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阜阳市三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独善其身的另一种方式是注重道德修养,这也是士人“文”的身份所具有的属性。如果说士人向外用审美建构了一个“和”的私人天地,那么向内则是用道德修养建构了天人合一的“和”的境界。中国古代士人十分重视“内省”的工夫论,这一点从古代哲学对心、性、情的探讨就可以看出。内圣外王是所有士人的理想,外王因为现实各种因素很难实现,但内圣即个人的道德修养则是一己努力可以实现的。中国古代哲学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工夫与境界:即通过“内省”的工夫达到“和”的境界。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儒家“和”的基本表述。由一己的修身养性(“成己”),达到天地万物的理想状态(“成物”)。可以说,儒家的“和”,是通过个人的修养工夫,获得的一种包括自己在内的“成天地之和”的理想状态。《庄子·天道》:“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这是道家“和”的基本表述。由此可见,儒家是以天合人,道家是以人合天,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等离形去智的工夫,可以让人返回最初的本然状态。郭庆藩对《庄子》这一段的注疏云:“夫灵府明静,神照洁白,而德合于二仪者,固可以宗匠苍生,根本万有,冥合自然之道,与天和也。”“夫顺天所以应人也,故天和至而人和尽也。”强调通过个人感官和理智欲望的减之又减,达到以人合天的目的。可见,儒、道两家都重视个人的心性修养工夫,进而达到“和”的境界。
道德修养的目的是获得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精神自由,这就是“游”。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明确将“游于艺(六艺)”视为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孔子看来,治国、立功或者说兼济天下固然重要,但并非最终目的,他更赞赏的理想境界:在积极入世、实现济世理想的同时,体验一种“和”的境界。徐复观认为:这是一种“‘大乐与天地同和’的艺术境界”。此种艺术境界,与道德境界,可以相融和。……一个人的精神,沉浸消解于最高艺术境界之中时,也是‘物我合一’‘物我两忘’。”这就是一种尽善尽美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家更加重视“游”。《庄子》全书,“游”是最关键的概念。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游心于物之初”(《田子方》),“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游心于淡,合气于漠”(《应帝王》)。学术界对此已有详尽探讨。值得注意的是,道家之“游”与“和”紧密相连。徐复观认为:“庄子是以和为天(道)的本质。和既是天的本质,所以由道分化而来之德也是和;德具体化于人的生命之中的心,当然也是和。这便规定了庄子所把握的天、人的本质,都是艺术的性格。和是化异为同,化矛盾为统一的力量。没有和,便没有艺术的统一,也便没有艺术,所以和是艺术的基本性格。正因为和是艺术的基本性格,所以和也同时成为‘游’的积极条件。”庄子哲学的核心命题可以说是“游心于道”,而“和”是道的本质,所以也可以说是“游心于和”。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思想,儒、道两家均以此为旨归。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僧肇在《涅槃无名论》中认为,涅槃的境界是“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更是化用了庄子的话,与郭象的“玄冥之境”都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虽然儒、道、释各家的出发点有根本性区别,但对天人合一的追求是相同的,这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和”,也是中国美学的最终目标。宗白华认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道出中国艺术的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如果说形神、情景、文质、隐秀、雅俗、虚实等属于具体的美学范畴的“和”,那么天人合一就是一种境界论的“和”。朱良志说:“中国美学是一种超越美学,对境界的追求成为它的重要特点。”成复旺说:“在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中,美不在于形象,而在于境界。”什么样的境界?大致来说,就是“和”的境界。冯友兰在《新理学》中提出了人生的几重境界说,最高层次的是天地境界,“得到此等境界者,是与天地一”。无限性被放置在天、地、人的框架中,成为天地境界。冯友兰认为,审美是可以表现这种境界的:“陶渊明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欲辨已忘言’,显示大全之浑然。”这与孔子所赞赏的“曾点之乐”有相似之处,在天人合一的境界里,尽善又尽美。
