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秋季学期达标提升(一)
七年级语文试题卷
范围:第一单元~第三单元(名著+课外古诗词诵读)
(全卷四个大题,共24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5题,每题2分,第6题6分,共16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是一寸一寸地来到的,她先是唤醒______了一冬的土地,再边走边为大地褪去冬日的寒衣,直至冬衣褪尽,春色满园。
微风过处,澄清的河水泛起粼(lín)粼波光,花苞(bāo)轻轻摆动,就连鸟儿也放开喉咙唱出动人的曲子,与春风______着。麦田抖擞(sǒu)精神,伸展开蜷缩的腰肢,将深绿色在田野里铺展,大方地将驻蓄一冬的绿意一股脑儿展示出来。
正是纸鸢翩飞的好时候。孩子们______地出去放风筝,趁着春风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奔跑起来。一霎(chà)间,线轴飞速转动,风筝逐渐挣脱牵制,天上的“蝴蝶”“金鱼”迎风展翅,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地上的孩子们站在春天里,尽情欣赏着十里春风、万里春光。
春风向晚,袭来暖暖春意。乡村的傍晚,______而美好。远处西山落日,霞光万道;近处炊烟袅袅,行人归家。真是一派人间好景致!
1. 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粼(lín) B. 苞(bāo) C. 擞(sǒu) D. 霎(chà)
2. 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澄清 B. 喉咙 C. 驻蓄 D. 绿茵茵
3. 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沉默 附和 呼朋引伴 安详
B. 沉寂 应和 呼朋引伴 静谧
C. 沉寂 附和 花枝招展 安详
D. 沉默 应和 花枝招展 静谧
4.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上的孩子们站在春天里,尽情享受着十里春风、万里春光。
B. 站在春天里地上的孩子们,尽情欣赏着十里春风、万里春光。
C. 地上的孩子们站在冬天里,尽情欣赏着十里春风、万里春光。
D. 站在春天里地上的孩子们,尽情观赏着十里春风、万里春光。
5. 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每个人的选择各不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秉持积极的态度,方能在困境中寻得生机。
①要是你抬头望向山顶的曙光,便会充满前进的力量
②人生就像攀登高山,要是你总盯着脚下的荆棘,便会寸步难行
③懦弱的人,会把这些挑战视为不可逾越的鸿沟,渐渐丧失前行的勇气
④少些抱怨,脚步自然会更轻快;多些坚韧,前路自然会更明朗
⑤而勇敢者,会把这些挑战当作垫脚石,一步步向着顶峰迈进
A. ②①④⑤③ B. ②①③⑤④ C. ③⑤④②① D. ③⑤②①④
6. 名篇名句默写
(1)诗中有景:当我们登高凝视苍茫大海,看水波浩渺、山岛挺立于万顷碧波之上时,便会读懂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所勾勒的壮阔画卷,那是大自然挥毫泼墨的雄浑气象。
(2)诗中有情:当我们遥望那轮西沉落日,念天涯孤旅、愁绪缠绕于萧瑟秋风之中时,便会读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____________”所承载的刻骨乡思,那是漂泊者埋于心底的绵长牵挂。
(3)诗中有理:当我们静观那抹海上晨曦,感昼夜交替、春意潜行于残冬余寒之间时,便会读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蕴含的新生哲思,那是时光流转中暗藏的生命启迪。
二、综合性学习(7~10题,共10分)
(一)学习与探究(5分)
