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月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D 2.B 3.A 4.A 5.D 6.C 7.D 8.B 9.C 10.D 11.B 12.A13.B 14.C 15.D二、非选择题:共55分(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16.(1)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土地可以买卖(土地私有制为核心);租佃经营(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租种地主土地);地租形式多样,以实物地租为主;地租剥削较重。(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2)国家政权的统一与分裂;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战关系;自然灾害的周期性发生;土地兼并和农民战争;小农经济自身的特点。(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17.(1)时代性和民族性凸显;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人民性;由初期的“致用”向后期的“求真”转化。(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2)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蓬勃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中国史学的主导和主流;突破了传统史学研究模式,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的科学化进程;积极配合并推动了中国抗战胜利的进程;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学研究发展打下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18. 农村气象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在改革春风中呈现蓬勃生机。(2分)山东四地区落实生产责任制,反映了农村改变经营方式,出现生产关系调整的新气象。(2分)农业总收入的增长,人均分配的增加,农民的喜气洋洋,反映出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新气象。(2分)亩产百斤、150斤以上的县和公社涌现,科学技术提高被农民认可,反映出农业生产向精细化、科技化发展,是农村生产力大发展的新气象。(2分。或棉花种植扩大,大豆、花生、芝麻及多种经营发展,反映出农业种植结构趋向多元等。)总之,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活力进发的生动写照。(2分)19.(1)启蒙运动的推动;殖民扩张的需要;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民族国家认同的强化;全球联系的不断加强。(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2)成为西方殖民扩张、奴役被殖民者的借口,将殖民行为合法化;片面和线性认识人类历史,对历史的认识单一化、简单化;阻碍了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不利于人类社会共同进步;以欧洲为中心,忽略了其他民族的文明历史,不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20.(1)推动武汉工业发展;提升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促进城市商业繁荣和人口增长;助力武汉近代化;产业结构单一,对外部依赖大,发展受制约。(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其中积极方面需答出两点,4分,消极方面需答出一点,2分)(2)地理交通优势;政策支持;工业基础较好;产业结构调整。(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3分)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注意事项: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回答选择题前,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有且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贵州高原上迄今尚未发现可命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遗存更多属于山地洞穴类型,使用陶器甚少,延续或保留了旧石器晚期文化的石制品,保持着采集、渔猎的广泛性及旧石器时代生活的惯性。这表明贵州石器时代A.与周边地区联系较少 B.具有丰富的生存资料C.出现稳固的定居生活 D.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2.三国曹氏政权依据战国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以汉朝为“火德”,认为取代汉朝的政权应为“土德”,而战国的魏国被归为“土德”,曹氏政权沿用“魏”国号可自然衔接“土德”身份,进而可以宣称“天命在魏”,故定国号为魏。曹氏政权此举旨在A.强化儒学正统地位 B.建构政权的合法性C.削弱传统势力影响 D.缓和内部统治矛盾3.屯田制是一种由政府提供土地,组织农民或士兵耕种,以解决军队给养或收取税粮的制度。三国时期的东吴推行了大规模的屯田,将屯田与水利开发并举,屯田制度与东吴政权相始终。据此可知。东吴的屯田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B.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缓和了东吴内部的矛盾4.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这种不同是由于A.国家分裂政权对立 B.国家统治重文抑武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江南地区不断开发5.明初规定:“茶主将茶卖与无引由客兴贩者,初犯笞三十,仍追原价没官;再犯笞五十,三犯杖八十,倍追原价没官”“以私茶出境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极刑。”这一规定A.杜绝了民间的私茶贩卖 B.打击了欧洲殖民者的对明侵略C.强化了传统的重农政策 D.体现了政府严格管控茶叶贸易6.总理衙门设立之初,仅设英、法、俄三股,后相继增设海防股、电报处和银库等机构、并管辖总税务司、同文馆等附属组织,几乎所有的涉“洋”事务都由衙门总揽。另外,总理衙门的官员配置上,由恭亲王奕主持,还有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协同。据此可知,总理衙门的发展A.标志着清政府主动融入国际社会 B.表明清政府已放弃传统宗藩关系C.体现出洋务成为清朝关注的重点 D.反映了清政府外交自主权的丧失7.戊戌维新运动中,蔡元培虽同情维新派,但并未积极参与。