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外国语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外国语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扬中市外国语中学九年级语文作业(2025.10)
一、积累运用(共26分)
1.阅读语段,在下面的方格内依次填写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拼音。(2分)
扑面的风沙/与入骨的冷气/决不曾使我咒( )诅;/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一片无垠的荒漠/也引起了我的崇敬/我看见/我们的祖先/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的/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埋有我们祖先的hái( )骨啊, /,——这土地是他们所开kěn( )/几千年了/他们曾在这里/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死了/把土地遗留给我们—— (摘自艾青《北方》)
2.默写。(8分)
(1)李白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现实困境中,以“ , ”传达出无论历经多少困难,都将实现自己人生志向的自信乐观。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表达新旧更替之意,体现人生哲思的诗句是: , 。
(3)毕业了,你和你的好友将天各一方,好友非常伤感,这时你可以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名言来劝慰他;还可以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 , ”来祝福朋友。
(4)《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 。
3. 阅读下面语段, 完成(1)-(3)题。 (4分)
①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②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③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也是一种感情和智慧的积累。④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能增长人的知识, 能丰富人的感情。⑤作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那是不可想像的。⑥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⑦这并不是危言耸听。⑧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 , , 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1)第④句的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既……又…… B.不仅……也……
C.因为……所以…… D.尽管……还……
(2)第⑧句横线上的三个短语,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增长知识 丰富情感 提高修养
B.丰富情感 提高修养 增长知识
C.增长知识 提高修养 丰富情感
D.提高修养 丰富情感 增长知识
4.名著阅读。(6分)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西游记》中,一路上的妖魔鬼怪多与神佛有瓜葛,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坐骑,金角大玉和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狮驼岭三魔王分别与文殊、普贤菩萨甚至如来佛祖有关系,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黑暗情景。
B.艾青,原名蒋正涵,他第一次署名“艾青”发表的诗歌是《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的长诗
《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C.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里有一篇文章《琐记》,写了隔壁家的衍太太,她表面上对别人家的孩子很好,其实暗中使坏,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狡猾的妇人。鲁迅借助这一形象,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D.在《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去世和小福子的吊死,使祥子丧失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线希望,这之后他吃喝嫖赌借钱不还等,彻底由“人”堕落成了“兽”,深刻地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
(2)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4分)
只见山坡下转出一个大汉来,林冲见了,说道:“天赐其便。”只见那人挺着朴刀,大叫如雷,喝道:“泼贼,杀不尽的强徒,将俺行李那里去!洒家正要捉你这厮们,倒来拔虎须。”飞也似踊跃而来。林冲见他来得势猛,也使步迎他。
①文中的大汉是谁 (1分)
②林冲为什么说“天赐其便” (3分)
5.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6分)
【材料一】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
“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象形、耤事、会惠、彤声,都是适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
【材料二】“刃”词条。
