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人教版必修一Unit 3《Sports and Fitness》Listening and Speaking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说课稿——人教版必修一Unit 3《Sports and Fitness》Listening and Speaking

资源简介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Unit 3《Sports and Fitnes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聚焦 “体育社交” 核心功能,是单元听说能力培养的基础环节。
What 教材提供两段围绕 “邀请朋友参加体育运动” 的听力对话,一段涉及电子竞技,一段围绕 “Blue-Paint” 慈善跑,对话结构清晰,均遵循 “询问与介绍 — 邀请 — 回复与理由” 的逻辑,且包含丰富的体育主题词汇(如 e-sports、charity run)和邀请功能句(如 Would you like to... )。
Why 本节课紧密契合 “全民健身” 的时代背景,既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话题的兴趣需求,又能实现多重育人目标:通过 “Blue-Paint” 跑的筹款计算,渗透 “体育 + 公益” 的社会意识;通过电子竞技的讨论,打破 “游戏≠体育” 的认知偏见,让学生理解体育形式的多元化;同时,听力中的数字处理与口语中的邀请表达,能直接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How 教材以对话形式呈现真实交际场景,语言自然流畅,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话中显性的功能句和隐性的语调差异(如反意疑问句的升调表疑惑、降调表确认),为听说技能的分层训练提供了优质素材。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第一学期学生,经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在体育话题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体育运动具有较高的热情,但是对于世界各地的特色体育项目和新兴运动缺乏了解;对于体育精神和公平竞争的含义理解还不够深刻。而且学生缺乏分析和批判性看待问题的思维能力,在用综合的信息创造性的提出建议方面存在困难。
基于以上学情,本节课需在巩固基础听说能力的同时,填补新兴体育知识空白,通过阶梯式任务降低表达难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 “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教材与学情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语言能力
听力方面:能听懂体育邀请类对话,准确提取关键信息(如电子竞技的时间、慈善跑的目的),掌握 “抓重复词定主旨”“听前圈划关键词” 等策略;能听记对话中的数字信息并完成简单运算(如 “Blue-Paint” 跑的筹款计算);能辨别反意疑问句的语调差异,理解语调传递的交际意图。
口语方面:能熟练运用至少 4 种邀请句型(如 Would you like to... 、Why not... )发起邀请,并能结合理由回应(接受或拒绝);能在角色扮演中自然运用体育主题词汇,完成 “邀请朋友参加体育活动” 的真实交际任务。
(二)文化意识
对比传统体育(如 soccer)与新兴体育(如 e-sports、charity run),理解体育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 “Blue-Paint” 跑的案例,认识 “体育 + 慈善” 的跨界价值,培养社会责任意识;通过顾拜旦名言 “All sports for all people”,体会体育精神的包容性。
(三)思维品质
通过 “抓重复词” 筛选听力主旨,提升信息归纳能力;通过 5W 框架(What/Why/When/Where/How)分析 “Blue-Paint” 跑的信息,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 “电子竞技是否属于体育”,辩证思考新兴体育的本质特征,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学习能力
通过同伴互评(如对话互评表中的 “句型丰富度”“语调准确性” 维度),优化口语表达,形成自我监控的学习习惯。
掌握 “实词标记法”(标记听力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优化听力笔记,提升自主学习效率。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知识层面:识记传统与新兴体育项目词汇(如 gymnastics、fencing、e-sports)、慈善活动相关词汇;熟练运用 6 种邀请句型及对应的接受 / 拒绝回应结构;理解反意疑问句的语调规则。
技能层面:掌握 “抓重复词定主旨”“听记数字并运算” 的听力策略;能运用至少 3 种邀请句型完成真实情境下的口语交际;学会用 5W 框架分析体育活动信息。
(二)教学难点
知识理解难点:区分反意疑问句中升调(表疑惑)与降调(表确认)的功能,避免交际意图误读;理解电子竞技的 “团队竞技、规则性” 本质及慈善跑的 “娱乐 + 公益” 运作逻辑,填补认知空白。
技能运用难点:同步捕捉听力中的多组数字信息并完成混合运算;在口语表达中,结合语境自然模仿反意疑问语调,且拒绝邀请时能给出逻辑清晰的理由。