他后来总结道:“康党所以失败,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蔡元培认为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是A.力量弱小,缺乏实权 B.操之过急,全盘改革C.识人不明,用人失当 D.缺乏人才,策略失误8.下图为1912年4月8日《申报》登载的上海罗威药房广告,广告词中写道其商品“大可挽回利益,抵制外来各货”,如果“能畅销一份国货,即能抵制一份外货,想同胞必能鉴此苦心也”。这可以印证A.时人赋予广告以商战工具的使命 B.商人对民族主义话语的运用C.体长国货运动助推民族实业发展 D.上海引领国货市场消费潮流9.1927年中共五大召开时,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的50.8%,农民党员占17.8%。1928年中共六大召开时,农民党员占76%,而工人党员占10%。到1934年,全国党员人数迅速增加,农民党员所占比例也进一步扩大。这说明A.工人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地位下降 B.国民革命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C.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出现了变化10.有学者指出,通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亚国家不仅能够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逐步实现减贫目标,而且能一定程度地遏制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滋生。这反映出我国A.新时代外交政策的方向调整 B.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深化C.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国家 D.为全球治理做出了积极贡献11.古代西亚和北非孕育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古典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体现出A.地理决定文明程度 B.世界文明在交流中发展C.世界文明的多样化 D.农耕文明影响广泛深远12.12世纪,手工业者团体“存福特”在西欧城市当局的许可下得以成立。该组织规定凡属于同一行业的手工业者必须加入本行业的组织,否则便不许在同一城市内开业。加入“存福特”者不能私自决定产品价格或增加生产数量,也不能招收规定数额以外的徒弟。这说明该组织A.具有一定的基层治理功能 B.是争取城市自治的主导力量C.代替了城市当局管理职能 D.有效保护了成员的经济利益13.宪法从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获得独立后的美国没有在宪法中规定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制宪代表解释说这种权利在各州法中已有规定。这一现象表明1787年宪法A.具有地方分权特点 B.轻率对待公民权利C.追求权力相互制衡 D.法律权威受到质疑14.1761—1835年被称为英国的“运河时代”。当大干线运河开通时,曼彻斯特和利奇菲尔德之间的货物运输价格从每吨4英镑降至1英镑;1792年,从贝辛斯托克运往伦敦的货物,公路运费高达2英镑,而通过贝辛斯托克运河的运费仅为11先令7%便士。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运河的开凿降低物流成本 B.运河修建推动英国经济发展C.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D.英国产业体系亟需转型升级15.据联合国难民署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4月底,全球被迫流离失所的人数已达1.22亿,其中苏丹、缅甸和乌克兰等地的激烈冲突仍然是大规模流离失所的主要原因。这反映出A.人类生存环境渐趋恶化 B.冷战导致难民问题形成C.经济全球化的弊端凸显 D.地区冲突影响国际治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地主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对于自耕农和佃农来说,这种制度产生“莫不思殖恒产”的诱惑,驱使他们勤劳耕作,以求务农致富而成为地主。……据《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时“客皆注家籍”,“其佃谷,皆与大家量分”……宋人洪迈说:“予观今吾乡之俗,募人耕田十取其五,而用主牛者,取其六,谓之牛米。”——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上卷)传统经济的演进》材料二 中国封建经济的特点是周期波动。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波动可以分为五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秦汉到三国时期。这一时期,共有秦末、西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三次大的破坏。不过西汉和东汉都是比较强大的王朝,社会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稳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第二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时期,经济恢复仍比较缓慢。直到西晋初年,经济才出现“家给人足”、“牛羊被野”的繁荣景象。从晋怀帝永嘉元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全国统一,中国陷入长期的混乱之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第三阶段:隋唐五代时期。唐代社会经济得到高度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最繁荣的时期。盛唐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第四阶段:宋代到元末时期。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获得高度发展的另一个时期,中原地区长期处于交战之中。元统一中国以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是很有限的。第五阶段: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维持和平统一时间较长的时期,社会经济有一个长期的恢复和发展,所以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三个黄金时期。