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试卷类型:A咸阳市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八年级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4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A或B)。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 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香港的回归不仅洗雪了中国百年国耻,更促进了香港的持续稳定、繁荣。香港问题的形成开始于( )A. 《南京条约》 B. 《瑷珲条约》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英国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故选A。2. “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想象不到这座宫股有多么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使“这座宫殿”惨遭摧毁的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你想象不到这座宫殿有多么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者是英法,英法联军在1860年占领北京,并火烧圆明园,将园中的财物洗劫一空,B正确;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排除A;甲午中日战争的侵略者是日本,排除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侵略者是八个国家,排除D。故选B。3. 马克思说:“俄国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在中国获得的好处都要多。”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沙俄在中国获得的主要“好处”是( )A. 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B. 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C. 获取了中国大量赔款 D. 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通过武力侵占和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等手段共割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与材料相符合,B项正确;英国通过《南京条约》获得了协定关税特权,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得战争赔款的是英国和法国,排除C项;俄国当时工业并不发达,因此并未要求在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排除D项。故选B项。4. 太平天国严禁鸦片贸易,不承认西方列强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多次拒绝外国提出的侵略要求。太平天国这样做( )A. 维护了国家权益 B. 创新了斗争方式C. 动摇了清朝统治 D. 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严禁鸦片、不承认不平等条约、拒绝外国侵略要求直接针对外国侵略势力,体现了反侵略的立场,D项正确;太平天国最终失败,未能真正维护主权,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起义,并未体现斗争方式创新,排除B项;“动摇清朝统治”虽是太平天国整体影响,但题干强调对外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5.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在其成立后的近四十年中共翻译151种图书,其中军事科学35种、工艺制造21种、工程4种、船政8种、矿学11种、数理化35种等。这反映出其近代化的追求是( )A. 自强求富 B. 变法图强 C. 民主共和 D. 民主科学【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干“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在其成立后的近四十年中共翻译151种图书,其中军事科学35种、工艺制造21种、工程4种、船政8种、矿学11种、数理化35种等”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期间,因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的需要,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的书籍主要以实用性技术和军事有关的书籍为主,反映了洋务运动的追求是自强求富,A项正确;变法图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导的主张,排除B项;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近代化的追求,排除C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近代化的追求,排除D项。故选A项。6. 我国历代王朝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下表两个王朝对边疆地区管辖措施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国。清朝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A. 平定了西北地区叛乱 B. 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管理C. 促进了中外交往交流 D.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西域都护”“新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所以两个王朝对边疆地区管辖措施所起的共同作用是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的目的是管理西域,而非直接平定叛乱,清朝设立新疆行省是为了加强对新疆的治理,且题干中没有提及叛乱,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对西域(新疆)地区的管理,不是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对西域(新疆)地区的管理,并非直接能够促进中外交往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7.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价。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B.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开办近代民用企业C. 到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新式海军初步建成D. 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价”和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分析、说明原因、评价意义或影响,而历史史实仅是对事件的客观描述。“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对洋务运动影响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是对洋务运动举措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开办近代民用企业”是对洋务运动举措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到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新式海军初步建成”是对洋务运动成果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8. 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A. 小华:黄海海战中牺牲的丁汝昌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B. 小李:战后签订的条约使台湾人民饱受了日本殖民奴役C. 小林:战争爆发于1894年D. 小王:威海卫战役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是邓世昌,而非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丁汝昌是在随后的威海卫战役中兵败殉国的,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符合题意;关于《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台湾人民遭受殖民奴役的表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关于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干支纪年为甲午年)的表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关于威海卫战役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表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9. 《时局图》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现象。有人题词云:“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A. 鸦片战争之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 甲午战争之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答案】C【解析】【详解】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出现题干中反映的“裂似瓜”的局面是,C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北京条约》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B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排除。故选择C。10. 刘古愚是近代陕西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办学校、出书报,认为只有行君主立宪之法,中国才能走上强国之路。这说明以刘古思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主张( )A. 自强求富 B. 实业救国 C. 变法图强 D. 民主共和【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干“刘古愚是近代陕西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办学校、出书报,认为只有行君主立宪之法,中国才能走上强国之路”和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运动”“变法图强”直接对应维新派通过政治改革(如君主立宪)实现国家富强的核心主张,C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目标,与政治改革无关,排除A项;“实业救国”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救国思想,与题干中“君主立宪”这一政治主张不符,排除B项;“民主共和”是革命派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目标,与维新派保留君主的立场矛盾。题干明确强调“君主立宪”,排除D项。故选C项。11. 下图是小张同学所做的读书卡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 虎门销烟 B. 戊戌变法 C. 太平天国运动 D. 义和团运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扶清灭亡”“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大对中国的经济和精神侵略,为了反抗列强的侵略,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直隶一带掀起了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但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故选D;虎门销烟是1839年,不符合题意,A错误;戊戌变法是1898年,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但是没有提出“反清灭洋”,B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1864年,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12. 