进入中学,新的学习生活篇章已开启,为助力大家尽快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学校开展“交挚友,共成长”的专题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7. 同学们对“朋”“友”两字的甲骨文字形做了如下分析,请你补充空缺内容。
甲骨文字形 字义探究
“朋”:像两串贝壳并排系在同一根棍子上,这种并列关系表达了“朋”字________________的内涵。
“友”: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所以“友”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8. 下面是班级为学校公众号“有朋自远方来”挑选的头像,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幅并说明理由。
(二)名著阅读(5分)
班级开展《朝花夕拾》阅读研讨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9. 【任务一:发一条“朋友圈”】
小语以“迅哥儿”为网名,为童年鲁迅做了一个朋友圈。
评论:①__________: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给你买来了,还不错吧! ②__________:这书可不好,什么“刑天”“帝江”,不就是“怪哉”之流么?! ③__________:还是回去背《鉴略》吧! 根据阅读经验,为上述回复分别写出相应的人物。
10. 【任务二:参与一次跟帖】
主帖:戏剧作家易卜生说,真正的强者都善于“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鲁迅先生是在逆境中成长的,他是一位真正的强者。《朝花夕拾》中写到他年幼时父亲去世、求学路上遭遇迷茫、留学期间又遭到污蔑等。但他在坎坷中成长、觉醒,最终弃医从文、以笔为枪,追求真理、疗愈国人。
跟帖:我认为,鲁迅先生也是在充满爱的顺境中成长的。
结合阅读体会,仿照主帖内容,请你完善“跟帖”。
三、阅读(11~23题,共34分)
(一)(4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1. 下面对甲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表示官职调动。古人多以“左”为卑,题目中“左迁”是指降职。
B. 首句“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绘明媚春景为后面抒情做铺垫。
C. 次句叙事,“闻道”显惊悉,“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D. 后两句抒情,运用拟人手法将明月看成知心人,想象奇特且富有新意。
12. 甲乙两首诗共同运用了“月”这一意象,但所营造的氛围和承载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⑤往者尝为邺令⑥,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⑦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⑧,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施,实行。③绥:安抚,使平定。④恣(zì):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⑤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⑥邺令:邺县县令。⑦法:效法,仿效。⑧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期日中 日中:____________ (2)下车引之 引:____________
