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章末综合检测(一)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对甲、乙、丙、丁四幅图描述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研究甲图中排球运动员扣球动作时,排球可以看成质点B.研究乙图中乒乓球运动员的发球技术时,乒乓球不能看成质点C.研究丙图中羽毛球运动员回击羽毛球动作时,羽毛球大小可以忽略D.研究丁图中体操运动员的平衡木动作时,运动员身体各部分的速度可视为相同2.校运会400 m 比赛中,终点在同一直线上,但起点不在同一直线上(如图所示)。关于这样的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样做目的是使参加比赛的同学位移大小相同B.这样做目的是使参加比赛的同学运动路程相同C.这样做目的是使参加比赛的同学所用时间相同D.这样做其实是不公平的,明显对外侧跑道的同学有利3.大疆T16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最快速度达到150亩/小时,可持续工作8小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调整无人机在空中的姿态时可以将无人机看成质点B.确定无人机的位置时需要建立三维坐标系C.观察无人机飞行速度时可以选取无人机上的摄像机为参考系D.“8小时”指的是时刻4.在某次公路自行车比赛中,假设其中一段比赛路线如图所示,先利用地图计算出出发地A和目的地B的直线距离为3 km,实际路线为5 km,某赛车手从A运动到B用时10 min,当他经过某路标C时,车上速度计(码表)指示的示数为50 km/h,那么可以确定的是( )A.整个过程中赛车的平均速度大小为30 km/hB.整个过程中赛车的平均速率为18 km/hC.赛车经过路标C时的速率为50 km/hD.赛车经过路标C时速度方向为由A指向B5.2023年10月3日,杭州亚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赛决赛在杭州“大莲花”体育场打响。中国选手发挥强大的后程加速能力,在最后30米逆转日本选手率先撞线,助中国队夺冠。假设两位选手从接棒到终点都跑了100米,在这100米的跑动过程中( )A.中国选手的瞬时速度一定大于对手B.中国选手在前面70米平均速度小于对手C.中国选手全程的平均速度一定大于对手D.中国选手到达终点冲线时的加速度肯定大于对手6.关于加速度a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a=可知,加速度a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Δv的方向可能相反B.加速度a的方向与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C.如果物体的加速度a的方向与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则物体做加速运动D.只要加速度a>0,物体就做加速运动7.沿同一条直线运动的a、b两个质点,在0~t0时间内的x-t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质点a做周期性往返运动B.在0~t'时间内,a、b的位移相同C.在0~t'时间内,a的位移大于b的位移D.在0~t0时间内,a通过的路程是b通过路程的3倍,但位移相同8.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若y轴表示( )A.位移x/m,则物体6 s内位移为18 mB.位移x/m,则物体前3 s和后3 s速度相同C.速度v/(m·s-1),则物体在前3 s内和后3 s内位移相同 D.速度v/(m·s-1),则物体在0~6 s内加速度相同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9.某质点以20 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运动,其加速度保持不变,经2 s到达最高点,上升高度为20 m,又经过2 s回到出发点时,速度大小仍为20 m/s,关于这一运动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2,方向竖直向下B.质点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零C.质点在最高点时加速度为零D.质点在落回出发点时的速度与开始离开出发点时的速度相同10.物体沿一条东西方向的水平线做直线运动,取向东为运动的正方向,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1 s末,速度为9 m/sB.0~2 s内,加速度为6 m/s2C.6~7 s内,做速度方向向西的加速运动D.10~12 s内,做速度方向向西的加速运动11.科大著名服务机器人“可佳”的造型图如图所示,现要执行一项任务,给它设定了如下动作程序:机器人在平面坐标系内,由点(0,0)出发,沿直线运动到点(3 m,1 m),然后又由点(3 m,1 m)沿直线运动到点(1 m,4 m),然后又由点(1 m,4 m)沿直线运动到点(5 m,5 m),然后又由点(5 m,5 m)沿直线运动到点(2 m,2 m),这个过程中机器人所用时间是2 s。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机器人的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B.机器人不会两次通过同一点C.整个过程中机器人的位移大小为2 mD.整个过程中机器人的平均速率为1 m/s12.A、B两个物体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反B.0~4 s内,A的速度一直小于B的速度C.t=4 s时,A、B两物体的速度相同D.t=4 s时,A、B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三、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60分)13.(6分)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的速度”的实验中:(1)学校实验室提供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打点计时器。