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襄阳四中2024级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
1.商朝晚期,商王临时设立了小耤臣、小众人臣等职官处理农事、军事、占卜祭祀等特定事务,接受执事贵族呼令,起到类似“监工“的作用。康丁之后,小臣甚至可以领兵作战,部分小臣被商王封为侯、亚,拥有建族立邑的资格。这反映出晚商(  )
A. 官僚政治相对成熟 B. 管理模式渐趋规范 C. 王权逐渐获得强化 D. 分封制的萌芽出现
2.老子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孔子则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他在被匡地之人围困时亦言:“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由此可推知,二者的言论是基于对
A. 自然本原的探讨 B. 治世理想的追求 C. 人性本善的认知 D. 阶级立场的考量
3.《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末年赵过推行代田法,“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且该法“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在三辅、河东、弘农及边郡等地推行后,“用力少而得谷多”。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 政府主导农耕技术推广 B. 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普及
C. 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 D. 轮作复种制度趋于成熟
4.《世说新语》载:东晋吏部尚书谢安为简文帝定谥号时称:“谨按谥法:“一德不懈曰简,道德博闻曰文》……宜尊号曰太宗,谥曰简文。”桓温(东晋权臣)阅后赞曰:“此是安石碎金(意指精粹短文)。”这一记载折射出当时()
A. 门阀政治的影响 B. 文人品评的风尚 C.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谥法礼制的完善
5.唐初规定:丁男每人授田一百亩,每丁纳粟二石。考古发现唐中期的一份户籍残卷如图,据此可推知()
户主王万寿 年伍拾壹岁 白丁 下中户 课户见输 壹拾壹亩已受 计租二石
A. 制度变革势在必行 B. 自耕农的规模扩大 C. 国家税收得到保证 D. 征税标准已经改变
6.《史记·赵世家》记载:程婴携赵氏孤儿“俱匿山中”,十五年后复仇。元杂剧《赵氏孤儿》中则记叙道:程婴携赵氏孤儿投奔屠岸贾门下,使其认仇为父、习仇之艺,二十年后手刃仇敌。这一情节变动()
A. 蕴含着时代政治的隐喻色彩 B. 旨在强化戏剧冲突的艺术效果
C. 凸显了儒家伦理的教化功能 D. 体现了市民文化的通俗化倾向
7.乾隆年间,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军机大臣几乎每天要面见皇帝,重大命令直接以军机大臣名义下发,称为“廷寄”。外边的奏章也直达皇帝,不再经由内阁,原有的内阁大学士只做一些例行公事。下列选项中,与清朝“军机处和内阁”的关系最为相似的是
A. 汉:尚书台——三公 B. 唐:三省——政事堂
C. 宋:中书门下——枢密院 D. 明:中书——内阁
8.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月十五日某乡试第三场有题如下:“明胡宗宪剿除浙东倭寇,厥功甚伟,其致衅之端,猖獗之由,能详言否……故海防在所亟讲,多士生长海疆,必有讲明熟悉足以备干城,而资采择者”。这表明当时 ( )
A. 战争失败引发朝廷反思 B. 清廷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C. 取士体现经世致用理念 D. 教育近代化进程已启动
9.1861年英国商船从温州运载食盐至上海,1862年英国“珍珠号”商船又从泉州运载食盐到福州。对此清政府令温州、泉州等地“无论华洋商人贩运,均将船货扣留,一并入官”,同时照会英国驻华公使要求查办相关人员和船只。清政府的举措()
A. 源于英国违背了已有条约体系 B. 意在扼杀太平天国运动
C. 符合开办民用企业的利益需求 D. 延续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10.1866年左宗棠奉调陕甘后,创办了西安机器局并随后搬迁至兰州,多次举借外债达1000万两白银,还通过上海的外国洋行购买了上万只步枪与数十门大炮。这一系列举措旨在()
A. 全面推行洋务新政 B. 为收复新疆创造条件 C. 全力镇压太平天国 D. 争夺对地方的控制权
11.下表节选自西南财经大学货币金融博物馆整理的近现代债券发行情况,据此分析()
清政府、企业举借部分外债情况表(单位:库平银万两)
日期 名称 放贷者 款额 利息率 期限(年)
1881 西征借款 (英国)汇丰银行 400 9.75% 6
1883 轮船招商局 (英国)怡和洋行等 74 7% 2
1887 三海工程借款 (德国)华泰银行 98 5.5% 15