(3)久而益敬 益:____________ (4)孤往者尝为邺令 尝:____________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5. 甲文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冬雪
杨菁菁
①在南方,雪,是一桩需要事先张扬的大事件。天气预报会在一周前就提示:雪就要来了!人们会为雪的到来设一个倒计时。到了万众瞩目的那一天,无心工作,几乎每个小时都要去看一眼窗外,星星点点的“盐粒子”落下来了没有?最后,若有若无的小雪往往下一小会儿就停了,让人好生失望。
②在北方,雪是另一种样子。
③一次在哈尔滨,雪是骤然下起来的。鲁迅写过:“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的确,那场雪如干粉,落地即白,一两个小时后,屋顶与树梢,江面与道路俱成一片琉璃世界。我出门去,雪很深,但行人如履平地——下雪原是平常事啊。走到松花江边,江面原先结着碧绿色的冰,裂纹在冰面之下横七竖八。下雪了,冰又被雪覆盖,车辙和足印在雪面上印出形形色色的花朵。有人在江面上凿洞钓鱼,人在洞边坐着,久了,须眉俱白,像个雪人。旁边有许多真雪人,形态各异,有着煤球眼睛和胡萝卜鼻子。
④另一次在太原。抵达时已是黄昏,正值年初五,街市上开门的店少。走了三四个路口,见一家涮羊肉的馆子,大喜。坐下来,要了一只黄铜小锅,羊肉、萝卜片、大白菜、麻酱、汾酒,吃着喝着暖和着沉醉着。店里还有几桌食客,热气扑到玻璃窗上,化作水珠一滴一滴地流下来。正是透过这些水痕,忽儿看见,下雪了!就在坐下来吃饭这短短半个多时辰里,乱云千叠,雪下得沉,在风中舞,如琼花似碎玉,我看得呆了,掀开帘子出门站在雪中,雪打在脸上,落在唇边,迷离了视线恍惚了神思。好雪!林教头山神庙那一夜的雪,不知有没有这么大。
⑤前些年,总是爱往西、往北去,胡天八月即飞雪,燕山雪花大如席。有一年去纳木错,车过一个垭口,海拔过了五千米,那里有座著名的冰川。雪在头上飘,气温很低,氧气稀薄,我们吃力地下车去,如蜗牛般缓慢地移动着。因为已在雪线之上,放眼望去,尽是一片冰雪世界,偶尔可见没被雪覆盖的荒岩,漆黑嶙峋,是黑白分明的凛冽。时间似乎也变慢了,我站在冰川前,心中只剩敬畏,某种近于永恒的东西令人沉默无言。足够高的高处,令人想起音乐、神明或者灵魂。在这里,能与高海拔对抗的只有生命本身——某些花儿哪怕无数次被淹没于霜雪,也依旧会在冰雪消融的短暂时光里凌空绽放。
⑥若说赏雪,还是应该到江南。曾在绍兴偶遇一场雪,细如玉屑,拂面不寒。雪是静静地落下的,落在地面,瞬间化作水;落在掌心,一片晶莹;有些存了下来,成了江南园林中富有情致的点缀。暖国的雨,不曾变作冰冷、坚硬、灿烂的雪花。那场雪,落在沈园,落在东湖,落在乌篷船上,这些年也时常落进我的梦里。每每想起,总是无限喜悦。
(选自《光明日报》)
17. 作者笔下北方的三处冬雪,特征不同,感受各异。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地点 哈尔滨 太原 纳木错
特征 A.__________ 下得大且沉 C.________
感受 平常 B._________ 敬畏
18.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乱云千叠,雪下得沉,在风中舞,如琼花似碎玉。
19. 本文写南方的雪,文章开头说“让人好生失望”,结尾又说“每每想起,总是无限喜悦”,这样写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四)(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栀子花
魏芳芳
①几天前,我在家门口的绿化地摘了一颗山栀实,金红色浆果,比路上乌桕树的叶子还要鲜亮。一掰开,浓稠的鲜红果汁就流了一手。用水冲洗后,皮肤还是染上了纯净的黄色——“御用黄”果不其然。
②这个“知识点”是好几年前,在西安一个小饭铺获得的。七月,热浪滚滚。等菜的时候,伙计来倒茶,那茶汤金红色,一股淡淡的清香,既不是茶叶的口感,也闻不出什么花的香味。好奇问掌柜,答是秦岭山栀子。栀子花会结果吗?掌柜拿出一包栀子,指头大小的绛红色果实,上面有几条突出的棱线,一端尖尖的,像大肚子小花瓶,闻起来还真有点栀子花香的厚味。掌柜的说:栀子是一味好中药,能降压清脂泻火;还是一种天然染剂,打从秦汉始,皇家御用的黄色布料都是栀子染的。
