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选择题
1.1958年,苏联个人副业农畜产品产量较1953年有大幅度的提高,马铃薯、蔬菜产量提高14.3%,牛的头数提高25.3%,肉、奶产品产量分别提高33%和27%,水果产量提高46%。这反映了赫鲁晓夫时期( )
A.农业方面改革有所成效 B.完全执行市场经济
C.重点发展军事科技 D.突破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2.长期以来,苏联农业问题突出。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但农业落后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农业产量波动较大。两场改革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局面,主要是因为( )
A.苏联致力于发展军事工业与美抗衡 B.苏联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发展农业
C.没有根本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新经济政策未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3.小明同学运用时间轴的方式梳理了某一时期的重大史事。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亚非拉国家的发展 B.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C.经济全球化的趋向 D.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4.下图示时间轴是小李同学梳理的学习笔记。其发展历程体现了( )
A.新经济政策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
B.苏联通过指令性计划成为了欧洲第一强国
C.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
D.苏联解体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彻底失败
5.1978年11月12日《真理报》宣传说:苏联人在“读、重读、废寝忘食地研究勃列日涅夫的著作”,因为这是“无穷无尽的思想智慧和泉源”。还有些报刊吹捧这些著作是“党的巨大瑰宝”“政治才略的教科书”,是“令人爱不释手的诗篇”等。可见,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 )
A.深受人民爱戴 B.个人崇拜盛行
C.重视发展文学 D.注重理论研究
6.1986年在苏联流传着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采取的措施是( )
A.从根本上解决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B.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对苏联经济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D.不断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7.1989—1992年间苏联和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先后失去政权,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急剧转变。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重大考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遭受重大失败 B.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C.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奋起 D.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8.“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法西斯德国垮台 B.苏联解体 C.东欧剧变 D.俄罗斯建立
9.“苏联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很快恢复了国民经济……各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形成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热潮,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这些史事共同体现了( )
A.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前进 B.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 D.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10.“1944年东欧各国共产党有25万党员,1948年超过了700万党员。东欧多个国家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进行了合并,并声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材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社会主义开始由理论到现实
C.社会主义力量的逐渐壮大 D.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
11.“西方国家利用各种途径向东欧国家宣传西方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它们还扶植这些国家内部的反对派,从内部制造混乱,进而颠覆政权”。材料反映发生东欧剧变的原因是( )
A.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B.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C.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D.国民经济畸形发展状态
12.1990年邓小平在谈及东欧剧变时指出:“由于东欧的变化而引起的问题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如果走东欧这条路,中国就完了”。材料中提到的东欧的变化实质上是( )
A.执政党变化 B.国家名称变化
C.社会制度变化 D.国家体制变化
二、材料题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苏联的修补与解体】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经济 垦荒运动,广种玉米 推行“新政策” 急迫的经济改革,很快失败
政治军事 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 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政治多元化”
结果 没有突破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体制弊端 苏联解体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等整理
(1)据材料,指出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结果。分析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中哪些措施导致苏联解体。
【东欧的困境与剧变】
东欧剧变是多种因素促成的,长期以来苏联模式的困扰和要求改革的潮流的矛盾、苏联的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独立自主的矛盾是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两对矛盾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
(2)据材料,概括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与外部原因。
【中国的坚守与特色】
坦率地讲,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经验。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年10月27日初中历史作业》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C B C C B A C
题号 11 12
答案 A C
1.A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
【详解】根据材料“1958年,苏联个人副业农畜产品产量较1953年有大幅度的提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个人副业农畜产品产量提高,反映了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在农业方面取得一定成效,A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完全执行市场经济,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并不是发展军事科技,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A项。
2.C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但农业落后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农业产量波动较大。两场改革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改革均未触动斯大林模式的核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并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局面,C项正确;苏联致力于发展军事工业虽然会影响苏联农业发展,但并非是没有改变农业落后局面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苏联拥有广阔的黑土带等适宜农业的区域,因此苏联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发展农业说法错误,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实行的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B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杜鲁门主义、北约组织的建立
【详解】据题干时间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于苏联解体,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争霸形成了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随着结束。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开始,马歇尔计划、北约成立是美国实行冷战的表现,华约的成立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的改革,因此,题干反映的是两极格局下的世界,B项正确;亚非拉国家的发展表现在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方面,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与冷战有关,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经济全球化,没有强调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材料涉及的是美苏冷战,排除C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是强调世界有多个力量重心,材料体现的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
