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选择题
1.下图漫画《沸点》意在表明( )
该漫画名为《沸点》,创作于1912年10月,奥匈帝国、沙俄、英、法、德等帝国人物坐在即将爆炸的桶上,桶上标有英文“巴尔干麻烦”。
A.巴尔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B.世界大战的危机不可避免
C.巴尔干是列强矛盾的根源 D.列强有能力化解彼此矛盾
2.下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占有情况和经济实力对比。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 )
国别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殖民地面积 (万平方千米) 3 350 1 064 290 30
殖民人口 (万人) 39 400 6 200 1 230 970
1914年英、法、德、美殖民地的比较数据表
A.军国主义的兴起与盛行 B.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D.欧洲地区两大军事对抗组织的出现
3.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支持奥匈,俄国支持塞尔维亚,法国和英国随即卷入战争。这表明一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是( )
A.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B.军事集团的连锁反应
C.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D.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4.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位德国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一位英国外交大臣说:“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这说明了“一战”( )
A.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B.引发了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C.建立了合理的国际体系 D.目的是争夺霸权瓜分世界
5.一战前,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说:“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这表明德国参一战的目的是( )
A.维护封建统治 B.扼杀巴黎公社 C.争夺世界霸权 D.削弱殖民力量
6.如果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比作一场化学反应,用“表示(S:同盟国,O2:协约国,SO2: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方程式中的“点燃”指的是( )
A.德军突袭波兰 B.凡尔登战役 C.萨拉热窝事件 D.俄国退出战争
7.下面是电影《十四本第一次世界大战日记》中的一段台词。台词突出展现了( )
“炮火越来越猛烈,大地在颤抖,数百门重型火炮在轰鸣,无数炮弹在我们头顶呼啸而过,我的耳膜都快震破了。我不怕死,但我不想像地上的虫子一样,被人不小心踩死。”
A.战场使用新式武器 B.战争激烈且残酷 C.战场形势出现转折 D.战争波及范围广
8.“计划经济”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并得到应用,因为交战中的各个国家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务、资源全部应用到战争中。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破坏了国民经济 B.改变了国际关系
C.强化了政府职能 D.削弱了殖民力量
9.下图是小利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处应填入( )
A.萨拉托加大捷 B.凡尔登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登陆战
10.在化学、金属等传统男性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德国女性所占的比例从1914年前的22%猛增到1918年的38%。德国女性在全部领域中的就业比重更是在这短短四年中增长了17%,远远超过了19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就业比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妇女地位的极大提高 B.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
C.传统观念的明显转变 D.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1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国普遍实行“食物配给制”,这一措施反映战争对平民生活的影响是( )
A.提升了平民社会地位 B.加剧了平民生活困难
C.推动了食品工业发展 D.促进了农业技术革新
12.1914—1918年,大约800万法国人应征入伍,其中二分之一的人没有从前线活着回来,其他如德国、英国、奥匈帝国等国家也丧失了大量精壮人口,战争摧毁了这些国家大量的工业设施。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B.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
C.迫使欧洲国家进行制度变革 D.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格局
13.据《世界经济史》数据:一战结束时,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却猛烈扩大;美国对外投资总额从1914年的37亿美元增加到1919年的70亿美元,而同期外国人在美财产却从67亿美元缩减为33亿美元;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为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的40%在美国手中。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 )
A.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 B.使参战各国遭受巨大的灾难
C.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D.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
14.第一次世界大战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东方各族人民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这反映出“一战”( )
A.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破坏 B.推动了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形成
C.引发了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 D.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
15.“随着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导致该”政治版图“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华盛顿体系的最终确立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
二、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就业结构表(单位:%)
1870年 1890年 1910年 1930年
第一产业 49.1 40.0 35.1 27.3
第二产业 29.1 35.7 37.9 40.6
第三产业 21.8 24.3 27.0 32.1
材料二 统一后的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经济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了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德国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97.5%,国民素质得以提高,同时,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德国很快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德国的科技创新光芒,让世界瞩目。
——摘编自《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
