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25年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2025年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1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我一直认为,年是中国人的文化修行,书法化身精神图腾,春联则担当了季候启蒙。当稠浓黑亮的墨汁落于两行红纸上,家乡的年就( )了。帮街坊邻里写春联,是父亲雷打不动的“年俗”。一方砚,少许水。一根墨条,重按慢转,人磨墨,墨磨人,墨如庭前蜡梅,香气四溢。三折两裁,对联纸在父亲手下瞬间被理得顺顺帖帖。父亲会因人而异,集句撰联。场景情状( )、文字修辞比选、平仄对仗推敲,一一满意后,父亲取笔蘸墨,稍稍掭笔,一笔顿下,纸上便洇出墨花,恰似朵朵迎春花绽放。纵笔挥毫,红纸有字的灵性,年就有人的氛围。众人起身躬立,不再说笑,( )地盯着父亲手中毛笔左右摇曳上下翻转。墨,游走笔尖纸端,生发无穷变化-那是每日铺开的简淡日子和浸透柴米油盐的烟火生活。一气呵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纸上乾坤大,笔下日月长。春联承传中华文化亘古而新颖的文明基因,一笔一画蕴藏满满的期冀,一撇一捺洋溢浓浓的年味,透过人情世故流淌于每个人的内心。
(选自李昕《书法的行迹》,有删节)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粉墨登场 考量 目不斜视 B.赫然登场 考察 目不斜视
C.赫然登场 考量 目不转睛 D.粉墨登场 考察 目不转睛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喜庆的色彩反射墙身四壁,阳光透过窗棂铺洒到满地对联上,映红观者脸庞,也烘托出憧憬中来年的好日子
B.阳光透过窗棂铺洒到满地对联上,映红观者脸庞,喜庆的色彩反射墙身四壁,也烘托出憧憬中来年的好日子
C.阳光透过窗棂铺洒到满地对联上,也烘托出憧憬中来年的好日子,喜庆的色彩反射墙身四壁,映红观者脸庞
D.阳光透过窗棂铺洒到满地对联上,喜庆的色彩反射墙身四壁,映红观者脸庞,也烘托出憧憬中来年的好日子
3.父亲为即将升学的孩子写一副春联表达“满满的期冀”,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国泰民安逢盛世 风调雨顺颂华年 B.多亲书卷游学海 更上层楼度新春
C.和顺一门添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D.书山万仞志能攀 学海无涯勤可渡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据台江县志、榕江县志,以“村BA”出名的台江县台盘村的篮球运动,自1936年至今已有88年历史;以“村超”出名的榕江的足球运动,自1940年至今已有84年历史。而以“村VA”出名的海南文昌的排球运动,自1905年至今已有119年历史。当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村超”“村BA”和“村VA”等“村味赛事”成为一种地方文化模式的生成物,基础性的文化记忆与关键性的媒介激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严格来讲,“村味赛事”已经超出了过去狭义“竞技”“体育”概念的所指与文化范畴,而在与乡土文化、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融合中,生成了一种新的文化IP和群众体育文化发展的新业态,构成了以社会参与为表征的大众体育发展的变革主力。
以榕江“村超”为例,其倡导的“快乐足球”,本质既非“快乐体育”也非“足球竞技”,而是追求最为本质、具有普适性的“零距离”运动参与,旨在使个体通过参与获得愉悦感和具身体验。此时,过去狭义上的“竞技”“体育”概念,已不足以解释大众对该运动形式的认知,因为竞技是使人类生物体潜能无限接近或超越极限的行为,这使其显得相对小众;体育隶属于教育范畴,是一种价值观和技能习得的传递,具有生命历程的阶段性和局限性特征。而广泛参与“村超”等“村味赛事”,是基于人们以快乐和人人参与为主旨的广义运动价值认知,即从狭义“竞技”“体育”概念所指,转向行动实践意义上的广义“运动”,将相关运动形式视为以身体为载体,涉及体力、惯习、实践与知识权力等多要素的综合性社会文化行为。以“村超”为代表的“村味赛事”,所追求的并不是相关运动带来的教育价值和竞技水平提升,而是“全民主场”“人人参与”“人人热爱”融合文化创新的快乐运动。其间,民众参与实践的认知由“竞技”“体育”向“运动”的价值转变,也反映了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思维意识的觉醒。
