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模拟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模拟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新疆喀什市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大会。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决定了党的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第二,通过了新的党章。第三,选举了党的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今后的任务就是领导全党实现党的路线。
这次大会是团结的模范,是自我批评的模范,又是党内民主的模范。大会闭幕以后,很多同志将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将要分赴各个战场。同志们到各地去,要宣传大会的路线,并经过全党同志向人民作广泛的解释。
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天,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摘编自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
材料二:
11月初,民丰县后河坝沙漠阻击区,大型推土机来回穿梭、平整沙地。指着自己承包的一块沙地,民丰县尼雅镇甫甫克村村民麦麦提敏·加帕尔的话语中充满期待:“等地平好了,我先种上红柳、梭梭。过几年地块完全改良好了,再种板蓝根等中药材。”
后河坝是民丰县的风沙策源地,距县城北部仅8公里,与县城隔尼雅河相望,沙漠面积达20万亩。长期以来,后河坝一起风,民丰县城就沙尘漫天。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打响后,这里成为民丰县锁边治沙的主战场。
今年7月,甫甫克村召开大会,动员村民承包沙地,在后河坝治沙。当时,很多村民不敢应承,麦麦提敏·加帕尔也心存疑虑:这里的治沙难度实在太大了!
如何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7月,和田地委组织多部门协同制定《农户、合作社参与防沙治沙活动流程》,引导农户参与治沙,并规范从申请到验收办证的完整流程。文件明确,国有未利用沙地可划转村集体管理,按照“谁投资、谁种植、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村集体与有意愿发展沙产业的农户签订治沙租赁合同。
具体来说,前期的路、电、水井等基础设施由政府投资建设;安排技术员上门指导村民种植灌木;灌木成活率达到85%的,向村民发放奖补。
奖补资金从哪来?今年起,新疆每年安排10亿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新增的防沙治沙项目,采取“预拨+清算”的方式结算。项目资金允许各地结合实际,对参与治沙主体实行先干后补、以奖代补等。在政策支持激励下,麦麦提敏·加帕尔联合5户村民,承包了1350亩沙地。目前,尼雅镇共有61户居民承包了5500亩沙地。
完成锁边治沙任务、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密不可分。
“治沙,不能由政府唱‘独角戏’。”民丰县委书记主海峰介绍,后河坝沙漠阻击区共规划实施三期工程。最靠近县城的一期工程,已由政府主导完成,共建成沙区生态防护林3万亩;从二期工程开始,动员当地农户和企业承包。“二期工程中,当地农户参与2.87万亩,当地企业和种植大户参与1.32万亩。社会力量被充分调动,群众治沙积极性高涨。”主海峰说。
此外,新疆还积极吸引央企等大型国企参与治沙工作。
从民丰县城出发,向东驱车约50公里,到达亚瓦通古孜乡的一处沙漠。推土机、挖掘机轰隆作响,将一个个沙包夷为平地。“我们在这里实施13万亩治沙工程,项目外围采取‘高立式沙障+草方格’方式进行工程固沙,内部建设防风林带,林网内规划种植胡杨、沙枣等。”中铁建发展集团民丰新能源治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硕介绍。
于硕表示,企业一边治沙,一边与新疆林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等组建科研及培育基地,开展育种育苗、有机农业、光能高效转化等方面的研究试验,继而发展相关沙产业,“既能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又能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多方合作共赢,防沙治沙可持续。目前,和田地区已有8277户群众承包沙地41.2万亩,14家农民合作社和33家企业参与防沙治沙。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1月29日第13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中央委员会今后的任务是要深入基层,发动群众,壮大群众力量。
