于上面的诗歌的理解与分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树”象征着那些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屈于敌人的威逼利诱,顽强抗争,紧密团结在一起的革命者们。他们正如诗中的“树”——虽“彼此孤离地兀立着”,但“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B.这首诗热情赞美了革命者的刚正不屈,坚强勇敢,团结互助,心系祖国的革命精神,鼓舞着人们肩负起解救国家的重任。
C.写法上,这首诗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地面上树的间隔,
地面下根的纠缠,这更体现了革命者们在敌人的威胁下不出卖同伴,他们的心紧密相连。
本诗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革命者的神态与行为,如“兀立”“伸长”“纠缠”等词语。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词前小序起到交代写作时间、缘由等作用。
B.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表达了忧伤难过的感情、消极避世的思想。
C. 全词紧扣“月”字来写,情感多次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D. 词作表达了作者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也表达出了普天之下所有人的心愿。
10、李玉同学准备将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作为毕业赠言送给同桌的刘梅,你觉得是否合适?请说说理由。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乡 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12.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13、诗歌乡愁是通过哪些物体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内容前后排列的顺序能否调整?说说自己的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甲辰龙年春节,热闹非凡。潮汕的英歌、西北的社火以及华北的庙会等民俗活动纷纷亮相,成为节日期间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②这些传统民俗的走红,绝非意外。它们大多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是群众在节日期间最为喜闻乐见的群体活动。它们热烈奔放、大气磅礴、喜气腾腾,它们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巨大的感官冲击力和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希冀与渴望。
③这些传统民俗的魅力,还在于它们传递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如潮汕的英歌,人物形象大多取材于《水浒传》,表演者把对角色的理解放到表演中,也给这部传统名著注入了新鲜的解读。在他们的演绎中,我们可以看到惩恶扬善、孝亲敬友等朴实隽永的价值观念得到了具象的表达。
④传统民俗持续走红,不仅为新媒体平台贡献了“流量”,还推动了地方文旅经济的发展。从去年年初开始,淄博、天津、哈尔滨等城市以其独特的文旅亮点在短视频平台走红,文旅传播成为推介地方文旅产品、塑造地方形象、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手段。
⑤“出圈”以后,如何维持传统民俗热度,成为各方需要思考的新命题。一方面,各地政府部门应从顶层设计的角度重新审视民俗活动的核心价值,加强民俗活动的产品化、品牌化和节庆化,以创新的旅游产品、文创商品、国货潮品让民俗活动可购买、可携带、可体验。另一方面,期待更多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共同深入挖掘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和象征意义,探索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可以尝试将民俗文化融入地方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让年轻一代更加了解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①除夕当天,祭祀先辈是必不可少且相当隆重的一项仪式。因应生活环境变化,春节祭扫的形式悄然发生了改变。
②曾经,摆祭品、烧纸钱、放鞭炮、燃香烛一套仪式下来,往往烟尘弥漫,带火星儿的纸钱四散,安全风险极高。如今,更多的人以鲜花水果代替香烛纸钱,家人聚在一起,讲讲亲人的往事、畅想未来的生活。少了繁琐程序,多了亲切亲近,更加契合当下的生活情感和时代气息。美好的寓意没有缺席,欢愉和温暖更加彰显,这样的移风易俗让传统更有生命力。
③推进移风易俗,需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传承好感恩先辈、祈愿祝福等文化基因,节日氛围就不会丢。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①《飞龙传》《复州河的传说》《包公铡侄》……2024年5月1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光影有声——走进皮影的世界”展厅内,一幅幅白光打底的展板上,栩栩如生的皮影交错排列,与一旁播放的皮影戏曲交相辉映。参观者们矗立在电子屏幕前,通过“文物+非遗”的方式,欣赏皮影的雕刻造型、颜色特点与表演艺术,探寻白色幕布背后的神奇故事。