某实验小组决定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应是图 (填“甲”或“乙”)中的计时器。(2)另一实验小组使用的是电磁打点计时器,则在如图丙、丁所示的电源接线中,正确的是图 (填“丙”或“丁”)。(3)小宇同学选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研究,他在纸带上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按打点先后确定出A~E共五个计数点,如图戊所示。据此可知小车的运动可视为 (填“匀速”“加速”或“减速”)运动,打下计数点“C”时小车的速度为 m/s。(保留2位有效数字)14.(8分)某同学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的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交流电频率是50 Hz),在纸带上确定出A、B、C、D、E、F、G共7个计数点。其相邻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每两个相邻的测量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计算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1)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下列选项中:A.时间间隔 B.位移C.平均速度 D.瞬时速度我们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 ,测量得到的物理量是 ,通过计算能得到的物理量是 。(填写字母代号)(2)每两个计数点间还有 个点没有标出。(3)试根据纸带上各个计数点间的距离,每隔0.1 s测一次速度,计算出打下B、C、D、E、F五个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并将各个速度值填入下表。瞬时速度 vB vC vD vE vF数值/(m·s-1)(4)从A点开始计时,将B、C、D、E、F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标在直角坐标系中,并画出小车的瞬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15.(8分)某同学在教室过道上来回运动的位置—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原点在过道的一端。(1)请描述该同学的运动情况,注意与图像对应。(2)写出该同学从开始至刚运动到距原点12 m处时所用时间。(3)他在30~50 s之间的平均速度为多大?16.(10分)如图所示,子弹和足球的初速度均为v1=10 m/s,方向水平向右。设它们与木板作用的时间都是0.1 s,(1)子弹击穿木板后速度大小变为7 m/s,方向不变,求子弹击穿木板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及方向;(2)足球与木板作用后反向弹回的速度大小为7 m/s,求足球与木板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及方向。17.(14分)一遥控玩具小车在xOy平面内运动,它从坐标原点O出发,先以v1=4 m/s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运动t1=10 s,接着以v2=3 m/s的速度沿y轴正方向运动t2=20 s,最后以v3=2 m/s 沿x轴正方向运动t3=20 s。求:(1)遥控玩具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位移大小和路程;(2)遥控玩具小车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的大小。18.(14分)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6 s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5 s司机第二次鸣笛,4 s后听到回声。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一下客车的速度,看客车是否超速行驶。已知此高速公路客车的最高限速为100 km/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章末综合检测(一)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1.B 研究题图甲中排球运动员扣球动作时,排球不可以看成质点,选项A错误;研究题图乙中乒乓球运动员的发球技术时,乒乓球不能看成质点,选项B正确;研究题图丙中羽毛球运动员回击羽毛球动作时,羽毛球大小不可以忽略,选项C错误;研究题图丁中体操运动员的平衡木动作时,运动员身体各部分的速度并不是一样的,选项D错误。2.B 校运会400 m比赛,其跑道是弯的,终点在同一直线上,为了保证参赛同学的路程均为400 m,起点则不在同一直线上,故选B。3.B 调整无人机在空中的姿态时,无人机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不计,不能将无人机看成质点,A错误;无人机在高空飞行,确定其空间位置时需要建立三维坐标系,B正确;观察无人机飞行速度时可以选取地面为参考系,摄像机与无人机相对静止,不能选取无人机上的摄像机为参考系,C错误;“8小时”指的是时间间隔,D错误。4.C 平均速度大小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为v== m/s=18 km/h,A错误;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即== m/s=30 km/h,B错误;车上速度计指示的示数为50 km/h,表示赛车经过路标C时的瞬时速度的大小(即速率)为50 km/h,C正确;赛车经过路标C时速度方向为实际路线在C点的切线方向,D错误。5.C 在最后30米逆转日本选手率先撞线,则相同位移用时短,所以中国选手全程的平均速度一定大于对手,瞬时速度无法确定,因为不确定之前的运动情况,所以前面70米平均速度无法比较,根据题中信息,无法判断到达终点冲线时的加速度大小。故选C。