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新海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阶段测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值:150分)
一、积累·运用(30分)
班级开展“走近诗歌·寻觅诗意”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诗是内心翻腾的叹息,诗是文学大观园里一道最妖ráo(▲)的风景。读《沁园春·雪》,我们可以感受毛主席激荡的豪情;①读《乡愁》,我们可以感悟诗人渴望两岸统一的初心和愿望;读《我看》,我们可以畅想那摇yè(▲)的自由。与诗为伴,每一天都深受震撼;与诗同行,每一天都明媚鲜妍。诗歌已经渗透到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依托。②只要我们亲近诗歌,才能遇见不一样的自我!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运用了比喻中的暗喻,本体是“智慧”。
B.明媚鲜妍、心灵依托、亲近诗歌这三个短语的结构不是一致的。
C.“读《沁园春·雪》,我们可以感受毛主席激荡的豪情”的主干是“我们可以感受”。
D.“与诗为伴,每一天都深受震撼;与诗同行,每一天都明媚鲜妍”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3.文中画横线的两句存在语病,请对其进行修改。(4分)
4.小语分享了以“诗歌之美”为主题的诗文名句积累卡,请你把空缺处的诗文名句写在横线上。(9分)
诗歌之美 诗文名句
景色美 ①“北国风光, ▲ , ▲ ”描绘了北国山河冰天雪地的壮阔之美。 (毛泽东 《沁园春·雪》) ②“ ▲ , ▲ ”描绘了琅琊山春夏花草树木的繁茂之美。 (欧阳修 《醉翁亭记》)
情感美 ③“但愿人长久, ▲ ”表达了诗人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 (苏轼《水调歌头》) 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书写了对祖国的深情。 (艾青《我爱这土地》)
用典美 ⑤“ ▲ ,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任用,施展才华的情感。 (李白《行路难》) ⑥“ ▲ , ▲ ”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连云港花果山因“灵秀神幻”的特色闻名,若从下列选项中选取一首诗与花果山景致搭配展出,最契合“灵秀”氛围的是哪一首诗?请说说理由。(3分)
A.《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B.《沁园春 雪》 C.《乡愁》 D.《我爱这土地》
6.在“诗歌形式探微”环节,小文找到了一则资料,但在编辑时不小心打乱了顺序,请你帮他选出排序最恰当的一项(3分)
读现代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诗歌与散文不同,一般是分行书写的,有些押韵,有些不押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分行造成了诗句的独立和诗意的空白
②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
③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
④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表现力
⑤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A. ⑤①②③④ B. ①⑤④③② C.③②①④⑤ D. ①④③②⑤
7.小语发现诗歌与散文都善于借助具体物品抒情,但语言运用各具特色。
【文本一】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余光中《乡愁》(节选)
【文本二】母亲那只金手表,虽然已经不走了,我却时常拿出来,小心翼翼地捧在掌心里。表壳上细细的纹路,是我再熟悉不过的;表面上那几根精致的指针,永远停在八点十五分。这个时间,是母亲每天清晨叫我起床上学的时刻。 ——琦君《母亲的金手表》(节选)
(1)从用词特点和句式运用两个角度,比较两个文本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4分)
(2)请借鉴文本一的写法,选择一件日常物品,写一小节诗表达情感(30字以内)。(2分)
二、阅读·理解(60分)
古诗文阅读(22分)
班级开展“对话古仁人”诗文联读活动,小文请你一起参与研讨。
【甲】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丙】 范文正公义田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①常稔②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③,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④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节选自《古文观止·义田记》)
【注】①负郭:靠近外城。 ②稔:rěn,丰收。 ③缣:细绢。 ④沛然:充足的样子。
8.下列对《登岳阳楼》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昔闻”“今上”对照,看似平淡叙写,实则蕴含诗人辗转漂泊后终偿夙愿的复杂感慨。
B.颔联“坼”“浮”二字力重千钧,赋予洞庭湖动态之势,勾勒出雄浑壮阔、包容天地的景象。
C.颈联诗意陡转,以“无一字”“老病”极写诗人寂寞孤独、年老多病的凄凉处境,情感沉郁。
D.尾联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战乱紧密结合,“凭轩涕泗流”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形象。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求古仁人之心 ▲ (2)吾谁与归 ▲