——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上卷)传统经济的演进》(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地主制经济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封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6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1938年,翦伯赞在《历史哲学教程》中指出:“我们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宣扬我们的祖先,而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方向都放在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种种侵略史观的批判、对中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英雄的讽歌,以及对那些卑躬屈膝、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的谴责。”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和社会形态说,同时紧密结合中国自身历史特点,把中国历史演变当作有规律的过程来把握,以翔实的史料系统阐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并深刻地揭示了其中内在的规律性。郭沫若在谈到这一时期自己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时公开宣称:“我的好恶的标准是什么呢?一句话,归宗:人民本位!”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队伍和社会影响迅速扩大,以至有人惊呼:“今日研究社会科学者,已多趋于唯物派一途”。当然,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中也出现了一种以古喻今、以古人古事说今人今事、把历史和现实简单类比、一概否定统治阶级的活动等实用主义的倾向。到抗战后期,史学研究者开始自觉加以纠正,使自己的史学研究更加实事求是。——摘编自陈前《论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迅速发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意义。(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翻身农民喜洋洋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山东省聊城、德州、菏泽、惠民四个地区,认真落实政策,因地制宜调整农业布局,加强生产责任制,1980年获得棉花空前丰收。这四个地区共植棉850万亩,总产皮棉818万担,比1979年增加589万担,比历史最高产量还多479万担。目前已收购皮棉764万担,比1979年同期多564万担。在43个县、市中,亩产百斤皮棉县19个,150斤以上的公社134个,还有一批亩产200斤以上的大队。粮食生产由于夏粮受灾和棉田扩大,总产量比1979年有所减少。但大豆、花生、芝麻和多种经营都有发展。四个地区全年农业总收入可达36.69亿元,比上年增长57.3%,比全省平均增长幅度高39.4%。由于农业丰收,对国家贡献、集体积累和社员分配都有较大增长。四个地区人均交售皮棉三十七斤半,比上年增长2.8倍。人均分配达到九十多元,比上年增加四十多元,比全省人均分配增加量高一倍多。农民喜气洋洋说,棉花所以取得大丰收,一是党中央路线政策好;二是科学技术有提高;三是老天帮忙也不少。——《人民日报》(1981年1月11日)提取材料信息,以“农村气象”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文明”是欧洲人创始于18世纪的一个概念。1756年,法国思想家米拉波最早提出“文明”的概念。他把“文明”与“野蛮”相对应,认为文明是“一种繁荣和具有真正道德的生活状态”。从18世纪末开始,西方与东方、“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观念逐渐流行,这种单线进步观念广泛流传。1803年,英国学者亚当斯把世界上所有国家划分为“野性民族”“蛮族或半野性民族”和“文明民族”三个层级。19世纪,欧洲出版了大量有关文明史的著作,诸如《欧洲文明史》《野蛮与文明国家的自然史》《西方文明史》等。随着殖民扩张殃及世界各地,西方通过建立殖民者与原住民、白人与黑人、种植园主与契约劳工等之间的文明与野蛮、高贵与低贱的话语体系,将对被殖民者的奴役与剥夺合法化。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甚至坦言:“对生活在野蛮状态的人们……我们只能通过摧毁野蛮状态本身来解放他们。”——摘编自张耀铭《“文明与野蛮”叙事的建构及吊诡》(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19世纪欧洲“文明”概念流行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19世纪欧洲“文明”概念的局限性。(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材料一 辛亥革命前后,武汉凭借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和洋务运动奠定的工业基础,成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区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湖北军政府颁布一系列鼓励实业的政策,武汉民族资产阶级纷纷投资设厂,纺织、面粉、火柴等轻工业迅速发展。同时,汉阳铁厂等洋务企业经过改制继续发挥作用,为民族工业提供原材料支持。这一时期,武汉的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显著提升,工业规模居全国第三,推动了城市商业繁荣和人口增长。——摘编自章开沅《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武汉作为长江中游重要城市,迎来经济发展新契机。1984年,武汉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个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拉开了市场化改革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建立,标志着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转型。同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京广铁路枢纽优势,武汉现代物流业、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摘编自方卿《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城市经济发展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辛亥革命前后武汉民族工业的发展。(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近代以来影响武汉经济发展的因素。(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三历史历史答案.docx 高三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