6.C 时间Δt是标量,由a=可知,加速度a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Δv的方向一定相同,A错误;加速度a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B错误;如果物体的加速度a的方向与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则物体做加速运动,C正确;若加速度a>0,v0<0,即加速度a的方向与初速度v0的方向相反,则物体做减速运动,D错误。7.C x-t图像中,图像上某点的切线斜率表示速度,a图线的斜率周期性变化,说明质点a做周期性的往返运动,故A正确;由题图知,0~t'时间内,a和b质点的初位置都在坐标原点,末位置都在x=-5 m处,所以位移大小均为5 m,且都沿负方向,故B正确,C错误;0~t0时间内,a质点的路程是5×6 m=30 m,b质点的路程为5×2 m=10 m,所以a质点的路程是b质点路程的3倍,位移都是0,故D正确。8.C 若y轴表示位移x/m,则物体6 s内位移为0,A错误;若y轴表示位移x/m,则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物体前3 s和后3 s速度不同,B错误;若y轴表示速度v/(m·s-1),v-t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则物体在前3 s内和后3 s内位移相同,C正确;若y轴表示速度v/(m·s-1),则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物体前3 s和后3 s加速度不同,D错误。9.AB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知,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a= m/s2=-10 m/s2,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即竖直向下,A正确;由位移的定义知,这段时间内的总位移为零,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知,平均速度为零,B正确;质点做匀变速运动,每时每刻的加速度都相同,在最高点速度为零,但加速度大小仍为10 m/s2,方向竖直向下,C错误;在离开和落回出发点两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D错误。10.AC 由题图可知,在1 s末,物体速度为9 m/s,A正确;根据加速度的定义,0~2 s内物体的加速度a===3 m/s2,B错误;6~7 s内,速度为负且增大,物体做速度方向向西的加速运动,C正确;10~12 s内,速度为负且减小,物体做速度方向向西的减速运动,D错误。11.ABD 根据描点法先作出题中给定的几个坐标位置,然后用直线连接相邻两个位置,即得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不是一条直线,机器人会两次通过同一点,选项A、B错误;起点在坐标原点,终点在点(2 m,2 m),位移大小是这两点连线的长,故位移大小为2 m,选项C正确;整个过程中机器人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 m/s,平均速率大于1 m/s,选项D错误。12.BC 由题图可知,两物体的速度均沿正方向,运动方向相同,故A错误;0~4 s内,A的速度一直小于B的速度,选项B正确;t=4 s时,两图线相交,表示A、B两物体的速度相同,故C正确,D错误。13.(1)乙 (2)丁 (3)加速 0.29解析:(1)由图可知,电火花计时器是图乙。(2)用打点计时器时使用的是交流,故图丁接法正确。(3)由图可知,两点间距离逐渐增加,可知小车的运动可视为加速运动。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5×0.02 s=0.1 s,B点读数为xB=4.60 cm,D点的读数为xD=10.30 cm,由平均速度得vC=≈0.29 m/s。14.(1)A B CD (2)4 (3)0.400 0.479 0.560 0.640 0.721 (4)见解析图解析:(1)打点纸带上任意相邻的点间的时间间隔与交流电的周期相同,所以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时间间隔;利用刻度尺可测量打点间的距离,即测量得到的物理量是位移,计算出的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2)由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打点周期为0.02 s,所以两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3)由平均速度可作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知vB===0.400 m/s,vC===0.479 m/s,vD==≈0.560 m/s,vE==≈0.640 m/s,vF===0.721 m/s。(4)利用得到的各点瞬时速度进行描点连线,不在直线上的点要分居直线两侧,如图所示。15.见解析解析:(1)该同学在0~7 s内沿正方向做匀速运动,7~20 s内静止,20~25 s内沿正方向做匀速运动,25~30 s内静止,30~35 s内沿负方向做匀速运动,35~40 s内静止,40~42 s内沿正方向匀速运动,42~45 s内静止,45~50 s内沿负方向做匀速运动。(2)该同学从开始至刚运动到距原点12 m处用时25 s。(3)该同学在30~50 s之间的位移Δx=0-12 m=-12 m,该过程的平均速度===-0.6 m/s,负号表示平均速度方向与正方向相反。16.(1)30 m/s2,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2)170 m/s2,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解析:(1)设子弹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知子弹的初速度为v1=10 m/s,末速度为v2=7 m/s根据加速度的定义知,此过程中子弹的加速度a1== m/s2=-30 m/s2,负号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2)设足球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知足球的初速度为v1=10 m/s,末速度为v2'=-7 m/s根据加速度的定义知,此过程中足球的加速度a2== m/s2=-170 m/s2负号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17.