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5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5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文/鲁迅
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1.熟悉鲁迅其人及时代背景。
2.鉴赏人物形象,掌握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探究阿Q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4. 探究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5.品味幽默而含讥、委婉而多讽及人物富于个性化语言 。
教学目标
"我愿意用我全部作品'换'鲁迅的一个短篇小说:如果能写出《阿Q正传》那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愿意把我所有的小说都不要了。”
莫言
知人论世
政论文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政论文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专集。
《阿Q正传》,选自《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代表作品
▲《阿Q正传》中阿Q形象
姓名籍贯皆渺茫 闲话休题言正传
《阿Q正传》内容简介
1

自尊自负癞疮疤 即使挨打也优胜
2
优胜纪略
耸肩等候哭丧棒 欺软调戏小尼姑
3
续优胜纪略
土谷祠里想孤孀 无处立足因吴妈
4
恋爱悲剧
生计无着恨小D 静修庵里偷萝卜
5
生计问题
风风光光回未庄 敬而远之一小偷
6
从中兴到末路
独自投身革命党 手执钢鞭将你打
7
革命
假洋鬼子真霸道 白盔白甲成碎片
8
不准革命
稀里糊涂成死囚 圆圈不圆也嚓嚓
9
大团圆
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示时代矛盾
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结局。
解题
阿Q正传(节选)
①“阿Q”是小说的主人公。
②“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传记文的一种。与"别传"相对。记载一人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等)。
别传:一般指与正传(本传)相对的补充记载某人生平逸事的传记,往往是对正传的补充。
......我曾经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
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解 题
——阿Q名字的由来
(一)自读,预习
思考以下问题,并完成下面任务一、二两个表格。
勾画相关文句,初步感知概括阿Q形象,完成任务一。
概括阿Q主要事迹,用课本批注方式,分析其性格特点,完成任务二。
任务一:给阿Q制作档案(初认识啊Q)
姓名 年龄
籍贯 行状
身份 工作
家庭成员 住址
爱好 外貌特征
总体 形象特征
任务二:阿Q形象分析(围绕“阿Q挨打”走近阿Q)
事迹、事件 行为表现 性格特点
预习检测——读准字音
舂米 虫豸
揪住 癞疮疤
踉跄 小觑
伶仃 醉醺醺
敌忾 托庇
譬如 奚落
chōnɡ
jiū
liàng qiàng
línɡ dīnɡ
kài