1891 开平矿务局 (德国)德华银行 20 7.5% 不详
1902 正太铁路借款 (俄国)华俄道胜银行 1240 5% 30
A. 俄国在华债券市场竞争中优于英国德国 B. 洋务企业资金困难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
C. 西征借款主要用于西南边疆的军事开支 D. 列强注重对华工矿交通领域的经济渗透
12.1890年,清廷设立汉阳铁厂,自炼钢铁,自造钢轨,以防止卢汉铁路修筑过程中利权外溢。后来,汉阳铁厂自身规模不断扩张,工厂、企业相继聚集(如下图所示)。这反映汉阳铁厂的发展()
A.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盛 B. 增强清政府的经济军事实力
C. 利于武汉城市工业体系构建 D. 承载钢铁市场化的转型需要
13.清末,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含在内”。该书的《原君》《原臣》还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这说明当时()
A. 变法图强成为共识 B. 民主启蒙思想备受推崇
C. 革命思潮广泛传播 D. 中华传统文化走向新生
14.中国关东铁路开工前,有人建议“与其由营口起手,另开炉灶,惑人观听,不如由津沽铁路之林西地方,接造出山海关至牛庄而达沈阳、吉林”。在建设时,关内工作进展尚属顺利,但关外段工程则在1894年以来被迫停止。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列强的不断侵略 B. 传统观念的桎梏 C. 外交政策的变化 D. 中日战争的影响
15.右图为1898年的一幅讽刺漫画,画中山姆大叔对英国人悄悄地说:“约翰,别像其他人那样吓唬他。告诉他,我们只是想让他向所有人开放港口和市场!”这反映了此时列强(  )
A. 组成干预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的军事同盟 B. 以“门户开放”政策共同瓜分中国市场
C. 对华侵略手段呈现商业与武力并存特点 D. 通过文化输出不断淡化中国的民族意识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刘邦出兵关中前,韩信建议他“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刘邦所封的诸侯王,有独自起家、自成体系且手握重兵的枭雄,有以侯王之尊归汉者,有本集团中的军事首领。元勋功臣渴望分封,甚至有酝酿事变的前兆。此外,汉初直接控制关中及附近郡县,对于遥远的东方地区有心无力。刘邦不得不与大臣们刑白马为盟,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还告诫吴王刘濞:“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对此,贾谊认为秦王“废王道立私权”,“孤立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至于汉初册封同姓王,“然而天下少安者,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
——摘编自贾军仕《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历史必然性探讨》
材料二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分封。他曾面谕太子、诸王,要将元顺帝“偷惰荒淫,天厌人离,遂至丧灭”的教训引以为戒,须“克勤克慎,他日庶可永保基业”。诸藩朝觐不得一齐到京,“务要一王来朝,还国无虞,信报别王,方许来朝”。藩王及其嗣子“或出远方,或守其国,或在京城”,凡有宣召,需得朝廷御宝文书及金符方得“启程诣阙”。诸王面君时须“叙君臣礼,行五拜三叩头”。他令由新晋臣子担任的“长史掌王府之政讼,辅相规讽以匡王失,率府僚各供乃事,而总其庶务焉”。对于“王府置护卫,又设都司,正为彼此防闲。都司乃朝廷方面,凡奉敕调兵,不启王知,不得辄行。有王令旨而无朝命,亦不擅发。”藩王不许对守镇兵擅施私恩。而“凡诸王宫室,并不许有离宫别殿及台榭游玩去处”。
——摘编自吴德义陈吴《明太祖对藩王的钳制措施及其成效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太祖钳制藩王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17.【海图编制】
材料一
海图是指以海洋及沿海陆地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地图。宋元时期,中国海上活动频繁,航海图的制作与使用也随之发展。这一时期的航海图,大多详细记录了航线和港口信息。明清时期,除航海图外,还出现了海防图、沿海形势图等,如明代的《筹海图编》,不仅详细描绘了沿海地区的山川地形、岛屿分布、潮汐水流等自然地理信息,还标注了军事要塞、烽火台、港口炮台等信息;又如清朝嘉庆时期的军事海图《台州府太平县海洋全图》,不仅详细记录了台州府沿海的地理信息,精确标注了地形、水文等,还明确划分了内洋与外洋的界限,尤其强调炮台和信号站的位置。
