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复习课件(共5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复习课件(共5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3张PPT)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高中选择性必修阶段的第一单元,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同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本单元的课文以政论性、实用性的作品为主,其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开幕词,《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是回忆录。它们涵盖了从《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新闻作品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的革命历程,共同反映了“伟大的复兴”这一人文主题。
单元提示中包含的知识点
作文话题:
伟大的复兴,包括中国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疫精神、红色精神等
把握政论文、新闻、回忆录等实用类文本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创作中。
以作品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为抓手,体会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鉴赏富有特色的语言,掌握实用类文的文体特征、阅读方法以及艺术特色。
单元学习任务中包含的知识点
作文话题:
领袖的高瞻远瞩;
责任与担当;
英雄的奋不顾身
勇敢与强项
榜样人物的公而忘私国而忘家;
以人民利益为重
句子的表达效果:
表示强调的词语(决无、必然、从来)和判断句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单元知识图谱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课程内容回顾
教学通用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或者通过,文本后复制您的在内容
第一段指出可以结合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体会何为“站起来”!真正从心底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第二段提示我们要梳理文章结构,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回顾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感受层进式结构。
开幕词
开幕词的特点:
一是简明性。开幕词要简洁明了、短小精悍,最忌长篇累牍、言不及义。
二是口语化。开幕词的语言应该通俗、明快、上口。
三是宣告性。它有宣告会议或活动正式开始的特性。
四是引导性。开幕词一般要阐述会议或活动的宗旨、目的、意义、任务等。
五是鼓动性。对会议或者活动的良好祝愿,激励参与意识,调动积极性。
宣告性和引导性是开幕词主要特点,因此一般要做到简洁明了、短小精悍、语言通俗易懂。
正文一般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
开头写宣布开幕之类的话。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会议的筹备和出席会议人员情况;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会议的性质、目的及主要任务;会议的主要议程及要求;会议的奋斗目标及深远影响等等。但写作中一定要把握会议的性质,郑重阐述会议的特点、意义、要求和希望,对于会议本身的情况如议程等,要概括说明,点到为止;行文则要明快、流畅,评议要坚定有力,充满热情,富于鼓舞力量。
通常由首部、正文及结束语三部分组成。以会议开幕词为例。
开幕词的写法
首部包括标题、时间、称谓三项
①标题通常有三种写法:一是用会议名称作标题;二是前面再加上领导人的姓名;三是用来提示内容中心或主旨的标题,在后面通常加上副标题。
②称谓一般写在标题下行顶格,通常用“同志们”“朋友们”“各位代表”等。
结束语,简短有力,并要有号召性和鼓动性。写法上常以呼告语领起一段,比如“预祝大会圆满成功”之类。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回顾历史( 第1- 4段) ①宣布会议开幕,交代了参加会议的代表们的组成情况。
②回顾了 。
③回顾了 。
立足当下(第5- 6段) ①宣布大会性质(代表全国人民)和任务( )。②肯定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 。
展望未来(第7- 16段) ①帝国主义和反动派不甘失败,所以我们应。
②牢牢掌握好我们的武器,即 。 对内: 。对外: 。
③我们将面临困难,但我们确信: 。
①经济蓝图: 。
②文化蓝图: 。
③国防蓝图: 。
梳理文章内容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回顾历史(第1 - 4 段) ①宣布会议开幕,交代了参加会议的代表们的组成情况。
②回顾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是这次会议召开的基础。
③回顾了政治协商会议被破坏到恢复的战斗历程。
立足当下(第5 - 6 段) ①宣布大会性质(代表全国人民)和任务(制定基本国策)。②肯定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展望未来(第7 - 16 段) ①帝国主义和反动派不甘失败,所以我们应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②牢牢掌握好我们的武器,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对内: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对外:团结国际友人。
③我们将面临困难,但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
