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体液免疫课件(29张2个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1 体液免疫课件(29张2个视频)

资源简介

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1
第4章 免疫调节
第2节 第1课时
体液免疫
学习目标
1.理解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2.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重、难点)。
情境视频


环境中的病原体大多数被健康的皮肤所阻挡。进入呼吸道的病原体大多数也被黏膜清扫出来。但是总有 一些“漏网之鱼”。
流感病毒进入机体后,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会主动吞噬它们。
第一道防线
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为什么吞噬细胞追杀病原体却不会追杀红细胞?
情境导入

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体液免疫
免疫细胞
识别
识别
人体所有细胞膜的表面都有作为分子标签的一组蛋白质——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像身份标志,能被自身的免疫细胞所识别。
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也有各自的身份标签——抗原决定簇,当它们侵入人体后,能被免疫细胞识别出来。
识别“己方”
识别“敌方”
病毒或细菌
身份标签
人体细胞
身份标签
人类的MHC也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识别原理
1
受体
免疫细胞
识别
识别
病毒或细菌
身份标签
人体细胞
身份标签
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
识别工具
2
拓展阅读
克隆选择学说
(1)一个淋巴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性抗原:每个细胞表面的受体数量是有限的,一个细胞膜表面不可能同时具有所有不同种类抗原的受体。
(2)与抗原对应的淋巴细胞选择性增殖:未受到抗原刺激时每一种识别不同抗原的细胞只有一个或很少数量,这可以节约免疫系统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只有受到特定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才会大量增殖形成大量的能够识别相同抗原的同种淋巴细胞,这些淋巴细胞具有极强的特异性,可以高效专一地对抗某种抗原。
2.当病原体突破机体的前两道防线,机体如何“作战”?
淋巴细胞
(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吞噬细胞
杀菌物质
皮肤
黏膜
第三道防线:
“作战部队”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
“作战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众多的淋巴细胞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主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对像:内环境中(细胞外)的病原体
对像:靶细胞

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体液免疫
思考1
资料1 19世纪末,科学家贝林发现血清中存在抗毒素,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抗体”。
资料2 1890年,德国学者埃利希提出原始的体液免疫学说,认为血清中存在的抗菌物质在抗感染免疫中起决定作用。
抗体
贝林
埃利希
分析体液免疫的研究历程,回答相关问题:
(1)资料1和2说明体液免疫主要依靠________作为“作战武器”。
思考1
资料3 1948年,法格雷乌斯证明抗体是受抗原刺激后,由淋巴细胞转化成的浆细胞产生的。
资料4 1967年,克拉曼和米切尔等科学家证实抗体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B细胞协同作用。
资料5 1970年,米勒证实辅助性T细胞虽不产生抗体,但能协助B细胞产生抗体。
法格雷乌
克拉曼
米切尔
米勒
(2)综合资料3、4、5中三个研究结果可知,抗体的产生过程涉及 细胞和 细胞等。 协助受到抗原刺激的 转化为 ,再产生抗体。
T
B
辅助性T细胞
B细胞
浆细胞
思考1
资料6 20世纪70年代,乌纳努埃等证明巨噬细胞在抗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1983年,哈斯基乌斯等证实T细胞表面存在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抗原-MHC的受体分子。
乌纳努埃(图左)
哈斯基乌斯
(3)综合资料6的研究结果可知,体液免疫过程还与 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有关。抗原呈递细胞 抗原,并呈递给 。
巨噬
加工
T细胞(辅助性T细胞)
思考1
(4)根据上述研究提出体液免疫过程的假说,并完善流程图。
抗原呈递细胞吞噬、加工和呈递抗原

_____________
识别被呈递的抗原

______________
协助受病原体刺激的________

_______转化为浆细胞

浆细胞产生抗体
辅助性T细胞
辅助性T细胞
B细胞
B细胞
思考2
观看视频并阅读P72的相关内容,尝试用文字和箭头构建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
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进一步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结合
病原体
处理呈递
辅助性T细胞
结合
记忆B细胞
浆细胞
抗体
病原体
一些病原体直接接触(第一个信号)
分裂、分化
并分泌
细胞因子
分裂分化
促进
产生分泌
(第二个信号)
摄取
B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
3.形成的记忆B细胞有什么作用呢?
基本过程(图解)
1
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进一步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结合
病原体
处理呈递
辅助性T细胞
结合
记忆B细胞
浆细胞
抗体
病原体
一些病原体直接接触(第一个信号)
分裂、分化
并分泌
细胞因子
分裂分化
促进
产生分泌
(第二个信号)
摄取
B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
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
记忆B细胞
基本过程(图解)
1

病原体
(如新冠病毒)

抗原呈递细胞

抗原呈
递细胞
辅助性
T细胞

B细胞
辅助性
T细胞
B细胞

记忆B细胞
浆细胞
细胞因子

抗体
基本过程(图解)
1
核心归纳
(1)B细胞分裂、分化的条件
两个激
活信号
①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
②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细胞因子的作用: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可以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过程
核心归纳
(2)体液免疫的流程图
次接触 抗原时, 细胞快速作出的免疫应答。
相同
记忆

比初次反应更快速、更强烈、抗体更多。
特点
迅速
增殖分化
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浆细胞
记忆B细胞
记忆B细胞
相同抗原
接触
概念
二次免疫应答及特点
2
应用体验
1.判断正误
(1)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  )
(2)浆细胞会在抗原的直接刺激下,产生和分泌抗体(  )
×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所以抗原不能直接刺激浆细胞。

应用体验
(3)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产生大量抗体,消灭抗原(  )
×
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4)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B细胞(  )
×
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来自记忆B细胞和B细胞。
应用体验
2.(2025·邯郸高二期中)MHC分子是存在于细胞表面的一组蛋白质,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及MHC分子发挥效应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吞噬细胞表达出MHC分子需
要经历转录、翻译过程
B.MHC与抗原结合后形成复合
体可能有利于抗原的呈递
C.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D.该病原体再次入侵时,记忆B细胞能迅速分泌大量抗体

记忆B细胞不能分泌抗体,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D错误。
应用体验
3.(2024·安顺高二检测)某研究小组为了研究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的作用,取若干只实验小鼠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小鼠分组
A组
B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甲
隔一段时间再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A.可以通过检测小鼠体内抗体数量来确定是否有免疫应答
B.再次注射抗原后,A组小鼠体内有大量抗体,B组小鼠没有抗体
C.再次注射抗原后,A组小鼠体内抗原甲的抗体比B组高
D.如果实验小鼠之前都接触过抗原甲,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应用体验
A组小鼠和B组小鼠初次注射抗原甲后,体内都会产生针对抗原甲的记忆B细胞,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后,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针对抗原甲的特异性抗体;B组小鼠注射的抗原乙不能刺激针对抗原甲的记忆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但是B组小鼠通过对抗原乙的初次免疫应答,能产生抗体,B错误;
如果实验小鼠之前接触过抗原甲,会直接影响初次注射抗原甲时两组小鼠的抗体数量,D正确。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