材料三 一战爆发前,英德两国利用科技建造巨型铁甲战舰,军备竞赛日趋火热。战争爆发之后,各种军事发明层出不穷……先进武器无论是掌握在谁的手里,都必然形成一种“开战即胜利”的暗示。
——摘编自余忠剑《科学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70-1930年,德国就业结构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年10月24日初中历史作业》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D C C B C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D C A
1.B
【知识点】一战的背景
【详解】根据材料漫画中奥匈、俄、英、法、德等列强人物坐在标有“巴尔干麻烦”且即将爆炸的桶上,“沸点”和“即将爆炸”的意象突出了危机的紧迫性,结合所学知识,1912年正值一战爆发前两年,巴尔干问题是列强争夺的焦点,漫画旨在表明列强在巴尔干的矛盾已激化,世界大战的危机不可避免,B项正确;漫画重点并非强调巴尔干的战略地位,而是危机爆发的必然性,排除A项;列强矛盾的根源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巴尔干是矛盾焦点而已,排除C项;“即将爆炸”表明矛盾无法化解,与“有能力化解”相悖,排除D项。故选B项。
2.B
【知识点】一战的背景
【详解】据题干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从表格数据能看出,像德国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增长,但殖民地占有情况却远不如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这体现了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国家想要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这种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B项正确;“军国主义”更多关联二战,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是背景,非直接原因,排除C项;“欧洲地区两大军事对抗组织的出现”是直接原因之一,但表格数据更突出根本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3.B
【知识点】一战的背景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支持奥匈,俄国支持塞尔维亚,法国和英国随即卷入战争”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前形成三国同盟(德、奥匈、意 )和三国协约(英、法、俄 )两大军事集团。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因同盟关系支持奥匈,俄国因协约关系支持塞尔维亚,法、英又因协约关系卷入,体现军事集团间的连锁反应,使局部冲突升级为世界大战,B项正确;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体现为英、法、德等国在经济实力、殖民地占有等方面的矛盾,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题干中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战争卷入,并非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排除C项;极端民族主义侧重民族间的对立、排外等情绪,题干主要是军事集团体系下的国家联动参战,没有体现民族主义情绪,排除D项。故选B项。
4.D
【知识点】一战的背景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和“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引起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日益加剧。19世纪末,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德科技领先,工业总产值增长迅速,居世界前两位,而英国和法国工业产量则处于比较低的位次;就殖民地而言,英法的殖民地最多,而美德相对较少。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国家要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形成了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综上所述,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D项正确;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是一战的影响而非目的,与题干中战前言论反映的本质无关,排除A项;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但题干未涉及具体事件,而是强调帝国主义国家的政策意图,排除B项;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未解决帝国主义国家的根本矛盾,且题干讨论的是战前背景,与战后体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C
【知识点】一战的背景
【详解】根据材料“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海外市场、殖民地少,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由此德国强烈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俄等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C项正确;此时期的过已经是帝国主义国家,主要是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并非维护封建统治,排除A项;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巴黎公社是法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与德国无关,排除B项;此时期德国要求重新划分殖民地,并非削弱殖民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
6.C
【知识点】一战的经过
【详解】根据化学反应式可知,“点燃”指引发战争的关键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遇刺)是直接导致一战爆发的导火索,符合“点燃”的比喻,C项正确;德军突袭波兰是二战开端,与一战无关,排除A项;凡尔登战役是战争中的重要战役,非导火索,排除B项;俄国退出战争发生于战争后期,排除D项。故选C项。
7.B
【知识点】一战的经过
【详解】据题干“炮火越来越猛烈,大地在颤抖,数百门重型火炮在轰鸣,无数炮弹在我们头顶呼啸而过,我的耳膜都快震破了。我不怕死,但我不想像地上的虫子一样,被人不小心踩死”和所学知识可知,台词通过 “炮火猛烈”、“火炮轰鸣”、“炮弹呼啸”等场景描写,展现出战场的激烈程度,同时以“像地上的虫子一样被不小心踩死”的比喻,凸显出战争中士兵生命的脆弱,直观反映出战争的残酷性,B项正确;“战场使用新式武器”并非台词突出展现的内容,题干仅提及 “重型火炮”,未强调其 “新式”属性,且核心是战争场景的激烈与残酷,排除A项;“战场形势出现转折”在台词中无任何体现,题干仅描述战场当下的激烈状态,未涉及形势变化,排除C项;“战争波及范围广”指战争影响的地域或人群范围大,而台词聚焦于单个士兵所处的战场局部场景,未体现范围广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8.C
【知识点】一战的经过、一战的影响
【详解】据题干“‘计划经济’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并得到应用,因为交战中的各个国家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务、资源全部应用到战争中”和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将整个社会的财务、资源由国家政府来统筹调配的模式,正是政府职能强化的表现,C项正确;一战破坏了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但与题干强调的“计划经济”思想无关,排除A项;一战削弱了欧洲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优势地位,改变了国际关系,但与题干强调的“计划经济”思想无关,排除B项;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但与题干强调的“计划经济”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B
【知识点】一战的经过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16年凡尔登战役,历时约10个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耗时最长、伤亡最重,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B项正确;萨拉托加大捷是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排除A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排除C项;诺曼底登陆战是二战过程中的历史事件,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