②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分“镂雕百态”和“影韵千秋”两个单元。其中,“镂雕百态”以展示辽宁省博物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征集的清至民国的辽南皮影和陕西皮影为主,共展出372件馆藏皮影作品,它们造型古朴、刻工精细、人物俊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③“影韵千秋”单元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复州皮影戏、盖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中的传统剧目、新编创新剧目为主,展出了皮影传承人的珍贵手工皮影雕刻作品、雕刻工具以及锣鼓铙钹等乐器,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的影人和影箱。该单元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活态演出,打造一个可观、可玩、可听、可游的互动空间,共同构成一台异彩纷呈、好戏连台、原汁原味的皮影展览。
④为了让观众更加近距离地了解皮影戏,在展演之后皮影艺人还安排了互动体验环节,展示皮影戏“贴”“拿”“打”“拉”“唱”的精湛技艺,让大家可以细细品味,尽享皮影戏的魅力与风采。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5. 请结合以上材料,为如何维持传统民俗热度,从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三方面各提出一条建议。
16. 小语认为,过去的春节大家放鞭炮、清明烧纸钱,才有“传统氛围”,如今的传统节日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氛围,请你结合【材料二】和生活实践,对她进行劝解。
1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民俗大多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是群众在节日期间最为喜闻乐见的群体活动。
B.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除夕祭祖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但现在祭祖的形式发生了改变
C. 辽宁省博物馆皮影展“镂雕百态”单元展览了辽南皮影和陕西皮影共372件作品。
D. “影韵千秋”单元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活态演出,共同构成了一台异彩纷呈的皮影展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虑远而安
王厚明
①诸葛亮有句警世之言:“思者虑远,远虑者安,无虑者危。”这提醒世人不可安于眼前之逸,只图一时之利,而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有备无患的长久之计。
②虑远而安是一种生活智慧,也是一种生存之道。它能让人擦亮慧眼、洞察本质,也能见微知著、远离祸患。道家著名代表人物列子处世低调,“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但他贫富不移,荣辱不惊,有着“和光同尘”的境界和“宁静致远”的心智。居郑国时,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一家人面有饥色。有人对郑国的相国子阳说起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贤德有道的人,居住在您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传出去恐怕有人会说您不重视贤达的人吧?”子阳听后觉得有理,就派官吏给列子送粮食。列子听了官员的来意,再三辞谢,执意不接受子阳的馈赐。官吏无奈离去后,列子的妻子气得捶胸埋怨说:“人家都说当贤人的老婆孩子,可以吃得饱、穿得暖,可是如今我们却是面黄肌瘦。相国子阳给我们送粮食,可是你却死要面子拒不接受,看样子跟着你是命中注定要忍饥挨饿过苦日子!”
③列子笑着对妻子说:“相国不是因为知道我贤德才给我送吃的,而是听信别人的话才这样做。今天他能听信别人的话送我食物,明天也会听信别人的话而加罪于我,所以我不能接受呀。”后来,因为滥用刑罚的子阳民怨太深,百姓果然发难而杀死了子阳。
④列子不受粟,并远离不义,是因为他有见细节而知祸患的眼光。列子虽有饥寒之忧,却不苟取富贵,可谓有“见得思义,见利思害”的虑远之智。
⑤“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虑远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预察预判各种不利因素,从而选择周全而长远的应对之策,从这一点而言,不失为一种严谨缜密的能力素养。公元997年,宋真宗即位,陈恕提任户部郎中。宋真宗命令他整理列举京师内外的钱粮情况上报。陈恕许久不报,皇帝催促多次,并派官员责问,陈恕回复说:“陛下年轻,如果知道府库充实,恐怕生出奢侈之心,臣因此不敢上报。”宋真宗了解实情后,并未责备,反而很赞许他。正是陈恕心系朝政、凡事虑远、善思深察的素质,颇为宋太宗器重赏识,曾亲自在宫殿立柱上题写“真盐铁陈恕”五个大字,以示褒奖,也被《宋史》称为“能吏之首”。
⑥虑远而安,不仅是人类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生存之道,也是动物界赖以生存的智慧。世界上最大的食蚁兽叫蚁熊,它生活在亚马孙热带雨林中,为了存活,每天要吃掉1.6万只蚂蚁。然而令人大为惊叹的是,蚁熊有一种习性:它吃蚂蚁时绝不斩尽杀绝。当它每刨开一个有成千上万只蚂蚁的蚁穴时,它只吃其中的一小部分,最多不会超过500只,对剩下的则不闻不问,只是径自去寻找下一个目标。蚁熊对每一个蚁穴口下留有余地,不涸泽而渔,为的是能保留生生不息的食物,何尝不是一种虑远生存的长久之策呢?