(1)100 m 140 m (2)2 m/s解析:(1)在各时间段内的位移大小分别为:x1=4×10 m=40 m,x2=3×20 m=60 m,x3=2×20 m=40 m,位移是矢量,是指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整个运动过程中的位移大小x= m=100 m,路程s=x1+x2+x3=140 m。(2)整个过程运动的总时间t=t1+t2+t3=10 s+20 s+20 s=50 s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v== m/s=2 m/s。18.122.4 km/h,超速行驶解析:设客车行驶速度为v1,声速为v2,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为L,由题意知2L-v1×6=v2×6,当客车第二次鸣笛时,客车距悬崖为L',则2L'-v1×4=v2×4,又因为L'=L-v1×11,则2(L-v1×11)-v1×4=v2×4,解得v1=34 m/s=122.4 km/h>100 km/h,故客车超速行驶。6 / 6(共49张PPT)章末综合检测(一)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 对甲、乙、丙、丁四幅图描述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研究甲图中排球运动员扣球动作时,排球可以看成质点B. 研究乙图中乒乓球运动员的发球技术时,乒乓球不能看成质点C. 研究丙图中羽毛球运动员回击羽毛球动作时,羽毛球大小可以忽略D. 研究丁图中体操运动员的平衡木动作时,运动员身体各部分的速度可视为相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研究题图甲中排球运动员扣球动作时,排球不可以看成质点,选项A错误;研究题图乙中乒乓球运动员的发球技术时,乒乓球不能看成质点,选项B正确;研究题图丙中羽毛球运动员回击羽毛球动作时,羽毛球大小不可以忽略,选项C错误;研究题图丁中体操运动员的平衡木动作时,运动员身体各部分的速度并不是一样的,选项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 校运会400 m 比赛中,终点在同一直线上,但起点不在同一直线上(如图所示)。关于这样的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样做目的是使参加比赛的同学位移大小相同B. 这样做目的是使参加比赛的同学运动路程相同C. 这样做目的是使参加比赛的同学所用时间相同D. 这样做其实是不公平的,明显对外侧跑道的同学有利解析: 校运会400 m比赛,其跑道是弯的,终点在同一直线上,为了保证参赛同学的路程均为400 m,起点则不在同一直线上,故选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3. 大疆T16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最快速度达到150亩/小时,可持续工作8小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调整无人机在空中的姿态时可以将无人机看成质点B. 确定无人机的位置时需要建立三维坐标系C. 观察无人机飞行速度时可以选取无人机上的摄像机为参考系D. “8小时”指的是时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调整无人机在空中的姿态时,无人机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不计,不能将无人机看成质点,A错误;无人机在高空飞行,确定其空间位置时需要建立三维坐标系,B正确;观察无人机飞行速度时可以选取地面为参考系,摄像机与无人机相对静止,不能选取无人机上的摄像机为参考系,C错误;“8小时”指的是时间间隔,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4. 在某次公路自行车比赛中,假设其中一段比赛路线如图所示,先利用地图计算出出发地A和目的地B的直线距离为3 km,实际路线为5km,某赛车手从A运动到B用时10 min,当他经过某路标C时,车上速度计(码表)指示的示数为50 km/h,那么可以确定的是( )A. 整个过程中赛车的平均速度大小为30 km/hB. 整个过程中赛车的平均速率为18 km/hC. 赛车经过路标C时的速率为50 km/hD. 赛车经过路标C时速度方向为由A指向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平均速度大小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为v==m/s=18 km/h,A错误;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即==m/s=30 km/h,B错误;车上速度计指示的示数为50 km/h,表示赛车经过路标C时的瞬时速度的大小(即速率)为50 km/h,C正确;赛车经过路标C时速度方向为实际路线在C点的切线方向,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5. 2023年10月3日,杭州亚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赛决赛在杭州“大莲花”体育场打响。中国选手发挥强大的后程加速能力,在最后30米逆转日本选手率先撞线,助中国队夺冠。假设两位选手从接棒到终点都跑了100米,在这100米的跑动过程中( )A. 中国选手的瞬时速度一定大于对手B. 中国选手在前面70米平均速度小于对手C. 中国选手全程的平均速度一定大于对手D. 中国选手到达终点冲线时的加速度肯定大于对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在最后30米逆转日本选手率先撞线,则相同位移用时短,所以中国选手全程的平均速度一定大于对手,瞬时速度无法确定,因为不确定之前的运动情况,所以前面70米平均速度无法比较,根据题中信息,无法判断到达终点冲线时的加速度大小。故选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6. 