4.C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的建立及加盟共和国、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详解】材料反映苏联在不同时期发展状况,有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有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而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有斯大林之后的苏联三次社会主义改革,最后戈尔巴乔夫改革葬送了苏联,可见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C项正确;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 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奠定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基础,排除A项;到1937年,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成为了欧洲第一强国,排除B项;苏联解体表明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彻底失败,排除D项。故选C项。
5.B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
【详解】据题干“无穷无尽的思想智慧和泉源”“政治才略的教科书”“令人爱不释手的诗篇”和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但是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材料中对领导人著作的过度赞美和夸大,体现了个人崇拜的现象,B 项正确;从材料中对勃列日涅夫著作的过度吹捧并不能真实反映他深受人民爱戴,这种宣传存在夸大和不实之处,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勃列日涅夫个人的崇拜,并非重视发展文学本身,排除C项;对著作的过度宣扬更多是为了树立个人权威,而非真正注重理论研究,排除D项。故选B 项。
6.C
【知识点】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详解】据题干“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采取的措施”和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经济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包括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因此后期转向政治领域,排除A项;戈尔巴乔夫在经济上的改革效果不佳,因此1988年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激进变革,非“完善”旧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7.C
【知识点】中共十二大和十三大的召开、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详解】根据材料“1989—1992年间苏联和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先后失去政权,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急剧转变。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重大考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和所学可知,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它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而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说明了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C项正确;社会主义中国取得了辉煌成就,不能说明社会主义遭受重大失败,排除A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排除B项;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排除D项。故选C项。
8.B
【知识点】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详解】据题干“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和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解体,苏联成立于1922年,1991年解体,存在69年,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被称为 “红色帝国”,所以这一历史事件是苏联解体,B项正确;法西斯德国在 1945年垮台,与题干时间和“红色帝国”无关,排除A项;东欧剧变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 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剧变,不是 “红色帝国大厦” 的倒塌,排除C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并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俄罗斯建立不是“红色帝国大厦” 倒塌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
9.A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详解】题干描述了苏联、新生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强调了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革命和集体化等方面的努力,以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这些内容共同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A项正确;题干聚焦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新生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表现在二战后很多国家的独立,材料与非洲等内容不符,排除B项;“兴起”通常指运动的初始阶段(如《共产党宣言》发表、十月革命等),而题干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如经济恢复、工业化、集体化等),属于运动的发展阶段而非兴起阶段,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和平发展”或世界格局的变化,而是聚焦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知识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详解】材料显示,1944年至1948年间,东欧各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从25万激增至700万,且多个国家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合并,并明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这表明社会主义在东欧的影响力迅速扩大,符合“社会主义力量的逐渐壮大”这一结论,C项正确;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这一过程发生在19世纪,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材料中的时间(1944-1948年)无关,排除A项;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张,而非“开始”,排除B项;欧洲一体化进程主要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相关,而材料聚焦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崛起,二者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知识点】东欧剧变
【详解】据题干“西方国家利用各种途径向东欧国家宣传西方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它们还扶植这些国家内部的反对派,从内部制造混乱,进而颠覆政权”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同时,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战略”,材料中明确提到西方国家利用各种途径宣传西方思想、扶植反对派等,这正是“和平演变”的手段,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西方国家的作用,而非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直接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并未涉及苏联模式经济体制的弊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并没有体现国民经济畸形发展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知识点】东欧剧变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剧变指的是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政局风云突变,执政几十年的政党纷纷丧失政权,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各国纷纷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全部选择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的变化,C项正确;ABD项也是东欧剧变的内容或者表现之一,但不是本质所在,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1)结果:没有突破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体制弊端
措施: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政治多元化”
(2)根源:苏联模式与改革的矛盾
外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知识点】中共十二大和十三大的召开、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详解】(1)共同结果:根据材料表格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结果的描述,可以看出共同结果是“没有突破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体制弊端”。
措施:根据表格中戈尔巴乔夫在政治军事上的改革措施,可以看出导致苏联解体的措施有:放弃马克思主义、取消苏共领导、实行多党制等,削弱了党的领导和意识形态。
(2)历史根源:根据材料“长期以来苏联模式的困扰和要求改革的潮流的矛盾、苏联的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独立自主的矛盾是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可知,苏联模式与东欧改革矛盾及苏联霸权与东欧自主的矛盾是历史根源;
外部原因:根据题干“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两对矛盾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是外部原因。
(3)经验:结合材料三邓小平“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相关论述,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改革成功,是因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照搬苏联模式;坚持改革开放,调整生产关系适配生产力;坚持党的领导,保障改革方向;坚持独立自主,立足本国国情探索,把这些要点整合,就是中国改革成功经验。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