五、教学方法
为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以 “任务型教学法(TBLT)” 为核心,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以 “邀请朋友参加体育活动” 为核心任务,设计 “听力输入 — 知识内化 — 口语输出” 的阶梯式任务链(如 Pre-listening 的词汇竞赛、While-listening 的主旨捕捉、Post-listening 的角色扮演),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整合听说技能。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体育赛事海报、“Blue-Paint” 跑图片、电子竞技视频等视听素材,创设真实的体育社交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合作学习法:设置小组竞赛(如体育词汇抢答)、小组讨论(如电子竞技的本质、慈善跑筹款计算)、双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分层教学法:在作业设计中提供 “二选一” 的分层任务(基础型:编写邀请对话;提升型:设计体育海报),兼顾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需求,实现 “因材施教”。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 40 分钟,严格遵循 “学习理解 — 应用实践 — 迁移创新” 的教学逻辑,分为 6 个环节,具体设计如下:
(一)导入环节(Lead in,5 分钟)
视觉激活:展示 “女性跑步者” 图片,提问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Can you describe her clothing ”,引导学生用 light clothes、special shoes 等词汇描述,激活已有体育相关认知。
话题衔接:追问 “Do you often jog What sports and exercise do you like ”,鼓励学生用简单句分享,教师板书高频体育词汇(如 running、basketball),搭建话题框架。
功能导入:呈现拳击、足球、马拉松等体育赛事海报,随机抽取学生用 “Do you want to watch the... ” 或 “How about... ” 发起邀请,其他学生回应,教师聚焦邀请语的自然表达,为听力输入铺垫功能句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 “图片观察 — 话题分享 — 功能尝试” 的链条,建立 “服装 — 运动 — 邀请” 的关联,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同时自然导入本节课的核心功能 —— 邀请,降低后续学习的难度。
(二)听前准备环节(Pre-listening,5 分钟)
体育词汇速认:教师快速播放 12 项体育项目图片(如乒乓球、举重、击剑),学生 2 分钟内速记英文词汇,随后通过 “遮挡图片 — 小组抢答” 的形式巩固,重点纠正 gymnastics 等易错词的发音(如重音位置)。
新兴体育初探:展示电子竞技图片及《英雄联盟职业联赛》片段,组织小组讨论 “Why do people say e-sports are real sports ”,引导学生归纳 teamwork、strategy 等核心要素,打破认知偏见;接着呈现 “Blue-Paint” 跑图片,用 5W 框架提问,让学生结合图文填空(如 What: A fun run with blue paint balloons; Why: Raise funds for charity),填补公益跑知识空白。
设计意图:通过词汇竞赛巩固基础词汇,通过视听素材和 5W 框架,提前解决听力中可能遇到的 “新兴体育知识盲区”,为后续听力理解扫清障碍,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归纳能力。
(三)听力训练环节(While-listening,15 分钟)
本环节分为两段对话的分层训练,逐步提升听力能力:
1. 对话 1(电子竞技邀请)训练
Task 1:抓主旨:播放音频 1 遍,让学生从 3 个选项中选择主旨(邀请参加电子竞技),追问 “Which words helped you decide ”,引导学生关注重复词 e-sports、invite,总结 “抓重复词定主旨” 策略。
Task 2:辨重音:复听音频,让学生用 “△” 标记句子中的重音词(如 event、join),同桌互查后教师讲解 “实词(n./v./adj.)重读” 规则,提升学生通过语音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
Task 3:摘句型:小组合作从对话中摘录邀请句(如 Would you like to come along )和回应句(如 I’d love to./Sorry, I can’t.),教师补充 “Why don’t you join us... ” 等句型,形成 “邀请语料库” 板书,为口语输出储备语言素材。
2. 对话 2(“Blue-Paint” 慈善跑邀请)训练
Task 4:理细节:播放音频 1 遍,让学生完成思维导图(When: Saturday afternoon; What: “Blue-Paint” run to help community; Why: People throw blue paint balloons at runners),强调 “听前圈划关键词” 的技巧;复听音频,让学生记录关键数字(20/人、5 / 气球、200 人、400 气球),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分步板书 “跑步收入(200×20=4000 美元)+ 气球收入(400×5=2000 美元)= 总计 6000 美元”,培养数字处理与逻辑运算能力。