B.毛泽东同志指出党必须发动群众,使人民明白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和党一起奋斗。
C.后沙坝沙漠面积达到20万亩,治理难度极大,因此在政府动员村民承包沙地时,许多村民心里没底。
D.目前,已有大量群众和许多企业参与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中,防沙治沙统一战线正在初步形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文章要“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材料一中毛泽东同志的闭幕词就贯彻了这一主张。
B.材料二中两次运用了设问句,不仅使语言更加灵活多变,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而且设问间形成联系,行文逻辑更严密。
C.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中,一些央企等大型国企积极参与,说明相比民营企业,央企国企等更看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D.塔克拉玛干沙漠阻击战中党和政府靠发动群众取得了胜利,表明“放手发动群众”这一路线在当代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3.下面最适合作为材料二通讯标题的一项是( )
A.久久为功——植绿缚沙,40多年持续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B.因地制宜——结合各地风沙成因及气象、水文等条件,探索多种治沙模式
C.群策群力——发动群众参与,吸引企业加入,调动各方治沙积极性
D.绿富同兴——让沙产业发展和沙漠生态治理相得益彰
4.材料一中,毛泽东同志讲“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何用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阻击战中,党和政府做了哪些工作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其中,请梳理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炊 烟
苏三皮
渔夫这天回家有些早。太阳像五月的稻子, 刚涂上一层金黄, 吊儿郎当地挂在西山山顶,仿佛一不留神就会掉到山后去。渔夫系好小船的缆绳,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慢吞吞地走向了三窝村。
①这天好像很寻常,但又好像很不寻常。
渔夫数着自己的脚步,一步, 两步,三步……数着数着,渔夫大惊失色———渔夫发觉三窝村的炊烟不见了。
以往这个时候,三窝村的炊烟仿佛商量好似的,一股劲地冒出来。族长家的炊烟是个小矮人,身子短,鼻子长,滑稽得很:李老六家的炊烟是个瘦个儿,像一根竹竿倒插在烟囱上;甜婶娘家的炊烟圆滚滚的,像裹着棉絮的熊猫:渔夫家的炊烟则像一棵笔直的树,树冠开得很宽。如果不加阻拦,就会遮盖了整个三窝村……
某读者认为此段真是将炊烟写活了,炊烟如何被写活,请你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写一则评点。(50个字左右) 评点一:
三窝村怎么可能没有了炊烟 没有了炊烟的三窝村,怎么会是三窝村
渔夫顺路筵进李老六家的院子,把李老六的木门擂得山响。李老六睡眼惺忪地开了门,不明所以地望着渔夫。渔夫急切地说,都什么时候了,你还睡得这般安稳 李老六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问渔夫,怎么了?渔夫没好气地说,你就不应该睡懒觉,你家的炊烟呢?你见着你家的炊烟了吗 李老六瞥了渔夫一眼没好气地说,还以为多大的事儿,走,走,走,别打扰俺睡懒觉。
渔夫自讨无趣。李老六是个光棍儿,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他想啥时睡就啥时睡,连族长也干预不着。李老六家的炊烟跟李老六一个德性,时隐时现,即便偶尔会不经意地从烟囱蹿出来,也会瘦得像一根竹竿。
从李老六家院里出来,渔夫直奔族长家。族长正坐在菩提树下和人嘻嘻哈哈地聊着天。见渔夫急匆匆地闯进来,族长止住了笑,一脸严肃地对渔夫说,说过多少回了,遇事莫慌,怎么就是没个长进 渔夫顿了一下,肚子里的那口气才刚刚跟了上来。渔夫说,村里的炊烟全不见了,咋能不慌 渔夫话音刚落,②一丝慌乱掠过族长的脸,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族长跟着渔夫到后院一看,果真是。族长家的炊烟也已不知所终,而灶膛里的火苗还蹿得老高。族长说不出个所以然,无奈地把渔夫先打发走了。