关于加速度a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加速度a的方向与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C. 如果物体的加速度a的方向与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则物体做加速运动D. 只要加速度a>0,物体就做加速运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时间Δt是标量,由a=可知,加速度a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Δv的方向一定相同,A错误;加速度a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B错误;如果物体的加速度a的方向与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则物体做加速运动,C正确;若加速度a>0,v0<0,即加速度a的方向与初速度v0的方向相反,则物体做减速运动,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7. 沿同一条直线运动的a、b两个质点,在0~t0时间内的x-t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质点a做周期性往返运动B. 在0~t'时间内,a、b的位移相同C. 在0~t'时间内,a的位移大于b的位移D. 在0~t0时间内,a通过的路程是b通过路程的3倍,但位移相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x-t图像中,图像上某点的切线斜率表示速度,a图线的斜率周期性变化,说明质点a做周期性的往返运动,故A正确;由题图知,0~t'时间内,a和b质点的初位置都在坐标原点,末位置都在x=-5 m处,所以位移大小均为5 m,且都沿负方向,故B正确,C错误;0~t0时间内,a质点的路程是5×6 m=30 m,b质点的路程为5×2 m=10 m,所以a质点的路程是b质点路程的3倍,位移都是0,故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8. 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若y轴表示( )A. 位移x/m,则物体6 s内位移为18 mB. 位移x/m,则物体前3 s和后3 s速度相同C. 速度v/(m·s-1),则物体在前3 s内和后3 s内位移相同D. 速度v/(m·s-1),则物体在0~6 s内加速度相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若y轴表示位移x/m,则物体6 s内位移为0,A错误;若y轴表示位移x/m,则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物体前3 s和后3 s速度不同,B错误;若y轴表示速度v/(m·s-1),v-t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则物体在前3 s内和后3 s内位移相同,C正确;若y轴表示速度v/(m·s-1),则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物体前3 s和后3 s加速度不同,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9. 某质点以20 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运动,其加速度保持不变,经2 s到达最高点,上升高度为20 m,又经过2 s回到出发点时,速度大小仍为20 m/s,关于这一运动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点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2,方向竖直向下B. 质点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零C. 质点在最高点时加速度为零D. 质点在落回出发点时的速度与开始离开出发点时的速度相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知,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a=m/s2=-10 m/s2,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即竖直向下,A正确;由位移的定义知,这段时间内的总位移为零,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知,平均速度为零,B正确;质点做匀变速运动,每时每刻的加速度都相同,在最高点速度为零,但加速度大小仍为10 m/s2,方向竖直向下,C错误;在离开和落回出发点两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0. 物体沿一条东西方向的水平线做直线运动,取向东为运动的正方向,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1 s末,速度为9 m/sB. 0~2 s内,加速度为6 m/s2C. 6~7 s内,做速度方向向西的加速运动D. 10~12 s内,做速度方向向西的加速运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由题图可知,在1 s末,物体速度为9 m/s,A正确;根据加速度的定义,0~2 s内物体的加速度a===3m/s2,B错误;6~7 s内,速度为负且增大,物体做速度方向向西的加速运动,C正确;10~12 s内,速度为负且减小,物体做速度方向向西的减速运动,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1. 科大著名服务机器人“可佳”的造型图如图所示,现要执行一项任务,给它设定了如下动作程序:机器人在平面坐标系内,由点(0,0)出发,沿直线运动到点(3 m,1 m),然后又由点(3m,1 m)沿直线运动到点(1 m,4 m),然后又由点(1 m,4m)沿直线运动到点(5 m,5 m),然后又由点(5 m,5 m)沿直线运动到点(2 m,2 m),这个过程中机器人所用时间是2s。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机器人的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B. 