③初见栀子花,是三十年前了。端午前后,在重庆的一个马路小菜场。各色背篓里新鲜的菜蔬,是乡人刚从田里挑上来的,还带着雾都经久不散的露水。忽然微风吹来一种浓稠的香气,既野性又温润,循香觅见茅草叶扎着的几把绿白花,花型像荷,翠绿的叶子油亮亮的,摆在一个古朴的小竹簸箕里。“栀子花咧!”卖白菜的小妹声音又娇又脆:“自家屋头的,五毛钱一把。”都说重庆美人多,美人也都爱栀子花,有的就握在手上,有的随手插进发辫。山城的坡道时缓时陡,迂回环复,逛街堪比爬山。那几日,常常见簪着栀子花的妙龄女子出没,有的时候,人也没看到,就只有一段香气,告诉你她们刚刚经过。
④搬到上海后,我家小区西南角,有几棵大花栀子树,每年初夏,都会开很多花,浓雾般的香气从园中升起并且浮动着,像一个迷宫,探进去,就会迷醉其中。栀子花期短,花开满后一两天就萎黄了,最好看的还是将开未开之时。端午节早晨,去门口菜场买了艾草菖蒲,回来的时候,我会折两三朵栀子花。大朵开在枝头的就让它开吧,我只挑枝条下掩着的才泛白的花蕾。回家后来不及先挂艾蒲,赶紧拿出栀子花,用流水冲去虫子——花心里的虫子几乎和花伴生,洗去叶片上的灰尘,插进春天装茶叶的小瓷罐中,初夏的热顿时就凉下来。栀子是扭旋花,最外层带着浅绿色螺旋纹,绽开后花瓣洁白无瑕,质地丰腴肥腻,摸起来像厚厚的缎子。它的香也丰腴,令我想起重庆美人。
⑤七年前六月初的黄梅天,突然得知母亲病重,得来上海住院。雨一直下,像是老天知晓一切,先哭给我看。我每天早出晚归,去医院陪她。在母亲身边,我们是彼此的良药。一天,我折了两枝栀子花带过去。母亲爱花,以前我们一起种过牵牛、粉豆、蜀葵和菊花,却从未种过栀子花。栀子花是母亲的稀客,她长久好奇地看着、闻着,眼里有莹澈的喜悦。栀子花香冲淡了来苏水的味道,病房有了鲜活的气息。
⑥没有治疗的时候,我们谈老家的人和事。那么多的往事,那么多的疑问,若是母亲不在了,那些话题将会沉入地下,永远没有答案了啊。娘俩说话的时候,我给母亲梳头,像从前一样。我是母亲最小的闺女,天生就爱缠着她。只要母亲闲下来,或者坐着干活——剥玉米棒或者哪怕烧锅,我也能爬在她背上给她梳头。红色的塑料梳子,我高一下低一下乱扒,静电把头发扯飞,比不梳更乱。我还爱给母亲编辫子,反复徒劳地把母亲的短发攥成一把,捆上猴皮筋,扎得乱七八糟,扯得头皮疼。炎夏里母亲在门前树下网床上午休,我钻到网床下反复摆弄她的头发,母亲不胜其烦,却从未打过我,只是笑我“磨人精”。
⑦人到中年,“磨人精”会梳头了,力道匀净,母亲闭着眼睛,很享受。母亲的头皮有点发红,灰白的头发多像苍茫的岁月——满头青丝怎么就不见踪迹了呢?我问她,是否愿意戴朵栀子花,她羞涩一笑,说这辈子没戴过鲜花呢。四外公曾经跟我们讲过,母亲小时候可爱打扮了,绣花鞋,长辫子,扎个红色蝴蝶结,穿白衬衣黑背带裙,是个洋气的女学生。可是从我记事起,母亲一直是天天忙得脚不沾地、累得腿弯脚软的农妇,最省事的短发,旧得发白的老式衣服,脸晒得黝黑,哪还有洋气的影子?
⑧那就试试!母亲眼睛盈满笑意,上扬的嘴角是鼓励,我懂。挑了一朵刚开的,摘了叶子,别在她的左耳畔。母亲仔细照了一会儿镜子,顾盼之间,转头凄然一笑:“老了,配不上这鲜铮铮的花。”
⑨“不!”我声音大得吓了自己一跳。栀子花太鲜亮太逼人了,生生放大了母亲的枯萎。这下意识的吼声,不知道是安慰母亲还是要吓退栀子花对母亲的打击。我哆嗦着,从后背轻轻抱住了她,把脸贴在她散发着栀子花香的脸颊上:“妈妈,你真美!”
⑩这是她七十九年岁月里第一次戴上栀子花,也是最后一次。
(选自《文汇报》)
20. 阅读文章,围绕“我”和“栀子花”简要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几天前 “我”在家门口的绿化地摘了一颗山栀实
好几年前 A._______________
三十年前 “我”在重庆的马路小菜场初见栀子花
搬到上海后 B._______________
七年前 C._______________
21. 第⑧段中母亲先是“盈满笑意”,之后又“凄然一笑”,前后两种不同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22.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哆嗦着,从后背轻轻抱住了她,把脸贴在她散发着栀子花香的脸颊上:“妈妈,你真美!”
