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任务式课件 (共1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任务式课件 (共1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叙述视角:欣赏小说讲故事的艺术
任务一:理论预习,辨析视角
资源:1.必修下册《叙事要引人入胜》
2.“叙述视角”微视频
3.核心视角定义卡片
核心视角定义卡片
全知视角 叙述者“什么都知道”(能看所有人内心) 展现复杂背景、多个人物关系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只跟着一个人物“看”(只知他的想法) 增强代入感,制造悬念
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 成年“我”回忆过去(带反思) 有理性点评,引发读者思考
第一人称体验性视角 童年/当下“我”经历事件(即时感受) 真实鲜活,有童真/代入感
小组活动—视角匹配
第一人称叙述中见证人的旁观视角
《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偏向固定式)
《促织》
“成名益恐”
全知视角
《祝福》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
《百合花》
“我问他去借被子的事”
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
《变形记》
《哦,香雪》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第1段: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德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成人的我
儿童的我
叙事的双眸
文本初读
任务二:聚焦文本,析视角与情节
(第6段)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米考伯先生
文本细读
个人任务:填写“视角—情节关联表”:
视角类型标志性词句(摘抄,标页码) 情节效果 (悬念/解惑/代入感) 我的疑问
(“为什么这里切换视角?”)
小组讨论:如果全用成年大卫的回顾视角来写米考伯出场,效果怎样?
任务三:品析视角,赏人物形象
任务单:“双重视角下的米考伯”
个人完成:
视角类型 观察米考伯的重点 (摘抄原文) 米考伯的形象特点 情感倾向
(如亲切/同情)
儿童(体验性)
成年(回顾性)
小组交流:讨论“两种视角叠加,米考伯为什么不是‘扁平人物’?”
人物塑造
英国现代小说家、批评家福斯特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两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是“基于某一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性格简单、静止;
圆形人物——更类似于现实中的人,性格复杂且变化发展。
01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称为性格人物,而现在有时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的。指人物“只具备一种气质,甚至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性格固定,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变动只会更显示出其性格的一成不变,扁平人物有两大长处:一是容易辨认,二是容易记忆。
02
扁平人物
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03
圆形人物
任务四:透过视角,探作者立场
分层探究
个人思考:

1. 儿童视角下,小大卫说“他们待我很好”,作者想赞美的是什么?
2. 成年视角下,“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结合“小大卫当童工”,作者批判的是什么?


分层探究
小组分享:结合“分暖炉”“逛面包店”情节,补充作者的价值立场。

米考伯家的窗玻璃裂了缝,风灌进来时,我总忍不住裹紧衣服。可米考伯太太总把唯一的暖炉挪到我身边,说:“孩子,别冻着。”她自己却搓着冻红的手。我看着她的样子,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着,悄悄把暖炉往她那边推了推。
米考伯先生带我去街上散步,路过面包店时,他盯着橱窗里的蛋糕看了好一会儿,又摸了摸口袋,笑着说:“等我有钱了,一定给你买最大的那块。”我知道他口袋里没几个钱,却使劲点头,觉得那一刻的他特别亲切。后来想起这事,才懂那笑容里藏着多少无奈。
微辩论
辩论小贴士:
①必须用文本例证;
②不脱离“形象真实性”谈视角。
辩题:“第一人称双重视角的主观性,是否让米考伯的形象更真实?”
辩论:正反方各2人发言。
成果可视化
1. 分层任务(学生自选1项+短评)层级任务内容目标指向
层级 任务内容 目标指向
基础层 完成1个“视角分析表”(从“分暖炉”“夜宿”中选1个情节)+150字短评 掌握基本分析方法
提升层 对比“分暖炉”“逛面包店”2个情节的视角差异,写200字分析 深化视角对比能力
拓展层 总结“第一人称双重视角的切换技巧”(如“体验性视角铺情节,回顾性视角补细节”,200字 迁移运用能力
模板:
情节举例(如“分暖炉”)+全知视角的表述(如“米考伯太太让暖炉,大卫推回”)+失去的价值(如“‘心里像被揪着’的即时情绪”)+情感效果(如“读者无法共情小大卫的心疼”) ;
2. 短评写作:
示例参考:
“写‘分暖炉’时,全知视角会说‘米考伯太太给大卫让暖炉,大卫推回’,但失去了儿童视角下‘心里像被揪着’的感受——读者只能知道‘他们在互助’,却不能像小大卫一样‘心疼米考伯太太’,共情力大大减弱。”
课后延伸
1. 阅读《城南旧事》“英子看骆驼”片段,分析“英子的儿童视角+成年作者的回顾视角”的效果;

2. 用“视角分析表”分析1段自己的日记(区分“当时的感受”和“现在的反思”),体会双重视角的差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