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襄阳四中2024级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地理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天津市地处渤海湾西北部,有8条河流注入渤海,沿岸滩涂广阔,贝类资源丰富,是鸟类迁移的“歇脚地”。2023年7月28日至8月1日,受台风“杜苏芮”的影响,天津海域经济贝类遭受重创。下图示意6月15日和9月13日天津市子牙新河河口外浅海表层盐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子牙新河河口海水盐度低,主要是因为
A. 径流汇入多 B. 蒸发量小 C. 降水量多 D. 暖流流经
2.台风“杜苏芮”对天津市海域经济贝类造成重创,主要是因为海水
A. 温度骤降 B. 垂直上升 C. 密度骤降 D. 盐度骤降
3.推测9月13日随离岸距离的增加,子牙新河河口外浅海区表层海水等盐度线密度
A. 逐渐变稠密 B. 逐渐变稀疏 C. 先变稠密后变稀疏 D. 先变稀疏后变稠密
因挤压隆起的川东平行岭谷区,其主山脉两侧常形成大范围单斜山构造地貌。下图示意华蓥山北端西坡的某单斜山地构造,图示单斜河谷补给受两侧岩层地下水补给较多。与砂岩相比,泥页岩透水性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与砂岩相比,泥页岩
A. 形成于高温高压环境 B. 形成于静水环境 C. 层理结构相对不明显 D. 组成颗粒粒径大
5.图示单斜河谷河水主要补给来自
A. 甲岩层 B. 乙岩层 C. 丙岩层 D. 丁岩层
6.根据图示地形、地质特征,可推测当地
A. 碎屑物质裸露,易发沙尘暴 B. 地下水漏失,地表易塌陷
C. 断层活动多,易引发地震 D. 水分流动快,易发旱涝
2025年5月24日上午11时,一滑翔伞爱好者在祁连山P处(如图左),借助山谷风进行无动力滑翔训练过程中突遭“云吸”(积雨云底的强烈上升气流),被动抬升至8589米。在该爱好者的操控下,滑翔伞最终出云脱险并安全降落。下图示意当日起飞点附近地形及周边地区气流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爱好者训练起飞时,P处
A. 以东北向谷风为主 B. 以东北向山风为主 C. 以西南向谷风为主 D. 以西南向山风为主
8.该爱好者遭遇云吸过程中,经历的现象有①气温先冷后热 ②发梢水汽凝结 ③目视条件变差 ④气压逐渐升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9.导致本次云吸强烈的原因有
①低空爬升气团温暖湿润 ②白天山顶气温快速降低
③高空低温导致层结稳定 ④西北风导致垂直温差大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大西洋上的福戈岛由火山周期性喷发形成。研究团队对其开展考察,发现该岛整体环境较为干旱,但部分区域森林茂密。图1示意福戈岛地形,图2为用无人机拍摄并经技术处理的该岛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0.该岛的甲区域土层特别疏松且厚度大,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风力堆积 B. 流水堆积 C. 冻融风化 D. 火山喷发
11.推测森林最茂密的区域位于该岛的
A. 东北部 B. 西北部 C. 东南部 D. 西南部
12.拍摄图2照片时,无人机位于该岛的
A. 东侧 B. 西侧 C. 南侧 D. 北侧
我国某景区以观看日出、日落而见长。地理老师刘老师来该景区旅游时,捡到一张残缺的《景区日出、日落时刻(北京时间)表》,刘老师将其进行修补后,将缺失的内容用字母表示,并拍摄图片(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a、d分别是
A. 17:08,18:02 B. 17:08,17:52 C. 18:52,18:02 D. 18:52,17:52
14.与夏至日相比,该景区冬至日观看日出的优势是①对睡眠影响小 ②受云层干扰小 ③温度条件适宜 ④日出方位更佳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5.北京夏至日昼长约为15小时,可知该景区位于北京
A. 东北 B. 西北 C. 东南 D. 西南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29~31日,重庆市区有明显雾霾天气,大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较差,西部和沿江部分地区有浓雾和强浓雾,局地能见度低于200米。下图为1973~2010年重庆多年平均雾日数空间分布和逐月分布图。
(1)描述重庆多年平均雾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2)结合材料,从大气角度分析重庆市冬春季雾日较多的原因。