(取材于王智慧《超燃“村味赛事”激发体育强国建设的新活力》)
材料二
全球本土化,又称为全球在地化,最初是指“全球化思维,在地化实践”。20世纪90年代初,学术界关注到全球化导致的各地区文化体系同质性现象,将“全球化”和“在地化”两个概念合成一个新词-全球在地化,以强调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发掘并重新利用各个地区特有文化元素的基础之上。乡村传统文化有其固有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千百年来当地群众塑造独特生活方式的印证,更是他们与当地自然生态相互依存、共同成长的鲜活记忆。但以全球化、商品化为核心特征的城市文化,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乡村传统文化的根基。为留住乡愁,发展乡村文化,在地化知识概念被对应地提出,以此凸显当地文化知识体系的特殊价值。其中的关键,是通过文化与知识回归对日常生活的尊重与认同,重新吸引老百姓积极参与。理解并尊重乡村的知识传统和文化传统,由此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势利导精耕乡村体育土壤,构建乡村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乡村体育文化的长期繁荣,从而以乡村体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取材于周立《“村超”出圈:乡村文化振兴新力量》)
4.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育既可以传递价值观,也可以传递技能习得,具有生命历程的阶段性和局限性特征。
B.人们广泛参与“村味赛事”,与他们将相关运动形式视为综合性社会文化行为有关。
C.狭义的“竞技”“体育”转向广义的“运动”,体现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思维意识的觉醒。
D.城市文化破坏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曾让群众失去对乡村生活的尊重与认同。
5.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仅论及基础性的文化记忆在地方文化模式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对关键性的媒介激活作用并未分析。
B.除引用论证之外,材料一还运用了举例论证,来证明“村味赛事”并不追求教育价值与竞技水平提升。
C.材料二阐明每个地区发掘、利用其特有文化元素的必要性,意在强调“全球在地化”的正确性。
D.材料二作者按照“发展乡村在地化体育—促进乡村振兴-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路推进论述。
6.根据文意,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制“村味赛事”可以直接推动群众体育发展,为我国体育强国战略下体育文化事业的繁荣提供强大动力。
B.按照“全球在地化”逻辑,深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的礼俗文化、建筑文化等有助于讲好中国乡村故事。
C.“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村味赛事”是《乡土中国》中这一观点的生动诠释。
D.充分激发群众主体性,调动群众自发的组织能力,可以找到乡村体育发展的初衷:回归人民,服务群众。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材料一
班固赞司马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方汉武用法刻深,急于功利,大臣一言不合,辄下吏就诛。有罪当刑,得以货自赎,因而补官者有焉。于是朝廷皆以偷合苟免为事,而天下皆以窃资殖货为风。迁之遭李陵祸也,家贫无财贿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以陷腐刑,其愤懑不平之气,无所发泄,乃一切寓之于书。故其序游侠也,称“昔虞舜窘于井廪……仲尼阨于陈蔡”,盖迁自况也。
(秦观《司马迁论》,有删节)
材料二
