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哈32中2025年10月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考试范围:选必一 适用班级:高三学年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狮子不是中国本土物种。有学者研究认为,狮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中国人所了解,其形象从汉代起扎根于中国艺术,代表有看门狮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装饰以及狮子舞等,舞狮作为中国民间节庆常有的节目,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 B.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C.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 D.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集权,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都( )A.体现强烈的民本色彩 B.彻底否定三代的治国理念C.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希望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3.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留下了记载:“在彭山县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成都平原——它遍地庄稼,人口稠密……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充分领悟、广泛使用的灌溉体系。”这一“灌溉体系”得益于( )A.都江堰的修建 B.芍陂的兴建C.郑国渠的兴修 D.灵渠的开凿4.顾恺之《洛神赋图》的人物造型以“秀骨清像”为特色,通过衣带飘举、动态舒展来展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神韵。这一绘画风格主要反映了魏晋时期( )A.绘画创作转向山水题材 B.士人审美追求神韵风骨C.佛教艺术风格占据主导 D.社会风气崇尚人物品评5.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人物 内容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长乐长公主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该表反映了当时(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6.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这一问题所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A.实行行省制 B.确立三省六部制C.完善科举制 D.设立中外朝制度7.宋代,雕版印刷日益兴盛,工匠可以雕刻出更趋精美的花纹图案,遂使利用雕花木板印制花布的夹缬法成为各种印花技术中最时兴的一种。由此,雕版印刷从业者中分化出一批专门从事雕造花板的工匠。这表明( )A.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B.工艺改进推动手工业发展C.手工业与农业生产日趋分离 D.城市发展促进手工业进步8.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这一举措( )A.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 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C.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 D.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9.明中后期,各地出现具有全国影响的特色产业,如苏松地区的棉纺织业,杭州的丝织业,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广东佛山的冶铁业,福建的造纸业,河南、山东的棉花种植业等。这一局面的形成( )A.实现了南北经济的平衡 B.瓦解了传统生产方式C.促进了工商业市镇发展 D.提升了商人政治地位10.1878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这一建议旨在( )A.改革税收制度 B.改进教育方法 C.增强国家认同 D.引导社会风尚11.1860年,清廷对从祀文庙的入选标准做了修改,规定“嗣后从祀文庙,应以阐明圣学,传授道统为断”,此后不断对程朱学派名儒进行表彰,大力营造崇尚理学的氛围。此举意在( )A.宣扬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B.确立程朱理学为统治思想C.倡导儒法并重的治国理念 D.恢复遭受冲击的封建秩序12.晚清时期,“出使外洋之员”被士人戏称为“鬼使”,由于高官权贵大多不愿担任,清政府不得不在中下层官员中“悬利禄以为招”。在当时官场壅塞的情况下,“鬼使”反而成为“升途较捷”的美差。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官员选拔的失序 B.民众矛盾的心态C.外交转型的艰难 D.华夷观念的消亡13.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类别部别 国内学生 留学生 士人 行伍 总计第九镇(驻江宁) 340 15 272 87 714第八镇(驻湖北) 154 12 497 23 686第二十一协(驻湖北) 53 4 73 3 133总计 547 31 842 113 1533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C.引发了军阀混战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14.近代以来,谭嗣同、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积极提倡向西方学习,同时又都阐述过“大同”理想。孙中山指出“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上述材料体现出( )A.大同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 B.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C.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民本思想 D.中华文化的特点是连续性包容性15.20世纪初,围绕是否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等问题,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激烈论战。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改良派称“旬月之间,薄海内外,欢呼庆祝之声动天地”,梁启超认为“从此政治革命问题,可告一段落”。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新政暂时缓和国内政治矛盾 B.新政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C.改良派阻止了革命发展进程 D.革命派获得民众广泛支持16.鲁迅曾说早期中国新诗大多数是“眼看的”,而不是“嘴唱的”,他认为新诗必须要“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抗战时期,不仅有了适合朗诵的新诗,还有了直接谱成歌曲的“歌诗”,如《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等。新诗的发展( )A.由地域文化所推动 B.受个人喜好左右C.由文人审美所决定 D.受时代因素影响非选择题(共20分)17.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物 政治主张孔子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子 “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征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征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114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把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原军事组织变革为地方行政组织。诸猛安和谋克的职能是管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征收赋税、宣导风化、捕除盗贼和平理狱讼。1145年,金熙宗又创屯田之制。“凡女真、契丹之人,皆自本部徙居中州,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授以官田,使自播种,春秋量给衣马。若遇出军,始给其钱米”,即“计口授地”和自种的制度。——摘编自余蔚《完颜亮迁都燕京与金朝的北境危机——金代迁都所涉之政治地理问题》(1)根据材料,概括猛安谋克制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归纳猛安谋克制的主要历史作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传媒技术、新式教育、工商业和政治纷争等因素的复合体。”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之所以能刺激全国并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和群体性抗议活动,关键在于当时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基于外贸拉动的对外开放、新式传媒与交通技术改变信息传播方式、西学渐兴、倡导政治共和但新旧纷争深刻激烈的复杂社会形态中。该说法的理由如下:一是自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起展开的技术与经济变革,推动了“千古未有之变局”;二是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印刷机可以快速印制小册子、传单等宣传品,这种宣传效应形成维护主权的滔滔民意;三是步入近代以来,多数国家都设立大学以培养人才,大学因知识密集、思想多元而成为信息交流的区域中心。近代信息与交通技术的逐渐普及,造就了五四运动在欧亚大陆、从北京到上海、从城市到乡镇的空间转换,形成了参与规模、话语策略、影响力等方面的近代特征。但如果相信只要有信息技术的推动,即可实现新知识的传递进而引发思潮纷涌和社会运动的话,那就未免过于天真了。——摘编自江沛《传媒、政争、工商业与五四运动的形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条件。(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四运动在近代社会“参与规模、话语策略、影响力”的表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历史中,有许多东北地区的革命事件、奋进精神等东北元素。某课题组拟建立“党史中的东北元素资料库”,特向社会征集党史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东北元素。请围绕“党史中的东北元素”,结合所学知识,向该课题组推荐一个专题,自拟专题题目,并阐明推荐理由。(要求:题目明确且包含时间尺度,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高三历史10月月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A B D B B A C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D D A D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共22分)(12分)主张:孔子主张德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法治。演变:秦朝:法家思想。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10分)原因: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作为蓝本创制法律;古代亚洲一些 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答对3点得6分)18.(共10分)(1)(4分)特点:猛安谋克集行政、军事、生产和治安于一身,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机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2)(6分)作用:军事上:组织严密规范,有利于军队的有效管理;政治上:安定地方,稳定统治;经济上: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增加粮食,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19.(共10分)(1)(4分)技术手段的进步;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6分)参与规模: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区域扩展。话语策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影响力:取得了初步胜利;思想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0.(共10分)示例:专题题目: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抗日联军推荐理由: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 事变,侵占东北三省,激起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怒潮,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在深重的民族危 机面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牵制了大量日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中东北地区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等民族英雄,东北抗联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仅提供 一则示例供参考。)第 2 页 共 4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