(3)咸施之 ▲ (4)施贫活族 ▲
1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12.对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能否归为表现“自强”的主题句,同学之间产生了争论,请表达你的观点,并结合该句的意思阐述理由。(3分)
13.结合【甲】【乙】【丙】三则材料,谈谈杜甫与范仲淹这两位伟大人物在思想上有何共通之处。(4分)
整本书阅读(8分)
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完成14~15题。
【选段一】
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范进向他作揖,坐下。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门不着。 (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选段二】
鲍文卿跪下磕头请安,向知府双手扶住,说道:“老友,你若只管这样拘礼,我们就难相与了。”再三再四拉他坐,他又跪下告了坐,方敢在底下一个凳子上坐了……那两个书办道:“鲍太爷,你疑惑我这话是说谎么?只要你肯说这情,上岸先兑五百两银子与你。”鲍文卿笑道:“我若是欢喜银子,当年在安东县,曾赏过我五百两银子,我不敢受。自己知道是个穷命,须是骨头里挣出来的钱才做得肉,我怎肯瞒着太老爷拿这项钱?况且他若有理,断不肯拿出几百两银子来寻情。若是准了这一边的情,就要叫那边受屈,岂不丧了阴德?”几句说的两个书办毛骨悚然,一场没趣,扯了一个淡,罢了。 (选自《儒林外史》第二十五回)
14.《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请结合选段一,分析作者是怎样实现讽刺效果的?(4分)
15.两个选段分别描绘了科举社会的不同人物形象。请结合整本书的主题,分析作者塑造这两种人物形象的意义。(4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6~18题。
【材料一】
被网友戏称为“苏超”的足球联赛,近日火爆出圈。江苏省13个市各派一队参加,参赛球员既有职业球员,也有个体工商户、大学生乃至高中生。比赛的对抗激烈程度和体育竞技精神,吸引了无数观众,一票难求。
参赛城市以“苏超”为契机带动文旅消费,促进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常州、徐州、镇江针对客队市民推出景区免票优惠政策,南京五台山体育馆周边多家酒店几乎满房。各地通过赛事链接文旅资源,创造了远超门票收入的综合效益,专家认为,“苏超”已成为城市的文旅“邀请函”,达到了“1+1>2”的效果。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苏超赛事标识 汉字“苏” 的抽象设计 连云港队徽 主打蓝色基调
【材料三】
当前网络上关于“苏超”的热议中,满满皆是“万物皆可玩梗”的气氛,已经有人开始担心,过度娱乐化,会不会反而影响“苏超”接住“泼天的流量”。火热之下,“苏超”更需要冷静思考——赛事应该如何引导这种热情,将“爆火”化为“长红”,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提供经验。从世界一些国家的案例来看,低门槛的草根赛事是构建联赛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扩大足球人口的有效途径,更是打通业余联赛向职业联赛输送人才通道的前提条件。期待“苏超”能够在赛制设计、青训体系等方面做出更多探索,为中国足球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足球需要热闹,但不能只有热闹。让我们全心全意关注比赛,适度理性造梗玩梗。唯此,“苏超”才不会昙花一现,而将成为长久燃烧的火炬,照亮足球广袤的基层土壤。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超”赛事由职业球员与普通市民共同参与,有效地带动了文旅消费与城市交流。
B.“苏超”赛事标识将汉字“苏”变形,动感十足,主要目的是提升赛事的商业价值。
C.“苏超”部分参赛城市对客队市民推出景区优惠政策,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文旅消费。
D.“苏超”赛事的成功证明草根赛事是扩大足球人口、构建联赛体系的重要基础环节。
17.结合材料二,谈谈这两个徽标的设计妙在何处。(4分)
18.结合文本,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三对“苏超”流量的态度有何异同。(4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
夷陵有梅
汤世杰
①小寒节气前一天,我想去看看江边那片腊梅——在我心里,那该是欧阳修先生看过的夷陵梅。顺着滨江步道往上游走,左边是长江,右边是一片梅园。梅花的好就好在这里,天气这般凛寒,它有的也只是些细碎花朵,从不大红大绿地惑人,有心者须走到近处,去细细地看。那些将开未开的小花苞,拳拳地咕嘟着,紫褐色胞衣尚未脱尽,胀开的花苞却已莹黄地咧开,露出几丝酽红花蕊。柔媚得盈润欲滴,晶莹如剔透蜜蜡,恍若双双眉眼,探望着这个世界,让人轻易不敢去碰,只能看;且任你怎么挑剔,它也经得住你远近正反翻来覆去地看,萌萌的怎么都是个好。
②那天,我就那样地看着梅,看得惊喜、贪婪,用个雅词,就该叫赏梅了。
③以古名夷陵的宜昌为核心的三峡一带,土壤、气候皆适宜腊梅生长,早被植物学界认定为世界腊梅原产地。一片有阔大江天作背景的梅,是幸运的;一道有梅陪伴的流水,也同样幸运。上苍作画尽皆天成——背景阔大,江天隐约,浓浓晨雾中,一切都成虚幻,惟一树腊梅泠泠香。如果硬要我佩服点什么,我当选梅,就一支,几小朵,可诗可画,可让人愣愣地看上半晌,那缕幽香,还会让人没齿难忘……
④这座有2500年历史的小城,仅城区从上往下随便一数,就有欧阳修公园,有祭祀江天水神的镇江阁,有三闾大夫屈原纪念铜像,有抗战时期宜昌大撤退纪念碑,还有三国吴蜀大战留下的猇亭古战场——桩桩有史可查。我的住处,出门几步就是长江,这年年月月奔流不息的大江,船有船的航道,人有人的码头,惟有船和人互为看客,而那几百株腊梅,也静静地看着大江,看着看大江的人。
⑤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千年前,被贬到小城夷陵做过一年多县令的欧阳修,见过那些梅吗?