——摘编自朱鉴秋《中国古代航海图发展简史》等
材料二
1869年,福州船政局的干吏黄维煊绘制的《皇朝沿海图说》被认为是译自英国人的绘图。1874年,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了《大清一统海道总图》,其中的克来格岛、挨金可尔特岛等地名均来自英文音译。清政府还派遣留学生赴英国专习测绘海图技术。1895年后,程鹏、陈寿彭、朱正元、童世亨等晚清士人,自发地从英版航海图中汲取新知,编译海防图。程鹏绘制的《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大旨据英国海部图”但“命意不同,注重陆岸形势”。此后,中国传统航海图和海防图二分的局面逐渐消融。
——摘编自何国璠、韩昭庆《明清时期中国海图方位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元到明清时期海图编制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时期编译海图增多的现象进行评析。
18.【时代发展与人物评价】
材料一
“(王)安石误国之罪,本不容诛!而安石无误国之心,天地可鉴。主意于误国而误国者,残贼之小人也,不待诛也。主意利国而误国者,执拗之君子也,尚可怜也。
卓吾(李贽之号)曰:“公但知小人之能误国,不知君子之尤能误国也。小人误国犹可解救,若君子而误国,则末之何(则莫可奈何)矣。何也?彼盖自以为君子而本心无愧也。故其胆益壮而志益决,孰能止之。如朱夫子(朱熹)亦犹是矣。”
——摘编自李贽《焚书》
材料二
1908年,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高度认可王安石“革除弊政、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国民收入”方面的改革。书中认为市易法、青苗法类似于“银行”,且王安石“生于八百年前,乃能知银行为国民经济最要之机关,其识固卓绝千古,”而保甲法则“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梁启超认为,“宋史成于元人之手,元人非有所好恶于其间也,徒以无识不能别择史料真伪耳,故欲辨《宋史》当先辨其所据之资料”。此外,梁启超不仅将王安石中国与古代的管仲、商鞅、诸葛亮相比,还将王安石与英国的克伦威尔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是“以不世出之杰,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洗脱)者”。
——据梁启超《王安石传》编写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对王安石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解释。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评价产生的历史背景。
19.【时间观念的演变】
材料
中国计时器及时间观念的演变
明朝以前 进入战国秦汉时期,圭表、浑仪和漏刻等仪器的设计和制作逐渐成熟,除部分仍具神秘功能外,多数走向实用,在历法修订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推动人们思想中理性因素的加强。 董涛《秦汉时空观念研究》
明清 明代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为传教,在广东等地寓所陈列自鸣钟等西洋奇器,并于万历二十八年将两架自鸣钟送给万历皇帝。入清之后,宫廷对西洋钟表的喜爱有增无减。除传教渠道外,随着中西贸易在广州常规性展开,西洋钟表贸易日渐繁荣,还催生了广州本地钟表业,出现融合中西文化特色的“广钟”。 张柏春《明清时期西洋钟表的传播》
近代 大约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传入的便携式机械钟表,逐渐取代传统时计,为国人所熟知和广泛使用。清末民初,国内钟表制作渐趋发达,进口钟表数量一度激增,消费人群进一步扩大。相比传统时计,新式钟表便携且精确。伴随着钟表在社会生活中的流通与应用,新式钟点制也开始社会普及化进程,不过很长时间里,人们仍习惯将钟点制与传统时辰制混合使用。 湛晓白《近代中国的时计与计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计时器和时间观念的演变”,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严谨,史实正确,中外关联。)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商王临时设立特定职官处理事务,后小臣权力扩大,可领兵作战,甚至被分封为侯、亚,拥有建族立邑的资格”并结合所学可知,商王通过设立并拔高小臣的地位,使其承担重要职责并给予封赏,这体现了商王对官吏任免和权力授予的控制,反映出王权的逐渐强化,C项正确;
官僚政治在秦朝才正式确立,商朝尚未形成成熟的官僚体系,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管理模式的系统化、规范化,且“监工”式的临时设置恰恰说明其随意性,排除B项;