司马迁尚气好侠,有战国豪士之余风。故其为书,叙用兵、气节、豪侠之事特详。其言侯嬴自杀以报魏公子,而樊於期自杀以头遗荆轲,皆奇诞不近人情,不足考信。以赢既进朱亥以报魏公子,不自杀未害为信;而樊於期自匿以求苟免,尚安肯愤然劫以浮词,以首遗人哉?此未必非燕丹杀之也。予读《刺客传》,颇爱曹沫、豫让之事,沫有补其国,而让为不负其君,然皆不合大义,而庶几所谓好勇者。如聂政、荆轲之事,此特贱丈夫之雄耳。迁叙聂政、荆轲之事特详,反复叙录而不厌,盖其尚气好侠,事投其所好。故不知其言之不足信,而忘其事之为不足录也。
(张耒《司马迁论》,有删节)
材料三
人不可以有不平之气也。有不平之气,必有矫枉过直之言,言至于过直,则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昔司马迁述《史记》,自黄帝止于麟趾,成一家之言。其论大道,先黄老而后六经,所以矫汉民之尚黄老也。其序游侠,退处士而进奸雄,所以矫群臣之龌龊也。其述货殖,则崇势利而卑贫贱,所以激武帝之兴利也。盖迁虽横就刑戮处于污俗之中困于心衡于虑损激之气形于简策故其言每过真而不自知焉。及稽其流弊,则自迁之先黄老而虚浮之说愈胜,自迁之进奸雄而闾里之奸愈滋,自迁之崇势利而货赂之风愈炽。彼何晏之清谈,步陟之暴横,灵帝之鬻官,皆迁有以启之也。
(吕祖谦《司马迁论》,有删节)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赞司马迁 赞:称赞 B.皆奇诞不近人情 诞:虚妄
C.劫以浮词 劫:被胁迫 D.灵帝之鬻官 鬻:卖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是朝廷皆以偷合苟免为事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B.有战国豪士之余风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反复叙录而不厌 知止而后有定
D.则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盖迁虽横就刑戮/处于污俗之中/困于心衡于虑/损激之气形于简策/故其言每过/直而不自知焉
B.盖迁虽横就/刑戮处于污俗之中/困于心/衡于虑/损激之气形/于简策故其言每过直/而不自知焉
C.盖迁虽横就刑戮/处于污俗之中/困于心/衡于虑/损激之气形于简策/故其言每过直而不自知焉
D.盖迁虽横/就刑戮/处于污俗之中/困于心/衡于虑/损激之气/形于简策/故其言每过直/而不自知焉
10.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老,黄帝与老子的合称,文中指以道家思想为主,强调“清静无为”的学说。
B.游侠,古称好交游、轻生死、重信义、能救人于急难的人,文中指无赖之徒。
C.处士,指品德高尚、有才华却不追求做官的隐居之人,后也泛指未做官的士人。
D.清谈,以何晏为代表的魏晋士人谈论宇宙、自然、人生等抽象哲理而形成的风气。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观结合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的经历,对班固关于司马迁的看法进行了分析。
B.张耒喜爱阅读司马迁笔下曹沫、豫让的故事,但仍认为他们只是好逞勇武之人。
C.吕祖谦指出,司马迁“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述货殖”具有现实针对性。
D.三则材料都联系了司马迁的现实处境加以分析论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
四、(25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方汉武用法刻深,急于功利,大臣一言不合,辄下吏就诛。(3分)
(2)如聂政、荆轲之事,此特贱丈夫之雄耳。(2分)
(3)自迁之崇势利而货赂之风愈炽。(3分)
13.针对司马迁《史记》的写作,秦观、张耒、吕祖谦评论的侧重点各是什么?(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初夏日幽庄
[唐]卢照邻
闻有高踪客,耿介坐幽庄。
林壑人事少,风烟鸟路长。
瀑水_____秋气,垂藤_____夏凉。
苗深_____覆陇,荷上_____侵塘。
钓渚青凫没,村田白鹭翔。
知君振奇藻,还嗣海隅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歌咏了初夏时节友人山庄的风光。
B.诗人选择典型的景物,细腻铺写,凸显了夏日山庄的野趣与幽静。