【刃】(拼音:rè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青文,其字形是在月上和二点,表示刀的锋利的部分。本义指刀口、刀锋,引中指刀、刻之类利器。图作动词有杀义。
【材料三】李大钊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竖着写了“工人”二字,转身问道:“大家认识这两个学不 ”大家回答:“认识!念工人’”。再问:“大家看, ‘工’字和‘人’字接起来念什么 ”大家回答:“念‘天’!”接着说:“对,是念‘天’。工人的‘工’字,上述一横是天,下边 横是地,中间的竖是工人,工人顶天立地,工人就是最伟大的阶级。”
(1)游刃有余,迎刃而解,这两个词语中“刃”的字,从本文着同属 遗字法。
(2)根据上下文,填写句子。国民党16年团的监察官梦天晶,澶观天象,深谙五行。他看了杜、邱二人住的院子,说:“此院 ,不正好是‘困’字吗 ”邱清泉马上派人把院中的树砍了。但是,砍了树,照样改变不了他们的命运。
(3)小江默写《岳阳楼记》时, “忧谗畏讥”的“潒”字和“静影沉璧”的“璧”字写错了,请在这二字中选一字,巧用字形字义,就如何完成好“课文默写”任务,帮小江写段50字以内的话,送给同学。
二、阅读理解(共44 分)
(一) 阅读诗歌, 完成6—8题。(6分)
题润州金山寺
张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借归夜盭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在朝市⑨,终日醉醴醺。
【注释】①朝市:泛指尘壁。
6.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第二联的内容 (2分)
7.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感到“超然离世群”的原因。(2分)
8.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弃二者之为乡柯裁 不以物喜,不以已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澌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徽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猶行⑩,未报⑩,乃请问回:“宮披中丰泪不食,当何如 ”帝侧然③,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⑦祀,秦躅⑧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丙】郡斋即事
范仲淹
三出专城⑤鬓如丝;斋中萧洒过禅师。
近疏歌酒缘③多病,术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遒,塞上衰翁②也自知。
【注释】①循行:巡视。②报:答复。③侧然:侧同:“侧”,难过的样子。④振:同“眼”救济。⑤淫:过多。⑥蹲(juān):克际,去掉。⑦专城:烧州。此诗作于作者第三次被贬饶州的路上。⑧终:因为。⑨塞上衰翁:取自塞翁失马的典故。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仲淹请遣使循行( )
(3)先天下之忧而忧 ( ) (4)日星隐罪 (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11.【甲】文中“古仁人之心”具体指什么 (2分)
12.【乙】文和【丙】诗均表现了范仲淹的“古仁人之心”。请各举一例并加以说明(2分)
(三)阅读下列两个文本,回答13-15题。(11分)
附庸风雅总比炫俗好
王清铭
①大文豪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写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若他现在在微博或微信朋友圈晒读书,估计有些人鄙视的目光只会落在他的粗缯大布上,对他那种因腹箚(腹中的学问)丰赡而显露的轩昂气宇却选择性失明。苏轼若活到现在,大概也不敢晒读书了,因为近来有一种说法,晒读书就是“装”。
②对上述材料里的说法,我自然一笑了之。附庸风雅总比炫俗好。还好他们嘲笑的不是读书,而是晒读书,这情有可原。
③如果嘲笑读书,那可能意味着“读书无用论”正借尸还魂,若长此以往,反智思潮可能泛滥成灾,这就堪忧了。“我读书少,你别骗我”可以用来调侃,若读书少都可以拿来炫耀,那文化真的就荒芜化了。晒读书,最差的评价是附庸风雅,附庸风雅当然不好,但至少说明读书和文化在这些人的心目中还是衡量人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一个时代连附庸风雅的人都少了,其价值观可能扭曲了。
④晒读书成为贬义词,事出有因:朋友图里心灵鸡汤盛行,迷惑人心智;网络上各种晒读书的“秘籍”泛滥,让人眼花缭乱,将信将疑;【A】……
⑤朋友图里曾多次转载一篇文章《这个社会在极严厉惩罚不读书的人》,想必那些嘲笑别人晒读书是“装”的人多数也曾转载过吧。他们嘲笑晒读书,很多不是认为读书不好,而是反感装读书的形式主义风气,恨之切用力过度,误伤了那些真读书的人。当然,读了书,要不要晒,这是另一个话题。人们把晒读书当成“装”,从积极的一面说,是期待有人真正静下心来,而不是摆拍装文艺范儿。
⑥钱钟书、杨绛等大师的很多照片就是在书房里拍的,没人会说他们“装”,原因是他们把身后的书籍化为了满腹的经纶。现在很多人都太浮躁:有人把书当做敲门砖,读书只为稻粱谋;有人用书来装潢门面,铺排很多,读得很少;【B】……其实,真正爱书读书的人,是不会去“装”的。读书不是走马看花,更不是借花炫耀,而应是含英咀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那些潜心于书的人,晒一晒读书也无妨,有人说你“装”,你就“装”得彻底些,把书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和独特气质。对那些讥笑你“装”的人,你大可反唇相讥:“你也来装啊,装出自己的学问。”
⑦附庸风雅总比炫俗好,但最好的是把自己变得风雅起来。以前有一句话曾刷爆朋友圈:“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你读过的书。”我愿以这句话与爱书者共勉。
13.请根据本文论证思路,填写相应的内容。(5分)
本文首先由① 的假想,引出晒读书就是“装”的说法;然后针对这一说法提出观点:② 并从③ 、晒读书为何成为贬义词和“嘲笑晒读书”的合理性三方面进行具体的辨析;接着从正面进行论证———④ 最后进一步得出结论:⑤ ,与爱书者共勉。
14.下面材料适合充当哪一处(【A】或【B】)的论据 请选择并简述理由。(3分)
【材料】微博大V们大秀读书,以读书的名义营销自己和商品,令人反感。
15.纵观全文,请解释什么是“附庸风雅”,并说说作者对这种晒读书的方式持什么态度。(3分).