⑥官场落魄横遭贬谪的欧阳修,也曾视夷陵为畏途:“闻说夷陵人为愁,共言迁客不堪游”(《望州坡》),“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戏答元珍》),足见当时心境。但欧阳修毕竟是欧阳修,“殊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透露的已是另一番思量,及对自己的勉励与告诫。大自然最能疗伤。我甚至相信,在夷陵,某个冬日,欧阳修独自面对过一条大江,漫天浓雾,满树梅花;凝神间,也势必想到了很多,思索至深。“群花四时媚者众,何独此树令人攀?”哦,腊梅奉献出那些细碎花朵,虽只是它生命的必需,但你去看它,倒既是对那生命的造访,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反躬自省。谪居夷陵一年零六个月,欧阳修除为小城夷陵带来革故鼎新的改变,还留下了五十多篇诗文,日后人虽远离,仍不时提及在夷陵的日子,不时吟咏梅花。诗中那样的自负与自信,正是他在孤寂与沉思中催开的,腊梅一般幽香如缕的诗魂。
⑦千年过去,梅花依然。如此说来,梅花的好,不独是姿态的萌,花色的雅,香气的幽,更是欧阳修悟到过,我正在领略的那种好。
⑧江边梅园的腊梅,还在开。那偌大一片梅园,竟以为是我向往的。待青山再添一分绿,流水更多一分蓝,春天就扑到眼前了吧?那时或可说,我眼中大江边的冬春夏秋,胜过你见过爱过的一切山川与河流……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19.下列对本文艺术手法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以“小寒节气前一天”起笔,点明寻梅的特定时间,为后文的赏梅、思古营造了清寒、静谧的意境。
B.“莹黄地咧开”“探望着这个世界”等句子是作者运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腊梅花苞初绽的萌态。
C.文中列举欧阳修公园、镇江阁、屈原铜像等历史遗迹,是为了说明夷陵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吸引游客前来观光。
D.文章将千年之前的欧阳修与当下的“我”相联系,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深化了腊梅作为精神象征的文化内涵。
20.完成以下赏析题。(6分)
(1)那天,我就那样地看着梅,看得惊喜、贪婪,用个雅词,就该叫赏梅了。(赏析加点词妙处)
(2)就一支,几小朵,可诗可画,可让人愣愣地看上半晌,那缕幽香,还会让人没齿难忘。(任选角度)
21.文章写道:“梅花的好,不独是姿态的萌,花色的雅,香气的幽,更是欧阳修悟到过,我正在领略的那种好。”结合全文,说说 “好”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22.结合文中作者对景物(如长江、腊梅、历史遗迹等)的描写,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熟悉的日常景物也能拥有独特价值”的理解。(6分)
三、表达·交流(60分)
23.作文(60分,其中含书写3分)
启明星的微光虽然不能划破黑夜,但它让我们看到白昼的希望;萤火虫的微光虽然不能照亮长路,但它给我们提供远行的力量……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一缕微光,虽然不能光芒万丈,但能给他人带去希望,带去力量,带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择以下一个任务进行写作。
任务一: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以《我是微光,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任务二:提炼观点,展开论述,以《微光,亦是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如选任务一,请补全题目;(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不少于600字;(4)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