C.本诗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流露出对山庄的喜爱之情。
D.诗人赞美友人生活品格在荒僻之地,却甘于孤独、洁身自好的美好。
(2)诗人创作时对空缺处的字颇为斟酌,你认为成稿后的文字最有可能是下面哪一组?结合诗意谈谈你的理由。(6分)
①含引全半 ②引含全半 ③含引半全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 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色彩明艳的壮丽秋景,展现了毛泽东的乐观与豪迈;《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色彩明丽的盎然春景,反衬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惋惜之情。
(2)小华用《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弟弟讲述天赋再高如果不坚持也难成功的道理。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天界
聂绀弩
天完全亮了;可是我还是看不见三几尺以外的东西,满天白雾笼罩在我的四周。
我正在爬一个陡峭的山,抬头看不见山顶,回头也看不见山脚和平地。整片的雾,就像是白浪滔天的大海,我就是海水里的游鱼,我的世界,就是雾的世界。
我曾看见过这样一个奇景:一张五六个铺面那么大的低矮的案子,案上摊着一片白茫茫的耀眼的新棉,三四个人正在那里弹它。弹它的人,背上长出一株弯曲的小树,吊着那别致的大琴,左手扶琴,右手拿着一个哑铃似的东西叩打那粗壮的琴弦。琴弦就欢乐地,低低昂昂地唱出宏大的声音。唱着的地方,棉花们就振起月光一样的舞衣,依着琴音的节奏,轻盈地,沉醉地,旋风似地跳舞起来。琴音从容,它们也舞得从容;琴音急促,它们也舞得急促。案上蠕动着一阵白的羊群,翻腾着一片活的雪海。细小的,轻微的丝丝缕缕,梦幻似地翱翔到空中,附着到人们的头发上,眉毛上,胡子上,替人添加着岁月的痕迹。
那正被弹着的松软的活跃着的棉花,就是我今天所遇见的雾,我几乎可以把它捉住,要不是它总离我这么一两步远。几声鸡啼,从什么地方穿过雾围,送到我的耳边,我知道地上的村舍已经遥远地落在我的脚下。
二三十年前的夏夜,我一家人每每坐在院子里乘凉,夜风替人涤去一天的烦热,远处的青蛙,近处的促织什么的,不住地叫鸣,萤火虫在屋檐边飞闪,小小的吸血鬼,蚊虫,在耳边唱歌。我仰着头,望那蔚蓝的天宇;银色的群星,使没有月亮的夜色也清朗得像山谷间的流泉。天河在夜空缓缓地流,牛郎和织女隔岸睁大着燃灼的眼睛,天鹅用宽阔的翅膀遮没着河心,姜太公钓到一个大鱼,都举不起竿子-天空的奥秘和关于那奥秘的一些荒诞附会,常常惑乱我童稚的心。
有一回母亲一面躺在凉床上用大蒲扇拍着身边的蚊虫,一面告诉我:在荒远的古代,天上是可以上去的,菩萨们也时常下来。后来,因为人们有时候偷走天上的宝物,菩萨躁了,就撤去上下的天梯,关闭了天门;从此人不能上去,菩萨也不轻易下来。听了这话,再望望天空,觉得天宇果真是这样低,群星果真是这样近,在那城外的文风塔上,说不定就可以摸着。同时又想象天上的情景,曾经听过神仙们腾云驾雾的故事,又常常看见在天空幻化的云彩;或者天上就是弥漫的云雾,云雾的山峰,云雾的河岸,云雾的林木;宫殿床榻,桌椅板凳,无一不是云雾。
幸福的童年早已舍我而去,母亲的慈祥的脸也不知失落在什么地方,只有这“上天”的话,还依稀记得。今天在这山上的雾围里,忽然又想起来,而且一时回复了童年的心境,这眼前的境界莫非就是天上么?
我站在天界向下面望,想看看那鸡声所从来的村舍,和住在那村舍里的人物,说不定那里正驻扎着我们的部队;那里一定有竹木花草,白水青山,可惜现在是“不见长安见尘雾”,真有人天远隔之感。
那遥远的天边,从东到西,应该有水光一线,那是祖国的第一条大水,长江。千百年以来,它就像一条温驯的老牛,为我们的祖先以及我们服役着。人们在它身上行走,把这个地方的东西运到别处,又把别处的东西运来这里;用它的血液灌溉田亩,给人和畜牲作饮料。虽然有时候疏忽了对于它的饲养,它会用怒火来警告附近的居民,吞没田舍和人畜;但也很快地安静下来,不念旧恶地服役着。它的生命与祖国的生命一样悠久,名字也与祖国的名字一样响亮。我们都歌颂着它,爱戴着它,说它正象征着源远流长的祖国。
可是现在,在此地所能望见的那一线,却行驶着敌人的战舰,敌人在它上面运输大炮机关枪、毒瓦斯、轰炸机的零件以及无数的屠伯到祖国的内地来残杀我们的同胞,劫掠我们的一切辛勤的成果。长江,它所服役的已经不是它的祖国而是摧毁祖国的仇敌,它已不是我们的忠实朋友,不是那两岸居民的恩人。我想拨开雾围,看它如今是怎样一副面孔,看它是不是还和往日一样愉快。还想借天风播送我的诘责,问它知不知道正驱策着它的是谁,如果不吞没敌人和他们的船艘,明天将用什么面目和我们再见!