(四) 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16-20题。(15分)
赔偿
余显斌
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
一下。”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 ”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 ”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
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问题吗 ”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烙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
⑥老人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
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你咋知道这些啊 ”“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 ”“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像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
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了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
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对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老人愣住了,我赶紧转身离开。背后传来老人的喊声:“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
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选自《嘉应文学》2019年七期,有删改)
16.小说有两条情节发展线,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2分)
以老人活动为明线,追赶买主→① →双倍赔偿
以“我”的活动为暗线:② →被追上,知真相→获赔偿,付真钞
17.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
18.⑤⑥ 段中加横线的地方,都写到了“我”脸红。简析“我”脸红的原因。(3分)
19.阅读全文,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0.“赔偿”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请简要概括文中“赔偿”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4分)
三、作文(共50分)
21.诗人方政在诗歌《面对石头》中写道:
“横亘石头的地方/是绕道而行的地方/是跪拜祈祷的地方/是排石开路的地方。
诗中的“石头”有什么喻义?面对石头,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带来哪些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请从以下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作文。
根据你的见闻或经历,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自拟标题。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自己的姓名、校名。
扬中市外国语中学九年级语文作业教师版(2025.10)
一、积累运用(共26分)
1.阅读语段,在下面的方格内依次填写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线字的拼音。(2分)
扑面的风沙/与入骨的冷气/决不曾使我咒 zhòu  诅;/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一片无垠的荒漠/也引起了我的崇敬/我看见/我们的祖先/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沉浸 jìn  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的/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埋有我们祖先的hái  骸  骨啊,/——这土地是他们所开kěn  垦  /几千年了/他们曾在这里/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死了/把土地遗留给我们—— (摘自艾青《北方》)
2.默写。(8分)
(1)李白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现实困境中,以“_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传达出无论历经多少困难,都将实现自己人生志向的自信乐观。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表达新旧更替之意,体现人生哲思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_,病树前头万木春。