分封制的雏形在夏商时期已出现,但材料中小臣被分封是王权强化的结果,并非分封制萌芽的出现,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夏商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夏商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先秦儒道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百家学说均以解决现实问题、提出治世方案为核心。材料中老子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强调天道公正,暗含对善治的期待;“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主张顺应自然的仁德治理,体现了其“无为而治”的治世理想;孔子“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推崇尧的治理模式,被困时借“天命未丧斯文”坚定了推行礼乐教化的信念,核心是追求以礼乐为基础的有序治世,可见二者均围绕“如何实现理想社会秩序”而展开,本质是对治世理想的追求,故 B项正确。
A.孔子言论中“天”是指具有意志的道德权威,核心是维护礼乐秩序,而非自然本原,故排除 A。
C.“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核心观点,孔子未明确提及人性本质,老子思想中亦无对人性善恶的讨论,更多强调顺应自然,故排除 C。
D.材料中老子的“常与善人”和孔子的“斯文”都是在谈论天的属性和人的行为后果,而非讨论人性的最初本源,且他们的这些言论是从普遍的、超越性的哲学高度立论(天道、天),而非为某个特定阶级的利益辩护。老子“天道无亲”的思想甚至带有打破阶级藩篱的意味,故排除 D 项。
3.【答案】C
【解析】略
4.【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东晋门阀政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根据材料可知,东晋谢氏的谢安作为吏部尚书却能主导君主谥号这一国家核心礼制事务;同为门阀士族的桓温对谢安的方案也表示认可;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门阀士族内部权力协调与对国家事务的掌控,折射出门阀政治对东晋朝政的深刻影响,故A正确。
B.材料核心是定君主谥号的政治行为,桓温对谢安文书的“碎金”之赞,仅是个人对文书文采的评价;“文人品评的风尚”无法涵盖材料核心,故不选B。
C.东晋皇权受制于门阀士族,简文帝是桓温废立的傀儡君主,定谥号的主导权在谢安与桓温等门阀士族手中,君主无实际决策权,故不选C。
D.谢安“按谥法”定谥,仅体现谥法制度的正常应用,未涉及谥法本身的改进;且定谥主导权在门阀士族,反映的是政治权力格局,而非“谥法礼制的完善”,故不选D。
故选A。
5.【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两税法的背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据材料可知,唐中期,丁男实际受田远远不足,但是租粟没有减少,因此均田制难以为继,导致国家财政收入无法保障,赋税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故A正确。
B.唐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规模缩小,故不选B。
C.材料描述的是均田制遭到破坏,国家税收无法保障,故不选C。
D.材料描述的是改革势在必行,还没有实行两税法,征税标准尚未发生改变,故不选D。
故选A。
6.【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元杂剧相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施民族分化政策,汉族士人仕途受阻、社会地位低下,难以通过正常途径表达政治诉求,常借文学创作寄托情感。《赵氏孤儿》中“认仇为父、隐忍复仇”的情节,并非单纯的故事虚构,而是暗含汉族文人在异族统治下“忍辱负重、伺机恢复传统秩序”的政治寄托。这种对历史故事的针对性改编,超越了艺术层面,注入了元朝特殊时代的政治内涵,具有强烈的时代政治隐喻色彩,故A项正确。
B.认仇为父的情节确实增强了戏剧的张力和悬念,艺术效果更强,但未能触及元朝特殊历史背景下文人的深层创作动机,排除B项。
C.儒家伦理以“忠君”“孝亲”为核心,而“认仇为父”直接违背“孝亲”原则,与儒家伦理的核心诉求相悖,该情节反而凸显了元代文人在特殊时代下的伦理困境,而非通过故事传递儒家教化,排除C项。
