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中国担当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中国担当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九年级下册 3.1《中国担当》 教学设计
课题 3.1 中国担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初中道德与法治“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单元,是承接“人类命运共同体”后的关键课时,也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核心载体。前序课程已讲解“谋求互利共赢”,明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本课在此基础上聚焦“中国如何践行担当”,从“积极有作为”(态度、行动、贡献、目标)和“贡献中国智慧”(原则、实践、尺度)两大维度展开,既回应“世界需要中国”的时代命题,又为后续学习“中国的机遇与挑战”铺垫基础,实现“世界发展趋势”与“中国具体实践”的深度衔接,兼具时代性、实践性与思想性。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初中生,其认知基础与学习特点呈现“三熟三待”:一是“熟悉热点”,学生通过新闻、短视频等渠道,对“中国维和”“一带一路”“碳中和”等事件有初步印象,能直观感知“中国在做大事”;二是“熟悉前序知识”,已掌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能理解“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基本逻辑;三是“熟悉本土认知”,对“中国脱贫”有生活感知,易共情“中国发展的意义”;四是“待深化”,对“中国担当的具体表现”(如态度、行动、贡献的区别)缺乏系统梳理,易混淆“中国责任”与“全部责任”;五是“待理解”,对“共商共建共享”“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抽象概念,难以结合实际案例吃透内涵;六是“待关联”,虽知道中国有担当,但不清楚“中国担当与自身生活”“中国基本国情”的关联,存在“宏观认知与微观理解脱节”的问题。
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明确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担当表现(态度、行动、贡献、目标),理解“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同中国“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责任尺度,树立“中国是负责任大国”的观念。 2. 道德修养:通过中国维和、对外援助、脱贫攻坚等案例,感受中国“不推诿、不逃避”的责任品格,培养“守望相助、公平正义”的道德意识,摒弃“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 3. 法治观念:了解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伊朗核六方会谈等国际事务的依据,初步理解“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则,明确国际责任需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共识,树立“全球治理需守规则”的意识。 4. 健全人格:通过辨析“中国承担相应责任而非全部责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责任区别”,学会辩证看待国际问题,避免“极端要求中国担责”或“否定中国担当”的片面思维,形成理性、客观的认知。 5. 责任意识:理解“中国担当”与“自身发展”的关联,既树立“关注中国国际贡献”的全球责任意识,也培养“立足国情、努力学习,为中国实力提升添力”的个人责任意识。
重点 中国担当“积极有作为”的四大表现(态度、行动、贡献、目标);中国为世界发展贡献智慧的具体路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难点 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内涵,区分“中国承担相应责任”与“承担全部责任”;明确“中国担当”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关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具体活动: 播放2分钟短视频(整合中国维和官兵救援、一带一路铁路建设、新冠疫苗援助、脱贫攻坚成果等画面), 提问引导:“视频中,中国做了哪些事?这些事体现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什么态度?”; 板书课题“中国担当”,明确本节课核心:围绕“中国担当表现在哪里”“中国如何贡献智慧”两大问题展开,同时布置预习任务。 学生具体活动: 观看视频,捕捉关键画面(维和、一带一路、疫苗援助),同桌交流后举手分享观点(如“中国帮其他国家建铁路、送疫苗,很负责任”); 2. 明确课题与预习核心问题。 用具象化视频激活学生已有认知,让“中国担当”从抽象概念落地为具体事件,激发学习兴趣;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核心,同时通过预习回顾,为后续“中国担当与基本国情关联”的讲解做好铺垫,实现“预习-导入-新课”的顺畅衔接。
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探究“中国担当——积极有作为” 教师具体活动: 解读“中国态度”:结合视频中“中国不推诿、不逃避危机”的画面,对比上节课“美国躺平抗疫”案例,强调“中国面对危机,积极主动承担相应责任”,用红字标注“相应≠全部”,提醒“选择题易错点”,提问:“‘相应责任’意味着中国只担部分责任,这是否说明中国不负责任?为什么?”(暂不公布答案,留待后续解答); 梳理“中国行动”:呈现教材29页“中国维和”材料,给学生2分钟阅读时间,提问:“除了维和,中国还在哪些领域参与全球治理?”,结合“化解区域危机、环保援助、传染病防控”等案例,总结“中国在和平与发展各领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要求学生在教材圈画; 分析“中国贡献”:用数据对比(1949年贫困状况、1978年7.7亿贫困人口、2021年全面脱贫),提问:“中国脱贫攻坚胜利对世界有什么影响?”,总结“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解决1/5人口温饱、7亿多人脱贫,是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标注“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一考点; 明确“中国目标”:呈现总书记讲话(“做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补充“提高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总结“中国目标”; 关联基本国情:提问“中国脱贫是否改变基本国情?”,结合基本国情,讲解“中国继续担当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国内外大局、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回应开篇问题:“中国担‘相应责任’,正是基于初级阶段国情,是‘量力而行’的体现,并非不负责任”。 