zhì
chuānɡ bā

xūn


姓名 阿Q 年龄
籍贯 行状
身份 工作
家庭成员 住址
爱好 外貌特征
30左右
雇农

打人、骂人喝酒、押牌宝
无行状(渺茫)
打短工
未庄土谷祠
瘦、癞疮疤、
黄辫子、破夹袄
不详
任务一:阿Q档案(初识阿Q)
无名无姓,无家无根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
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
思考: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地位低下
无依无靠
生活贫困
总结:
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生活贫困的雇农。
任务二:走近阿Q
勾勒阿Q“行状”,分析其性格特点。
课文第二章和第三章,围绕“打人”(打人和被打)这个爱好,勾勒出阿Q的“行状”,进一步表现其性格特征。
任务二:阿Q形象特征(围绕“阿Q挨打”铺开去)
事迹、事件 行为表现 性格特点
被赵太爷打
得意、得意了许多年
人格扭曲
荒唐可笑
被闲人嘲笑癞疮疤、打
“总算被儿子打了……”自认“虫豸”、“第一个……”、心满意足
自欺欺人
自轻自贱
赌钱时,乱中被抢、打
连打自己两个嘴巴心满意足、得胜躺下
自我安慰
自我麻醉
与王胡发生冲突
奚落王胡反被打、“君子动口不动手”、无可适从
争强好胜
畏强凌弱
被“假洋鬼子”用黄漆棍打
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我说他”、感到轻松、忘却了这份耻辱
怯懦狡猾
麻木健忘
奴性十足
对小尼姑动手动脚
更轻松,飘飘然似乎要飞去了,十分得意的笑
哗众取宠
恃强凌弱
阿Q形象总结:一方面自觉自尊自负、见过世面、高人一等,另一方面又自轻自贱、保守排外、 自欺欺人、欺软怕硬、争强好胜、畏强凌弱、愚昧麻木的底层雇农。
任务三:找出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
从课文中找出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并探究其成因和本质。
①第一处是:第23页,因为癞头疮被打
“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②第二处:第23页,被闲人打 : ……还自认是连畜生都不如的“虫豸”。第24页,自觉得是他是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
③第三处:第25页,赌博赢钱后被打 : ……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 ——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18
精神胜利法表现:优胜记略(胜利;纪要,大致简要的记录)
——自欺欺人
——自轻自贱
——自我摧残
④第四处:第28页,挨了洋鬼子的哭丧棒:阿Q“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被打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⑤第五处:第27页,被王胡碰头遭到“生平第一件的屈辱”: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你的骨头痒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阿Q以为他要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王胡“只一拉,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 …… 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
19
——麻木健忘
而他对弱势的小尼姑却动手动脚......
——畏强凌弱
面对欺凌,阿Q用三招应对:语言反驳-行动冲突-精神胜利。
在现实中失败之后,阿Q采取的不是继续抗争,而是逃避现实,在精神上实现自欺欺人的“胜利”——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合作探究
政论文
实 质:
在遇到失败或处于不利的现实情况下,用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我麻醉等手段逃避现实来获取精神上的优胜,掩盖实质上的失败。
阿Q的精神胜利法形成根源有哪些?
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面积不大离城市较远的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
01
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满脑子封建等级思想。对上奴颜卑膝却饱受欺凌,彼此又互相争斗。
02
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在残酷统治下,用精神胜利求得解脱。
03
“精神胜利法”作为弱势群体的一种精神特征,不仅揭示出了中国国民性的劣根性,而且也揭示出了人类普遍的共同特征,因此,阿Q形象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典型。
肆 写作目的
鲁迅自述:
创作本篇“实不以滑稽或哀矜为目的,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活动四:探究创作意图
聚焦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第27-40段
34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36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 而且奇怪, 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39“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40“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笑的背后是什么?
1.阿 Q:可怜人之可恨(悲)
用“飘飘然”“得意”
“兴高采烈”神态描写阿 Q 调戏小尼姑而获得精神胜利后的得意忘形。
阿 Q 的可怜不止在头上的癞疮疤, 更不止在贫穷、屈辱、失败,而在于他用种种自欺欺人的手段,逃避现实,使自己永远得意,精神胜利,更在于对弱者发怒,抽刀向更弱者的麻木暴戾。
表现以阿 Q 为代表的民族平民的双层悲剧性。
2.未庄人:可笑后的可悲
鲁迅三次写到了酒店里人们的笑,两次是“酒店里的人大笑了”, 一次是“也九分得意的笑”,且不论阿 Q 欺负小尼姑有多可恶,对阿 Q 欺负弱者的行为,酒店里人们的态度更让人痛心,不但没有一个人主持正义,为小尼姑说句公道话。相反,他们从阿 Q 的行为中得到了一些乐子(精神胜利)。这种卑劣的心态多么令人心寒!
这也正反映出 “精神胜利法”的危害,它实际上是统治者对人民进行麻醉和毒害的工具,使人们忘却压迫和屈辱,没有反抗的意识和斗志,永远处于被压迫受毒害的状态之中,永远当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这是鲁迅着力突出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
logo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鲁迅《坟·灯下漫笔》
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七)》)
双重人格
走进社会背景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广大农民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之下。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另一方面用封建礼教、迷信和愚民政策对百姓进行镇压剥削。他们丧权辱国,却自称“天朝”,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对人民进行麻醉教育,造成了人民不觉醒的麻醉状态。
《阿Q正传》正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合作探究
政论文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
①“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 ,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②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深入探究
主题?(结合其他章节分析)
通过记叙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
暴露旧中国国民愚昧懦弱的劣根性,“引起疗救的注意”。
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品读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体会其中的意蕴。
1.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品读语言
2.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3.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4.“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品读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体会其中的意蕴。