①经济蓝图: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②文化蓝图: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③国防蓝图:我们将拥有强大的陆军、空军和海军。
品读下列句子,从词语选用和句式表达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1)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绝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是被这些敌人所屠杀,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
“绝无”“必”等词语语气非常肯定,不容置辩;“是……的”表示强调。这些词显示出说话者的自信和坚决,显得铿锵有力。
两个“或者”表示选择关系,是对所涉及问题的列举,在“绝对”的基础上又给人一种看问题非常全面的感觉,显得睿智,富有逻辑。
(2)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只要……就能”的条件关系复句和“迅速地”的修饰语,表明了作者对建国后快速振兴民族经济的自信和豪情。
(4)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美国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所有的数百万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反攻和进攻。
在敌强我弱的实力对比之下,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一起不屈不挠地奋勇抗争,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展现了共产党人意气风发的英雄气概。
(3)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①“发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等词,体现出作者对“内外反动派”的蔑视;
②整句和“必将”关键词的使用,体现了作者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和自信。
品读下列句子,从词语选用和句式表达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大量判断句的使用。得出结论,明白无误地给事物直接定性,给人斩钉截铁、毫不拖泥带水之感。如“这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强调了胜利来之不易。
艺术特色
②大量运用了表示强调的词语和句式。“决无”“必然”“从来”“一切”等强调性的词语涵盖一切情况与事件或一切可能,都给人确凿无疑的感觉。强调性句式“是…的”“之所以…,是因为…”“只要…就…”有充满信心与希望的意味。
①观点鲜明,不容置疑。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判断句。
②态度坚决,铿锵有力。给人确凿无疑的感觉。
③用词精准,看问题全面,睿智理智,富有逻辑。
④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让文章充满气势。
⑤充满信心与希望,大量运用表示强调的词语和句式。
语言特点:
写作特点:
总结:判断句的表达效果
判断句的表达效果:(1)明确性与直接性。例:"鲁迅是文学家"(直接点明身份)比"鲁迅写过很多文学作品"(需推理)更直截了当。
(2)强调与肯定 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唯一性")。
(3)逻辑性与权威感 例:"《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保障书"(法律文本中的权威判断)。
(4)简洁性与概括性 如"时间是金钱"(用比喻性判断浓缩哲理)
(5)情感与修辞效果 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判断句可增强感染力。如"你是我的阳光"(情感判断)。
总结:强调性词语的表达效果
1. 突出核心信息
将句子的关键部分凸显出来,引导读者关注重点。例:" 最 重要的是坚持"(强调"坚持"的优先级)。
2. 增强情感色彩
强调词可传递强烈的主观态度,如" 简直 太棒了"(夸张式赞美)或" 竟然 失败了"(意外感)。例:"我 实在 无法忍受"(强化不满情绪)。
3. 强化逻辑关系 在议论文或说明文中,强调词能明确逻辑焦点,如" 根本 原因在于……"(指向核心原因)。例:" 不仅 要努力, 更要 讲究方法"(递进关系)。
4. 制造修辞效果
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增强表现力,如" 连 蚂蚁都比他勤奋"(夸张强调)。
例:" 千万 不能放弃"(警醒式强调)。
5. 调节语言节奏
强调词可打破平铺直叙,形成语言张力。如" 偏偏 是他成功了"(转折式强调)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回忆录
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
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
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回忆录讲求真实、广泛、突出
结构要素
《××回忆录》
直接明白
标 题
《难忘的岁月—在抗美援朝的日子里》
《我在山东十六年》
常规的记叙文标题
双标题形式
开 头
如一些革命战士写的回忆录,一开头就写“那是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直奔中心题材。
①交代写作缘起
即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写回忆录。如果是现实中的某一事件引起了回忆,可将这一触发事件描述下来,引出正文
②直接交代背景
主 体
一般以时空变换、人物行动、物品等为线索进行叙述和描写
写作的重心所在
结 尾
有总结型、评论型、展望型等多种写法;
也可不专门写结尾,让文章自然收束。
文体知识:回忆录

长征胜利万岁
胜利到达吴起镇
歼灭二马骑兵战役
消灭反动民团
全军干部会议
粉碎蒋介石“追剿”计划
吴起镇战斗
路遇小平同志
毛主席的讲话
图文导航
(1-8段)
(9-22段)
(23-44段)
行文线索:按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脉络清晰
赏析回忆录语言艺术
回忆录的文体特点是真实、广泛、突出。本文是如何体现以上特点的?
