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任务式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归园田居》任务式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进退皆人生,吾心即归途
陶渊明
又名:
字:
自号:
谥号:

元亮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 他开创 诗一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誉为“田园诗派之鼻祖”
东晋
田园
后世称他为
“百世田园之主,
千古隐逸之宗”。
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及作品
学习任务一:
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同辈之间或晚辈称呼长辈时要称字,不能直呼其名。个人自称时,只能用名或号,不能自称字,否则就是妄自尊大。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遗,和“名”相表里,所以又叫“表字”。
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平与原二字相连;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等等。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田园诗派:
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表现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借以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厌恶,突显诗人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质朴自然,多用白描手法。
归园田居 ·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早年
28岁前“大济苍生”
中年
29 - 41岁“误入歧途”
晚年
41岁后“归隐田园”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qiān hé sī yuǎn zhù)”的大志。意为:猛志超越四海,希望挥翅高飞。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陶渊明的仕隐经历
背景探寻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的第二年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这五首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分别从辞官场(第一首)、聚亲朋(第二首)、乐农事(第三首)、访故旧(第四首)、欢夜饮(第五首)几个侧面描写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了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其中。
课文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性质。
学习任务二: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jī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zhuō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mǔ,草屋八九间。榆柳荫yìn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xū里烟。狗吠fèi深巷xiàng中,鸡鸣桑树颠diān。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fán笼里,复得返自然。
五言诗,二三节奏,也可细分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两种节奏。
韵律上,隔句押韵,一韵到底:山、年、渊、田、间、前、烟、颠、闲、然
(an ian)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把握节奏,并找出韵脚。
寻找诗眼,体会情感。
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学习任务三:
以“归”为中心解读,可引发哪些问题?
为何而归?
以“归”为中心,围绕四个问题,深入解读文本,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
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本性热爱自然。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比喻、拟人
“羁鸟”“池鱼”表现出对官宦生活的厌恶,一“念”一“思”更表现对田园和自由的眷恋和向往。
守拙归园田
对官场尔虞我诈的厌恶,对本性的坚守。
误!
为何而归?
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
樊笼
比喻
官场
将官场的种种束缚比喻成尘网、樊笼,写出了黑暗官场对自己精神的束缚无处不在。
表达对官场的极端厌恶。

是陶渊明对十三年中自己几次出仕的高度总结,体现诗人对过去官场生活的悔恨遗憾之情。
三十年
夸张
陶渊明大约二十五岁离开少时居所,直到五十五岁辞去彭泽令方归,所以说“一去三十年”。或疑当作“十三年”。自开始做官至辞去彭泽令,前后为十三年。这里的“三十年”表明诗人在做官时度日如年的煎熬心情。
既然“性本爱丘山”,陶渊明为何要出仕而误落尘网?
诗人本性与官场行事作风之间的矛盾
补充资料:
1.东晋时局动荡,国家政治腐败,官员争权夺利,仕途充满危险。
2.东晋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陶渊明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曾有过“大济苍生”的宏愿,并非天性就愿意隐居山林。只因现实政治黑暗,“有志不获骋”,才转而“爱丘山”。
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田园生活图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白描
所见
所闻
以动衬静
视听结合


营造意境:恬静优美、淳朴自然
情感: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寓情于景
用农村最平常的景物勾画田园风光
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想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田园生活图景?
诗人选用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农村最常见的意象。
运用白描、视听结合、以动衬静等手法,展现了一幅恬静优美、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图景。
表现了诗人淡泊、恬静的生活追求,给人以安宁、自由、愉悦的感受。
白描手法
白描又叫简笔勾勒,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不加渲染,少用或不用形容词,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
白描在古诗中运用
①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如卖炭翁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②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使线条明晰,言简意赅
如: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③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返”有重回的意思,可以看出陶渊明把田园当成自己的归宿,写出了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
“自然”,双关:1.自然环境(田园生活);2.自然的本性
归隐田园后,远离世俗烦恼、自由自在地享受宁静生活的愉悦
前两句运用双关手法,“尘杂”既指庭院中的灰尘杂物,也隐喻人世间的纷扰喧嚣,表达了对尘世喧嚣的遗忘;“虚室”既指空旷的居室,也指虚静的心境;“闲”字并非单独的闲暇之意,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悠闲与闲适,传达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惬意与满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回归田园的欣喜愉悦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对比阅读
篇目 诗眼 手法 语言风格 诗人形象 诗人影响
短歌行
归园 田居
思考延伸

比喻
用典
比兴
高昂激越
慷慨悲凉
胸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求贤若渴的志士。
开创并繁荣建安文学者

比喻
视听
动静
远近
白描
清新质朴
平淡自然
厌恶官场,
质性自然,
热爱田园,追求精神独立的隐士。
隐逸的田园诗人
对比阅读
二人为何会有不同的选择?
对比阅读
人物 家庭出身 个人性格 时代背景 社会风气
曹操
陶渊明
宦官集团家庭,根基深厚。
太尉之子
小官吏之家,后家道中落。寒门士子
熟读兵书,有胆识谋略,有野心,唯才是举,识人善用。
前期受祖父陶侃影响,修习儒家经典,积极入仕;后受曾祖孟嘉影响,淡迫名利,追求个体的人格自由。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诸侯割据、战争频发、士族门阀制度。
东晋末年,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官场贪腐贿赂成风,门阀制度的鼎盛期
建安风骨团体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与积极进取的精神。
盛行玄学和清谈。老庄思想也开始兴起。
对比阅读
你更赞同谁的观点?
入世与出世
入世与出世,历来都是一个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命题。这是不同的人生志趣,但说到底,出世与入世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一世之雄,一个是隐逸之宗;一个具有一统天下的宏大气魄,一个则有崇尚自由的隐逸情怀。
《短歌行》中曹操的忧思和悲凉,是因为宏伟的志向与生命的短暂之间的忧伤,是一种积极入世,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的归去,是因为远大抱负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后的离去,选择那个年代或许更不容易的独守自我,用躬耕田园的方式寻得心理安慰的同时保持自我的高洁。陶渊明不与污浊官场同流合污,本身也就是一种志向。
你怎么看待陶渊明的“归田园”?
目标升华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目标升华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袁行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