沿江向西,那对岸是我的故乡,那里有我小时候游过水的小河,有在夕阳下捉蟋蟀或纺织娘的无名的坟山,有曾在一块儿扎营打擂而现在都成家立业了的朋友或同学,有曾摸我的头,叫我好好读书的年老的尊长们;也有我的白发的母亲,消失了红颜的妻子和还在牙牙学语的女儿。如今那地方落在敌人魔手里了,同时也是英勇的同胞正在浴血争夺的战场,就像这浓雾包围着我一样,战烟弥漫着我的故乡。我不知道那小河里的水是不是还照常地流,不知道那坟山上是不是还有人捉蟋蟀,不知道那些和善的老人们脱离了虎口没有,不知道这从前的游伴是不是在和敌人对垒,还像他们童年时的勇敢一样;更不知道我的母亲,妻子到什么地方去了,以及是不是活在这世上。
我相信故乡的弟兄们不会让敌人平安地睡一个晚上,我相信故乡会产生无数战斗的英雄,更相信故乡会因为这次抗战而博得永远的荣名。我想望望我的故乡,可是雾幕给我遮断了;就是不遮断也还是不会望得见,我的故乡是遥远的。
想起故乡,想起一切受难的土地,想起那些土地上的惨苦的情景,回念自己能够在这自由的天地里走上从容的旅途,一面感谢祖国的土地的广大,感谢前线英雄的勇敢,使许多地方还没有印上敌人的足迹;一面也就觉得自己无异真正走上了天界。然而,那些遥远的亲人,那一切陷身地窟的同胞,如果不被拯救出来,如果祖国不回复到完全自由的祖国,即使真有天界,即使真正到了天界,又将怎样打发灵魂上的负担啰!
(选自《聂绀弩全集》,有删节,初收于1943年1月版《婵娟》)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按登山的时间顺序组织全文,虚实结合,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
B.“我”回忆母亲讲述的“上天”故事,委婉批评了母亲的愚昧与“我”的稚嫩。
C.“我不知道那小河里的水……”一句连用五个“不知道”,层层递进,情感饱满。
D.文章借“我”想望却无法望到故乡,表达“我”的牵挂与思念,不无伤感之情。
E.敌寇残杀我同胞,侵占我国土,但想到我军民英勇抵抗,“我”满怀必胜的信心。
17.第三段描写弹棉花的“奇景”,你认为多余吗?请说明理由。(4分)
18.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4分)
19.作者为什么既赞美长江又怨恨长江?(4分)
20.文中的“天界”有哪些含义?(5分)
六、(10分)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假如把人体比作一个木桶,各类营养素就像组成木桶的木板。营养出现“短板”不会立即引发疾病,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健康。即使我们摄入了充足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主要营养素,如果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___________________。打造“无短板”饮食方案,实现营养均衡,要优先通过天然食材获取营养;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材,每周至少25种;孕妇要注重补充叶酸,老年人要补充维生素B12避免盲目服用补充剂;建议每半年对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调整饮食结构,如同修缮木桶需要定期检查每块木板一样。
(1)依据上下文,在划线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不超过12字。(2分)
(2)概括“无短板”饮食方案的要点。(4分)
22.根据下图,对比线性经济参考示例,指出循环经济体现了哪些理念。(4分)
示例:节约理念
答案: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车轮的辐条一根一根,向心辏集,连接起居于中心的轮毂。辐集而轮运,劲直的辐条汇聚于轮毂,车轮支撑起载重的车辆,滚滚向前。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等级 类别 一等(20~17分) 二等(16~12分) 三等(11~7分) 四等(6~0分)
内容(20分)
表达(20分)
特征(20分)
无标题、错别字多、字数不足、标点错误减分
参考答案
一、(9分)
1.【试题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为C项。“粉墨登场”指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赫然登场”形容登场时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结合语境,侧重的是家乡的年受人关注,应为“赫然登场”。“考量”指考虑、思量;“考察”侧重指观察、调查。语境中指对当时场景的思虑与斟酌,这里应为“考量”。“目不斜视”指不斜着眼看;“目不转睛”指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结合语境,应为“目不转睛”。故C项正确。
2.【试题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为D项。选项涉及语句是对语段主题的呼应,答题时要考虑上下文的关联,及选项语句内部的逻辑关系。语段上文“当稠浓黑亮的墨汁落于两行红纸上……一气呵成”,表明父亲已写完所有对联,结合事理情境及上下文分析,应由对联写到观者,由眼前景物写到对未来的希冀,从内容和语序可以判断D项最符合语境要求。
3.【试题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为B项。具体情境:一是向即将升学的孩子表达希冀,二是运用春联的形式。A、C两个选项并未提及“升学”这一主题,故可排除;D项不符合对联的形式要求,且未涉及“过年”这一主题,不符合春联内容特点。可以判断B项最符合语境要求。
二、(9分)
4.【试题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为D项。根据材料二“但以全球化、商品化为核心特征的城市文化,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乡村传统文化的根基”“其中的关键,是通过文化与知识回归对日常生活的尊重与认同,重新吸引老百姓积极参与”等内容可知,选项中“破坏”“失去”的表述属于过度解读文本内容,因此D项错误。
