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西城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西城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
1.现有常温下体积均为10 mL、 pH=3的两种溶液:① HCl溶液,② CH3COOH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① > ②
B. 溶液中酸根的物质的量浓度:① = ②
C. 加水稀释至1 L,溶液的pH:① < ②
D. 分别加入等浓度NaOH溶液至中性,消耗NaOH的量:① = ②
2.下列关于氯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氯气在常温下能与铁反应,故不能用铁罐存放液氯
B. 点燃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可以制取氯化氢
C. 氯气氧化性很强,一般能将还原剂氧化为它的最高价态
D. 液氯与氯水的性质相同,都是只体现氯气的强氧化性
3.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又属于离子反应的是
A. 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B. 氯化铵固体受热分解
C. 氯气与水反应 D. 高温下铁与水蒸气反应
4.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不能表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B. 混合气体的密度
C. B的物质的量浓度 D. 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5.下列条件下,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某无色透明溶液中:、、、
B. pH=11的溶液中:、、、
C. 含有大量CH3COO-的溶液中:、、、
D. 0.1 mol/L的H2SO4溶液中:、、、
6.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常温下,将7.1 g通入水中,转移的电子数为
B. 1 L醋酸溶液中含的数目为
C. 1 L硫酸铵溶液中含的数目小于
D. 25℃时,l L的 NaOH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的数目为
7.以0.1mol/L NaOH溶液滴定20.00mL 0.1mol/L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已知:酚酞的变色范围是 pH8.2~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M点主要溶质为
B. N点可用酚酞作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
C. N点溶液:
D. M→N过程中,均满足
8.常温下,浓度均为的几种溶液的 pH如下
溶液 ① ② ③
pH 8.88 8.33 7.0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①中,
B. 由①②可知,的水解程度大于的水解程度
C. ③中,
D. 推测常温下,的
9.硫化氢的转化是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研究课题。将H2S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入FeCl3、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回收S,其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程①中,生成CuS的反应为S2 +Cu2+=CuS↓
B. 过程②中,Fe3++CuS=Cu2++Fe2++S
C. 过程③中,溶液的酸性增强
D. 回收S的总反应为2H2S+O2 2H2O+2S↓
10.将溶液分别滴入溶液和溶液中,如图所示, Ⅰ、Ⅱ中均有沉淀产生。
已知:是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溶液和溶液中所含微粒种类相同
B. Ⅰ中的沉淀可能有、和
C. Ⅱ中生成的反应:
D. Ⅰ和Ⅱ中加入溶液后, pH均降低
11.实验室模拟侯氏制碱碳酸化制NaHCO3的过程,将CO2通入饱和氨盐水(溶质为NH3、NaCl),实验现象及数据如图1,含碳粒子在水溶液中的物质的量分数(δ)与pH的关系如图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min,溶液中
B. 0~60min,发生反应:
C. 水的电离程度:0min<60min
D. 0-100min,n(Na+)、n(Cl-)均保持不变
12.为研究沉淀的生成及转化,同学们进行下图所示实验。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①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是
B. ①中存在平衡:
C. ②中无明显变化是因为溶液中的过低
D. 上述实验不能证明AgSCN向AgI沉淀转化反应的发生
13.向100mL 溶液中滴加溶液,测得溶液电导率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和都是强电解质
B. A→B电导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发生了反应:
C. B→C,溶液中的减小
D. A、B、C三点水的电离程度:A<B<C
14.某同学进行如下兴趣实验:
反应原理:②③ (橙红)
现象:立即产生橙红色沉淀,几秒钟后溶液颜色变为蓝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①中表现氧化性
B. 反应后混合液的减小
C. 该实验条件下,反应速率:③②
D. 若用溶液代替溶液进行上述实验,现象相同
15.加热与的固体混合物制备无水,起始物质的量之比为,升温,从 200℃开始有生成,同时生成副产物。混合物中与的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200℃时, 78%,%,说明 200℃之前体系中无化学反应
B. 200~400℃时体系中存在反应:、、
C. 加热与的混合物可制备,原因之一是可抑制转化为和
D. 控制温度400℃左右,增大投料比,并使二者充分接触,利于提高的产率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2分。
16.化学家侯德榜创立了中国的制碱工艺,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下图是纯碱工艺的简化流程图。
(1)写出CO2的电子式__________。
(2)写出沉淀池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3)工业生产时先氨化再通CO2,原因是__________。
(4)滤液A中最主要的两种离子是__________。
(5)某小组设计如下实验分离滤液A中的主要物质。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有白色晶体生成,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白色晶体产生的原因有:A中主要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__________。
