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10月高一月考
政治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B B A D B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A C B B
1. 【答案】C
【详解】A:平均分配产品体现了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关系,不是根本原因,A不符合题意。
B:原始社会人们品德高尚属于道德品质,不是根本原因,B排除。
C: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正确。
D:物质产品不够丰富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低下,该选项不是根本原因,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 【答案】A
【详解】①②:材料反映了在奴隶社会,奴隶被剥夺了自由、尊严和人权,被视为奴隶主的私人财产,生活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完全处于被统治、被压迫的状态,说明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①②正确。
③:材料未体现奴隶对奴隶主的反抗,③不符合题意。
④:原始社会的瓦解并不是因为奴隶贸易的出现,而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的,④错误。
故本题选A。
3. 【答案】C
【详解】①:封建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四海无闲田”并不能说明农民主动劳动热情提升,①错误。
②:封建社会铁制农具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显著进步,出现了“四海无闲田”的境况,这可以反映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②正确。
③:“犹饿死”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封建土地私有制,③错误。
④: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出现“犹饿死”现象,这体现出封建专制加强,地主对农民剥削更加残酷,④正确。
故本题选C
4【答案】B
【详解】①②: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以上均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而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①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5.【答案】B
【详解】①:“看不见的线”指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不像奴隶制的锁链那样直观,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阶级剥削的隐蔽性,①正确。
②:劳动价格提高只是资本家缓和矛盾的手段,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本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剩余价值)未根本改变,②错误。
③: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非全部价值,③错误。
④: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才能真正解放,④正确。
故本题选B。
6. 【答案】A
【详解】①③: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近代中国,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①③正确。
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②错误。
④:战胜西方列强、实现人民民主包含在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之中,④排除。
故本题选A。
7. 【答案】D
【详解】①:“他企图走‘实业救国’的道路”意味着“在中国的出路、前途和命运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方案”,①说法错误。
③:民族资产阶级失败主因并非"人数少、分布广",而是阶级局限性和脱离群众,③说法错误。
②④: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所进行的斗争存在两个根本性的弱点:一是没有认清革命的目的和对象,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打击真正的敌人,二是没有广泛的发动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未能形成有组织,持久的群众运动,这些弱点导致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各阶层失败,②④观点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8、【答案】B
【详解】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①正确。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前途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②排除。
③:新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③正确。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不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④排除。
故本题选B。
9.【答案】B
【详解】①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①④正确。
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②排除。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③排除。
故本题选B。
10.【答案】D
【详解】①②: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①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饱经战争与苦难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逐步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1. 【答案】D
【详解】①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设问指向的是毛泽东思想创立的意义,①②不符合题意。
③: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③正确。
④: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2. 【答案】B
【详解】①④:完成了“三大改造”,意味着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①④正确。
②: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②错误。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③错误。
故本题选B。
13.【答案】A
【详解】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①正确。
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②正确。
③④:“中国制造给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在高铁、网购推广应用等方面领先世界”“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中国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均属于21世纪中国发展成就,③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4.【答案】C
【详解】②④:中共八大明确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②④正确。
①: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①错误。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③排除。
故本题选C。
15.【答案】B
【详解】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①正确。
②: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是开放的第一步,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逐步推进的。1992年之后,随着沿长江5个城市和内陆、东北及西南一系列沿边城市的开放,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②排除。
③: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③排除。
④: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④正确。
故本题选B。
16.【答案】B
【详解】A:该项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没有涉及“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之间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B正确。
C:该项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没有涉及“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之间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
D:该项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没有涉及“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之间的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7、(12分)【答案】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材料中矿上出产的煤太多,但人们却没钱买煤,体现了生产的相对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4分)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生产的盲目性,使得生产与消费脱节,引发经济危机。(4分)
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材料中煤矿生产无限扩大,但失业的爸爸没有钱买煤。(4分)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为分析类主观题,要求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从经济危机角度来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该母子家中没钱买煤,但矿上出产煤太多→可运用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知识,分析说明生产相对过剩。
有效信息②:爸爸失业了,没钱买煤炭。子:“爸爸为什么失业了呢 ” 母:“因为矿上出产的煤太多了。”→可运用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知识,分析说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生产的盲目性,使得生产与消费脱节,引发经济危机。
有效信息③:矿上出产的煤太多了。爸爸失业了,我们没钱买→可运用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知识,分析说明煤矿生产不受控制地扩大,但失业的爸爸没有钱买煤,体现了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18.(8分)【答案】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促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分析说明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诞生的,要运用教材中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分析说明。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信息,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信息①:批判继承了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果→联系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关键信息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联系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关键信息③: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联系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促成了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关键信息④:《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教材信息与材料信息相结合。
(14分 )【答案】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6分)
②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4分)
③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4分)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意义类试题,要求考生谈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最伟大的事件”的理解。需要调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从“辞旧、迎新、世界”三个角度来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可联系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辞旧角度)
关键词②: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可联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迎新角度)
关键词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可联系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世界角度)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14分)【答案】①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6分)