(3)请你为重庆市减轻雾霾危害提出合理性建议。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翡翠岛海岸沙丘位于河北昌黎县七里洋新开口至滦河间,其形成与河流、海浪及盛行风的作用密切相关。海岸沙丘的物质组成与滦河三角洲及海滩的物质组成基本相同。平行于海岸线的海岸沙丘顶部的脊线会因风向的季节变化而发生季节性移动,该区域一年中西南风频率最高,其次是冬春季节的东北风。图1示意翡翠岛海岸沙丘的地理位置,图2示意翡翠岛海岸沙丘等高线地形简图。
(1)描述翡翠岛海岸沙丘的地貌特点,并指出形成该地貌的主导风向。
(2)说明翡翠岛海岸沙丘地貌的形成过程。
(3)分析翡翠岛海岸沙丘脊线一年中的移动规律。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地外生物”之称的“密丛卧芹”主要分布在秘鲁、玻利维亚、智利北部和阿根廷西部的安第斯山脉的河谷草原(海拔高达3200-5250米)地区,植株致密而坚硬,生长速度非常缓慢,每年仅增长约1.5cm。其根系能分泌特殊物质固化土壤微粒,形成蜂窝状透气结构。该生物“昼伏夜出”,叶片白天闭合以减少蒸腾,夜晚展开吸收大气中的带电粒子(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转化为生物能。观测显示,其分布区月均温稳定在-5°C至10°C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图为该河谷卧芹分布示意图。
(1)结合大气受热过程,解释密丛卧芹叶片开合规律与太阳辐射的关系。
(2)从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与植被特性角度,分析密丛卧芹能在该地生存的原因。
(3)有学者主张在我国青藏高原上大量种植密丛卧芹来防治土地退化,你是否赞同?请说明原因。
答案和解析
1~3.【答案】A、D、C
4~6.【答案】B、A、D
7~9.【答案】A、C、A
10~12.【答案】A、A、D
13~15.【答案】C、A、D
16.【答案】(1)空间特征:空间分布不均;中西部雾日数较多,东部较少。时间特征:秋冬季节多雾天气,春季、夏季较少。
(2)河流众多,白天水分蒸发,水汽充足;冬春季多晴朗天气,夜晚气温较低,水汽容易凝结;夜晚山地冷空气下沉的降温作用使水汽凝结;重工业区污染严重且不易扩散,加重雾霾;受山地地形阻挡,风力较小,雾不易吹散。
(3)减排:改变产业发展模式,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汽车尾气达标排放;减少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环保意识: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管理:加强雾霾治理的立法和执法等。
【解析】本大题以重庆多年平均雾日数空间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大气受热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学科素养。
(1)读图可知,重庆多年平均雾日数的空间分布差异大,空间分布不均。西部雾日数较多,东部较少;秋冬季节雾日较多,春季和夏季较少;主要由于东部盆地边缘山地冷空气沿着山坡下沉,从而使近地面的空气降温十分剧烈,且水汽不易散开,凝结形成雾。
(2)雾的形成需要水汽条件及静风条件。重庆冬春季多雾,由于该地河流众多,白天水分蒸发,空气中水汽充足。冬春季节多晴朗天气,大气逆辐射较弱,夜晚降温快,气温低,水汽容易凝结。重庆为山城,在山谷热力环流影响下,夜晚吹山风,山地冷空气下沉的降温作用使水汽凝结。重庆工业发达,大气污染严重且不易扩散,加重雾;冬春季受盆地地形影响,近地面易出现逆温现象,大气层结稳定,水汽和污染物难以垂直扩散。
(3)防治雾霾天气的措施主要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入手。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加强对建筑工地以及交通运输中产生的扬尘的管理,减少扬尘对大气的污染,推广清洁能源;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治理污染物的角度来说,可以加强雾霾治理的立法和执法,控制汽车尾气达标排放,对现存的污染物进行及时的治理等。
17.【答案】(1)平行于海岸线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坡度西侧较陡、东侧较缓。
主导风向;东北风。
(2)三角洲形成:滦河携带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形成滦河三角洲;
海滩形成:夏秋季节,在西南风的吹拂下,滦河三角洲的泥沙被海浪侵蚀,并向北搬运,在翡翠岛东部沿海沉积,形成海滩;