1.真实性: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分为时间真实、事件真实、情感真实。
2.广泛性: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3.突出性: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
结构梳理
大战中的插曲
1 开篇点题,引出故事
2-5 战火中照料孤女
6-10 派人送回孤女
10-14 孤女谢恩
15 “插曲”成佳话
场面描写
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环境描写 VS 场面描写
感彩不同
场面描写更加客观,很少参杂作者的感情,只是对于场景的客观描述,往往承上启下
环境描写与作者的感彩脱离不了干系
场面描写是描写某个地点所有任务的整体状态。比如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人物活动杂糅在一起
对象不同
作用不同
环境描写的对象是人所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比如某个历史时期的街道、美丽的自然风光、某个房间的室内陈列。环境描写围绕具体的环境
场面描写围绕人物。所以具有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环境描写作用是为表达中心思想做铺垫、给人代入感、渲染文章气氛、描写特定景物
结合本课所学,说说中国革命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示例:中国革命精神是指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优良精神传统,特别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实践中产生的,反映革命的性质、体现革命者品格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结合本课所学,说说中国革命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追求真理、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军民一致的鱼水之情等等。
领导讲话: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想信念坚定,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永远为了真理而斗争,永远为了理想而斗争。
阅读《大战中的插曲》一文,梳理脉络理结构
以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逻辑顺序为线索。
对比差异创新文
【环节一】对比两篇回忆录,完成表格。
文章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视角特点
历史事件 事件:①陕北会师;②吴起镇伏击敌军;③召开全军干部会议。 事件:①救助日本小姑娘;②致信日本官兵;③与美穗子重逢。
特点: 特点:
个性化 表达方式
“我们”与“我”交织。亲历者“我”隐没在集体性的“我们”之中。
有大段的心理描写来解释行为,如为什么把孩子送回日本、为什么要写信等。
具有历史节点意义的“大事件”;侧重写人物感受。
大战中的一个“小插曲”,突出小事件背后的情怀。
①细节描写与场景刻画并重;②作者情感的直接与间接呈现交织。
①陈述事件与解释行为并重;②原汁原味保留信件;③事件跨度大,事件完整度高。
这两篇课文分别表现了战争中的什么人性?(洋溢着什么样的情感?)
《长征胜利万岁》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大战中的插曲》
人道主义精神
人道主义:泛指一切强调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及权利的思潮和理论。人道主义精神,更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以人类自身功能观念意义上的一种良知,及其在这个意识的作为支配下,形成一种以高度文明为基础,以人类和谐发展为目的的这样的普世观。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新闻: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
广义
狭义
消息
通讯
报告文学
消息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新闻的一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
大标题,有时也有引标和副标。
概括新闻内容
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
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新闻的主要结构
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
结语:用来小结、展望、评价、激励等。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
内容选材:选取的是具体、典型的事例
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辅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人物形象:(1)运用典型的事件表现人物
(2)多方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
(3)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4)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展示人物的内心形象。
谋篇布局:(1)以小标题布局谋篇精细巧妙 (1.3)
(2)倒叙写法。(1.2)
主旨意义: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人物新近行动表现人物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
走进文本感受新闻消息和人物通讯两种不同特点
文体知识
新闻消息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
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其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
(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有主标题和副标题之分。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用以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
(2)导语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所在,读者可以从导语中得到整个新闻的总体印象。根据其主体部分拟写导语,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
通常情况下,导语部分除时间、地点(报道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动态新闻要有时间、地点要素)外,其余要素均应具有。
(3)新闻的主体部分自然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经过、结果)、原因五个要素。
(4)背景即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文体知识
政权交接仪式
“不列颠尼亚”号在夜幕中消失
朗读课文,划出关于时间表述的句子,完成表格。
时间 地点 事件
4时30分 港督府 降港督旗
4时40分 港督府 港督离府
6时15分 添马舰东 告别仪式
7时45分 添马舰东 降米字旗
最后一分钟 交接仪式上 降米字旗
7月1日第一分钟 交接仪式上 奏国歌,升国旗
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 王子、港督离港
时间非常精确,衔接也很紧密,一环接着一环,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1.新闻需要真实的记录历史事件
2.渴盼回归时刻的到来
3.表现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新闻
狭义——消息
通讯
1人物通讯
广义
消息
报告文学
2事件通讯
3工作通讯
4风貌通讯
【含义】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文体知识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以下三种类型:
传记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涉及范围大,但写法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
品读人物,走近时代楷模
“以事写人”和“以言见人”是人物通讯常用的写作手法。阅读《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明确文章写了哪些具体事件,记录了人物哪些个性语言,从中总结人物精神,并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立场。
焦裕禄同志
分层 小标题 典型事迹 个性语言
精神品格
1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
2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深入一线调研
激流中绘制洪水流向图
细致深入、求真务实的求实作风
严重灾害面前镇定布置工作
风雪天访寒问暖(许楼访问)
心系群众、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
赴兰考任职,下乡
知难而上,大无畏(乐观)
“受命于危难之间”
正面塑形:“兰考是灾区......革命者在困难面前要逞英雄。”
正面塑形:“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
正面塑形:“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帮助群众。”
分层 小标题 典型事迹 个性语言 精神品格
3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4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5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忍着病痛坚持工作
肝痛难忍坚持听取汇报
躺在病床上预见兰考新未来
坚忍顽强、公而忘私的“忘我”精神
病重关心兰考工作情况
希望死后葬在沙丘之上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格
兰考发生的巨大变化和百姓深深的爱戴
一心为民、无
私奉献、深受
爱戴
正面塑形:“病是个欺软怕硬....”“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谈你们的情况吧......”