(1)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一场打斗,双方皆胜。“闲人”的“得胜”表明这帮人在欺凌弱小上心满意足,在打斗中充分达到了侮辱的目的;而阿Q也“得胜”了,虽然实际上被欺侮,但精神上毕竟也胜利了,因为他认为是老子被儿子打了,他也占了上风。一个词语,两种讽刺,真是十分巧妙。
品读语言
(2)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表面上看,“不幸”与“赢”自相矛盾,但实际上表明,阿Q赢钱本该是幸运的,但赢钱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可见那是怎样的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
“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生了作用。作者用这样的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败,可见阿Q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3)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蒙”,承蒙,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形象地刻画出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奴性十足的心理。
问题探究
(4)“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九分”是作者仿造词,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他们个个都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而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了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语言特色
运用杂文式笔法,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议论、讽刺挖苦调侃。
古词新用、庄词谐用:擎起右手、蒙赵太爷打他嘴巴、君子动口不动手、深恶而痛绝之
大词小用:怒目主义、大失体统
褒词贬用(反语):勋业、鉴赏家、武勇
仿词:十分得意、九分得意
顺手一击:小说开头关于作品的名目和阿Q的性格、籍贯的探讨和借题发挥,一方面对儒家的“正名说”,旧社会的阔人和立言的人,以及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第26页,“否则,也如孔庙里的太牢一般,虽然与猪羊一样,同是畜生,但既经圣人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
——犀利的幽默和讽刺
形象塑造技巧
作者态度及评价的辅助作用:诸如“抬举”、“勇武”等词都表明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暗含了对人物的评价,也起到了勾勒形象的作用。
多种人物描写手法相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等描写。
典型形象的塑造:选取诸多特质,集于一人。
通过共性矛盾来突出其性格特征:如六件事重点均突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所有矛盾均以此为落脚点。
伍 拓展延伸
说不尽的阿Q,不朽的文学典型
伍 拓展延伸
阿Q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
——茅盾
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茅盾《读<呐喊>》
我们民族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把自身检验一下,看你还带有阿Q灵魂原子没有......一定要勇于正视我们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一定要洗涤我们的灵魂。
——作家张天翼《论〈阿Q正传〉》
阿Q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拓展延伸
政论文
请联系阿Q的“精神胜利法”,谈谈:你对张三、李四有什么看法?
张三
考试又失败了,六科里五科亮红灯,张三说:“有什么大不了的,考试能决定我的命运吗?考不好老子以后照样能挣大钱!”
李四
宿舍里有同学丢了手机,怀疑是李四偷了,于是对李四大骂一顿。李四深感委屈,但他没有报告老师家长,以为清者自清,很快忘掉了这件事。
积极性:“精神胜利法”是处于无奈之中的“人”的一种几乎是无可非议的选择,精神胜利法可以缓解人们精神上的压力,保持自我内心的平衡。
消极性:但这种调节应该是适度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动适应方式,即“在无法改变自身实际社会地位的时候,以被动忍耐的方式适应被压迫、被蹂躏的悲惨处境”。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
正确做法:对于失败,我们不能苟且,不能容忍,应该作出抗争,以求得实际的胜利。
如何看待“精神胜利法”?
我没钱,说明我不是守财奴!
我没车,说明我不需要考虑买车库!
我不是帅哥,说明我不用担心美女老板骚扰我!
我不是老板,说明我不怕职工倒炒我的鱿鱼!
我不是领导,说明我不用担心忙得开会找替身!
我不是明星,说明我不用担心讨厌的狗仔跟我!
我没去国外旅游,是因为我怕被恐怖组织抓去做人质!
我没去炒股,是因为我怕一夜暴富别人说我爆发户!
我没去开神七,是因为领导不准我假去考飞船驾照!
新阿Q主义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
——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阿Q从远方走来,越走越近,与我们擦肩而过,又越走越远,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可又如孔乙己、祥林嫂等人一样印在我们的脑海里,随着岁月的流逝,阿Q的形象更加清晰,甚至就在我们身边。
你是阿Q吗?
拓展写作
鲁迅创作的目的就是要唤醒“铁屋子”中沉睡的国民,激励他们振作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而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超越时代,成为人类精神的一种共同写照。
课下,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围绕“说不尽的阿Q”这个话题,形成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讨论。
“自嘲”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释为“自我嘲笑”。自嘲既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手段,还是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每个人都可以自嘲,也可以评议他人的自嘲。请以“自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链接高考
重庆高考题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链接高考
政论文
审题与立意
“自嘲”,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可写的很多。按照命题者的解释,这个词(“自嘲”)既可看作是一种自我的嘲笑,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是一种调节心理的方式,是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
“自嘲”,也可以是乐观豁达,对自己的性格、生活、学习充满自信;更是一种对自我优秀人格、明智行动的确认,比如不与世俗随波逐流,乐于奉献不计付出。这是基于对自我的深入了解,相信自己、尊重自我。这样,可以写自己的“自嘲”,也可以写他人的“自嘲”;可以叙述“自嘲”的经历,也可以评论“自嘲”。
链接高考
政论文
审题与立意
主要不是写嘲笑自己,否定自己,或嘲笑别人,嘲笑社会现象,而是把自嘲看作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种自我释放、调节心理的方式等。实际上是在引导我们关注自我,关注自我成长过程。
同时,“自嘲”,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我嘲笑,自我否定,也绝不能无限夸大,否则就变成了阿Q,而是要辩证地来看。自嘲作为一种对生活敬畏、自谦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提倡的,没有自嘲也许这样的人生会很累很累,但是一旦过分,失去了一个度,就会转变为自卑和颓废。
链接高考
政论文
小品演员潘长江,身材矮小,但不自卑,自称“袖珍男子汉”,常拿自己的身高开玩笑,一句“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品”。
自信
著名书法家启功写过一个自嘲式的自传,里边说: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
自谦
著名电视主持人杨澜,在一次大型活动的主持中,突然绊倒在地。杨澜不慌不忙,自嘲道:“我的滚翻动作还不过关,下面请看著名的舞狮节目。
睿智
链接高考
政论文
二战时期,丘吉尔到美国寻求援助。这天,他正泡在白宫的大浴缸里,罗斯福突然摇着轮椅进了屋。丘吉尔说:“罗斯福先生,您瞧,我这个大英帝国的首相,可是什么也没对美国总统隐瞒啊!”
睿智
苏格拉底很善于自嘲。他有位悍妻,曾当众把冷水浇到他的头上。苏却说:雷声过后,必有大雨。后来他还进一步总结道:一个男人如果娶了个又丑又恶的妻子,就会成为一个哲学家。
乐观 \豁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