渔夫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出现在女人跟前。女人张罗着解下渔夫肩上的鱼篓,③抖了两下,可一条鱼也没有滑下来。女人叹了口气,轻柔地说,没鱼就少吃一顿吧。渔夫没有应女人的话。渔夫早上撒网时,没有留意渔网破了个大洞,鱼儿顺着大洞溜走了。这是极少有过的事情。每次撒网前,渔夫总会细致地把渔网检查一遍,但是今天,渔夫居然鬼使神差地没有检查渔网,这才导致两手空空。
④渔夫发觉不对劲,可怎么不对劲又说不上来,就好像有什么事情在脑门打了个结一般。要是渔夫没有疏忽,像往常一样检查过渔网,也就不至于发现不了渔网破了个大洞;倘若渔网没有破个大洞,也就不至于两手空空,更不至于在太阳下山前就回到三窝村。这里面,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力量牵引着这些一连串事件的发生。但是,源头在哪里,渔夫将不出来。
渔夫并没有和女人说起炊烟不见了的事。渔夫一句话也没有说。渔夫的女人十分贤惠,她默默地伺候渔夫吃过晚饭,又给渔夫端来热水洗脚。渔夫的女人对渔夫说,你忙碌了一天,劳累了,就早些儿歇息。说完,渔夫的女人就织渔网去了。
族长和渔夫不一样。族长有早睡的习惯,渔夫没有。每次捕鱼回来,渔夫得处理渔获。渔夫把渔获分类,分大鱼小鱼,分名贵鱼和寻常鱼。渔夫还得给渔获冰封。这么一来,等渔夫忙完,已几近子夜时分。渔夫的女人第二天会将渔获挑到市场叫卖,换些银两补贴家用,间或也会拣些杂货或小物件,譬如雪花膏。渔夫的脚长年泡在海水里,每到三九寒冬就会龟裂得像七月的稻田。
渔夫屋前屋后转悠了几圈,不时仰望一下他家的烟囱。渔夫家的烟囱高大而笔直,渔夫多年前想不明白他的爷爷为什么会砌这么高大的烟囱,按理说,他们小户人家一个小烟囱就足够用了。每次渔夫问起他爷爷,爷爷总是笑而不答。有时渔夫问得急了,渔夫的爷爷就会说,你慢慢就会知道了。但是,直至爷爷驾着白鹤飞向西边,渔夫还是想不明白他们家的烟囱为什么会这般高大。
渔夫盯着他家的烟囱看了好一会儿,看不出任何一点儿炊烟出走的迹象。渔夫想,炊烟也许厌烦了这种日子,也许厌烦了三窝村,甚至厌烦了三窝村所有的人和事,它们才集体离家出走。这么想,渔夫就不禁隐隐担忧起来,炊烟们要是走得远了,认不得回来的路,那该如何是好
这么想,渔夫就坐不住了。渔夫急匆匆地来到族长家,把族长家的木门擂得山响。所幸的是,族长还没有睡觉。要是族长睡下了,渔夫少不了挨一顿骂。渔夫对族长说,要是炊烟走得远了,回不来,那如何是好 族长笑而不语。族长伸出手,变戏法似的轻轻地吹了一口气,然后指着天西边对渔夫说,你快看。
渔夫抬起头,看见一连串炊烟正在天空中遛弯儿,像暮归的羊群。在前头带队的是族长家的炊烟,紧跟着的是李老六家的炊烟,还有甜婶娘家的炊烟……三窝村的炊烟全都在那儿。渔夫家的炊烟在队伍的最后,它像一棵从天空里长出来的树,高大笔直,宽大的树冠枝叶繁茂。而渔夫的爷爷,正躺在树杈与树杈之间的吊床上,悠然地抚摸着星星。
某读者在此处写了一段评点: 此处炊烟特别让人动容,让人想流泪:……(此处省略 50字左右)。请你将省略处的评点补充完整。 评点二:
这么一瞬间,渔夫的眼睛湿润了。
(本文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像五月的稻子,涂上一层金黄”,小说通过色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营造了特定的生活场景。
B.“一步,两步,三步”“走,走,走”,其中都有逗号停顿,前者强调渔夫“慢行”,后者强调李老六不耐烦。
C.“间或也会拣些杂货或小物件,譬如雪花膏”,这里的“雪花膏”隐喻美好生活,抒写了村民的理想追求。
D.小说以“这么一瞬间,渔夫的眼睛湿润了”结束全文,留下空白,引人思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在语义上与前后文紧密相连,一个“但”字强调这将是不同寻常的一天。
B.句子②描写族长的神态,笔触细腻,一个“但”字暗示族长的情绪发生了变化。
C.句子③用数字表现渔夫的毫无所获,一个“可”字蕴含着渔夫女人的失望心理。
D.句子④写出渔夫未检查渔网的意外,一个“可”字预示着故事发展会跌宕起伏。
8.有评论者认为,渔夫的心情随着炊烟而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梳理。
9.评点,是人们品析文章的常用方法,学习评点,有助于研习文章。根据要求对文章画波浪线的两处进行评点。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节选自苏洵《辨奸论》)
材料二:
伏见眉州布衣苏洵,履行淳固,性识明达,亦尝一举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学。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权书》《衡论》《机策》二十篇,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其人文行久为乡闾所称,而守道安贫,不营仕进。苟无荐引,则遂弃于圣时。其所撰书二十篇,臣谨随状上进。伏望圣慈下两制看详,如有可采,乞赐甄录。
(节选自欧阳修《荐布衣苏洵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吾观之A王衍B之为人C容貌D言语E固有F以欺世G而盗H名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苍生,文中指百姓。与《过秦论》“以愚黔首”的“黔首”词义相同。