D.“认仇为父”的改编主导者是汉族文人,核心是注入政治隐喻——其情感基调沉重、指向性明确,与市民文化的核心属性不符,该情节也并非为满足市民“通俗化”需求而设计,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军机处逐渐取代了内阁,成为最重要的行政中枢,即清朝时军机处和内阁同时存在,但权力此消彼长。与之相似,东汉同时存在尚书台和三公,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A项正确。唐代三省长官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三省和政事堂不是权力此消彼长的关系;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同时设枢密院掌管军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力,但枢密院未能取代中书门下作为行政中枢的地位;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废丞相后,明成祖实行内阁制度,中书省和内阁不是并立的。
8.【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1840年,鸦片战争尚未结束,且此时朝廷未全面反思,故不选A。
B.材料描述的是清朝在科举考试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没有涉及民族国家意识增强信息,故不选B。
C.据材料可知,清朝乡试题目要求考生分析明代抗倭历史及海防现实问题,强调选拔熟悉海疆事务的人才,体现了科举考试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经世致用”理念,故C正确。
D.洋务运动后才有教育近代化的相关举措,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不选D。
故选C。
9.【答案】A
【解析】略
10.【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6年后(中国)。据材料“创办了西安机器局并随后搬迁至兰州,多次举借外债达1000万两白银,还通过上海的外国洋行购买了上万只步枪与数十门大炮”和所学可知,1866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时,陕甘地区正经历回民起义,但清廷也面临西北边疆危机(如阿古柏入侵新疆);左宗棠创办西安机器局、购置武器等举措,既是为镇压起义稳定局势,更是为后续收复新疆积累军事资源,故B项正确。
A.虽然左宗棠属于洋务派,但其举措直接服务于军事目标,而非全面推行包括教育、工业、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洋务新政,排除A项。
C.太平天国运动已于1864年失败,与1866年后无关,排除C项。
D.左宗棠作为朝廷派遣官员,行动更多出于中央战略需要,而非争夺地方权力,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略
12.【答案】C
【解析】略
13.【答案】B
【解析】略
14.【答案】A
【解析】略
15.【答案】C
【解析】A.该选项描述的是 1895 年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与漫画时间(1898 年)不符;且事件主角并非美国和英国,因此该选项错误。
B.“门户开放”政策由美国 1899 年提出,漫画时间为 1898 年,时间不匹配;且该政策是美国提出的对华政策,并非列强“共同瓜分”的体现,因此该选项错误。
C.漫画中“别像其他人那样吓唬他”暗示部分列强使用武力威胁,“开放港口和市场”体现商业侵略,符合 19 世纪末列强对华侵略中武力与商业手段并存的特点,因此该选项正确。
D.漫画核心是关于开放港口和市场的经济诉求,未涉及文化输出或民族意识淡化的内容,与漫画主旨无关,因此该选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6.【答案】(1)原因:对秦亡教训的反思;楚汉之争时封王的遗留与巩固汉政权的需要;地缘因素与治理成本的必然;黄老无为思想与儒家礼制思想的影响;分封制的传统惯性。
(2)措施:亲身劝谕藩王;严格朝觐与出行管控;明确君臣等级与礼仪;强化行政监督与辅相制约;分割军事权力;限制王府生活与设施。
影响:短期内巩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统治秩序;强化了儒家伦理;为靖难之役埋下隐患;导致后期宗室问题积弊。
【解析】(1)本题考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一中贾谊认为秦王“废王道立私权”,“孤立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可见汉初统治者对秦亡教训的反思 ;材料一提到“刘邦所封的诸侯王,有独自起家、自成体系目手握重兵的枭雄”“元勋功臣渴望分封,甚至有酶酿事变的前兆”,得出禁汉之争时封干的遗留与巩固汉政权的需要:据材料一“汉初直接控制关中及附近郡县,对于遥远的东方地区有心无力”可知,地缘因素与治理成本的必然;据材料“直接控制关中及附近郡县,对于遥远的东方地区有心无力”,汉初封同姓王“天下少安”结合所学可知,黄老无为思想与儒家礼制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自西周确立后,延续数百年,成为先奉时期核心的地方治理模式,得出分封制的传统件。“完勤克慎,他日庶可永保基业”,可知亲身劝谕藩王!
