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秋九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说明:1.满分为 100 分,考试用时为80分钟。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共60分)。( )1.有同学在学习历史时,与AI(人工智能)进行了以下对话:学生:你能给我讲讲“1929年经济大危机”是怎么回事吗?·AI:当然可以。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企业生产的东西很多,利润也高,但工人的工资增长却很慢,这就导致了生产过剩。而且,很多人把钱投到股票市场,造成股价飞涨,形成了全国性的股票投机。。AI提供的信息是,1929年经济大危机( )A.发生的原因 B.开始的标志 C.蔓延的过程 D.带来的影响( )2.1929年至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912亿美元下降到656亿美元,贸易额减少了2/3,失业人数至少有1500万。材料描述了( )A.工业革命的影响 B.1787年宪法的背景 C.经济危机的表现 D.马歇尔计划的结果(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开始的标志是( )A.《美国的悲剧》一书的发表 B.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崩溃C.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 D.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4.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出现股票价格的灾难性暴跌,其冲击面涉及各个阶层、各个领域。这说明经济大危机( )A.持续时间长 B.破坏性巨大 C.偶然性较强 D.涉及范围广( )5.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是( )A.整顿银行 B.加强对工业的管理C.调整农业 D.兴办公共工程( )6.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 )A.自由放任政策 B.国家干预经济C.废除资本主义制度 D.全面推行计划经济( )7.罗斯福新政中,为解决失业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整顿金融体系 B.调整农业政策C.推行“以工代赈” D.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8.“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由此可见,罗斯福新政开创的市场经济的新模式是( )A.自由放任 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C.政府主导 D.私人垄断和自由竞争相结合( )9.他(罗斯福)说:“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定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面临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据此可知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A.从根源上消除经济危机 B.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C.创造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D.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10.1935﹣1937年比利时国民统一政府的改革被反对派谴责为盲目抄袭美国的新政;1933年,英国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督促英国政府效法罗斯福实行新政。这反映罗斯福新政( )A.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B.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心C.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影响 D.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11.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罗斯福新政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政策调整B.林肯在美国南北战争中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C.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后研制出无烟炸药D.冷战开始后,美国开始扶持日本,为其提供军需订单( )12.依靠可信史料是认识历史事物的重要能力。研究“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可信度最高的是( )A.电影《辛德勒名单》 B.德国法西斯焚烧进书籍的照片C.书籍《从俾斯麦到希特勒》 D.战后记者的追踪报道( )13.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政权。不久,他解散国会,禁止其他政党活动,将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这标志着( )A.二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B.二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D.德国和日本正式结成了同盟( )14.欧洲战场主要是欧洲国家。德国出兵波兰,英、法虽然对德宣战,但在波兰被占领后,出现了6个月的平静期,欧洲史学家称它为“幻想的冬天”。这一现象( )A.纵容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野心 B.导致英国和法国被德国所占领C.表现了德国对外侵略野心膨胀 D.为协调盟军的行动创造了条件(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B.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C.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D.意大利向英、法宣战( )16.“当严寒来临时,德军冻伤人数超过了战斗人数,苏军抓住战机,于1941年12月6日开始大举反攻……战后,摆在希特勒面前的只能是一场持久的两线作战。”这说明这场战役( )。A.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成为了二战的转折点C.标志着二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D.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17.“成千只运兵船和成千架飞机今天清晨穿过英吉利海峡,盟军在法国的西北部着陆”。材料记载的事件是( )A.凡尔登战役 B.诺曼底登陆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中途岛海战( )18.有人戏称世界大战是“独立国家催化剂”,如二战前亚洲有10国,战后逐渐增加到48国,非洲由3国增加到61国,美洲由20国增加到37国。这种现象说明,二战( )A.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波及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人口C.彻底砸碎世界殖民主义枷锁 D.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19.据记载,二战中,美国援助了苏联106.7亿美元的物资。在亚洲战场中,中国坚持了4500多天,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8月15日,长达14年,牵制了大部分日军。同时,15万驻菲律宾美军成功拖住13万日军5个月。这些记载反映出( )A.日本武器装备落后 B.联合国成立C.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 D.协约国势孤力薄( )20.1952年,好莱坞电影《灯塔疑云》公映,影片讲述美国士兵经历激烈战斗最终赶走入侵的苏联特工成功解救人质的故事。时任总统称赞这是每个美国人都应看的影片,可见当时( )A.冷战对峙局面已形成 B.美国影视业已走向巅峰C.遏制共产主义成共识 D.美苏对抗影响社会生活(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对抗,形成了冷战局面。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北约组织的建立 D.华约组织的建立( )22.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在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表面宣称"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实则有深层战略目的。下列哪一选项最能体现其深层目的?( )A.稳定西欧资本主义秩序 B.控制西欧,遏制苏联C.扩大美国在欧洲的市场 D.拉拢西欧对抗中国( )23.1949年,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于1955年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苏联随即成立有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参加的华沙条约组织,这导致( )A.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B.两极格局形成 C.欧洲日益走向联合 D.南南合作开始( )24.在当今法国,父母为照顾孩子而停止或减少工作时,每月可领取320欧元到480欧元的育儿补助。若雇保姆照看未满6岁的孩子,每个孩子每月可享受65欧元到199欧元的补贴。这一政策( )A.