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跳读课文,梳理作者求学经历,把握情感变化。
2.结合背景,联读作者其它文章,体会爱国情怀。
3.品读语句,感受作者语言风格,感受表达效果。
4.勾连生活,结合当下时代发展,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跳读课文,梳理作者求学经历,把握情感变化。
2.结合背景,联读作者其它文章,体会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品读语句,感受作者语言风格,感受表达效果。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教学是师生双向的活动,既有老师的角,也要有学生的学,今天就让我们换一个视角,读一读《藤野先生》中的“我”。
二、跳读,寻“我”之事
1.文章题目是《藤野先生》,但是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文中还有很多事情跟藤野先生没有直接关系,跳读文章,看看文章写了哪些跟藤野先生没有直接关系的事?
预设——
东京见闻、仙台生活、看电影事件。
2.讨论:为什么要写这些与藤野先生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
预设——
(1)反衬藤野先生形象:通过日本同学的歧视、课堂上的麻木氛围,凸显藤野先生超越民族偏见的关怀,深化师生情谊的珍贵。
(2)展现个人成长经历:“清国留学生”的表现让我失望,故而离开东京去仙台;幻灯片事件直接触发鲁迅弃医从文,是其人生道路的关键转折。
(3)构建明暗双线结构:本文是双线并行的结构,“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明线,“我”的成长变化是暗线。
3.朗读本文的开头(1-6段)与结尾(36-38段),讨论:我在遇到藤野先生之前和离开藤野先生之后,有什么变化?
预设——
在遇到藤野先生之前,“我”虽然热爱祖国,立志救国,但却无所适从,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但是在遇到藤野先生之后,我获得了巨大的成长,完成了质的飞跃,变成了理想远大、信念坚定、要用一支笔去唤醒国人的“民族魂”。
(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其中精彩的语句,如“标致极了”“精通时事”“油光可鉴”等,相机渗透“反语”写法的作用。)
三、品读,感“我”之情
1.为了学医,“我”几经周折来到了仙台,有没有得到“我”想要的东西?请再读文章5-6段,说一说。
预设——
没有得到“我”想要的东西。
虽然“我”在仙台颇受优待,但是“我”最需要的是学问和振兴祖国的良方,不收学费,操心食宿都不是他真正需要的,而且“我”受到优待的原因不是受到尊重,而是仙台当时还没有中国的学生,流露出了一个弱国学生的辛酸,表现出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追问:时隔多年,“我”为什么还会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方?
预设——
“日暮”二字易引发“日暮途穷”的联想,暗喻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处境,触动了鲁迅深切的忧国之情。水户是明末反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朱舜水坚持抗清、客居日本仍心系故国的民族气节,与鲁迅寻求救国道路的志向产生共鸣。
2.在鲁迅的一生中,“看电影事件”是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因为这件事改变了鲁迅的人生选择,请研读相关段落,说一说这件事为什么为让鲁迅先生做出这么重大的人生抉择?
预设——
首先,幻灯片内容本身的冲击,看到同胞被处决,而其他同胞麻木围观,这直接展示了精神的麻木,比身体疾病更严重;
其次,日本同学的欢呼可能加深了鲁迅的刺痛,让他感到民族尊严的受损,意识到医学无法改变这种状况;
第三,鲁迅意识到改变国民精神的重要性,医学只能救治身体,而文学和思想才能唤醒灵魂;
第四,这次事件让他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决定以笔为武器,投身文学创作,这是他人生方向的根本转变。
(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教者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与前文“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一句相互勾连,感受作者内心的愤怒。同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语句,如“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围看到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还有一个我”等语句,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四、联读,传“我”之志
1.读一读《<呐喊>自序》(课前已发给学生),梳理鲁迅所经历的几次人生选择,以及选择的原因。
预设——
南京学洋务:实业救国的初心。因家道中落、父亲病逝,鲁迅放弃科举,赴南京入矿路学堂学洋务(矿务铁路),希望通过实业技术“走异路,逃异地”,寻求强国之道,这是他对传统仕途的第一次反叛。
东渡学医:医学救国的转向。甲午战败后,鲁迅认为“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的反面——即医学可救治国民身体、传播文明,遂赴日留学,入仙台医学院。他希望“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以医学推动社会变革。
弃医从文:文学启蒙的觉醒。仙台“看电影事件”中,幻灯片里同胞围观同胞被日军处决时的麻木神情,让他顿悟“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因此毅然弃医,决心以文艺“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用文字唤醒沉睡的国民精神。
2.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
预设——
理想需与时代同频:鲁迅从学洋务到弃医从文,始终以救国为核心调整方向,启示我们个人理想应融入社会需求。
勇于打破路径依赖:他放弃医学转向文学,体现对过去的果断割舍,当发现现有道路无法实现目标时,需有“归零”勇气,及时转向更适合的领域。
以行动回应现实痛点:鲁迅以笔为刃直面国民性弱点,启示我们面对社会问题不应空谈,而要立足自身能力实干。
3.结合课文和《<呐喊>自序》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开放性问题)
五、小结
藤野先生是伟大的,因为他超越民族偏见,以纯粹的师者之心关怀弱国学生,用严谨治学与人格光辉照亮鲁迅的救国之路;鲁迅先生是伟大的,因为他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诚,三次调整人生航向,终以笔为刃刺破时代阴霾,用文字唤醒沉睡的国民魂。这告诫我们要如藤野般坚守良知、传递温暖,如鲁迅般将个人理想深植家国土壤,以行动回应时代需求,在坚守与抉择中书写生命的重量。
六、布置作业
1.阅读《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梳理章太炎带给鲁迅的影响。
2.小练笔:鲁迅“弃医从文”给我的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