B.衣,穿。“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树”表示种植,两者用法相同。
C.被,遭受。和《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的意思不同。
D.苟,文中指“暂且”。和成语“苟全性命”中的“苟”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通过“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等自然现象来比“人事”和“理势”,指出人事变化虽然复杂难测,但仍有其可循的规律。
B.苏洵否定了山巨源和郭子仪对王衍、卢杞的预言。他认为是惠帝和德宗的昏庸无道导致奸臣弄权,暗示了人才选用的重要性。
C.在苏洵看来,如果有这样一个人,标榜自己是颜渊在世,孟轲复生,实际上却阴险狠毒,那么这个人潜在的危害性是极大的。
D.欧阳修在文中一再强调苏洵的才华和学识,并诚恳地建议朝廷录用。体现出欧阳修对人才的爱惜,也展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2)其人文行久为乡闾所称,而守道安贫,不营仕进。
14.欧阳修对苏洵的文笔进行了高度评价,其中哪些评价内容体现了《辨奸论》的论述特点?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米南宫云山挂幅
魏了翁
漠漠云林小小山,谁家茅屋隐松间。
石桥雨过天台远,采药仙人去未还。
题罗年能六友堂
魏了翁
罗氏堂中六友图,要求纸尾数行书。
若于此味真知得,着甚言词乞与渠[注]。
[注]乞与渠:给予他人。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米南宫云山挂幅》一、二句运用白描手法,写小山上密布的树林和隐约可见的茅屋。
B.《题米南宫云山挂幅》三、四句由雨后石桥到天台“远”,诗人描绘了仙人采药的情景。
C.《题罗年能六友堂》一、二句开门见山,点明了诗人给画题诗的缘由,即“要求纸尾数行书”。
D.这两首诗都是题画诗,语言都朴实自然,通俗易懂,都抒发了诗人对画作的喜爱之情。
16.这两首诗分别是如何表达诗人对画作的情感态度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时,小欣认为苏洵提出的“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固然不错,但不如杜牧《阿房宫赋》中“ , ”站位高,因为杜牧的假设里体现了人民性。
(2)小明在赣江旅游时,面对巍巍青山、浩瀚江水,不由得想起了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 , ”,深感客观规律不可抗拒。
(3)与下图内容相符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星期”是现代汉语中( )的词,七天为一周期,属于常见的计时单位,此概念是从西方传入的。不过在传统文献中“星期”这个词早已有之,其含义却是完全不同的。
传说牵牛星与织女星在农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相会,古代的“星期”就是指这二星相会。在这里,“星”是天上的星晨,具体指牛郎星与织女星,这个易懂,__________。许慎《说文解字》:“期,会也。”段玉裁注:“会者,合也。”“期”就是聚会,会合。后来的注(疏)和文献用例也映证了许慎的说法。
到了宋元时期,也许是含义已经模糊了,也许是类推的结果,“月约星期”的说法出现了,“约”与“期”同义,即像月亮和星星一样相会。宋代楼采《玉漏迟》:“记掩扇传歌,剪灯留语。月约星期,细把花须频数。”这非常明显地证明,“星期”就是星星相会。
所以,①现在的“星期”虽然就是一个计时单位,②但是我们应当知道,③中国古代就有“星期”一词且含义完全不同,④这种古今形同义异的词语,⑤某种程度上也让中华民族浪漫的爱情传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联系在一起。
可见,因为有古语词与现代西方语的不同来源,所以“星期”古今所指含义完全不同。再如“经济”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动词的组合,经世济民的意思。而现代外来词的“经济”是国民财力或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外来词对汉语原有词型的借用。
18.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耳熟能详 B.妇孺皆知 C.路人皆知 D.众所周知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关键是“期”字的含义
B.而“期”的含义则较为复杂
C.“星”与“期”的组合需要结合语境理解
D.“期”的字形演变却鲜为人知