23. 本文中的“栀子花”与链接材料中的“菊花”分别有何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材料: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四、写作(40分)
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40分)
题目一:
24. 漫步岁月长河,我们如同漂泊的旅人,寻找着生命的真谛。珍贵的往事为生命的年轮增添印记,往事中铭心刻骨的瞬间,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的旅程。
请以“照亮生命的瞬间”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不少于600字;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4)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 D
2. C
3. B
4. A
5. D
6.(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二、综合性学习
(一)学习与探究
7. 并列、平等、相伴;友好、互助、握手为友(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8. 示例一:选图一。理由:用一个心形与月牙形结合的设计,里面嵌入“有朋自远方来”的字样。画面活泼可爱,文字直接点明主题,让人一眼感受到交友的温暖与喜悦,适合吸引年轻用户的注意力。
示例二:选图二。理由:这幅画描绘了两人在灯下对坐饮酒、交谈的场景,配文“难得一知己,推杯话古今”。画面中的两人推杯换盏、畅聊古今,生动诠释了知己间的真诚交流与心灵共鸣,既贴合“有朋自远方来”的主题,又体现了友情的珍贵与深厚。
(二)名著阅读
9. 长妈妈;寿镜吾;父亲
10. 示例:鲁迅先生的成长是充满爱的。年幼时,长妈妈关爱他,为他买来了《山海经》;在日本留学时,藤野先生给他悉心的指导和真诚的帮助,使他终身难忘。
三、阅读
(一)古诗阅读
11. B
12. 甲诗中,“月”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且带有忧伤的氛围。诗人将“愁心”寄与明月,让明月伴随友人到夜郎西,承载着诗人对友人王昌龄被贬的同情、牵挂与思念之情;乙诗中,“月”营造出的是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半轮秋月映在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诗人借“月”抒发了离乡远行时对亲朋的思念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
13. 正午时分;拉,牵拉;更加;曾经
14. (1)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2)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做了些什么事呢?
15. 示例:不失礼。友人先是迟到,违背了“信”;然后又对着元方骂他的父亲,违背了“礼”。元方年仅七岁,能清晰指出友人的错误,维护父亲的尊严,已经很了不起。“入门不顾”是孩子率真的表现,体现出他对无信无礼之人的厌恶,并非失礼。
16. 甲文中,面对友人的无礼指责,元方从容回应,他抓住“信”和“礼”两个关键点,条理清晰地指出友人迟到是“无信”,骂自己父亲是“无礼”,让友人无言以对,展现出他的聪慧善辩,能精准抓住对方的错误进行反驳;乙文中面对袁公的问题,元方巧妙地以周公和孔子为例,表明自己的父亲和袁公各自有治国之策,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又给袁公留了面子,体现出他的聪慧善辩。
(三)现代文阅读(《冬雪》)
17. 干爽/如粉如沙;震撼、陶醉;凛冽
18. 运用了夸张、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雪花纷飞的样子,表现了雪花的密集、洁白,具有画面感,表达了作者对于冬雪的喜爱和赞美。
19. 不矛盾。开头“失望”是因为南方的雪下得小且持续时间短,作者没能进一步欣赏所喜爱的南方雪景,所以“失望”,结尾“喜悦”是因为作者欣赏到了江南的雪,感受到了南方的雪的情致,所以“喜悦”。前后情绪的转变,都源自作者对南方的雪的喜爱。
(四)现代文阅读(《栀子花》)
20. 在西安小饭铺得知栀子花的功效与历史;在小区西南角的栀子树处插栀子花;在医院给母亲戴栀子花
21. “盈满笑意”写出了母亲要戴栀子花前内心的期待和高兴。“凄然一笑”写出了母亲因自己年老体衰而露出的无奈与悲伤。
22. 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我”对母亲枯萎的痛心与安慰母亲时的笃定,体现了“我”对母亲的依恋与爱。
23. 本文中栀子花象征着美好的亲情和母爱;材料中的菊花象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写作
24. 例文:
照亮生命的瞬间
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个瞬间如同一束璀璨的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成长的旅途中不再迷茫。