毕业了,你和你的好友将天各一方,好友非常伤感,这时你可以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名言来劝慰他;还可以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_,千里共婵娟_”来祝福朋友。
(4)《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⑴-⑶题。(4分)
①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②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③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也是一种感情和智慧的积累。④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 能增长人的知识, ▲ 能丰富人的感情。⑤作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那是不可想像的。⑥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⑦这并不是危言耸听。⑧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 ▲ , ▲ , ▲ 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1.第④句的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A.既……又…… B.不仅……也…… C.因为……所以…… D.尽管……还……
2.第⑧句横线上的三个短语,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C )(2分)
A. 增长知识 丰富情感 提高修养
B. 丰富情感 提高修养 增长知识
C. 增长知识 提高修养 丰富情感
D. 提高修养 丰富情感 增长知识
4.名著阅读。(6分)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在《西游记》中,一路上的妖魔鬼怪多与神佛有瓜葛,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坐骑,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狮驼岭三魔王分别与文殊、普贤菩萨甚至如来佛祖有关系,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黑暗情景。
B.艾青,原名蒋正涵,他第一次署名“艾青”发表的诗歌是《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C.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里有一篇文章《琐记》,写了隔壁家的衍太太,她表面上对别人家的孩子很好,其实暗中使坏,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狡猾的妇人。鲁迅借助这一形象,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D.在《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去世和小福子的吊死,使祥子丧失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线希望,这之后他吃喝嫖赌借钱不还等,彻底由“人”堕落成了“兽”,深刻地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
(2)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4分)
只见山坡下转出一个大汉来,林冲见了,说道:“天赐其便。”只见那人挺着朴刀,大叫如雷,喝道:“泼贼,杀不尽的强徒,将俺行李那里去!洒家正要捉你这厮们,倒来拔虎须。”飞也似踊跃而来。林冲见他来得势猛,也使步迎他。
①文中的大汉是谁?(1分)杨志
②林冲为什么说“天赐其便”?(3分)
林冲上梁山,王伦刁难他,要他纳“投名状”,杀死一人才可收留;林冲等了三天没有等到一个可杀之人,交不出“投名状”;正在失望时,山坡下转出一个大汉来。
5.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6分)每空2分
【材料一】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
【材料二】“刃”词条。
【刃】(拼音:rè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是在刀上加一点,表示刀的锋利的部分。本义指刀口、刀锋,引申指刀、剑之类利器。用作动词有杀义。
【材料三】李大钊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竖着写了“工人”二字,转身问道:“大家认识这两个字不?”大家回答:“认识!念‘工人’”。再问:“大家看,‘工’字和‘人’字接起来念什么?”大家回答:“念‘天’!”接着说:“对,是念‘天’。工人的‘工’字,上边一横是天,下边一横是地,中间的一竖是工人,工人顶天立地,工人就是最伟大的阶级。”
(1)游刃有余,迎刃而解,这两个词语中“刃”的字,从本义看同属  指事 造字法。
(2)根据上下文,填写句子。国民党16兵团的监察官尹天晶,擅观天象,深谙五行。他看了杜、邱二人住的院子,说:“此院四房合围,中间有一棵树,不正好是‘困’字吗?”邱清泉马上派人把院中的树砍了。但是,砍了树,照样改变不了他们的命运。