正面塑形:”你回去对县委同志说......””活着我没有......”
侧面衬形:“我们的好书记,你是活活地为俺兰考人民,硬给累死的......”
①以小标题的形式将焦裕禄在兰考的典型事迹组合起来,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安排,使各部分之间衔接自然,逻辑清晰。
②每个小标题所代表的部分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都能彰显焦裕禄精神品质的一个侧面,而加起来则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焦裕禄。
本文人物通讯在行文安排上有何特点?有何好处?
1.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通过言行再现人物风范。
2.以时间为线索,用“榜样”穿起六个小标题。
3.全文以记叙为主,适当采用了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4.全文记叙的事情都是有根有据,实事求是的。
写作特点小结
材料的积累与使用
(见课本P41)
材料
概念 指写文章的素材,包括同题材或同内容相关的诗歌,文章,文人佚事等,以及典故,以便在写文章时能够随时调用,或者供参考。
分类 人物素材 古今中外的人物典型事迹、生平作为,传说、铁闻旧事等,特点是真实、可信,选择标准是合乎立德树人标准,健康向上,知名度高,有典型性。
言论素材 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俗言俚语、诗文名句等,选择标准是警策性强、传播度高,含蕴丰厚、典雅醇正、喜闻乐见,符合传统道统,切合核心价值观。
事例素材 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凡人善行、契合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例等,选择标准为真实可信、昂扬向上,激励人们乐观向善。
文学素材 指文学形象、神话传说、文学掌故、寓言童话等,选择标准是意蕴丰厚、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有正能量。
史学素材 指历史事件、史学案例、史论史评、历史细节、国学掌故等,选择标准是尊重史实、为我所用,符合道统、传承文化。
数据素材 指各种统计数据,包括民生数据、自然数据、人文数据、经济数据、政治数据、军事数据、文化数据、生态数据、 IT 大数据等,选择标准为真实权威、可信度高,引用方便。
材料与作文主题、风格不匹配;材料与上下文不衔接;
材料种类单一;
材料运用无文采、无细节;
材料运用结构僵化;
材料运用方式简单;
材料运用缺乏深刻立意和深刻分析;
(一)作文中材料运用的失误
1.选符合观点的材料
2.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实(伟人、英雄)
3.选熟悉的、真实的
4.选鲜活的、新颖的
搜集时“完备详实” 写作时的“提炼概括”
(二)材料的选择
29
1、注意叙事的概括性
2、注意叙事的指向性
3、对事实要有一定的议论分析
(三)材料如何叙述
示例
长征精神是一种不惧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在长征路上,红军不仅要于敌人作斗争,还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在这种斗争中,许多战士并非死于敌人的枪口下,而是因为沼泽、寒冷、饥饿...朱德曾遇到一个正处于最美年华的红军小战士,因为没有食物,活活被饿死在长征路上。但是在这种状况下,红军战士并没有退缩。始终保持着乐观状态,如朱德遇到的小红军战士,明明因为没有食物,啃着已经没有肉的骨头,却依旧对朱德说吃的是美味的烤羊腿。同学们,请试想一下:如果因为困难,红军就退缩,那么还会有中国共产党最终的胜利吗?还会有新中国的诞生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