②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4分)
③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4分)
(2)(4分)【答案】①介绍改革开放47年来涌现出的改革先锋人物。
②介绍改革开放进程中标志性事件。
【第1问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谈谈改革开放的意义。需要调用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几十年的实践反复证明: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命运,使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可联系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关键词②:这一定位,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相联,又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密切相关→可联系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关键词③: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其成果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可联系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第2问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本题的设问某班打算以”庆祝改革开放47周年”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请你设计两个宣传栏目。切合主题要求,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角度:介绍改革开放47年来涌现出的改革先锋人物,介绍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试卷第1页,共3页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10月高一月考
政治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 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记叙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欧洲人来到美洲的火地岛,送给岛上的居民一条被子。不料接受赠物的居民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给了当地的每一个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平均分配产品是当地的习惯
B. 原始社会人们品德高尚
C. 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D. 物质产品不够丰富
2. 在历史上,奴隶贸易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奴隶像器物一样,从非洲等地方被拐卖到欧洲、美洲等地的殖民地,从事各种繁重的劳动。他们被剥夺了自由、尊严和人权,生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上述材料反映了( )
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②奴隶完全处于被统治、被压迫的状态
③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
④奴隶贸易的出现导致了原始社会的瓦解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中是这样描述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对《悯农》中描述的社会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四海无闲田”说明农民拥有部分土地,主动劳动热情提升
②“四海无闲田”可以反映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③“犹饿死”的根源在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粮食产量低
④“犹饿死”体现出封建专制加强,地主对农民剥削更加残酷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 )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②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
③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人
④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无产阶级)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看不见的线”体现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阶级剥削的隐蔽性
②劳动价格的提高使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发生根本改变
③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了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
④无产阶级只有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才能获得真正解放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6.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统治摇摇欲坠,民族危机步步加深。因此,近代中国,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
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本主义
③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④战胜西方列强、实现人民民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 《茶馆》中,秦仲义是维新变法后出现的民族资本家,他企图走“实业救国”的道路,但惨淡经营几十年的工厂却被当作“逆产”没收。以他为代表的各阶层之所以没有成功,原因在于他们( )
①在中国的出路、前途和命运问题上,没有提出任何自己的方案
②没有认清革命的对象,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打击真正的敌人
③人数太少,分布太广,不能集中力量
④没有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未能形成有组织、持久的群众运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8、 2025年9月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主题为“纪念抗战伟大胜利、弘扬抗战伟大精神”的阅兵活动。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以下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前途是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到1956年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已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其中包括( )
①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转变
②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性因素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新形势
④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0. 2025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风雨兼程,不懈奋斗,不仅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也锻造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①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起来
②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③饱经战争与苦难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④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逐步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可见毛泽东思想的创立( )
①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②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
④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 1953年11月,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系统地提出逐步实现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部署。1956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范围内,从城市逐步开始,迅速形成发展高潮。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
①意味着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③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④意味着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下列与之相符的有( )
①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③中国制造给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在高铁、网购推广应用等方面领先世界
④科技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中国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4.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那短短13天会期传达出的信息,至今令人心潮澎湃。本次会议传达出的信息有( )
①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②明确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④指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某学生社团以“探寻改革开放进程,感悟时代发展变迁”为主题制作了一批宣传展板。下列展板中事件与意义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事件 意义
① 1978年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② 1980年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置经济特区 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③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 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④ 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6.下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A. 中国特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C. 中国特色社会色社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9年经济大危机来临时,美国一对母子有如下一段对话。
子:“妈妈,为什么不生火 ”
母:“因为我们家没有煤了。”
子:“为什么没有煤了呢 ”
母:“因为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钱买。”
子:“爸爸为什么失业了呢 ”
母:“因为矿上出产的煤太多了。”
结合材料,阐述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12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马克思和恩格斯周密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批判继承了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结合材料,说明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诞生的。(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抚今追昔,继往开来。
1949年10月1日下午,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国歌声中,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党领导人民奋斗28年的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神州大地,换了人间。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回顾:“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结合材料,谈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最伟大的事件”的理解。(1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这一定位,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相联,又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密切相关;既蕴含着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揭示,也蕴含着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深刻理解。
2025年是改革开放47周年。几十年的实践反复证明: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命运,使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其成果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改革开放的意义。(14分)
(2)某班打算以“庆祝改革开放47周年”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请你设计两个宣传栏目。(4分)
试卷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