学生具体活动: 对比案例,理解“中国态度”,标记“相应≠全部”易错点,带着问题思考“相应责任是否等于不负责任”; 阅读教材29页材料,举手回答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领域,在教材圈画关键案例; 分析贫困数据,思考并分享“中国脱贫减少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标记“最大发展中国家”考点; 齐读中国目标,补充笔记; 5. 明确“基本国情未变”,跟随教师理解“中国担当的要求”,解决开篇疑问,梳理“积极有作为”四大表现,形成清晰笔记。 第二部分:探究“中国担当——贡献中国智慧” 教师具体活动: 图片导入:呈现“乔冠华的笑”图片,提问:“50多年来,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哪些智慧和方案?”,组织小组讨论(3分钟),邀请小组代表分享; 提炼核心原则:结合讨论结果(一带一路、绿色低碳、人类命运共同体),总结“中国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方案”; 结合实践讲解:通过“助推碳中和(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对外经济援助、伊朗核六方会谈”案例,讲解“中国如何将智慧转化为行动”(广泛参与积累经验、积极探索有效行动); 突破难点“责任尺度”:用通俗语言解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共同”即各国都要担责,“有区别”即不看当前看历史、不看总量看人均、不看生产看消费,举例“工业革命时发达国家多排放,如今应多担责;中国人口多,总量排放多但人均少,担‘相应责任’”,再次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5. 补充答题要点:梳理“中国为世界发展作更大贡献的路径”(结合国情深化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实力、积极参与治理且量力而行),标注“大题考点”,组织学生截图或记笔记;6. 课堂小结:带领学生回顾(1个核心主题:中国担当;2大板块:积极有作为、贡献中国智慧;3个关键考点:最大发展中国家、基本国情、共商共建共享)。 学生具体活动: 观察图片,结合前序知识小组讨论,分享中国智慧(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圈画“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理解其核心内涵; 3. 倾听案例讲解,在教材补充“碳中和”“伊朗核会谈”等实践案例,理解“智慧转化为行动”的过程; 4. 跟随教师通俗解读,结合举例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明确“中国责任尺度”,解决之前的认知困惑; 5. 快速记录“作更大贡献的路径”,标记大题考点,按需截图;6. 自主复述核心知识,强化记忆。 从“态度-行动-贡献-目标”分层讲解,符合学生“从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规律;用数据、案例支撑观点,让“中国贡献”更具说服力;通过“开篇提问-中间铺垫-结尾回应”的闭环设计,突破“中国责任尺度”的认知难点,同时关联基本国情,避免知识碎片化。 用历史图片激发兴趣,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梳理知识;用通俗举例解读抽象概念,突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难点;补充答题要点,兼顾素养培养与应试需求;“321”小结快速高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避免遗漏核心考点。
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
教学反思 优点: 课堂逻辑连贯,围绕“中国担当表现在哪里”“如何贡献智慧”两大核心,从“积极有作为”到“贡献中国智慧”层层递进,同时关联前序知识与基本国情,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案例与数据丰富,既有维和、一带一路等热点案例,也有贫困数据、碳中和时间线等具象素材,有效降低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难点突破有方法,通过“开篇设疑-中间铺垫-结尾回应”“通俗举例解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责任尺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避免生硬讲解; 4. 兼顾“素养”与“应试”,既通过讨论、案例渗透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素养,又明确标注易错点、考点,帮助学生高效掌握知识。 不足: 小组讨论时间稍显紧张(3分钟),部分小组未充分梳理“中国智慧”的所有案例,后续可延长1分钟,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完整分享; “碳中和”概念讲解较浅,仅说明“峰值、平衡”,未结合学生生活案例(如绿色出行、节约用电与碳中和的关联),导致学生难以将“国家行动”与“自身生活”结合; 3. 对“中国担当与青少年行动”的关联讲解不足,仅在素养目标中提及,未在课堂中设计具体互动(如“青少年如何为中国实力提升添力”),导致“责任意识”素养落地不够扎实。 改进方向: 后续教学中,调整小组讨论时间至4分钟,增加“小组补充发言”环节;补充“青少年与碳中和”的生活案例(如“少开一次车、多植一棵树就是助力碳中和”),拉近国家行动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在小结后增加1-2分钟“微互动”,提问“作为青少年,我们能为中国增强国际实力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努力学习、关注国际热点”等,让“责任意识”从宏观落到微观,进一步实现“知识、素养、实践”的融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