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2.有些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意义会发生变化。比如“星期”,古代指牵牛星与织女星相会,而现在指七天为一周期的计时单位,属于古今形同义异词。请根据上述材料中体现的语言现象对这种现象加以解释,并再举出一个类似的词语,说明其意义的变化。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路”这一意象往往或显或隐地出现在诗歌中,给我们以启迪。人生如行路,我们或许会在迷惘时探寻前路,在危难时开辟生路。
如果有一天,我们要与他人同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C 3.C 4.①借愚公移山中的两座大山喻指现实中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指明目前铲除两座大山的任务仍然艰巨。
②借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决心鼓舞全党同志,只要齐心协力,坚持不懈,一定能取得最终胜利。
③用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人定胜天来启示全党同志,发动人民的力量,始终走群众路线才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5.①动员工作:动员村民承包沙地。
②规范工作:协同制定流程,规范流程。
③帮扶工作:设施投资、技术帮扶、资金投入。
④号召工作:鼓励号召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治沙工作。
6.C 7.D 8.①发觉炊烟不见,渔夫惊惶失措 ②寻找消失的炊烟,渔夫着急焦虑 ③炊烟寻找未果,渔夫闷闷不乐 ④认为炊烟消失,渔夫隐隐担忧 ⑤发现炊烟回归,渔夫欣喜心安 9.评点一
参考示例①:作者善于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的手法,将炊烟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我们怎么不被这样的写法所感染呢?
参考示例②:运用整句将不同人家的炊烟一一呈现,炊烟跃然纸上;而短句的使用也让炊烟滑稽一览无遗;灵活的句式,让炊烟“形”可见,“神”可感。
参考示例③:一“长一短”,一“瘦”一“圆”,具体可感而又两两相对词语的使用,将炊烟写“活”了,使得炊烟有了“形状”,也有了“生命”。
评点二
参考示例①:人间烟火,最抚凡人之心;平凡的生活,诉说着蓝天下最温暖的柔情;和美的家庭,传达着人世间最厚重的情感!
参考示例②:没有激情澎湃的“豪言”,也没有催人泪下的“壮语 ”,有的只是一幅和谐的图画,它却是人情温暖最好的告白!
参考示例③:炊烟、吊床、星星……远离的是城市的喧嚣,享受的是乡村的宁静;诗意的生活,描绘出田园牧歌美好画卷!
10.ACE 11.D 12.B 13.(1)是因为爱憎的感情扰乱了他们的思想,利害得失的考虑改变了他们的行为。
(2)他的学识和道德行为长久以来被乡里称颂,他坚守道德原则,安于清贫,不谋求官职晋升。 14.①精通实物的道理和规律。(或:对事物之理见解深刻)
②博古通今,以古论今,于时有用。(或:善于借古讽今,说服力强)
③多谋善断,语言宏大,充满智慧。
15.B 16.①第一首诗借景抒情。小山、云雾缭绕的树林、隐于松间的茅屋、雨后的石桥、远处的天台山等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表达了对画作的喜爱之情。
②第二首诗直抒胸臆,直接对画作发表议论。诗人说画作六友图的意境不知用什么言辞来表达,赞美画作妙到极点,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
17. 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8.C 19.A 20.句子①,修改为:虽然现在的“星期”就是一个计时单位。
句子⑤,修改为:某种程度上也让中华民族浪漫的爱情传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联系。 21.“星晨”改为“星辰”
“映证”改为“印证”
“词型”改为“词形” 22.
①“星期”一词由于不同来源,导致古今所指含义不同,这体现了词语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来源、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导致词义的变化。
②示例:“博士”,古代是一种官名;而现代的“博士”,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学位名称。可见,“博士”古今字形相同,但由于时代背景、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变化,词义发生了变化。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