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10月)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10月)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吉林和龙大洞遗址坐落在长白山东麓,分布范围超过4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约0.5平方公里,出土了距今约5万年至1.5万年的打制石制品及动物化石近2万件。下列叙述中最合理的是,当时该地( )
A.已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B.通过渔猎采集获取食物
C.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产 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商汤之后由太甲即位,太甲于其即位十年时首次举行殷见四方外服的会同之礼,立四方神之位,祭祀上下四方神,太甲与四方外服在天地四方神面前举行盟誓。太甲此举旨在( )
A.强化宗教神权的力量 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C.削弱内服重臣的势力 D.巩固商王朝的统治
3.王国维在研究西周制度时,首先考察的是西周政治权力转移过程中,当权者为避免受个人主观干扰的做法,即西周“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下列最能使西周“君位定”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禅让制 D.嫡长子继承制
4.下表所示为孔子和老子的部分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主张( )
人物 思想主张
孔子 推崇礼乐制度,强调“为政以德”
老子 反对制度束缚,主张无为而治
A.体现了对治国理政的思考 B.推动了百家争鸣深入发展
C.迎合了下层平民利益诉求 D.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推崇
5.据《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记载:如果有人偷采别人的桑叶,赃物价值不到一钱(按秦律规定,服劳役一日折合八钱),该如何论处?答案是罚服徭役三十天。据此可知,秦朝( )
A.赋役繁重,民不聊生 B.依法治国,法制完善
C.法律严苛,轻罪重罚 D.社会动荡,盗窃频发
6.公元前140年,汉武帝下达登基后的第一道诏书:在全国范围内征召贤良方正。丞相卫绾见机奏请罢免修习法家、纵横家学说的贤良,认为这些学说会扰乱国政,奏请得到了武帝许可。这意味着汉朝( )
A.儒学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B.摒弃了休养生息政策
C.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集权 D.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
7.下图所示为东汉时期的说唱俑,俑人蹲坐在地面上,右腿扬起,左臂下挟有一圆形扁鼓,右手执鼓槌作敲击状。俑人嘴部张开,正开怀大笑。该说唱俑体现了( )
A.东汉政府对民间艺术的重视 B.世俗观念与民族文化的结合
C.当时民间艺术审美发生巨变 D.社会生活与艺术创造的融合
8.如图为三国鼎立形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蜀汉定都于① B.孙权定都于② C.司马昭在③灭吴 D.曹操在④称帝
9.南朝刘宋时期,"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之地,亩直一金……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国家统一时机成熟 B.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C.北方经济依赖南方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10.开皇初年(581年),梁彦光被任命为相州刺史后,不必忙于自己挑选和任命僚属以处理各方面的事务,因为隋文帝废除了地方长官就地自聘僚属的制度,州官的下属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这种变动( )
A.导致相州治理效率低下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标志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D.说明隋文帝知人善任
11.下表为安史之乱前,部分节度使族属状况表。这折射出唐朝( )
职位 任职者 族属
范阳节度使 安禄山 粟特
朔方节度使 安思顺 突厥
陇右节度使 哥舒翰 突骑施
A.外重内轻局面加剧 B.中央权威遭到削弱
C.汉吏不受政府重用 D.民族政策较为开明
12.隋初承北朝制度,尚书令执掌军政大权。隋炀帝猜忌杨素而逐渐剥夺其尚书令实权,之后不再任命尚书令。唐朝建立后,尚书令仅为荣誉职衔。贞观年间,尚书令一职被彻底虚化。这反映了隋至唐初( )
A.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B.三省逐渐实现一体化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13.《新唐书 选举志》记载,唐朝科举考试中,明经科主要考帖经、经义、时务策,其中帖经就是将儒家经典中的某段文字用纸帖盖住几个字,让考生填出被盖住的字。有考生为应对帖经,将经文编成歌诀,以便记忆。由此可推知,当时( )
A.科举考试形式僵化束缚思想 B.明经科成为科举主要科目
C.儒家经典在社会普及程度高 D.考生备考方法存在投机性
14.建中元年(780年)正月,唐德宗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颁布“两税法”,规定:“唯以资产为宗……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两税法以地税、户税为基础,把其他各种杂税吸收进来,统统以两税的形式来征收,其中明确规定租、庸、杂徭等全都不再另行征收。据此可知,这一规定有助于( )
A.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B.减弱农民对地主的依附
C.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D.增强地方财政的自主性
15.唐朝时期,西边传来的琵琶、箜篌、胡琴等拨弦乐器,以及胡笳等吹奏乐器,成为后世所谓“国乐”的主要部分。这体现了( )
A.开放包容的时代特征 B.中外交流达到顶峰
C.文学艺术的全面繁荣 D.盛世下的文化自信
16.宋景德元年(1004年),20万辽国大军南下攻宋,兵临澶州城下。宋真宗亲征至澶州,宋军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大挫辽军士气。之后宋辽和议使节经过多次往返,终于订立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订立( )
A.是辽与北宋力量相对均衡的产物
B.彻底结束了宋辽之间的战争局面
C.推动了契丹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D.导致宋朝从此放弃军事防御政策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序号 材料 出处
①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②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③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④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⑤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摘编自教育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涉及的制度或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认为实行耕战政策,使民心向农,老百姓就会质朴“易使”,“可以守战”。他说:“国之所兴者,农战也。”又说:“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把“农战”看成国家兴亡的根本。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二十八)》