提高了民众的工作积极性 B.造成了政府财政紧张C.使法国福利政策臻于完善 D.提升了社会保障水平( )25.小米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检索的关键词有:欧共体、欧洲联盟、美国的发展、日本的崛起、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由此推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C.二战后欧洲的联合 D.二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 )26.学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一课,某同学做了如下简要笔记,其中正确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B.勃列涅夫改革: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发达,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政局混乱苏联解体D.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表明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失败( )27.1956年,赫鲁晓夫指出:“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据此可知,这一路线( )A.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 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 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 本质上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28.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殖民主义枷锁的事件是( )埃及独立 B.加纳独立C.纳米比亚独立 D.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废除( )29.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之后,又有15个国家相继独立,到60年代,非洲独立国家的总数已达到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民族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B.非洲人民与殖民者的斗争过程C.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D.国际合作有利于应对全球挑战( )30.自2024年11月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以来,他多次表示美国必须重新控制巴拿马运河,拉美多国以及美洲玻利瓦尔联盟也都表态支持巴拿马捍卫运河主权。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这一历史时刻( )A.表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最终确立 B.标志着非洲国家摆脱殖民主义枷锁C.鼓舞了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D.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4分,32小题16分,33小题10分,共40分)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杜鲁门主义”演说是冷战的开始。紧接着美国政府又提出马歇尔计划。 ——摘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材料二: 核武器有巨大的杀伤力,成为美、苏军备竞赛的重中之重……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竞赛的结果使得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世界人民的反战情绪高涨,……美、苏尽管争夺激烈,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人教版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苏两国“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有哪些?(4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的冷战政策在经济、军事上的表现分别是什么?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32.(16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欧六国建立的煤钢共同市场获得成功后,欧洲的联合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不断扩大的新阶段……欧洲联合的扩大,从经济上看,给它带来了内部市场的扩展和对外贸易竞争力加强的优势,从而对促进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从政治上看,对维持欧洲均势与和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此外,欧洲联合体中的那些国家,在某些国际问题上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孤立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外,也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下卷)》材料二:——摘编自许军《20世纪末的美国经济与日本经济》(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联合进入“新阶段”后出现的两个组织。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欧洲联合的扩大”所产生的影响。(8分)(2) 据材料二,判断美国“新经济”的一大特征,并说明为此提供基础保障的科技成就。(4分)(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变化”所在。(4分)33.(10分)二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经历了快速发展与艰难曲折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改革也没能突破这一体制。80年代后期苏联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终于使局势失控,苏联解体。材料二:东欧国家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过程中又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发生了剧变。(1) 依据材料一回答,苏联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回答,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分)(2)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回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是什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4分)(3) 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认识?(2分)答案第1页,共2页2025年秋九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B D B B C B D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B A A A A B A C D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A B B D B C D C A C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0分,32小题14分,33小题16分,共40分)31.(14分)(1)答:变化: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2分)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2分)(2)答:战略核力量的均势使双方都不敢先挑起战争;世界人民的反战情绪等(2分)。(3)答:实施马歇尔计划(2分);建立北约(2分)。影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给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造成深远的影响(2分)。32.(16分)(1)答:组织:欧洲共同体(欧共体)、欧洲联盟(欧盟);(4分)影响:推动西欧经济的发展,维持欧洲均势与和平,冲击两极格局。(4分)(2)答:特征:信息化;科技成就:互联网(计算机网络)。(4分)(3)答:变化:欧洲走上联合自强的道路,美国出现“新经济”模式,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美国霸主地位遭遇挑战。(4分)33.(10分)(1)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分)。戈尔巴乔夫改革(2分)(2)答:社会制度的变化(2分)。社会主义制度变成资本主义制度(2分)(3)答: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等。(2分)试卷第1页,共3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秋九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docx 答案:2025年秋九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