(2)本题考查明太祖的藩王措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措施,材料二中朱元璋曾面谕太子、诸王,要以元顺帝教训引以为戒,据材料二“务要一王来朝,还国无虞,信报别王,方许来朝”可知,严格朝觐与出行管控;材料二在诸王面君时须“叙君臣礼,行五拜三叩头”,表明明确君臣等级与礼仪;据材料二“长史掌王府之政讼,辅相规讽以匡王失,率府僚各供乃事,而总其麻务焉”可知,强化行政监督与辅相制约;材料二“都司乃朝廷方面,凡奉救调兵,不启王知,不得辄行。有王令旨而无朝命,亦不擅发”,表明分割军事权力;据材料二“凡诸王宫室,并不许有离宫别殿及台榭游玩去处”可知,限制王府生活与设施。第二小问影响,材料二中明太祖通过“分割军事权力、严格朝觐出行”等一系列措施,短期内巩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统治秩序 ;材料二中明确君臣等级与礼仪等措施,强化了儒家伦理: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钼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藩王与中央的矛盾,为靖难之役埋下隐患;长期对藩王的严格控制以及分封制度本身的整端,使得后期宗室人口增多,导致后期宗室问题积弊。
17.【答案】(1)变化:宋元时期海图以航海图为主要种类,侧重为海上航行活动服务;明清时期海图种类更加丰富,出现海防图和沿海形势图,海防功能更加凸显。
原因: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繁荣,需要航海图提供地理、航线等信息;明朝中期后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末清初面临西方殖民势力侵扰,海防压力增大。
(2)评析:晚清面临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海防形势十分严峻;中国在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惨败,认识到中国制图技术的落后,从而向西方学习先进制图技术(洋务运动时期,学习西方海图绘制技术);先进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自主编译西方海图。
学习了西方先进的制图技术,有利于中国海图绘制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国人的海权意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海洋权益的维护和抵抗侵略;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局限,主要以编译西方海图为主,独立自主进行测绘制图的时间较晚,产生的影响有限。
【解析】(1)本题考查宋元到明清时期海图编制的变化及其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变化:据材料一信息“宋元时期,中国海上活动频繁,航海图的制作与使用也随之发展”、“还标注了军事要塞、烽火台、港口炮台等信息”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海图以航海图为主要种类,侧重为海上航行活动服务:明清时期海图种类更加丰富,出现海防图和沿海形势图,海防功能更加凸显。原因: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繁荣,需要航海图提供地理、航线等信息;明朝中期后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末清初面临西方殖民势力侵扰,海防压力增大。
(2)本题考查对晚清时期编译海图增多的现象进行评析,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二信息“福州船政局的干吏黄维煊绘制的《皇朝沿海图说》被认为是译自英国人的绘图”、“清政府还派遣留学生赴英国专习测绘海图技术”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背景、概况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如背景方面:晚清面临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海防形势十分严峻;中国在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惨败,认识到中国制图技术的落后。概况方面:向西方学习先进制图技术(洋务运动时期,学习西方海图绘制技术);先进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自主编译西方海图。影响方面:学习了西方先进的制图技术,有利于中国海图绘制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国人的海权意识(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海洋权益的维护和抵抗侵略(一度程度上有利于维护民族利益)。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局限,主要以编译西方海图为主,独立自主进行测绘制图的时间较晚,产生的影响有限。
18.【答案】(1)评价:王安石无“误国之心”,却有“误国之罪”(或答:虽欲利国,却因执拗而误国);“君子误国”比“小人误国”更可怕(或答:君子自恃正统更能误国)。解释:晚明时期,理学正统僵化,社会思潮活跃;李贽反对假道学,反对理学家空谈道德(或答:反对理学的“道德绝对主义”);君子执拗,自恃正统,因而道德君子的行为更具欺骗性和隐蔽性,破坏性更大,也更可能误国;李贽以批判精神和辩证史观看待王安石,实质是批判“道德至上”的虚伪,表达了他对晚明理学僵化和传统政治的深刻反思。
(2)评价:肯定其经济改革的超前性与现代性(或答:以市易法、青苗法类比近代银行体系);赞赏其社会治理的先进性(或答:以保甲法类比今世之警察者);为王安石的历史声誉辩护(或答:批判《宋史》对王安石的记载);将王安石置于中外杰出政治家谱系中(或答:将王安石与其他中国历史名臣和外国政治家并列)。背景:晚清时期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现实诉求(或答:为晚清迫在眉睫的救亡图存和改革变法提供历史依据和榜样);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借王安石遭遇抒发自身政治改革的理想与挫折;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大量传入中国。
