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选择题
1.“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万人参观了英、法等西方大国展示的工业实力和创造发明。”材料中的“创造发明”来自( )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2.感应现象等的发现和创立,使得电磁学理论日臻完善。19世纪6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等的相继发明及应用无不基于此理论。这体现了( )
A.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B.内燃机推动了交通变革
C.科学研究推动发明创造 D.大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3.观察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万法之一、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框架结构示意图。据此判断他整理的笔记的主题是( )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66年,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 1879年,爱迪生研制出耐用的白炽灯泡
A.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4.据1922年美国国会统计,爱迪生使美国政府在50年内的税收增加了15亿美元。192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的资本用在与爱迪生的发明有关的事业上的数目达到157.25亿美元。以上材料主要表述的是爱迪生的发明( )
A.出现的时代背景 B.研发的有利环境
C.自身的局限之处 D.带来的经济效益
5.下表内容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时间 人物 主要成就 主要影响
18世纪 瓦特 改进蒸汽机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 斯蒂芬森 发明蒸汽机车 人类进入铁路时代
19世纪 爱迪生 发明耐用的白炽灯泡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9世纪 本茨 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人类进入汽车时代
A.科技创新制约经济发展 B.思想解放引领社会变革
C.工业革命促进社会转型 D.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6.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取代蒸汽成为主要能源,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的是( )
A.煤炭 B.电力 C.石油 D.核能
7.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推动交通工具革新的核心发明是( )
A.蒸汽机 B.内燃机 C.电动机 D.发电机
8.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科学家们提炼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以上化学合成材料最早出现于( )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早期殖民掠夺时期
C.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9.以下四幅照片反映了工业化( )
A.为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
B.使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C.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
D.造成了环境污染与贫富分化加剧
10.20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们探究的问题主要来源于生产领域。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
A.科学家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B.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
C.投入实验的资金越来越多 D.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
11.工业革命以前,欧洲国家主要在殖民地进行直接的财富掠夺。但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欧洲国家在亚洲、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大量修建铁路、港口,开设工厂、银行,强迫殖民地成为它们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反映出( )
A.欧洲国家的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 B.资本主义制度向全球范围扩展
C.欧洲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日益激烈 D.殖民地区的社会矛盾不断加深
12.DeepSeek能根据用户偏好提供个性化推荐,高效处理大规模数据并挖掘有价值信息,实现多模态数据融合与学习,以及通过智能助手和聊天机器人实现快速的自然语言交互。小明想用DeepSeek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下列指令最合适的是( )
A.电气时代 B.蒸汽时代 C.信息时代 D.铁路时代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请对比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世界上第一台投入实际运行的蒸汽机车 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为燃料的三轮汽车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年10月23日初中历史作业》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D D B B D C B
题号 11 12
答案 A A
1.C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万人参观了英、法等西方大国展示的工业实力和创造发明”可知,与此相关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1900年巴黎世博会展示的工业成果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主要标志是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等领域的突破,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纺织机械为主,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法国大革命属于政治革命,与工业发明无关,排除B项;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中期后)以计算机、原子能等为标志,时间远晚于190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C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详解】据题干“感应现象等的发现和创立,使得电磁学理论日臻完善。19世纪6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等的相继发明及应用无不基于此理论”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感应现象的发现和电磁学理论的完善,这些科学研究成果为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与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材料内容说明科学研究能够推动发明和创造,C项正确;题干中仅阐述了电磁学理论推动发明创造这一积极方面,未提及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排除A项;题干内容围绕电磁学理论与发电机、电动机等发明,未涉及内燃机相关内容,排除B项;题干内容围绕电磁学理论与发电机、电动机等发明,题干中没有任何关于大众教育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3.C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电气时代
【详解】根据材料“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1879年,爱迪生研制出耐用的白炽灯泡”可知是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人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C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代表事件包括美国内战、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为蒸汽机,排除B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代表事件包括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4.D