(3)小江默写《岳阳楼记》时,“忧谗畏讥”的“谗”字和“静影沉璧”的“璧”字写错了,请在这二字中选一字,巧用字形字义,就如何完成好“课文默写”任务,帮小江写段50字以内的话,送给同学。
“谗”是说别人的坏话,所以是言字旁,与嘴馋没有关系;“璧”是环形的璧玉,所以是玉字底,与土墙没有关系。
二、阅读理解(共44 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6—8题。(6分)
题润州金山寺
张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在朝市①,终日醉醺醺。
【注释】①朝市:泛指尘世。
6.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第二联的内容?(2分)
夜色之中,山僧披着月色乘船而归;拂晓白云缭绕,好像飞龙飘舞。
7.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感到“超然离世群”的原因。(2分)
(答对一点得1分,满2分为止)①金山寺地处江中,四周烟波浩渺,与尘世隔绝;②没有世俗的喧嚣,静谧的氛围使人有离群之感;③清晨,佛堂云雾缭绕,给人神秘高远之感;④岛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景色迷人,恍若仙境;⑤寺院钟声,回响两岸,使人顿消心中杂念烦恼。(意思对即可)
8.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对尘世生活的鄙弃(厌恶)(或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佛门清净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①,未报②。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 ”帝侧然③,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④之,且禁民淫⑤祀,奏蠲⑥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丙】郡斋即事
范仲淹
三出专城⑦鬓如丝,斋中萧洒过禅师。
近疏歌酒缘⑧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⑨也自知。
【注释】①循行:巡视。②报:答复。③侧然:侧同“恻”,难过的样子。④振:同“赈”,救济。⑤淫:过多。⑥蠲(juān):免除,去掉。⑦专城:饶州。此诗作于作者第三次被贬饶州的路上。⑧缘:因为。⑨塞上衰翁:取自塞翁失马的典故。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曾经 ) ⑵仲淹请遣使循行(派,派遣 )
⑶先天下之忧而忧( 在……之先 ) ⑷日星隐曜(光芒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⑴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1分,“归”1分,句式1分,意思对即可)
⑵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近来因为身体多病慢慢疏远了歌舞美酒,幸亏还有诗词不负这云山大好美景。
(“疏”1分、“缘”、“赖”1分,意思对即可)
11.【甲】文中“古仁人之心”具体指什么?(2分)
“古仁人之心”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1分)和 “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1分)。
12.【乙】文和【丙】诗均表现了范仲淹的“古仁人之心”。请各举一例并加以说明(2分)
【乙】文:范仲淹婉劝皇帝救灾,范仲淹开仓济民,范仲淹奏请免除百姓贡茶及盐钱,范仲淹上奏救治朝政弊端,都可见其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先忧后乐的思想。(1分,任意一点即可)
【丙】诗:范仲淹不以被贬而消沉,以塞翁自比,可见其遗忘得失荣辱的旷达胸襟及虽遭贬谪却乐享山水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甲: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
这年发生严重的蝗灾和旱灾,江、淮、京东地区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朝廷派遣官员巡视灾情,未获答复。他便进言说:“宫廷里的人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呢?”皇帝心生哀怜,于是命范仲淹安抚江、淮灾民。他每到一处便开仓赈济百姓,并禁止民间滥设祭祀,同时奏请免除庐州、舒州的折役茶和江东的丁口盐钱,还逐条上奏了十项改革弊政的措施。
丙:
我多次出任州郡长官,如今两鬓已如丝般斑白,郡斋中的生活潇洒自在,比那禅师还要闲适。近来疏远了歌舞美酒,只因身体常常患病,幸而还有诗歌相伴,才不辜负这云山胜景。秋雨中赏着盛开的黄花,兴致勃勃精神健旺,在明月映照的江面上,我流连忘返归返太迟。世间的荣耀与屈辱何必去说呢,就连那塞上的老翁也懂得其中的道理。
(三)阅读下列两个文本,回答13-15题。(11分)
附庸风雅总比炫俗好
王清铭
①大文豪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写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若他现在在微博或微信朋友圈晒读书,估计有些人鄙视的目光只会落在他的粗缯大布上,对他那种因腹笥(腹中的学问)丰赡而显露的轩昂气宇却选择性失明。苏轼若活到现在,大概也不敢晒读书了,因为近来有一种说法,晒读书就是“装”。