机器人不会两次通过同一点D. 整个过程中机器人的平均速率为1 m/s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根据描点法先作出题中给定的几个坐标位置,然后用直线连接相邻两个位置,即得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不是一条直线,机器人会两次通过同一点,选项A、B错误;起点在坐标原点,终点在点(2 m,2 m),位移大小是这两点连线的长,故位移大小为2 m,选项C正确;整个过程中机器人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 m/s,平均速率大于1 m/s,选项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2. A、B两个物体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B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反B. 0~4 s内,A的速度一直小于B的速度C. t=4 s时,A、B两物体的速度相同D. t=4 s时,A、B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由题图可知,两物体的速度均沿正方向,运动方向相同,故A错误;0~4 s内,A的速度一直小于B的速度,选项B正确;t=4 s时,两图线相交,表示A、B两物体的速度相同,故C正确,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三、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60分)13. (6分)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的速度”的实验中:(1)学校实验室提供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打点计时器。某实验小组决定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应是图 (填“甲”或“乙”)中的计时器。乙 解析:由图可知,电火花计时器是图乙。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另一实验小组使用的是电磁打点计时器,则在如图丙、丁所示的电源接线中,正确的是图 (填“丙”或“丁”)。解析:用打点计时器时使用的是交流,故图丁接法正确。丁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3)小宇同学选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研究,他在纸带上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按打点先后确定出A~E共五个计数点,如图戊所示。据此可知小车的运动可视为 (填“匀速”“加速”或“减速”)运动,打下计数点“C”时小车的速度为 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加速 0.29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由图可知,两点间距离逐渐增加,可知小车的运动可视为加速运动。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5×0.02 s=0.1 s,B点读数为xB=4.60 cm,D点的读数为xD=10.30 cm,由平均速度得vC=≈0.29 m/s。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4. (8分)某同学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的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交流电频率是50 Hz),在纸带上确定出A、B、C、D、E、F、G共7个计数点。其相邻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每两个相邻的测量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下列选项中:A. 时间间隔 B. 位移C. 平均速度 D. 瞬时速度我们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 ,测量得到的物理量是 ,通过计算能得到的物理量是 。(填写字母代号)A B CD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打点纸带上任意相邻的点间的时间间隔与交流电的周期相同,所以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时间间隔;利用刻度尺可测量打点间的距离,即测量得到的物理量是位移,计算出的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每两个计数点间还有 个点没有标出。解析:由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打点周期为0.02 s,所以两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4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3)试根据纸带上各个计数点间的距离,每隔0.1 s测一次速度,计算出打下B、C、D、E、F五个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并将各个速度值填入下表。瞬时速度 vB vC vD vE vF数值/(m·s-1) 0.400 0.479 0.560 0.640 0.7210.4000.4790.5600.6400.72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由平均速度可作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知vB===0.400 m/s,vC===0.479 m/s,vD==≈0.560 m/s,vE==≈0.640 m/s,vF===0.721 m/s。