【详解】根据题干“在化学、金属等传统男性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德国女性所占的比例从1914年前的22%猛增到1918年的38%。德国女性在全部领域中的就业比重更是在这短短四年中增长了17%,远远超过了19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就业比例。”和所学知识可知,1914-1918年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男性奔赴战场,导致传统男性主导的行业劳动力短缺,社会环境急剧变化,迫使德国女性更多地进入这些行业就业,所以德国女性就业比例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B项正确;妇女地位极大提高是结果,而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传统观念转变”需更长时间,与四年短期变化不符,排除C项;“经济结构调整”是长期过程,而非战争直接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对平民生活造成严重冲击,战争破坏农业生产、阻断物资流通,导致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严重短缺,“食物配给制是物资匮乏的无奈选择,配给额度通常低于平民正常生活需求,且种类单一,平民常面临饥饿威胁;部分国家甚至因配给不足引发民众恐慌或抗议。这一措施直接反映了战争导致平民生活资源被压缩,加剧了生活困难,B项正确;“食物配给制”的核心目的是应对战争导致的物资短缺,未涉及平民政治权利、社会待遇的改善,与提升平民社会地位无关,排除A项;“食物配给制”是对现有食品资源的分配限制,而非推动发展,排除C项;一战期间交战国的核心精力集中于军事作战,农业生产因劳动力、设备、资金短缺而衰退,甚至出现耕地荒芜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
【详解】据题干“1914—1918年,大约800万法国人应征入伍,其中二分之一的人没有从前线活着回来,其他如德国、英国、奥匈帝国等国家也丧失了大量精壮人口,战争摧毁了这些国家大量的工业设施”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破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A项正确;题干说的是战争的破坏性,未体现一战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欧洲国家因一战进行制度变革,排除C项;一战后确立的是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核心的国际格局,并非以美国为中心,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
【详解】据题干“一战结束时,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却猛烈扩大;美国对外投资总额从1914年的37亿美元增加到1919年的70亿美元”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时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额减少,美国却在对外投资、债务等方面呈现巨大变化,如对外投资大幅增加、掌握大量世界黄金储备等,这些经济数据的变化充分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D项正确;“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通常强调的是战争造成的人员伤亡、社会破坏等方面,而题干主要围绕经济数据展开,未涉及人类生命和社会层面因战争遭受破坏的内容,排除A项;“使参战各国遭受巨大的灾难”,同样侧重于战争对参战国在人员、社会等方面的消极影响,题干重点在于经济格局的变化,并非各国遭受灾难情况,排除B项;民族解放运动和亚非拉有关,但是题干没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
【详解】根据材料“东方各族人民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分析可知材料强调一战促使东方各族觉醒,开始主动参与国际政治,摆脱被剥削的被动地位,引发了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C项正确;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破坏,仅提及经济破坏,未涉及政治觉醒,排除A项;推动了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形成,虽然涉及国际格局变化,但未突出民族独立的主体性,排除B项;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侧重列强力量变化,没有体现对东方国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导致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解体,并引发欧洲、西亚和北非政治版图剧变的主要因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以同盟国(包括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失败告终,战后,战胜国通过《凡尔赛条约》等协议对战败国领土进行重新划分,直接导致旧帝国的崩溃;奥匈帝国解体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俄罗斯帝国因十月革命(1917)瓦解,苏俄(苏联前身)成立;德意志帝国战败后,魏玛共和国取代君主制,帝国不复存在;奥斯曼帝国解体后,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中东地区划为英法委任统治地(如叙利亚、伊拉克),A项正确;华盛顿体系主要涉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秩序调整(如限制海军军备、中国“门户开放”),与欧洲、西亚版图变化无关,排除B项;二战后虽也有领土变动(如德国分裂),但题干中帝国解体事件集中发生于一战后,排除C项;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是二战后殖民体系崩溃的产物,与题干中一战后旧帝国解体的直接关联性较弱,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2)原因: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
(3)关系: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若用于军事,会带来灾难。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影响、一战的影响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就业结构表(单位:%)”分析可知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例从49.1%下降到27.3%,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例从29.1%上升到40.6%,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从21.8%上升到32.1%,说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2)原因:根据材料二“统一后的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经济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分析可知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根据材料二“德国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97.5%,国民素质得以提高,同时,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德国很快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等信息分析可知德国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
(3)关系: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全面、一分为二看到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根据材料二分析可知德国重视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根据材料三“一战爆发前,英德两国利用科技建造巨型铁甲战舰,军备竞赛日趋火热”等信息分析可知科技应用于战争,说明科技发展若用于军事,会带来灾难。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