材料二 王安石是在北宋中后期长期变与不变的争论中上台主持变法的。变法一开始就受到了保守势力的极力破坏和顽强抵抗,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自始至终与变法派展开论战。在变法中,王安石虽认识到官制的腐朽,却又有意避开,他对支持改革者不加区别地予以安插重用,致使许多投机分子混进改革队伍。面对反对的声浪,王安石只采取贬官、排挤的手段,满足反对者的个人要求而让其外任,他们分散到各地后继续破坏,伺机反攻。最后在两宫太后的干预下,神宗动摇,王安石罢相,变法失败。
——摘编自刘晓江《伟大的改革开放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鞅从“耕战”出发而采取的变法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9.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隋朝的大运河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它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延伸至涿郡,向南抵达余杭。这条运河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千里,跨越了众多的地理区域。它成功地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将中国北方和南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这条运河,南方的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北方的特产也能够便捷地运输到南方,极大地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和物资流通。同时,大运河的修建也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加强了南北地区之间的文化交融和相互影响。
材料二 唐朝时期,统治者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作用,对其进行了多次疏浚和整修,不断完善运河的通航条件和运输能力。在唐朝的精心维护下,大运河得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如扬州、杭州等,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迅速发展成为商业繁荣的大都市。这些城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各类人才,商业活动异常活跃。同时,大运河的畅通也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南方地区的经济控制,使得南方的财富能够更加顺畅地流向北方,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唐朝的繁荣和昌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大运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较为独特的时期,政权更迭,硝烟四起,各民族间相互交融。佛教自东汉明帝传入中原以来,到了魏晋时期“持精灵报应之说,行斋戒祠祀之方,依傍方术之势,以渐入民间”。诚如汤用彤所言:“西晋倾覆,胡人统治,外来之教益以风行。”在佛教的影响下,中国本土的文学以及美术等都有了较为深刻的变革及发展,在中国艺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以后的长足发展作了充分的准备。
——摘编自李菲《近十年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研究综述》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A C C D A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D A A A
17.(1)制度或措施:颁布法律;统一全国;郡县制;皇帝制度。
(2)意义:秦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大一统”目标成为此后历代统治者的政治追求;秦朝疆域初步奠定了我国大一统时期的疆域基础;秦朝创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一系列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朝统一,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朝因暴政速亡的教训,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治国借鉴。
18.(1)变法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分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2)原因: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与阻挠;对反对派的处置方式失当;最高统治者动摇,缺乏持续支持;变法措施存在缺陷与用人不当。
教训:改革需统筹核心矛盾,避免避重就轻;用人是改革成败的关键,需严格甄别;改革需争取持续的顶层支持与达成社会共识。
19.(1)特点: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南北走向;里程长;规模大。
(2)作用: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与物资流通﹔加强南北文化交融;推动运河沿岸城市发展;加强中央对南方经济控制﹔促进国家统一和稳定;为唐朝繁荣提供支撑。
20.示例一
论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呈现交融发展趋势。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战乱频繁与民族迁徙交织,推动中原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外来佛教文化深度碰撞,形成多元交融的发展趋势,为中华文明注入新活力。
从民族文化交融来看,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既主动吸收中原文化以巩固统治,又将本民族文化元素融入传统。如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规定官员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以《周礼》为蓝本改革官制,使儒家礼制文化在北方得以延续;同时,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也影响中原,如胡床、胡服传入改变了中原民众“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胡乐、胡舞融入宫廷雅乐,丰富了传统礼乐体系。
从本土与外来文化交融来看,佛教文化与中原儒、道文化相互调适。佛教为适应中原社会,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融,对多元文化取长补短、共生共荣,为隋唐时期“三教合一”的文化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示例二
论题:佛教传播推动魏晋南北朝时期本土文化艺术的革新。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并非单向融入中原,而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推动中原文学、美术领域发生深刻变革,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文学领域,佛教思想为文人创作提供了新的主题与意境,打破了此前文学多聚焦现实伦理的局限,催生了富有哲理与超脱色彩的作品。如南朝谢灵运的山水诗,常以自然景物寄托对“空”“寂”的体悟,其写景与抒情的结合方式,受佛教“观物悟理”思维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拓展。
在美术领域,佛教题材与艺术手法推动了本土美术的发展。一方面,佛教寺院壁画、石窟造像(如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云冈石窟)成为美术创作的核心载体,佛像、飞天等形象的塑造,引入了西域写实与夸张结合的技法,弥补了此前本土美术重线条、轻造型的不足;另一方面,佛教的审美追求,促使本土美术创作更注重整体布局与象征意义,将现实元素与宗教想象融合,推动了中国绘画构图艺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不仅是外来文化的符号,还深度参与了本土文化艺术革新,为后世文学、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儒释道融合”的独特基调。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