5.【试题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一没有使用引用论证,故B项错误;C项,材料二提出“全球在地化”概念,意在解释每个地区发掘、利用其特有文化元素的必要性,其重点并非强调概念本身的对错,故C项错误;D项,“发展乡村在地化体育”并非材料二论述的主体内容,而是“全球在地化”概念的例证,且材料并未按照“发展乡村在地化体育一促进乡村振兴-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路展开论述,故D项错误。
6.【试题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为A项。根据材料一的观点,选项中“复制‘村味赛事’可以直接推动群众体育发展”表述过于绝对,属于主观臆断,“为我国体育强国战略下体育文化事业的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夸大其词。
三、(15分)
7.【试题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为A项。“赞”应理解为“评论、评价”。
8.【试题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为D项。“则”均为连词,相当于“就”“那么”。A项“以”字,前者为介词,意为“把”;后者为连词,意为“来”。B项“之”字,前者为助词,意为“的”;后者为代词,代“法度”。C项“而”字,均为连词,前者表转折,后者表顺承。
9.【试题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为C项。断句时,要联系上下文,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横就刑戮”,意为意外遭受刑罚,不能断开,故排除B、D两项;二是“故其言每过直”,指司马迁的言论常常矫枉过正,“过直”不能断开,故排除A项;故C项正确。
10.【试题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为B项。文中的“游侠”指好交游、轻生重信、能救人危难的人,此处不指“无赖之徒”。故B项错误。
11.【试题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为D项。材料二未涉及司马迁的现实处境,故D项错误。
四、(25分)
12.【参考答案】
(1)正当汉武帝施行法律严厉苛刻、急功近利(之时),大臣一句话不合(他的意思),就被交给狱官接受惩罚。
(2)像(司马迁记)聂政、荆轲的事情,这不过是小看大丈夫的气概罢了。
(3)自从司马迁崇尚权势财利,用财物贿赂人的风气就更盛了。
【试题分析】(1)句考查的是重点实词。“方”可译作“正当……之时”,“刻”可译作“苛刻”,“就”可译作“接受”。(2)句考查的是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特”可译作“只”“只不过”,“贱”活用为动词,可译作“小看”“轻视”。(3)句考查的是重点实词和词组。“崇”可译作“崇尚”,“货赂”可译作“用财物贿赂人”,“炽”可译作“盛”。
13.【参考答案】
秦观:《史记》重视写货殖与游侠的原因。
张耒:《史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和记录的必要性。
吕祖谦:司马迁带着“不平之气”写《史记》产生的负面作用。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一中“迁之遭李陵祸也,家贫无财贿自赎……故其序游侠也”可知秦观评论《史记》重视写货殖与游侠的原因。由材料二“迁叙聂政、荆轲之事特详……故不知其言之不足信,而忘其事之为不足录也”可知张耒评论《史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和记录的必要性。材料三,“及稽其流弊,则自迁之先黄老而虚浮之说愈胜……皆迁有以启之也”可知吕祖谦的评论侧重司马迁带着“不平之气”写《史记》产生的负面作用。
14.【参考答案】
(1)D
(2)选①。根据诗题及全诗内容,填入空缺处的字应生动准确,切合初夏时节的景物特征。瀑布流泻,水雾弥漫,本身含有凉意,故用“含”;垂藤生阴而引来凉意,故用“引”;禾苗长得高而茂密,覆满田垄,故用“全”;荷叶尚未完全遮盖塘面,故用“半”。
选②或③,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构思、手法、情感的理解与赏析。D项,全诗景物描写并未体现“荒僻”的特点,“甘于孤独”属于过度解读,因此D项错误。(2)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的能力,通过炼字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理解。本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分析诗歌意境,找到合理的答案,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15.【参考答案】
(1)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2)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试题分析】本题所选名句涵盖词、诗、文等多种体裁,考生要在准确记忆的基础上结合题干的具体语境作答。
五、(21分)
16.【参考答案】AB
【试题分析】A项,文章没有按照“登山的时间顺序组织全文”。B项,“委婉批评了母亲的愚昧与‘我’的稚嫩”,与文意不符。
17.【参考答案】
多余。导致叙事节奏拖沓,使文章结构变得松散;与文章主题无关。
不多余。把浓雾比喻成轻盈、跳跃的棉花,形象生动,富有文学色彩;联想丰富,充分描写了“雾的世界”,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选择“多余”或“不多余”两个角度,从文章结构、内容和文体特征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作者由山顶的雾联想到曾经见过的弹棉花情景,并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考生如果从文章结构及与主题的关联性角度考虑,可认为“多余”。如果从上下文内容、散文的文体特征和文学性角度考虑,可认为“不多余”。试题的开放性答案,能体现考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审美鉴赏的能力。
