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第四实验中学八年级(上)10月月考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第四实验中学八年级(上)10月月考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山东省宁津县第四实验中学八年级(上)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5小题,共 50分。
1.“这场战争,自西方人 1514 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 325 年窥探后的一逞。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
块界碑。”材料中的“界碑”是指( )
A. 近代史的开端 B. 人民禁烟斗争胜利 C. 近代化的起步 D.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2.观察下表,导致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843 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 通商口岸的开放 B. 协定关税的影响 C. 纺织工业的发展 D. 小农经济的破产
3.《南京条约》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的内容是( )
A. 割香港岛给英国 B. 赔款 2100 万元
C. 允许鸦片贸易正常化 D. 开放广州等五个通商口岸
4.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 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师大历史学
院龚书铎教授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败仗去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如果该结论正确,那么此处
的“土地”应指( )
A. 广州 B. 香港岛 C. 台湾 D. 辽东半岛
5.1871 年,郑观应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这种现
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6.历史学家范文澜说:“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
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范文澜分析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 )
A. 影响 B. 爆发背景 C. 性质 D. 失败原因
7.曾纪泽说:“办洋务的难处,在于外国人的不讲道理,中国人的不明时势,只有徐图自强,才能扭转形
势。”下列属于洋务派“徐图自强”的是( )
第 1 页,共 10 页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
8.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新式学堂三十余所。如 1862 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6 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
1880 年建立的天津电报学堂。与传统官学相比,这些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如翻译人才、军事人
才、技术人才等;教学内容有西学,如西文、西艺等。由以上可见,洋务运动( )
A. 动摇了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 B. 抵御了列强的文化侵略
C.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9.中法战争爆发后,业已退职的老将被清政府起用,参与抗法。他率清军于 1885 年 3 月取得镇南关大
捷。这员“老将”是( )
A. 葛云飞 B. 冯子材 C. 左宗棠 D. 聂士成
10.如图所示为某中学校园宣传栏的内容。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福建名人名言录(节选)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严复: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己
陈嘉庚:应该广泛地团结和组织归侨、侨眷和华侨,加强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鼓励他们参加祖国建设事业
A. 民族团结 B. 政治变革 C. 实业救国 D. 爱国主义
11.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
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 《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 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12.分析下表信息,导致甲午战争前后数据变化的是( )
甲午战争前 甲午战争后(1895—1913)
外资在华设厂数量 192 家 1366 家
外资投资总额 2000 万元 10215.3 万元
第 2 页,共 10 页
A. 增开重庆、苏州等为通商口岸 B.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
C.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13.1894 年大战前夕,北洋海军经远舰驾驶二副陈京莹写给父亲一封
绝笔信。该信件(如图)反映出当时( )
A. 洋务运动未能实现“求富”
B. 清廷对战争持悲观态度
C. 北洋舰队已经稳操胜券
D. 中国军事力量相对落后
14.《时局图》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现象。有人题词云:“沉沉酣睡
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
A. 鸦片战争之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 甲午战争之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15.1860 年,咸丰皇帝收到奏章,其中提到:“夷人带有马步数千名赴海淀一带,将圆明园、三山等处宫
殿焚烧。”其中的“夷人”是( )
A. 英国军队 B. 英法联军 C. 八国联军 D. 日本军队
16.清朝的战败,昭示着中国需要一场全面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思想观念的大改革,方能应对数千
年未有之变局。为此( )
A. 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B. 洪秀全掀起太平天国运动
C. 维新派组织戊戌变法 D.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
17.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
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
A.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 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 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 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18.1900 年 6 月 21 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能
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 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 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C. 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 D. 使变法图强成为共识
19.如图是某学生绘制的反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漫画。漫画旨在说明( )
A. 西方列强军事实力异常强大
B. 清政府沦为了“洋人的朝廷”
C. 中西礼仪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D. 清政府开启了学习西方历程
第 3 页,共 10 页
20.某同学搜集到了图片《轮船招商局》、影像《甲午风云》、史学论著《戊戌思潮纵横论》和绘画《八
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A. 洋务派的自强与求富 B. 日本对中国蓄意侵略
C. 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D. 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
21.如图反映了近代中国( )
名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部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
分) 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A. 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B.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 维新变法开始兴起 D. 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22.张謇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以棉、铁两种工业为中心,1910 年,他正式提出“棉铁政策”。认为“至
柔唯棉,至刚唯铁”。这表明他主张( )
A. 平均地权 B. 君主立宪 C. 实业救国 D. 民主共和
23.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如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 中国人民的抗争
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近代化的探索
24.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地改革政治制
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也。甲午以后,康有为觉得时机到了。李鸿章所不敢提倡的政治改革,康有为要提
倡。”材料中的“物质改革”和“政治改革”分别指的是( )
A.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B.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C. 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D. 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
25.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如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C. 西方列强瓜分狂潮与中国人民反抗 D. 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 4 页,共 10 页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小题,共 50分。
26.历史总是以各种形式呈现于现实当中。我国当代一位著名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
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疯似的”。璞鼎查回国后,告诉英国资本家
说,他“已为他们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广阔,倾兰开夏全部工厂的出产也不够
供给给它一省的衣料的”。
——李侃、李时岳、李德征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据统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价值超过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
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
——1860 年英国《泰晤士报》
材料三: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至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
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梁启超曾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
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
材料四: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
住。亦可由诸国自行防守,使馆界线于附件之图上标明如后……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
保使馆。
(1) 依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
的变化。
(2) 在材料二的这场战争过程中,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什么条约?在这条约中中国的领土完整又遭
到了怎样的破坏?
