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课件(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课件(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1
第4章 免疫调节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重点)。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重、难点)。
新冠病毒如何入侵人体细胞
情境导入
1. 医生为什么要检查患者的扁桃体?扁桃体肿大意味着什么?
扁桃体肿大意味着扁桃体有炎症,患者可能被病菌感染了。
讨论:
扁桃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主要作用是抵御经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医生通过检查扁桃体能够初步判断患者的患病情况。
问题探讨
2. 扁桃体肿大对机体的健康是有利还是有害的?
讨论:
一方面,扁桃体具有免疫功能,同时它作为易被观察的免疫器官,肿大后可以起到指示机体是否被病菌感染的作用,能用于判断疾病状况;
另一方面,扁桃体作为人体的器官,充血肿大后易形成水肿,表现出吞咽食物时有疼痛等症状,同时引发其他并发症。
问题探讨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
资料
扁桃体
胸腺
淋巴结

骨髓
(1)组成:
中枢
免疫器官
外周
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
骨髓
胸腺

淋巴结
扁桃体
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
免疫器官
1
中枢
免疫器官
外周
免疫器官
相互联系
免疫器官
血液循环
淋巴循环
骨髓
胸腺

淋巴结
扁桃体
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就像部队的大本营和训练基地。
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也是它们“作战”的战场。
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
(2)作用:
免疫器官
1
(1)概念:
(3)类型:
(2)起源:
执行 的细胞。
包括各种类型的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免疫细胞来自_______的______________。
免疫功能
骨髓
造血干细胞
白细胞
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
2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表面有Y型结构 (细胞表面受体)
表面有许多小突起
淋巴细胞
胸腺
迁移至
淋巴器官
B细胞
增殖、分化、发育
增殖、分化、发育
T细胞
骨髓中
淋巴干细胞
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免疫细胞
2
位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
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的功能
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
具有吞噬消化、
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吞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分布:
功能:
分布:
特征:
功能:
成熟时具有分支
免疫细胞
2
1.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抗原的方式是什么?
吞——细胞膜的结构特性: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噬——细胞器:发达的溶酶体
2.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有吞噬的功能,“吞”和“噬”的结构基础分别是什么?
胞吞,需要消耗能量。
思考: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那什么是抗原?
问题探讨
抗原呈递细胞(APC)
摄 取
加工、处理、呈递
其他免疫细胞


B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还有多糖、脂类等)
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抗原
概 念
能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
化学本质
特点
“敌人”
摄取、 加工处理抗原,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
其它白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
造血干细胞
分裂
T细胞
B细胞
(骨 髓中)
(胸 腺中)
浆细胞
记忆
B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红细胞
血小板
白细胞
分化
辅助性
T细胞
记忆
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抗原刺激
小结
免疫细胞
2
与之合成、加工、分泌有关的细胞器
概 念
分 类
实 质
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有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分泌蛋白,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方式是胞吞胞吐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免疫活性物质
3
抗体
概念:
特异性:
分布:
溶菌酶
分布:广泛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中。血浆、唾液、泪液、乳汁等可以分泌溶菌酶
功能:能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概念:主要由免疫细胞分泌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
特点:特异性,细胞因子属于信息分子,作用后被灭活
举例: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
细胞因子
一种抗体只能与特定抗原结合
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
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
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如乳汁中。
核心归纳
溶酶体和溶菌酶的区别
一种动物细胞器,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溶酶体:
溶菌酶:
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溶解细菌的细胞壁,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抗原一定是外来的吗?
思考:
不一定;体内衰老、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
抗体一定是自身产生的吗?
不一定;也可以通过免疫治疗输入
抗体一定分布在内环境中吗?
不一定;也可以分布在外分泌液(如乳汁)中
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器官
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在骨髓中成熟)
(迁移到胸腺成熟)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军事基地
战士
武器
护卫队
思考
根据资料,分析病原体、抗原和抗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资料1:病原体指能引起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传播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媒介总称,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表面有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称为抗原。每种抗原表面都有特定的化学集团,称之为抗原决定簇。
资料2:流感病毒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流感病毒的抗体,提取这样的血清输给临床病人,其中的抗体可以与流感病毒结合,使病毒失活,有助于病人的康复。
思考
(1)图1所示流感病毒表面所携带的 、 等蛋白质都属于抗原,由此说明 。
图1 新型冠状病毒模式图
图3 抗原和抗体相结合模式图
图2 抗体的结构模式图
神经氨酸酶(NA)
血凝素(HA)
一种病原体可以携带多种抗原
思考
图1 新型冠状病毒模式图
图3 抗原和抗体相结合模式图
图2 抗体的结构模式图
(2)结合图2可知,一种抗体只能与 抗原结合,但是一种抗体可以结合两个
(填“相同”或“不同”)的抗原。图3所示抗原表面有 种抗原决定簇,每种抗原决定簇可以结合 种抗体,所以一种抗原可以结合 种抗体。
特定
相同