那是一个阳光炽热的夏日午后,我独自一人在篮球场上练习投篮。炽热的阳光烤着大地,我已经汗流浃背,但篮球却似乎故意和我作对,一次次地从篮筐边缘弹出。我的心情愈发烦躁,几乎要放弃了。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出现在我身旁。我抬头一看,是隔壁班的篮球高手林学长。他微笑着看着我,那笑容如同夏日里的一缕清风,让我心中的烦躁顿时消散了许多。他捡起地上的篮球,对我说:“别着急,投篮是有技巧的,我来教你。”
说着,他站到我身边,开始给我示范正确的投篮姿势。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手臂伸直,手腕轻轻一抖,篮球便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准确无误地落入篮筐。“哇,好厉害!”我不禁赞叹道。
林学长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试试,注意手臂的力量和手腕的动作要协调。”我按照他教的方法,再次拿起篮球,深吸一口气,然后投篮。篮球在空中旋转着,我的心也跟着悬了起来。“哐当”一声,篮球竟然进了!我兴奋地跳了起来。
林学长笑着为我鼓掌:“不错,就是这样,继续加油!”在他的鼓励下,我一次又一次地投篮,命中率也越来越高。那一刻,阳光似乎不再那么炽热,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一丝凉爽。我看着林学长,他的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那笑容仿佛一道光,照亮了我心中对篮球的热爱和对自己的信心。
从那以后,我更加努力地练习篮球,每次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个夏日的午后,想起林学长那鼓励的笑容和耐心的指导。那个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不仅照亮了我在篮球场上的道路,更让我明白了,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他人的鼓励和自己的坚持,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来成功的曙光。
如今,我依然在篮球场上挥洒着汗水,那个照亮生命的瞬间,也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它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去追寻更多的美好和梦想。
25. 例文:
我眼中的故乡
故乡,是那轮永远皎洁的明月,无论我走到哪里,它的清辉都能穿透时空,洒在我心上。
故乡的春,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模样。村头的那片草地,在春风的轻抚下,渐渐褪去枯黄,冒出鲜嫩的绿芽。杨柳依依,枝条垂到小河里,像是在和河水嬉戏。小时候,我总爱和小伙伴们在草地上打滚、放风筝,欢声笑语惊飞了停在枝头的鸟儿。春风里,还夹杂着泥土的芬芳和油菜花的香甜,那是故乡春天独有的气息,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
故乡的夏,有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景。村外的池塘,一到夏天,就成了荷花的世界。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大圆盘,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傍晚时分,我和爷爷会搬着竹椅到池塘边乘凉,爷爷摇着蒲扇,给我讲古老的故事,池塘里的青蛙“呱呱”叫着,像是在为故事伴奏,那声音,是故乡夏天最动听的乐章。
故乡的秋,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爽朗。稻田里,金黄色的稻穗压弯了腰,一阵风吹过,稻浪翻滚,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乡亲们忙碌着收割稻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也会跟着大人们去田里,虽然帮不上什么大忙,只是在田埂上跑跑跳跳,捡捡稻穗,但那满溢的幸福感,却让我无比满足。果园里,苹果、梨子都熟了,红彤彤、黄澄澄的,像一个个小灯笼,挂满了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水果的香甜。
故乡的冬,虽没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阔雪景,但也有它独特的韵味。一场小雪过后,整个村庄银装素裹,屋顶上、树枝上,都积了一层薄薄的雪,像是给故乡穿上了一件洁白的纱衣。孩子们可高兴坏了,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小手冻得通红,却依旧玩得不亦乐乎。大人们则围坐在火炉旁,聊着家常,喝着热茶,那温暖的氛围,驱散了冬日的严寒。
如今,我离开了故乡,在城市里求学。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它是我心中最柔软的牵挂,是我眼中最美的风景。无论我走多远,故乡,永远是我灵魂的港湾。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