【知识点】“发明大王”爱迪生
【详解】根据题干描述了爱迪生的发明对美国税收和全球资本的影响的数据,体现了爱迪生发明创造带来的经济效益,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爱迪生发明所处的历史时期或社会条件,排除A项;题干未讨论爱迪生研发过程中的支持因素(如资金、政策),排除B项;题干数据均为正面经济贡献,未提及发明的缺点或不足,排除C项。故选D项。
5.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新发明与新能源、瓦特改良蒸汽机、“发明大王”爱迪生、内燃机与新交通工具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瓦特、斯蒂芬森等人的科研成果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促进社会进步,D项正确;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经济发展,而不是制约,排除A项;题目提到的都是科技创新,与思想解放无关,排除B项;题目中的科技发明属于工业革命的成果,但未体现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6.B
【知识点】电气时代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成为主要动力来源,电灯、电动机等广泛应用,推动社会进入“电气时代”,B项正确;“煤炭”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能源,排除A项;“石油”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用于内燃机,但并非电气时代的主要能源,排除C项;“核能”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B
【知识点】内燃机与新交通工具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是推动交通工具革新的核心。内燃机的出现,使得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得以发明和广泛使用,B项正确;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发明,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交通工具提供动力,排除A项;电动机主要应用于电力驱动的设备等领域,在交通工具革新方面,不是核心推动发明,排除C项;发电机的发明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电力,但它不是直接推动交通工具革新的核心发明,排除D项。故选B项。
8.D
【知识点】化学、石油工业的发展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19 世纪中后期 - 20 世纪初 ),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兴起,科学家们开始提炼多种化学物质,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等化学合成材料,所以化学合成材料最早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主要是 15 - 16 世纪,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主要是在地理发现、贸易路线拓展、物种交流等方面有重大影响,当时还不具备提炼多种化学物质并制成化学合成材料的技术条件,排除A项;早期殖民掠夺从 16 世纪开始,主要是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地区进行财富掠夺、资源侵占、奴隶贸易等,重点在积累原始资本,并非化学合成材料的研发,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18 世纪 60 年代 - 19 世纪 40 年代 ),主要成果集中在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以及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在纺织、煤炭、钢铁等行业变革,以化学合成材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部门还未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
9.C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详解】据题干“工业化”、“早期的电话”、“妇女从事文书工作”、“机器时代的‘享受’”、“19世纪英国城市的街道狭窄而拥挤”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工作,但同样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C项正确;工业化为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忽略了消极影响,排除A项;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排除B项;造成环境污染与贫富分化的加剧属于消极影响,未提及积极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们研究的问题主要来源于生产领域”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特点,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学与技术、生产的深度结合,科学家的作用不是题干表达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对实验室资金投入,排除C项;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详解】题干中“修建铁路、港口,开设工厂、银行”均为资本输出的典型形式,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殖民特征吻合,因此反映出欧洲国家的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A项正确;题干聚焦于“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而非政治制度的传播,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列强之间的殖民竞争(如争夺殖民地领土或势力范围),而是强调列强在不同时期侵略手段的转变,此选项偏离题干核心,排除C项;殖民经济侵略的后果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但题干要求回答“反映出”的侵略方式转变,而非后果。此选项属于间接影响,而非直接反映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特征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因此被称为“电气时代”,A.电气时代直接对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号,A项正确;蒸汽时代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征(蒸汽机主导),排除B项;信息时代指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主导),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C项;铁路时代虽与工业革命相关,但属于更宏观的历史分期,非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专有称谓,排除D项。故选A项。
13.题目:科技推动社会发展。论述: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问世,让物资运输挣脱人力畜力束缚,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1885年,卡尔.本茨的三轮汽车亮相,以内燃机驱动,点燃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火种,悄然改写人类出行与城市格局。两台机器虽隔百年,却印证同一真理:科技突破是社会生产力跃升、生活方式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新发明与新能源、内燃机与新交通工具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世界上第一台投入实际运行的蒸汽机车”“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为燃料的三轮汽车”,结合所学知识,自拟题目为:科技推动社会发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1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图片2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根据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及影响,围绕观点进行论述,最后归纳总结。如论述: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问世,让物资运输挣脱人力畜力束缚,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1885年,卡尔.本茨的三轮汽车亮相,以内燃机驱动,点燃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火种,悄然改写人类出行与城市格局。两台机器虽隔百年,却印证同一真理:科技突破是社会生产力跃升、生活方式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