⑦“论事不可趋一时之轻重,当思其久而远者。”虑远是一种眼光,看清本质,才能放眼未来;虑远是一种素质,预知风险,必然占据主动;虑远更是一种智慧,未雨绸缪,方可防患于未然。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8、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虑远而安是一种严谨缜密的能力素养”。
B.文章第③④段列举的事例证明了“虑远而安是一种生活智慧,也是一种生存之道”的分论点。
C.虑远而安是人类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生存之道,动物界没有这种虑远生存的长久之策。
D.文章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
19、下列不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国家困难时期依然做出优先发展核科研的决定,先后研制成功原子弹、氢弹,从而让新生的中国岿然屹立于世界舞台上。
B.巴克斯顿说:“人生如下棋,深谋远虑者获胜。”
C.小兰同学为能在四年后的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每天晚上学习到12点才睡觉,她觉得这样的远虑能有效助力高考,实现理想。
D.每逢冬眠之前,黑熊在秋天大量进食,将脂肪储存起来,整个冬季就蛰伏洞中,不吃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抹不去的乡愁
丁玲
①说起乡愁,就不能不说起小时候。
②因为穷,我很小就开始帮母亲干家务。那时候没有煤,烧的是麦草,拉风箱是每天必须要干的,姐姐身体弱,弟弟小,拉风箱自然就落到我头上,一只手拉不动,就两只手抱着拉,要是风箱收拾得不利落还得使劲拉,一顿饭下来,胳膊又酸又疼,还不敢吱声,因为母亲脾气不好。也是因为穷,父亲为了能让我们都吃饱肚子,每次磨面的时候都会多磨几遍, 然后把前磨三遍的白面收起来,剩下的黑面收在一起,母亲做饭时半碗白面加一碗黑面和成硬面,用擀面杖擀成案板大的一张,切成面条,等锅里的洋芋煮烂的时候下进去,一年四季洋芋煮面条是吃得最多的。可那个年代也只有洋芋可以养活人,于是洋芋鱼鱼、洋芋饼子、洋芋饺子、烧洋芋、烤洋芋……母亲变着法儿给我们做洋芋吃,才让我们在那个贫穷的年代
里不至于挨饿。
③还是因为穷,我要干许多活,养猪,放羊,割草,拔芨芨草,割麦子,打场……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活。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姐弟俩养一头猪,而我一人养一头,回去的时候还要捎带割一筐猪草。那时候的庄稼收完后是不犁地的,麦茬地便成了放羊的好地方。每天天不亮就被母亲叫醒的我,赶着羊群深一脚浅一脚地到了麦茬地里。那个时候鞋子早就被露水打湿了,好不容易等到太阳出来,我找个不长草的田埂学着父亲的样子点上一堆柴火,坐在火堆旁边烤火边烤鞋子,一会儿工夫湿透的鞋子就开始冒热气。这时的脚是最难受的,我于是干脆把鞋子脱掉放在火堆旁烤,两只手抱着脚捂着,要捂好长时间脚上才会有知觉。等到鞋烤干了,脚也捂热了,羊也吃饱了。
④这时还要去拔田埂上已经长饱的芨芨草,拔芨芨草可是个技术活,拔不好芨芨草会把手割破,为了回去少挨骂,我想尽了办法,终于找到了一个小窍门,从芨芨草的最靠近根部的地方下手,两只手上都要把劲用饱,找一个合适的角度斜着拔,这样不但快,而且芨芨草还不断。每天羊群回家的时候,我拔的芨芨草总是最多,看着别的孩子羡慕的眼神,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⑤人小时候是没有乡愁的。为了能吃饱肚子,我们只能听父母的话不停地干活,那些受过的苦,受过的罪,在当时都不算什么,甚至根本没当回事。那么苦的日子,我们照样能活得很开心, 三五个伙伴,夏天抓石子,跳方格,捉迷藏,偷偷去河坝里洗澡。冬天踢键子,玩鸡毛信,木头传电,打尜尜……还有很多能说出来用字却没法打出来的游戏活动。
⑥从学校到回去的半路上有一个大坡,这个坡在冬天便成了我们的滑雪场。滑雪是个考验人胆量的游戏,通常是有几个胆大的孩子领头才能玩的。最前面的孩子双脚并拢先蹲下,后面的孩子也蹲下抱住前面的孩子的腰,以此类推越多越好。一切准备就绪后,站在边上看热闹的孩子用力往前一推,随着惯性抱在一起的孩子们尖叫着往坡底滑去,越滑越快,越快越危险,遇上弯道, 后面没抱紧的孩子就会被甩出去,剩下的继续尖叫着往下滑,领头的孩子要反应敏捷,身体灵活, 这样才能安全到达坡底,但等到坡底的时候十有八九都是人仰马翻的结果。有的孩子裤子扯破了, 有些孩子一头扎进雪堆里满头满脸都是雪,鼻涕,眼泪,哭着笑着,手冻红了无所谓,脚冻疼了也不管。所有的这些童年旧事,几十年后依旧在脑子里记着,记着记着便成了乡愁,浓浓的乡愁啊!