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直接反映《扯线木偶》漫画寓意的是A.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B.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C. 清政府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 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答案】D【解析】【详解】图片中展现的是清朝政府已然成为外国侵略中国的工具,是外国的代表,“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体现了这一点。所以D项符合题意,BCA中的条款没有体现这层含义。故选D。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6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计36分)13.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据要求回答问题。[历史之痛]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指哪场战争?“界碑”的含义是什么?材料二 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2)“往事惊心泪欲潸”中的“往事”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件史事?这一史事对中国有何影响?材料三 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袭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利用传教伪善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列宁《对华战争》(3)请问“英国人、法国……疯狂镇压”指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何恶劣影响?[奋起抗争](4)如图所示的二幅图片中的历史人物都曾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请你再举出两例(包括人物名称与主要事迹)?[忧患意识](5)给以上探究确定个研究性学习的主题。面对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答案】(1)战争:鸦片战争。含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史事: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或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事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事例:林则徐虎门销烟、陈化成吴淞口誓死抗英、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徐邦道旅顺抗日、丁汝昌威海卫抗日殉国等。(任举两例)(5)主题:侵略与反抗。感想和看法:落后就要挨打;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制度的落后;中国人民具有抗争精神;中华民族不可辱;青少年应以史为鉴,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等。【解析】【小问1详解】战争:根据材料一“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含义:根据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说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小问2详解】史实:根据材料二“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岛割给日本。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小问3详解】事件:根据材料三“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袭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疯狂镇压”可知,这描述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发动了侵华战争。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问4详解】事例: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史上爱国人士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有: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期间陈化成吴淞口誓死抗英、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左宝贵平壤抗日殉国、丁汝昌威海卫抗日殉国等。【小问5详解】主题: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反映的是近代的侵略,邓世昌、左宝贵等反映的是近代的反抗。故可拟定主题为:侵略与反抗。感想和看法:根据中国近代的侵略与反抗可从落后就要挨打、腐朽的封建统治、中国人民的抗争等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如:落后就要挨打;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制度的落后;中国人民具有抗争精神;中华民族不可辱;青少年应以史为鉴,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等。14. 遗迹和文献都是历史的见证,是学习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某校八年级同学进行了“重温历史遗迹·鉴往知远”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项目目标】通过收集近代史的文献材料以及走访退迹、遗址等方式,感受中国近代史遭遇外来侵略时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材料:一组同学以“重温历史遗迹·了解近代屈辱与反抗”为题。收集了下面的文物照片。(1)将照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进行排序。(填序号即可)(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①与图⑤之间联系。(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观点“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要求:史论结合,表述完整,逻辑清晰,价值观正确)【答案】(1)排序:③④②⑤①。(2)联系: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剧,有识之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3)【论述】①近代史中,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在中国走私鸦片,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经济等,林则徐为了民族利益,坚决禁烟。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军在黄海海面激战,邓世昌在弹药将尽之际,试图开致远舰冲向敌人,与敌人同归于尽,最终壮烈殉国;③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间兴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结论】由此可见,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从没有放弃反抗,充分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史论结合,表述完整,逻辑清晰,价值观正确)【解析】【小问1详解】排序: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反映的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②反映的是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③反映的是1841年的三元里抗英斗争,④反映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⑤反映的是1894年的甲午战争,根据时间顺序为③④②⑤①。【小问2详解】联系: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反映的是戊戌变法,⑤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制度,开始了戊戌变法。【小问3详解】小论文:要论述“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需结合近代中国反侵略的史实,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展开:首先,选取典型史实,从近代中国遭受的主要侵略战争及相应反抗斗争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例,如虎门销烟、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等。这些事例能从不同层面(官方、民间等)体现中国人民的反抗。然后,对每个史实进行史论结合的阐述。虎门销烟: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走私鸦片,严重危害中国。林则徐开展虎门销烟,这一行动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之举,彰显了中华民族坚决抵御外侮的坚强意志。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军激战,邓世昌在弹尽之际,驾驶致远舰冲向敌舰,壮烈牺牲,以生命诠释了反抗侵略的决心与勇气。义和团运动:19 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义和团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尽管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但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体现出中国人民抵御侵略的顽强斗志。最后进行总结升华,通过上述史实,总结得出面对列强侵略,中华民族始终坚持反抗,充分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点明观点的核心内涵。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认为,当时中国“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甚至进入到了京城和各省。列强表面上打着和好的旗号,暗地里怀着吞并中国的野心,中国遇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他还认为,“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材料二:……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尽管期间遭遇过种种挫折和失败,但中国社会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景随人转,迭相递进,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1)基于材料一的现状和认识,以李鸿章为代表有志之士代表哪一政治派别?为此创办了哪些民用企业?分析这场运动失败的原因。(2)还有哪些人物与材料二梁启超属于同一政治派别?请列举一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为了“育人才”、“变官制”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述中国人近代化探索的演变历程。(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这些探索对近代中国的启示。【答案】(1)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原因:清朝政治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只引进先进的技术,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2)人物: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措施: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影响: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3)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4)启示:近代化探索需触及根本制度,单纯的技术或局部改革无法挽救民族危亡;近代化探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立足国情;近代化探索需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警惕顽固势力的阻挠等。