(摘编自李昌舒《饮之太和:中国古代士人的“和”及其美学意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重视“内省”,内圣外王是所有人的理想,现实中外王难以实现,但内圣是凭一己努力可以实现的。
B.儒家之“和”,是由“成己”达到“成物”的理想状态,这与《大学之道》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路基本一致。
C.儒、道两家都重视个人的心性修养工夫,儒家明确将“游于艺”视为修养的重要环节,可见其更重视“游”。
D.成复旺认为在中国古代审美意识中,美在于天人合一的“和”的境界,且这种境界可以在审美中得以呈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家重视通过心斋、坐忘等离形去智的工夫,减少感官和理智欲望,以达到“和”的境界。
B.阅读《庄子》时,要重视理解“游”这一关键概念,并注意“游”与“和”紧密相连的关系。
C.第五段分别引用儒家、道家、释家的论说,有力证明各家对天人合一的相同追求及区别。
D.若时间穿越,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审美境界,应该是值得被孔子赞赏的。
3.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修养“和”境界的做法的一项是( )
A.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B.恍兮惚兮真若飞,高泊天地坐忘归。——余宏孙《和通山尹张松坡梦游庐山吟》
C.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D.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子和各弟子的谈话,孔子为什么更加赞赏“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曾点之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文章关注中国古代“和”文化的思想智慧,倡导学生追求“和”的境界有哪些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出逃的结局
狄更斯
天黑时,我终于走到一个小镇。我曾想一路跑到多佛,但这种想法过于荒唐,很快就被我否决了。我坐在一家门前的台阶上休息,身上共有三枚半便士。之后,我又继续向前走着,心想过两天报纸上可能会刊登出这样一则消息:一个少年倒在一排树篱之下,恍若死去。这个想法让我的心中满是苦涩。
我看到一家小店的门上写着收购服装的字样,店老板只穿了件衬衣,正站在门口抽烟。我想起了米考伯夫妇曾经传授给我的经验,也许这是个救急的方法,能让我免于挨饿。于是,我走进旁边的小巷,把身上的背心脱下来卷整齐,然后走进那家铺子前,说道:“老板,你要是给个合适的价钱,我就把这件背心卖给你。”
老板接过我的背心,走进店里,把它铺在柜台上打量了一番,又把背心提起来看了看,然后说:“嗯,这件小背心,你打算卖多少钱?”
“18便士怎么样?”我迟疑了一下,试着说。
老板把背心卷起来,还给了我:“就算出九便士买下它,也和抢劫我家没什么分别。”
当时我的处境实在太过窘迫,只好说如果他愿意的话,可以以九便士卖给他。老板嘴里嘀咕着将钱付给了我。出门后,我扣上外套的纽扣,安慰自己说即使身上少了件背心也没有什么。但是我知道,这样下去我的外套也将难以幸免,因此,我要尽快赶路,使自己能穿着衬衣和裤子到达多佛。
这里离从前的萨伦学校不算远,我想去学校的围墙外过夜,那里通常会放一堆干草,但我无法看到以前的同学,也不能到曾经的宿舍过夜。我沿着校外的围墙走了一圈,抬起头时只能看到漆黑的一片窗户。四周寂寥无声,我躺在草堆上,看着头顶上的星空……第二天,我在那条笔直的大道上整整走了23英里,当我过了罗切斯特大桥的时候,感觉双脚酸痛,没有一丝力气。不远处的一家旅馆让我动了心,但我怕花光身上仅有的钱,更怕碰上凶恶的流浪汉。因此,除了以天为被,以地为席,我再无容身之所。
后来为了生存,我又卖掉了自己的外套。这一路上,母亲年轻的形象一直在心中,引导着我前行:她在啤酒花丛中陪我睡去,她在清晨的阳光下陪我醒来,她在晒得灼热的街上出现,在古老的教堂前浮现,在钟楼盘旋着的白鸦中翱翔。第六天,我终于踏上了多佛市镇。当皮肤黝黑、衣衫褴褛的我终于站在这期盼已久的地方时,母亲的容颜竟又像梦一样消失不见了。
我跟附近的渔夫打听姨婆的消息,他们说法不一,最终也没能为我指明方向。当我坐在台阶上歇息,脑海里盘算着再去哪里打听的时候,一辆马车经过我的身旁,车上的衣服恰好掉落在我脚下。我拾起衣服递给了马夫,见他面相和蔼,便顺口向他打听特洛伍德小姐。
“特洛伍德?”车夫说,“我好像有些印象,是个老太太吗?”“是的,”我说,“没错。”
“腰板儿挺直的,是不是?”他说,同时伸了伸自己的腰板。“没错,”我说,“我想是的。”
“常拎着手提包,一个能装不少东西的大包,”他说,“跟人说话总是斩钉截铁,脾气挺倔的,是不是?”