由浆细胞产生
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
不产生
免疫细胞
—小结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训练基地、作战战场)
(迁移到胸腺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战士
武器、书信
护卫队
军事基地
造血干细胞
既是免疫器官,又是内分泌腺
能水解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碱性酶
应用体验
1.判断正误
(1)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
(2)免疫活性物质均由免疫细胞产生(  )
×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扁桃体、脾脏等免疫器官不能产生免疫细胞。
×
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应用体验
(3)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  )
(4)抗原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
×
T细胞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
×
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也可能为多糖、脂类等。
(5)血液、淋巴液和淋巴结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

应用体验
2.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免疫细胞只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B.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胸腺随年龄而增长,在青春期达到高峰
C.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其中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A错误。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
一个正常的健康个体在其生命中的每一天都会接触大量的微生物,但偶尔才会出现有症状的疾病,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我们人体有三道防线在保卫我们!
(1)上述资料中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资料 中的实例,属于第二道防线的是资料 中的实例,属于第三道防线的是资料
中的实例。
(2)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资料
中的实例,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资料 中的实例。
资料1 有人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资料2 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口腔唾液的吞咽和肠蠕动等,可将停留在黏膜表面的病原体驱赶出体外。
资料3 当狗发生意外创伤的时候,会用自己的舌头吮舐伤口。
资料4 皮肤破损后,往往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如疼痛、发红、肿胀等,一段时间后可能还会流脓。
资料5 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但对其他传染病不起作用。
1、2、3
5
4
1、2、3、4
5
思考
根据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皮肤、黏膜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
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1
核心归纳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项目 种类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区别 来源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 出生后与病原体在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
对象 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 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
特点 无特异性、作用弱、时间短 有特异性、作用强、时间长
基础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联系 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免疫
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正常:
异常:
机体抵抗病原体的入侵
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
正常:
异常:
正常:
异常:
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
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
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
可识别这些突变的肿瘤细胞并消除
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免疫防御
免疫自稳
免疫监视
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
2
应用体验
3.判断正误
(1)免疫自稳功能失调,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
(2)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我调节(  )
×
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3)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人体的三道防线同时起作用(  )
×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侵染时,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首先发挥作用,最后由第三道防线清除体液中剩余的病原体。

(4)免疫防御过强可能导致组织损伤等问题(  )
(5)体内肿瘤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
体内肿瘤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
×
应用体验
4.(2025·抚州高二期中)人体免疫系统概念模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B.乙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
C.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丙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

应用体验
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皮肤和黏膜的分泌物,属于第一道防线,C正确;
丙是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D错误。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中枢免疫器官:
骨髓、胸腺
功能
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
脾、淋巴结、扁桃体
T淋巴细胞
组成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的场所
功能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功能
组成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淋巴细胞
分类
B淋巴细胞
功能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组成
抗体
细胞因子
溶菌酶
来源
免疫细胞(如B细胞、T细胞)
来源
其他细胞(例如唾液腺细胞可分泌溶菌酶)
功能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迁移到胸腺成熟
迁移到骨髓成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