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4)从A点开始计时,将B、C、D、E、F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标在直角坐标系中,并画出小车的瞬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利用得到的各点瞬时速度进行描点连线,不在直线上的点要分居直线两侧,如图所示。答案:见解析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5. (8分)某同学在教室过道上来回运动的位置—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原点在过道的一端。(1)请描述该同学的运动情况,注意与图像对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该同学在0~7 s内沿正方向做匀速运动,7~20 s内静止,20~25 s内沿正方向做匀速运动,25~30 s内静止,30~35 s内沿负方向做匀速运动,35~40 s内静止,40~42 s内沿正方向匀速运动,42~45 s内静止,45~50 s内沿负方向做匀速运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写出该同学从开始至刚运动到距原点12 m处时所用时间。解析:该同学从开始至刚运动到距原点12 m处用时25 s。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该同学在30~50s之间的位移Δx=0-12 m=-12 m,该过程的平均速度===-0.6 m/s,负号表示平均速度方向与正方向相反。(3)他在30~50 s之间的平均速度为多大?答案:见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6. (10分)如图所示,子弹和足球的初速度均为v1=10 m/s,方向水平向右。设它们与木板作用的时间都是0.1 s,(1)子弹击穿木板后速度大小变为7 m/s,方向不变,求子弹击穿木板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及方向;答案:30 m/s2,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设子弹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知子弹的初速度为v1=10 m/s,末速度为v2=7 m/s根据加速度的定义知,此过程中子弹的加速度a1==m/s2=-30 m/s2,负号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足球与木板作用后反向弹回的速度大小为7 m/s,求足球与木板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及方向。答案:170 m/s2,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解析:设足球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知足球的初速度为v1=10 m/s,末速度为v2'=-7 m/s根据加速度的定义知,此过程中足球的加速度a2==m/s2=-170 m/s2负号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7. (14分)一遥控玩具小车在xOy平面内运动,它从坐标原点O出发,先以v1=4 m/s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运动t1=10 s,接着以v2=3m/s的速度沿y轴正方向运动t2=20 s,最后以v3=2 m/s 沿x轴正方向运动t3=20 s。求:(1)遥控玩具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答案:100 m 140 m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在各时间段内的位移大小分别为:x1=4×10 m=40 m,x2=3×20 m=60 m,x3=2×20 m=40 m,位移是矢量,是指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整个运动过程中的位移大小x= m=100 m,路程s=x1+x2+x3=140 m。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遥控玩具小车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的大小。答案:2 m/s解析:整个过程运动的总时间t=t1+t2+t3=10 s+20 s+20 s=50 s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v== m/s=2 m/s。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8. (14分)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6 s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5 s司机第二次鸣笛,4 s后听到回声。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一下客车的速度,看客车是否超速行驶。已知此高速公路客车的最高限速为100km/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答案:122.4 km/h,超速行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设客车行驶速度为v1,声速为v2,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为L,由题意知2L-v1×6=v2×6,当客车第二次鸣笛时,客车距悬崖为L',则2L'-v1×4=v2×4,又因为L'=L-v1×11,则2(L-v1×11)-v1×4=v2×4,解得v1=34 m/s=122.4 km/h>100 km/h,故客车超速行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章末综合检测(一)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docx 章末综合检测(一)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