他所说的正和母亲曾向我形容的相仿,因此我回答说没错。随后他用鞭子指向前边的高坡,说她就在那几座面朝大海的房子里。
走了很久之后,才来到他所说的那几座房子,我向小店里的人们打听特洛伍德小姐的住所。
一个年轻的女人转过身来说她是特洛伍德小姐的女仆。我很激动,跟着她来到了一座规整的小房子跟前。屋前是个铺有石子的小院,里面种满了花草,收拾得整洁大方,空气中飘着迷人的芳香。
“特洛伍德小姐就住在这儿。”那个女人说完就匆忙进了屋,留下我一个人站在花园的门口,不安地向着客厅的窗户里张望。我抬头向客厅上方的窗子看去,只见那儿有位和蔼可亲的老先生,他满头白发,面色红润,冲我眨了眨眼睛,做了个鬼脸,然后笑了笑走开了。
我感到十分不安,正想偷偷溜开,却看到门里走出了一位女士。看她走路那昂首阔步的样子,我就知道这一定是贝特西小姐。
“去!”贝特西小姐摇着头冲我说,“走开!这儿不准小孩进来!”
我提心吊胆地看着她,只见她走到园子的一个角落里,俯下身子用剪刀修剪着花草。这时,我虽然害怕,但仍有着不顾一切的决心。于是我悄悄地走进园子,站在她身边,用手指碰了碰她。
“对不起,小姐。”我开口说。她吃了一惊,抬起了头。
“对不起,姨婆,我是您的甥孙。”
“哎呀,我的天!”姨婆惊叫了起来,一下子坐在花园的小径上。
我向她说出了我的名字,我的身世,以及我那些痛苦的遭遇。我说自己是一路走来的,已经有一周没在床上睡过觉了。我指了指自己,让姨婆看看我落魄的样子,接着就伤心地大哭起来。
姨婆听着我的讲述,一脸惊讶,直到我的哭声响起才回过神来。她连忙站起身子,揪起我的衣领,把我带进客厅,让我坐在沙发上。
姨婆找来狄克先生商量该如何安置我。
那晚我洗了热水澡,吃了一餐丰盛的晚宴,睡在了姨婆的房子里。
我所住的房间高居顶楼,非常舒适。我站在窗户边眺望着月光下的大海,又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床铺,想到近日自己在夜空下的凄凉遭遇,便默默祈祷,但愿自己永远不要再做无家可归的人,也永远不要忘记那些无家可归的人。
(节选自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刚刚出逃的我就想到了可能会死的问题,这说明我已经预感到了出逃之路的艰辛。
B.从我在学校围墙外露宿可以看出我内心的孤独,然而露宿并没有起到慰藉作用。
C.车夫一连串问题表明他对贝特西姨婆很了解,并且印象深刻,熟知她的生活习惯。
D.姨婆不认识我,但听着我的讲述,看着我落魄的样子,她很吃惊,最终收留了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大卫投奔贝特西姨婆为线索展开叙事,通过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了大卫机敏、坚强的形象。
B.小说中人物语言极富个性,文中与店老板、车夫三言两语的对话,使店老板的精明狡黠、车夫的热心爽朗跃然纸上。
C.小说中的我一路出逃,其间不乏艰辛孤独,但还是有人愿意施以援手提供帮助,这在我的心中种下了“善”的种子。
D.本文采用儿童视角,叙述描写中真实体现大卫的经历与思想活动;采用全知视角,让读者深入故事,感受社会风貌。
8.作者善于捕捉细微的环境来表现人物心理,请从文中举出两例简要分析。
9.贝特西姨婆在选文中的出场并不多,但这一人物形象仍给读者留下性格鲜明的印象,这是如何做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0.同学们到图书馆借阅《老人与海》,不同的同学借到了不同译本。如:
译本一:他们航行得很顺利。老人把双手浸在海水里,尽量保持头脑清醒。天空中的积云堆叠得很高,上方还有相当多的卷云,由此老人知道这风会刮上整整一夜。老人不时地看看那条鱼,以确信这是真的。一个小时后,第一条鲨鱼发动了袭击。(李育超译)
译本二:他们航行得很顺利。老人把双手浸在水里,设法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高空上飘着积云,积云之上是大量的卷云。老人知道,这一夜一直会吹着微风。老人不时瞧瞧鱼,以确保眼前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可是,刚刚到一个小时,鲨鱼就来袭击他了。(李思伊译)
海明威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中,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部分,水下的“八分之七”部分应该寓于文本中,让读者去探索理解。请你依据此理论并比较加点词,向同学们说明为什么译本一更好?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者,必恕然后行。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虽以得高官大位,仁者不为也。夫大仁者爱近以及远及其有所不谐则亏小仁以就大仁。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于妻子。妻子者,以其知营利,以妇人之恩抚之,饰其内情,雕画其伪,孰知其非真?虽当时蒙荣,然士君子以为大辱。故共工、驩兜、符里、邓析,其智非无所识也,然而为圣王所诛者,以无德而苟利也。[甲]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卒为贼于齐。[乙]故桀、纣以不仁失天下,汤、武以积德有海土,是以圣王贵德而务行之。[丙]《孟子》曰:“推恩足以及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古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有而已。”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节选自《墨子·兼爱》)