沙丘形成:冬春季节,降水少,干燥的海滩上的砂粒易被强劲的东北风侵蚀、向西搬运、在海岸附近堆积形成海岸沙丘地貌。
(3)夏秋东移:夏秋季节,盛行离岸的西南风,沙丘脊线东移(或向海移动);
冬春西移:冬春季节,盛行东北风,沙丘脊线西移(或向陆移动);
总体西移:冬春季节风力强于夏秋季节,一年中沙丘脊线总体西移(或向陆移动)。
【解析】本题考查海岸沙丘地貌的形成及移动规律,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准确获取材料信息及掌握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翡翠岛海岸沙丘平行于海岸线分布,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图示等高线可知,东侧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西侧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该地靠近冬季风风源地,冬季风风力较大,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冬春季为东北风,且东北风垂直于沙丘延伸方向,为沙丘地貌主导风向。
(2)沙丘的形成与沙源、动力及地形等因素有关。由材料信息“翡翠岛海岸沙丘位于河北昌黎县七里洋新开口至滦河间”可知,入海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注入海洋,在入海口处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根据材料信息“翡翠岛海岸沙丘位于河北昌黎县七里洋新开口至滦河间”可知,该地夏秋季盛行西南风,夏秋季节,在西南风的吹拂下,滦河三角洲沉积的泥沙被海浪侵蚀、搬运,沿着海岸线向北运移,到达翡翠岛东部海域,搬运能力下降,大量泥沙沉积下来,形成海滩;该地冬季受冬季风影响,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少,沙滩较为干燥,抗侵蚀能力较差,在强劲的东北风作用下,向陆地方向运移,在海岸附近沉积下来,形成海岸沙丘地貌。
(3)读图并结合文字材料可知,该地冬春盛行东北风,为向岸风,沙丘脊线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向西移动(或向陆地方向移动);夏秋季盛行西南风,为离岸风,沙丘脊线在盛行的作用下向东移动(或向海洋方向移动);该地距离冬季风风源地较近,冬季风风力强于夏季风,可推断受强劲的冬季风影响,侵蚀搬运能力更强,沙脊顶部最终向西移动(或向陆地方向移动)。
18.【答案】白天叶片闭合,因该地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白天太阳辐射强,叶片闭合可减少蒸腾耗水,避免叶片光损伤;夜间叶片展开,夜晚地面辐射冷却,近地面气温低,带电粒子沉降量增大,便于吸收能量。
河谷地势相对低洼,热量条件较好;河谷地表径流与地下水补给稳定,水分条件较好;河谷地形能阻隔草甸植物等其他物种的扩张,使其独占特殊生态区位。其对贫瘠土壤和特殊能量来源的适应性,进一步减少与其他植物的竞争。(密丛卧芹叶片白天闭合,减少蒸腾耗水和光损伤,夜间叶片展开吸收大气带电粒子,替代光合作用捕获能量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生存;贫瘠土壤被根系蜂窝结构改良,既保证透气性又防止水土流失,冬季低温期,蜂窝状土壤结构减缓冻融循环速度,保护根系免受冻伤,能安全越冬。)
赞同:密丛卧芹根系分泌黏性物质,形成蜂窝状结构,显著增强土壤抗风蚀、水蚀能力,根系的固土作用可抑制冻融侵蚀;蜂窝结构可延缓冻土融化的速度,减少冻融循环引发的土壤裂隙扩张,进一步抑制地面沉降;密丛卧芹可替代高原地区的脆弱植被,重建地表覆盖层,改变高原地区进一步退化的恶性循环,替代退化草甸重建脆弱区生态;具有碳汇功能;改良土壤结构提升抗风蚀能力。或反对:分泌物质可能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会与本地植物竞争有限的水热资源,致使动物栖息地碎片化,连续草甸被斑块化密丛取代;外地生物入侵可能会产生不可控变异,生态风险不可控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高原山地地势高,气候较寒冷,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夜间降温快,昼夜温差大,光照强烈。白天叶片闭合,因太阳辐射强,叶片闭合可减少蒸腾耗水,避免叶片光损伤;夜间叶片展开,夜晚地面长波辐射冷却加剧,近地面气温低且易形成逆温层,带电粒子沉降量增大,利于密丛卧芹夜晚展开吸收大气中的带电粒子(密度大小和温度呈负相关)转化为生物能。