⑦人就是这样,身边那么多人,记住的多是小时候的玩伴;每天那么多事,记住的总是那些童年旧事;顿顿那么多好吃的,难忘的却是小时候母亲做过的粗茶淡饭。
⑧小时候是没有乡愁的,等长大后却发现:那些沟沟坎坎,低矮破旧的老屋,屋后的那棵大沙枣树,村口的涝坝、老仓库,新沟沿上的河白杨、芨芨草,都成了记忆深处永远也抹不去的乡愁。(选文由四望梅川河整理)
20、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文章写的是作者的童年经历,有小时候母亲做的饭,有玩抓石子、捉迷藏等童年游戏,娓娓的叙述中隐藏着作者的喜怒哀乐。
B.自己擅长拔芨芨草,引来了别的孩子羡慕的眼神,心里感到高兴和自豪,这体现了“我”的虚荣心特别强,争强好胜。
C.有关“冬天滑雪”的场面描写充满童真趣味,让读者印象深刻,这得力于作者生动的叙述和画面感、镜头感的营造。
D.文章以“乡愁”为线索,选取真实而平常的生活片段,叙述转换自然,给人一种如水般舒缓、流畅的美感。
21、通读全文,按照文章思路,简要概括文中所写的四件事(请在横线上填上另外三件事)(1)
(2)
”找到了拔芨芨草的小窍门,每天拔的芨芨草最多。
(4)
22、文章开头言及“说起乡愁,就不能不说起小时候”,第⑤段开头却说“小时候是没有乡愁的”。这样表述是否前后矛盾?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3、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三、作文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人间词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按照指定文体写作;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⑤不少于600字。
答案
1.(1)契文(A.qì) (2)模样(B.mú) 2.(1)殷墟 (2)清晰 3、A 4、D 5、A 6.D
7.(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2)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8.C
9、B 10、合适。诗句意思是“希望你我二人平安健康,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年年一起欣赏明月”,同时表达了思念和祝愿。
11、①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 ②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
③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 ④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
12.A
13.诗人巧妙的将"乡愁"这种感情进行了物化,把它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具体可感对象上,形成诗的意象,从而增加诗的艺术感染力
14."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级"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的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合合离离,乡愁寄托在船票上;到后来,母亲的一方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浅浅的海峡又把自己与祖国大陆分开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一群人的家国之思了
15.国家: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民俗活动的产品化、品牌化和节庆化,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深入挖掘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探索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融入教育体系、旅游开发等。
个人:积极参与民俗活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同时保持开放心态,接受并适应民俗活动的创新形式。
16.劝解:小语,过去的春节放鞭炮、清明烧纸钱确实有其独特的传统氛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这些形式已经逐渐改变。现在的祭祖方式更加环保、安全,同时也保留了美好的寓意和节日氛围。我们应该尊重并适应这种变化,让传统在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17.B 18.B 19.C
20、B 21、(1)拉风箱是累人的活,“我”拉一会儿工夫胳膊就又酸又疼。(2)秋冬季节早晨,放羊会打湿鞋子,“我”的脚冻得失去知觉。(4)从学校回家路上的大坡成了我们”的滑雪场,滑雪游戏既刺激又危险。22、不矛盾。①“说起乡愁,就不能不说起小时候”是因为作者对小时候的玩伴、童年旧事、母亲做过的粗茶淡饭记忆深刻,这些是作者离乡后产生乡愁的触发点;②“小时候是没有乡愁的”是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长大后才发现,小时候的点滴都值得怀念;③文章前后这样表述,在结构上形成前后呼应,首尾圆合紧凑。23、示例: 画线语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突出强调了“小时候的玩伴”、“童年旧事”、“小时候母亲做过的粗茶淡饭都是乡愁的触发点,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