②对上述材料里的说法,我自然一笑了之。附庸风雅总比炫俗好。还好他们嘲笑的不是读书,而是晒读书,这情有可原。
③如果嘲笑读书,那可能意味着“读书无用论”正借尸还魂,若长此以往,反智思潮可能泛滥成灾,这就堪忧了。“我读书少,你别骗我”可以用来调侃,若读书少都可以拿来炫耀,那文化真的就荒芜化了。晒读书,最差的评价是附庸风雅,附庸风雅当然不好,但至少说明读书和文化在这些人的心目中还是衡量人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一个时代连附庸风雅的人都少了,其价值观可能扭曲了。
④晒读书成为贬义词,事出有因:朋友图里心灵鸡汤盛行,迷惑人心智;网络上各种晒读书的“秘籍”泛滥,让人眼花缭乱,将信将疑;【A】……
⑤朋友图里曾多次转载一篇文章《这个社会在极严厉惩罚不读书的人》,想必那些嘲笑别人晒读书是“装”的人多数也曾转载过吧。他们嘲笑晒读书,很多不是认为读书不好,而是反感装读书的形式主义风气,恨之切用力过度,误伤了那些真读书的人。当然,读了书,要不要晒,这是另一个话题。人们把晒读书当成“装”,从积极的一面说,是期待有人真正静下心来,而不是摆拍装文艺范儿。
⑥钱钟书、杨绛等大师的很多照片就是在书房里拍的,没人会说他们“装”,原因是他们把身后的书籍化为了满腹的经纶。现在很多人都太浮躁:有人把书当做敲门砖,读书只为稻梁谋;有人用书来装潢门面,铺排很多,读得很少;【B】……其实,真正爱书读书的人,是不会去“装”的。读书不是走马看花,更不是借花炫耀,而应是含英咀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那些潜心于书的人,晒一晒读书也无妨,有人说你“装”,你就“装”得彻底些,把书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和独特气质。对那些讥笑你“装”的人,你大可反唇相讥:“你也来装啊,装出自己的学问。”
⑦附庸风雅总比炫俗好,但最好的是把自己变得风雅起来。以前有一句话曾刷爆朋友圈:“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你读过的书。”我愿以这句话与爱书者共勉。
13.请根据本文论证思路,填写相应的内容。(5分)
本文首先由① 苏轼若活到现在,大概也不敢晒读书 的假想,引出晒读书就是“装”的说法;然后针对这一说法提出观点:② 附庸风雅总比炫俗好 ,并从③ “嘲笑读书”不同于“嘲笑晒读书” 、晒读书为何成为贬义词和“嘲笑晒读书”的合理性三方面进行具体的辨析;接着从正面进行论证——④真正爱读书的人不会“装” 最后进一步得出结论:⑤ 附庸风雅总比炫俗好,但最好的是把自己变得风雅起来 ,与爱书者共勉。
14.下面材料适合充当哪一处(【A】或【B】)的论据?请选择并简述理由。(3分)
【材料】微博大V们大秀读书,以读书的名义营销自己和商品,令人反感。
选A处,材料列举的是微博大V们借秀读书营销自己和商品,令人反感的反例,这可以成为晒读书成为贬义词的其中一个原因,所以放在A处,而B处主要列举的是大多数人读书太浮躁,善于“装”的表现,材料内容与之不符。
15.纵观全文,请解释什么是“附庸风雅”,并说说作者对这种晒读书的方式持什么态度。(3分)
“附庸风雅”是一种不能静心读书,崇尚摆拍装文艺范儿的晒书方式。作者认为“附庸风雅”在崇尚者心中读书和文化是衡量人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比炫俗好,但“附庸风雅”还是“装”读书,我们要潜心读书,让自己满腹经纶,真正“风雅”起来。因此,作者对“附庸风雅”的晒读书方式持辩证的态度。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1题。(15分)
赔偿
余显斌
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一下。”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
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
⑥老人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
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
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了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
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对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老人愣住了,我赶紧转身离开。背后传来老人的喊声:“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
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 (选自《嘉应文学》2019年七期,有删改)
16. 小说有两条情节发展线,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2分)
以老人活动为明线:追赶买主→①摔碎泥塑,告知真相→双倍赔偿
以“我”的活动为暗线:② 用假钞,买泥塑(或:买泥塑,急离开)→被追上,知真相→获赔偿,付真钞
17.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
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借用优美怡人的景色,抒发了“我”用假钞后成功脱逃的愉悦心情。
18.⑤⑥ 段中加波浪线的地方,都写到了“我”脸红。简析“我”脸红的原因。(3分)