(6)某纯碱样品因煅烧不充分而含少量NaHCO3,取质量为m1的纯碱样品,充分加热后质量为m2,则此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17.某铜合金中Cu的质量分数为80%~90%,还含有Fe等。通常用间接碘量法测定其中Cu的含量,步骤如下:
Ⅰ.称取ag样品,加入稀H2SO4和H2O2溶液使其溶解,煮沸除去过量的H2O2,冷却后过滤,滤液定容于250mL容量瓶中;
Ⅱ.取50.00mL滤液于锥形瓶中,加入NH4F溶液,控制溶液pH为3~4,充分反应后,加入过量KI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溶液呈棕黄色:
Ⅲ.向Ⅱ的锥形瓶中加入cmol/LNa2S2O3溶液滴定,至锥形瓶中溶液为浅黄色时,加入少量淀粉溶液,继续滴至终点;
Ⅳ.平行测定三次,消耗Na2S2O3溶液的体积平均为VmL,计算铜的质量分数。
已知:ⅰ.与生成稳定的 (无色)。
ⅱ.I2在水中溶解度小,易挥发。
ⅲ. (棕黄色)。
ⅳ. (无色)。
(1)Ⅰ中Cu溶解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
(2)Ⅱ中Cu2+和I-反应生成CuI白色沉淀和I2.
①加入NH4F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
②Cu2+和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
③加入过量KI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
(3)Ⅲ中判断达到滴定终点的现象为__________。
(4)样品中Cu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列出表达式)。
18.一种利用富锂卤水(含Li+、Na+、Mg2+、Cl-、硼酸根等)制备碳酸锂的工艺如下:
已知:室温下相关物质的如下表。
化合物
(1)i中,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___。
(2)ii可除去80%的Mg2+,该过程中生成Mg2(OH)2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3)iii中,得到的沉淀3的成分有__________。
(4)有人提出:可省略向溶液3中加入草酸钠这一步,该建议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______。
(5)一种测定碳酸锂产品纯度的方法如下:
步骤I.取agLi2CO3产品,加入标准溶液,固体完全溶解;
步骤Ⅱ.加热溶液,缓缓煮沸一段时间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步骤Ⅲ.以酚酞为指示剂,用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溶液体积为。
①已知:杂质不与H2SO4、NaOH溶液反应。该Li2CO3产品纯度为__________(写出计算式,用质量分数表示)。
②步骤 Ⅱ的目的是__________;若省略步骤Ⅱ,直接进行步骤Ⅲ,将导致测得的Li2CO3产品纯度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19.为研究铁盐与亚硫酸盐之间的反应,某小组利用孔穴板进行了实验探究:
溶液 2滴+溶液 溶液溶液 2滴 溶液溶液 2滴
小组记录的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
开始时 后 3天后
实验 I 溶液立即变为红褐色,比 II、III中略浅 与开始混合时一致 溶液呈黄色,底部出现红褐色沉淀
实验 II 溶液立即变为红褐色 红褐色明显变浅 溶液呈黄绿色
实验 III 溶液立即变为红褐色 红褐色变浅,比 II中深 溶液呈黄色
(1)测得实验所用溶液及溶液均约为 1.0。两溶液均呈酸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开始混合时,实验I中红褐色比II、III中略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后实验 II、III中溶液红褐色变浅的原因,小组同学设计了实验IV:分别取少量后实验 I、II、III中溶液,检测到实验II、III中有,实验 I中无。根据实验 IV的现象,结合化学用语解释红褐色变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实验 III中溶液颜色比实验II中深,小组认为可能存在三种因素:
①可以加快与的氧化还原反应: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酸性环境下代替氧化了,同时消耗,使水解出的较多。
通过实验V和实验VI进行因素探究:
实验操作 (已知Na对实验无影响) 后的现象
实验 V 在的溶液中溶解 i._______固体,再加入2滴溶液 溶液的红褐色介于 II、III之间
实验 VI 在的稀硝酸中溶解约固体,再加入 2滴溶液。向其中滴入少量溶液 ii.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因素①和因素②均成立,因素③不明显。请将上述方案填写完整。
(5)通过上述实验,以下结果或推论合理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与同时发生水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且水解反应的速率速率快,等待足够长时间后,将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主
b.浓度为的稀硝酸在内不能将氧化
c.向大于 1的稀硝酸中加入少量,使其完全溶解,可用来检验实验 I的上层清液中是否存在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C
12.【答案】D
13.【答案】B
14.【答案】D
15.【答案】A
16.【答案】(1)
(2)
(3)NH3极易溶于水,先通NH3可使更多的CO2与其反应,能增大,有利于 NaHCO3晶体的析出,所以工业生产时先氨化再通CO2
(4)
(5)滤液A中含有大量,加入食盐,增大;通入氨气,增大,使平衡逆向移动,促使氯化铵结晶析出,温度降低有利于氯化铵结晶析出
(6)

17.【答案】(1)Cu+H2O2+2H+=Cu2++2H2O
(2) 将溶液中的Fe3+转化为FeF,防止其氧化 I ,确保Cu含量测定的准确性 2Cu2++4I =2CuI↓+I2 将Cu2+充分还原为CuI,同时过量的KI溶液可发生I2+I I, I 与I2结合生成I,减少 I2的挥发,提高Cu含量测定的准确性
(3)当最后半滴Na S O 溶液滴加后,溶液蓝色消失,且半分钟内不恢复
(4)

18.【答案】(1)萃取分液
(2)2Mg2++3 +2H2O= Mg2(OH)2CO3+2
(3)Mg(OH)2和CaCO3
(4) 不可行 溶液3中Ca2+能与步骤v中的沉锂的纯碱反应生成CaCO3,造成所得Li2CO3沉淀不纯
(5) 将溶液中溶解的CO2赶出,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偏低

19.【答案】(1)
(2)起始浓度少,水解产生的少
(3)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减少浓度的同时降低了 pH,使水解产生的减少
(4) 可以减缓与的氧化还原反应 0.14g 无明显现象
(5)c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