18.【参考答案】通过拟人、比喻、视听结合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家人夏夜乘凉和谐、安宁、美好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怀念和渴望。
【试题分析】对文章重点语句的赏析,可以从表达技巧、句式特点、表达效果、语句内容、情感内蕴等角度进行分析鉴赏。
19.【参考答案】①作者赞美长江,因为长江养育了两岸人民,是祖国大好河山的象征,借赞美长江表达了对和平、对祖国的热爱。
②作者怨恨长江,是因为长江沦为了日本侵略者的帮凶,但这并非真的怨恨长江,而是憎恨敌寇的侵略行径。
【试题分析】从文章第九、第十自然段筛选出作者“赞美”长江和“憎恨”长江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文章主旨进行概括。
20.【参考答案】
①现实中身处的雾的世界②童年听过的天上的世界
③自由、未被占领的国土④未来完全自由、和平、安宁的祖国
【试题分析】理解文中的“天界”,要在整体把握文章题目和行文思路的基础上,关注“天界”一词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由文章第六自然段母亲讲的神话故事中的“天界”,联想到眼前现实中充满浓雾的世界;由最后一自然段的“想起故乡,想起一切受难的土地……一面也就觉得自己无异真正走上了天界”等语句,可以概括出“天界”既指自由、未被占领的国土,又指作者希冀的未来完全自由、和平、安宁的祖国。
六、(10分)
21.【参考答案】
(1)示例:健康防线依然会出现缺口
(2)①优先食用天然食材②摄入多样性食材
③服用补充剂要有针对性④定期调整饮食结构
【试题分析】(1)根据横线上文语意推知横线处关键词应为“健康”,根据“即使我们摄入了充足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主要营养素,如果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这句与下文的逻辑关系,横线处应填写“依然”“仍然”等关键词语。(2)从语段中筛选概括相关信息作答
22.【参考答案】
①统筹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亦可)
②环保理念(“低碳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亦可)
【试题分析】考生认真读图,分析“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呈现的特点,对比二者差异,参考示例,针对“循环经济”的特征概括相关理念。
七、(60分)
【试题分析】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有关“辐条”“轮毂”与“车辆”的一段材料展开写作。在考生迈向人生新阶段之际,在中国人民昂首阔步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之时,该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考生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透过“辐条”“轮毂”与“车辆”的关系,探究个人、群体和国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写出自己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悟思考。
1.坚持立德树人,彰显育人功能。作文材料内蕴丰富,以“辐条”“轮毂”与“车辆”为比喻引发考生的体悟,三者既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是“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无论是个人能力的提升、集体意识与责任感的培养、人生道路的规划,还是“小我融入大我”,如何在国家、社会的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与使命,都可以在本篇作文中充分体现。作文材料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考生展开更深层次的思索,引导考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
2.强调核心素养,提升思维品质。考生立足材料,从“辐条”“轮毂”与“车辆”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运用形象思维展开联想,将生活现象转化为对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的理性思考,以此为基础展开辨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的观点,结合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完成个性化写作。该题要求考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不仅能考查不同层级考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而且能全面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3.富含文化意蕴,贴近现实生活。作文材料文辞优美,凸显人文色彩,又从人所熟知共感的现象出发,赋予“辐条”“轮毂”以更丰富的象征意义,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考生可以根据个体独特生活体验对材料进行理解、联想、思考和感悟,确定主题,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