(2)密丛卧芹生长的基础条件需要充足的水分、适宜的土壤和热量,种间竞争能力相对较弱。河谷地势相对低洼,削弱高原寒风侵袭,地处河谷可以提供稳定的小气候,月均温稳定在-5℃至10℃之间,有适宜的热量,避免冻害;河谷地势低,还能利于水源汇入和热量保持,河谷地表径流与地下水补给稳定,避免干旱胁迫;该生物昼伏夜出,叶片白天闭合以减少蒸腾,减少蒸腾耗水和光损伤,夜晚展开吸收大气中的带电粒子(密度大小和温度呈负相关)转化为生物能,替代光合作用捕获能量;河谷地形阻隔了草甸植物的扩张,使其独占特殊生态区位。该地气温、土壤条件与当地高山草甸植被呈显著负相关,河谷阻隔了草甸植物的扩张,密丛卧芹对贫瘠土壤和特殊能量来源的适应性,进一步减少与其他植物的资源竞争;根系能分泌特殊物质固化土壤微粒,形成蜂窝状透气结构,贫瘠土壤被根系蜂窝结构改良,既保证透气性又防止水土流失,减缓冻融循环速度,保护根系免受冻拔破坏,维持群落稳定。
(3)赞同的理由:①密丛卧芹根系分泌黏性物质固化土壤微粒,形成蜂窝状结构,显著增强土壤抗风蚀、水蚀能力,根系的固土作用可抑制冻融侵蚀;②蜂窝结构既保证透气性又防止水土流失,可延缓冻土融化的速度,减少冻融循环引发的土壤裂隙扩张,进一步抑制地面沉降;③密丛卧芹可替代高原地区的脆弱植被,重建地表覆盖层,改变高原地区进一步退化的恶性循环,替代退化草甸重建脆弱区生态;④密丛卧芹具有碳汇功能,利于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⑤贫瘠土壤被根系蜂窝结构改良,密丛卧芹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升抗风蚀能力。不赞同的理由:①分泌物质可能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破坏生态平衡;②大面积种植会与本地植物竞争有限的水热资源,致使动物栖息地碎片化,连续草甸被斑块化密丛取代,不利于生态环境稳定;③扩大卧芹种植,部分地区外地生物入侵可能会产生不可控变异,生态风险不可控。
故答案为:
(1)白天叶片闭合,因该地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白天太阳辐射强,叶片闭合可减少蒸腾耗水,避免叶片光损伤;夜间叶片展开,夜晚地面辐射冷却,近地面气温低,带电粒子沉降量增大,便于吸收能量。
(2)河谷地势相对低洼,热量条件较好;河谷地表径流与地下水补给稳定,水分条件较好;河谷地形能阻隔草甸植物等其他物种的扩张,使其独占特殊生态区位。其对贫瘠土壤和特殊能量来源的适应性,进一步减少与其他植物的竞争。(密丛卧芹叶片白天闭合,减少蒸腾耗水和光损伤,夜间叶片展开吸收大气带电粒子,替代光合作用捕获能量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生存;贫瘠土壤被根系蜂窝结构改良,既保证透气性又防止水土流失,冬季低温期,蜂窝状土壤结构减缓冻融循环速度,保护根系免受冻伤,能安全越冬。)
(3)赞同:密丛卧芹根系分泌黏性物质,形成蜂窝状结构,显著增强土壤抗风蚀、水蚀能力,根系的固土作用可抑制冻融侵蚀;蜂窝结构可延缓冻土融化的速度,减少冻融循环引发的土壤裂隙扩张,进一步抑制地面沉降;密丛卧芹可替代高原地区的脆弱植被,重建地表覆盖层,改变高原地区进一步退化的恶性循环,替代退化草甸重建脆弱区生态;具有碳汇功能;改良土壤结构提升抗风蚀能力。或反对:分泌物质可能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会与本地植物竞争有限的水热资源,致使动物栖息地碎片化,连续草甸被斑块化密丛取代;外地生物入侵可能会产生不可控变异,生态风险不可控。
(1)大气受热和保温作用过程:因为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2)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气候、地形、土壤、水分、人类活动的影响。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茎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
(3)赞同可从密丛卧芹生长,增加植被覆盖率,可增强土壤抗风蚀和水蚀能力、减少冻融循环引发的土壤裂隙扩张、进一步抑制地面沉降、替代退化草甸重建脆弱区生态、增加碳汇功能等角度分析;不赞同可从高原山地通常生态脆弱,大量密丛卧芹生长、演化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重构、生物入侵等角度分析。
本题以密丛卧芹作为素材,创设学习探索情境,考查影响植被的因素、大气受热过程、土地退化等相关内容。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综合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素养,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考查指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