第⑤段:谎言被揭穿后感到尴尬。第⑥段:泥塑被摔碎后感到气愤。第 段:获真诚赔偿后感到羞愧。
19.阅读全文,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①气韵儒雅。从语言(如“先生”“请”)、举止(如“慢条斯理”“轻轻拨弄”)等体现出来的温文尔雅的气度。②技艺精湛。三尊泥塑栩栩如生。③诚实守信。“货不正宗,加倍赔偿”的规矩,不顾年迈追赶并赔偿的行为。④自豪。“老人得意一笑,一脸阳光”,为自己是“泥人曾”而自豪。
20.“赔偿”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请简要概括文中“赔偿”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4分)
表层含义:老人用真品赔偿次品,“我”用真钞赔偿假钞。深层含义:老人和“我”的行为都是用诚信之行对欺骗之心进行了赔偿,从而表达小说鞭挞欺骗,倡导诚信的主旨。
三、作文(共50分)
16.答案 ①摔碎泥塑,告知真相 ②用假钞,买泥塑(或:买泥塑,急离开)
解析 本题考查对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明线为老人的活动,在文中找到老人主要做了什么事:③④段“追赶买主”,⑥⑦⑧段“摔碎泥塑,告知真相”,⑩ 段“双倍赔偿”。暗线为“我”的活动,联系全文内容分析“我”的主要活动:①段“用假钞,买泥塑”或“买泥塑,急离开”,③——⑧段“被追上,知真相”,⑩—— 段“获赔偿,付真钞”。
17.答案 ①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②借用优美怡人的景色,抒发了“我”用假钞后成功脱逃的愉悦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判断及对其作用的分析能力。从描写的角度考虑,“粉墙黛瓦”“一两枝桃花”“几根青藤”属于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而且描写的是优美的景物。根据下文“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可知“我”的心情不错;从文章结尾可知“我”心情不错的原因是用假钞后成功脱逃。从环境描写的几个常见作用可以判断,这里的环境描写是为了衬托人物心情。
18.答案 第⑤段:谎言被揭穿后感到尴尬。第⑥段:泥塑被摔碎后感到气愤。第 段:获真诚赔偿后感到羞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需要结合整篇文章进行分析。第⑤段:“我”不承认自己在“泥人轩”买了泥塑,却被老人揭穿,此时“我”感到尴尬,所以脸红。第⑥段:“我”“气红了脸”,很明显“我”脸红是因为泥塑被摔碎了,感到气愤。第 段:联系整篇文章可知,“我”付的是假钞,但老人真诚地赔偿“我”,触动“我”的内心,“我”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羞愧,所以脸红。需要注意认真审题,选择两处作答即可。
19.答案 ①气韵儒雅。从语言(如“先生”“请”)、举止(如“慢条斯理”“轻轻拨弄”)等体现出来的温文尔雅的气度。②技艺精湛。三尊泥塑栩栩如生。③诚实守信。“货不正宗,加倍赔偿”的规矩,不顾年迈追赶并赔偿的行为。④自豪。为自己是“泥人曾”而自豪。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根据人物的言行、外貌等。根据第③段“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可概括为“气韵儒雅”,老人的语言(如“先生”“请”)、动作(如“慢条斯理”“轻轻拨弄”)中也体现出了老人的温文尔雅。根据第⑤⑩两段对泥塑的描写,可以看出老人技艺精湛。根据第 段老人的语言“‘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可知,老人做生意诚实守信。根据第⑧段“我就是‘泥人曾’”以及“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中的“就是”和“得意”,可知老人为自己是“泥人曾”而自豪。答出两点即可。
20.答案 表层含义:老人用真品赔偿次品,“我”用真钞赔偿假钞。深层含义:老人和“我”的行为都是用诚信之行对欺骗之心进行了赔偿,从而表达小说鞭挞欺骗、倡导诚信的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能力。对文章题目的理解是以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为基础的。根据文章第 段“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以及第 段“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里”,可知“赔偿”的表层含义。而深层含义则需要对文章主题进行准确理解。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诗人方政在诗歌《面对石头》中写道:
“横亘石头的地方/是绕道而行的地方/是跪拜祈祷的地方/是排石开路的地方。”
诗中的“石头”有什么喻义?面对石头,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带来哪些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请从以下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作文。
根据你的见闻或经历,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自己的姓名、校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