【解析】【小问1详解】派别: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的政治基础源于科举和镇压太平天国等军功,本质上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维护者,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因此他属于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民用企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一系列近代意义的企业,促进了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但由于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同时它只引进先进的技术,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小问2详解】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还有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等;措施:根据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在“育人才”、“变官制”方面主张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向西方学习先进制度的改良运动,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如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小问3详解】历程:根据材料“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可得出中国人近代化探索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小问4详解】启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没有触及中国封建体制,结果最终以失败告终,说明近代化探索需触及根本制度,单纯的技术或局部改革无法挽救民族危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近代化探索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说明近代化探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立足国情;我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因脱离群众、遭到保守势力抵制等因素而最终失败,因此近代化探索需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警惕顽固势力的阻挠等。第1页/共1页试卷类型:A咸阳市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八年级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4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A或B)。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 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香港的回归不仅洗雪了中国百年国耻,更促进了香港的持续稳定、繁荣。香港问题的形成开始于( )A. 《南京条约》 B. 《瑷珲条约》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2. “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想象不到这座宫股有多么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使“这座宫殿”惨遭摧毁的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 马克思说:“俄国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在中国获得的好处都要多。”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沙俄在中国获得的主要“好处”是( )A. 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B. 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C. 获取了中国大量赔款 D. 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4. 太平天国严禁鸦片贸易,不承认西方列强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多次拒绝外国提出的侵略要求。太平天国这样做( )A. 维护了国家权益 B. 创新了斗争方式C. 动摇了清朝统治 D. 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5.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在其成立后的近四十年中共翻译151种图书,其中军事科学35种、工艺制造21种、工程4种、船政8种、矿学11种、数理化35种等。这反映出其近代化的追求是( )A. 自强求富 B. 变法图强 C. 民主共和 D. 民主科学6. 我国历代王朝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下表两个王朝对边疆地区管辖措施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国。清朝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A. 平定了西北地区叛乱 B. 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管理C. 促进了中外交往交流 D.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7.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价。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B.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开办近代民用企业C. 到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新式海军初步建成D.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8. 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A. 小华:黄海海战中牺牲的丁汝昌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B. 小李:战后签订的条约使台湾人民饱受了日本殖民奴役C. 小林:战争爆发于1894年D. 小王:威海卫战役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9. 《时局图》反映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现象。有人题词云:“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A. 鸦片战争之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 甲午战争之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10. 刘古愚是近代陕西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办学校、出书报,认为只有行君主立宪之法,中国才能走上强国之路。这说明以刘古思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主张( )A. 自强求富 B. 实业救国 C. 变法图强 D. 民主共和11. 下图是小张同学所做的读书卡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 虎门销烟 B. 戊戌变法 C. 太平天国运动 D. 义和团运动12. 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直接反映《扯线木偶》漫画寓意的是A.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B.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C. 清政府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 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6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计36分)13.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据要求回答问题。[历史之痛]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指哪场战争?“界碑”的含义是什么?材料二 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2)“往事惊心泪欲潸”中的“往事”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件史事?这一史事对中国有何影响?材料三 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袭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利用传教伪善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列宁《对华战争》(3)请问“英国人、法国……疯狂镇压”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何恶劣影响?[奋起抗争](4)如图所示的二幅图片中的历史人物都曾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请你再举出两例(包括人物名称与主要事迹)?[忧患意识](5)给以上探究确定个研究性学习主题。面对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14. 遗迹和文献都是历史的见证,是学习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某校八年级同学进行了“重温历史遗迹·鉴往知远”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项目目标】通过收集近代史的文献材料以及走访退迹、遗址等方式,感受中国近代史遭遇外来侵略时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材料:一组同学以“重温历史遗迹·了解近代屈辱与反抗”为题。收集了下面的文物照片。(1)将照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进行排序。(填序号即可)(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①与图⑤之间的联系。(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观点“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要求:史论结合,表述完整,逻辑清晰,价值观正确)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认为,当时中国“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甚至进入到了京城和各省。列强表面上打着和好的旗号,暗地里怀着吞并中国的野心,中国遇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他还认为,“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材料二:……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尽管期间遭遇过种种挫折和失败,但中国社会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景随人转,迭相递进,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1)基于材料一的现状和认识,以李鸿章为代表有志之士代表哪一政治派别?为此创办了哪些民用企业?分析这场运动失败的原因。(2)还有哪些人物与材料二梁启超属于同一政治派别?请列举一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为了“育人才”、“变官制”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述中国人近代化探索的演变历程。(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这些探索对近代中国的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docx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