(3) 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三中“割台湾、偿二百兆”的条约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该条约
的签订让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据材料四所示的条约,列强在这条胡同里取得哪些特权?该条约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
么?
(5) 综上所述,你对中国近代史有何认识?
27.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以“近代抗争与探索”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清朝统治的动摇】
材料一
第 5 页,共 10 页
图 A 金田起义浮雕
(1) 图 A 所示起义是哪一历史事件的开端?该运动在军事上达到全盛的标志指的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该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近代化大门的开启】
材料二
图 B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摘编自《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
(2) 图 B 企业是在洋务派提出的什么主张下创办的?列举一例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民用企业。根据材料二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派发动该运动的目的及其积极作用。
【政治变革的推动】
材料三在 1898 年……皇帝采取大刀阔斧而又激烈的改革方式,将会使反对变革的保守派与那些由于改革
而丧失既得利益的官僚,有可能与充满权力失落感的慈禧太后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皇帝难以招架的强大政
治阻力。可以说,这是清末变法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特殊的问题。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政治中的激进与保守》
(3) 材料三反映了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分析
戊戌变法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
28.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以崇高的人格深受中国人的敬仰,他是中国禁毒第一
第 6 页,共 10 页
人,他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伟大的民族英雄。
材料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他建设西北,抬棺西征,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打击了
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他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
材料三“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他在黄海海战中以身殉国,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民
族英雄。
请从三则材料中任选两位民族英雄,提取一个观点,结合英雄事迹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选择的民族
英雄姓名、英雄事迹叙述清楚,史论结合,语言通顺)
第 7 页,共 10 页
参考答案
1.A
2.B
3.D
4.B
5.B
6.D
7.A
8.D
9.B
10.D
11.D
12.C
13.D
14.C
15.B
16.C
17.A
18.A
19.B
20.D
21.B
22.C
23.A
24.B
25.B
26.【小题 1】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变化:使中国由一个独立主权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小题 2】《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小题 3】《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第 8 页,共 10 页
【小题 4】特权: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影响:使中国完全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小题 5】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和探索史;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闭关自
守则衰,开放进取则兴;中国近代的主题是反侵略求独立和反封建求民主;中国近代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
的经验教训,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7.【小题 1】历史事件:太平天国运动。
全盛的标志:太平军取得西征胜利。
意义: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
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小题 2】主张:“自强”。
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开平煤矿等。(任选一个即可)
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积极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小题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原因: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镇压
28.据所学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民族英雄是林则徐,材料二是左宗棠,材料三是邓世昌,如选
择林则徐、邓世昌。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牺牲,他们都反抗外来侵略,因此,可以
拟定观点:民族英雄保家卫国。然后,从虎门销烟的背景和影响以及黄海海战背景、过程、影响角度展开
论述。如:近代中国,面对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并领导了虎门销烟,沉重打击
了英国侵略者,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在黄海海战
中,清军将领邓世昌率领全舰官兵奋勇杀敌,最终壮烈殉国,显示了中国军人坚强不屈的爱国精神。最后
总结,面对外敌入侵时,中国人民身上都具有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竭
动力。
故答案为:
选择:林则徐、邓世昌。观点:民族英雄保家卫国。论述:近代中国,面对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林
则徐主张严禁鸦片并领导了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
志。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在黄海海战中,清军将领邓世昌率领全舰官兵奋勇杀敌,最终壮烈殉
第 9 页,共 10 页
国,显示了中国军人坚强不屈的爱国精神。综上所述,面对外敌入侵时,中国人民身上都具有顽强不屈的
抗争精神,这种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第 10 页,共 10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