Task 5:比句型:从对话中摘录邀请句 “Would you like to go ” 和接受句 “That sounds great!”,与对话 1 的句型对比,总结邀请表达的委婉程度差异(如 “Would you like to... ” 比 “Do you want to... ” 更礼貌),提升语言运用的得体性。
设计意图:通过 “主旨 — 重音 — 句型 — 细节 — 数字” 的分层任务,从宏观到微观逐步突破听力难点,同时将数学运算融入听力训练,体现跨学科融合;通过句型对比与总结,为后续口语输出搭建语言支架。
(四)听后应用环节(Post-listening,12 分钟)
对话结构梳理:小组讨论 “邀请他人参加体育活动” 的对话结构(询问 — 邀请 — 回应),整理 “发出邀请、接受邀请、拒绝邀请” 的表达方式,教师引导学生系统化建构语言知识,完成知识内化。
角色扮演(Role Play):学生两人一组,结合教师提供的体育赛事信息(如校园足球赛、羽毛球友谊赛),运用整理的句型和结构进行对话练习,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邀请句型的多样性和回应理由的逻辑性。
语调专项训练:展示 Dave 与 Jack 在健身房的对话音频,让学生判断反意疑问句的语调,教师讲解 “升调表疑惑、降调表确认”“选择疑问句前升后降” 等规则,学生通过模仿练习巩固,突破语调运用难点。
设计意图:通过 “梳理结构 — 情境应用 — 语调专项” 的环节,实现 “听力输入” 到 “口语输出” 的转化,让学生在真实交际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同时针对性突破语调难点,提升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自然度。
(五)总结与评价环节(Summary & Assessment,5 分钟)
知识总结:教师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核心内容,包括 “运动类型(传统→新兴→公益)、运动益处(keep fit、reduce pressure)、邀请结构与句型”,可视化知识框架,强化记忆。
自我评估:学生填写《能力评价表》,从 “听力主旨获取、邀请句型运用、数字计算、语调区分”4 个维度进行 1-5 分自评,教师随机抽取 2-3 名学生分享自评结果及待改进项,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明确课后巩固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通过自评,让学生主动反思学习效果,实现 “以评促学”。
(六)作业布置环节(Homework,3 分钟)
设计分层作业,学生自主选择:
基础型作业:编写邀请参加 “Blue-Paint” 跑的对话,需包含 5W 中的 3 个要素(When/What/Why),至少使用 2 种邀请句型,并标注句型类型。
提升型作业:设计 “校园篮球联赛” 海报,用英文标注时间、地点,添加 1 句邀请语(如 Would you like to cheer for our team )。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兼顾 “语言巩固” 与 “创意表达”,既满足基础薄弱学生的知识夯实需求,又为基础较好学生提供能力提升空间,延续 “体育 + 交际” 的主题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创新。
七、板书设计
B3 Unit3 Sports and Fitnes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设计意图:板书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将运动知识、语言句型、听力策略系统化呈现,既方便学生课堂上快速回顾,也为课后复习提供明确框架。
八、教学反思
(一)优点
教学逻辑闭环:本节课严格遵循 “学习理解 — 应用实践 — 迁移创新” 的逻辑,设计 “导入 — 听前 — 听中 — 听后 — 总结 — 作业” 的完整环节,实现 “输入 — 内化 — 输出” 的闭环,符合听说技能的训练规律。
跨学科与育人融合:将数学计算(慈善跑筹款)融入听力训练,体现 “英语 + 数学” 的跨学科应用;通过电子竞技和慈善跑的话题,渗透体育多元化、社会责任等育人目标,实现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策略与技能并重:聚焦 “抓重复词定主旨”“实词标记法” 等听力策略,以及反意疑问句语调等语音技巧,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二)不足
个体差异关注不足:部分活动(如听力数字运算、口语角色扮演)的难度设置较为统一,可能导致基础薄弱学生跟不上进度,或基础较好学生 “吃不饱”,未能充分满足个性化需求。
语调训练深度不足:反意疑问句的语调训练仅通过 “听辨 — 模仿” 完成,缺乏情境化的拓展练习(如不同情绪下的语调变化),可能导致学生在真实交际中仍难以灵活运用。
(三)改进方向
优化分层任务:在课堂活动中增加 “难度梯度”,如听力数字运算可提供 “分步提示”(基础组)和 “自主计算”(提升组)两种任务;口语角色扮演可提供 “句型提示卡”(基础组)和 “自由创作”(提升组),兼顾不同水平学生。
深化语调训练:增加 “语调情境拓展” 活动,如让学生模拟 “疑惑、确认、惊喜” 等不同情绪下的反意疑问句表达,通过情境化练习提升语调运用的灵活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