【解析】本题考查对王安石的评价,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评价:据材料一“(王)安石误国之罪,本不容诛!而安石无误国之心,天地可鉴。主意于误国而误国者,残贼之小人也,不待诛也。主意利国而误国者,执拗之君子也,尚可怜也”可得出,王安石无“误国之心”,却有“误国之罪”(或答:虽欲利国,却因执拗而误国);据材料一“小人误国犹可解救,若君子而误国,则末之何(则莫可奈何)矣”可得出,“君子误国”比“小人误国”更可怕(或答:君子自恃正统更能误国)。解释: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晚明时期社会发展的相关史实,从时代背景、思想基础、评价的实质等角度分析,可得出,晚明时期,理学正统僵化,社会思潮活跃;李贽反对假道学,反对理学家空谈道德(或答:反对理学的“道德绝对主义”);君子执拗,自恃正统,因而道德君子的行为更具欺骗性和隐蔽性,破坏性更大,也更可能误国;李贽以批判精神和辩证史观看待王安石,实质是批判“道德至上”的虚伪,表达了他对晚明理学僵化和传统政治的深刻反思。
(2)评价:据材料二“书中认为市易法、青苗法类似于‘银行’,且王安石‘生于八百年前,乃能知银行为国民经济最要之机关,其识固卓绝千古’”可得出,肯定其经济改革的超前性与现代性(或答:以市易法、青苗法类比近代银行体系);据材料二“保甲法则‘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可得出,赞赏其社会治理的先进性(或答:以保甲法类比今世之警察者);据材料二“宋史成于元人之手,元人非有所好恶于其间也,徒以无识不能别择史料真伪耳,故欲辨《宋史》当先辨其所据之资料”可得出,为王安石的历史声誉辩护(或答:批判《宋史》对王安石的记载);据材料二“梁启超不仅将王安石中国与古代的管仲、商鞅、诸葛亮相比,还将王安石与英国的克伦威尔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是‘以不世出之杰,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洗脱)者’”可得出,将王安石置于中外杰出政治家谱系中(或答:将王安石与其他中国历史名臣和外国政治家并列)。历史背景:据材料信息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知识,从民族危机、戊戌变法失败及近代进步思想的传播等角度分析,可得出,晚清时期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现实诉求(或答:为晚清迫在眉睫的救亡图存和改革变法提供历史依据和榜样);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借王安石遭遇抒发自身政治改革的理想与挫折;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大量传入中国。
19.【答案】示例一:
论题:社会环境的变化推动中国计时器及时间观念的演变。
论述: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农业生产居于重要地位。基于天文观测和服务农业生产的需要,发明圭表、浑仪和漏刻等计时器,当时人们已经有了时间观念,但时间的计量并不精准;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一些传教士把西方的钟表传到中国,钟表受到社会上层喜爱。由于商品经济和中西贸易发展,钟表也在沿海通商口岸传播,广州还出现了融合中西文化特色的“广钟”。钟表计时更加精准,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念。近代以来,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由此西式机械钟表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普及,逐渐取代传统计时器,国人的时间观念逐渐近代化。
综上所述,从圭表、滴漏的使用到西式钟表的广泛传播,时间计量更加精准,国人时间观念更强,这一变化折射了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示例二:
论题:中国计时器及时间观念的演变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论述: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明朝以前我们拥有圭表、滴漏等多种传统计时器,适应了农耕时代的需求;明清时期,西学东渐,基督教及西方自然科学成果传播到中国,钟表也被传教士带到中国。钟表计时精准,首先在王公贵族中受到喜爱,随着中西贸易在广州的展开,西洋钟表传到民间,广州还出现了融合中西文化特色的“广钟”;近代以来,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走向深入。西方钟表逐渐取代传统时计被广泛使用,新式钟点制也开始普及化,与传统时辰制混合使用。时至今日,钟表已完全被国人接受。
综上所述,西式钟表及其代表的时间观念逐渐融入中华文化的过程,印证了中华文化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计时器及时间观念的演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示例一:论题基于材料中不同时期计时器的演变,结合社会环境变化(农耕社会、西学东渐、工业文明冲击)展开论述。战国秦汉时期,圭表、浑仪等计时器服务于农业和天文观测,体现传统理性;明清时期,传教士通过钟表传播西方技术,宫廷与广州“广钟”产业形成文化融合;近代机械钟表普及推动时间观念近代化。总结部分需点明社会转型与计时器演变的关联。示例二:论题从中华文化包容性切入,材料中“广钟”和“钟点制与时辰制混合使用”是关键史实。论述需分阶段说明:传统计时器适应农耕需求;明清时期吸收西方技术并本土化;近代包容新旧时间制度。总结需强调文化包容性对历史发展的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