1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大仁者A爱近B以及远C及其D有所E不谐F则G亏小仁H以就大仁。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怎么、哪里,与《〈论语〉十二章》“就有道而正焉”两句中“焉”词义不同。
B.贵,看重、重视,与《〈老子〉四章》中“不贵难得之货”的“贵”词义不同。
C.“故贼人以利其身”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自贼者也”两句中的“贼”用法相同。
D.家,指卿大夫的封地,与《大学之道》中“身修而后家齐”的“家”所指范围不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符合真正的仁义,即使能得到高官显位或者当时享受到荣耀,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也不会去求取的。
B.共工、驩兜等人最后落得被圣王诛杀的结局,不仅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见识,还因为他们没有德行,贪求利益。
C.墨子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论述了乱“起不相爱”的观点。
D.语言质朴平实,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议论说理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有说服力。这是典型的“墨子式”说理特点。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妇人之恩抚之,饰其内情,雕画其伪。
(2)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卒为贼于齐。
15.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甲、乙、丙处的哪一个位置?请说明理由。
故人臣不仁,篡弑之乱生;人臣而仁,国治主荣;明主察焉,宗庙大宁。夫人臣犹贵仁,况于人主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贫居自警(其三)
刘克庄
客过吾庐语至晡,旋营盐酪刈薪篘①。
酒兼麟脯不时有,饭与鱼羹何处无。
力穑勿忘家世俭,堆金能使子孙愚。
俗儿未识贫中乐,妄议书生骨相臞②。
【注】①篘(chōu):用竹编成的滤酒器具。②臞:瘦。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晡”从时间的角度体现诗人与客人关系的密切,也以此引出要招待朋友吃饭的内容。
B.“旋”表示快速,“营”“刈”体现出酒和食物都是自家动手获得,是自给自足的状态。
C.面对俗世的“妄议”,诗人虽表达了对他们的不认可,但并不以为意,突出了诗人心胸宽大。
D.本诗叙议结合,富有哲理意味,通过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于贫富、子孙教育的看法。
17.诗歌的中间两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 ”。
(2)听说公司要举办野炊活动,李明借《将进酒》中“ , ”两句话,畅想烹羊宰牛,畅快喝酒的场景。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是一个自立自强的时代。我们要在 ① 的国际局势中笃定前行。
有人认为,( 甲 ),中国要学会“佛系”:西方欺我、辱我、污我、弱我,我们大可忍之、受之、听之、任之,闷声“猫”在一个角落过与世无争的日子,才是明智之举。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今日中国如此大的体量、如此重的分量,不是“低调”就能隐藏的,就像大象不可能隐身于小树之后。
遇到敌视与挑衅 ② ,关键在于我们面对挑衅的勇气和意志。
民族的斫痕何其惨痛;列强的炮火中,昏聩无能的清王朝割地赔款以求苟安;日寇的兵刃下,起初,民国政府试图步步退让委曲求全。结果呢?只留下一个浸染在血和泪中的结论:( 乙 ),束手就擒求不来和平安宁。
驰隙流年,星移斗转。东升西降的趋势下,一些西方国家沉浸在国强必霸的迷思和杯弓蛇影的恐惧中无法自拔。对中国,他们既有污名诋毁的狂吠狺狺,也有全面遏制的 ③ 。
虽然在挑衅面前,我们已释放出足够的耐心和宽厚的善意,但霸权行径告诉我们,忍一时难换风平浪静,退一步未必海阔天空!
试问,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哪个方面容得我们丝毫妥协?
试问,南海、西藏、新疆、台湾……哪个问题容得我们半步退让?
试问,粮食、科技、金融、能源……哪个领域容得我们片刻放松?
面对复兴路上的明枪暗箭、暴雨狂风,“躺平”可取吗?“躺赢”可能吗?不奋斗能行吗?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第二段中“佛系”“猫”处使用了引号,请简要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21.选文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号召力,这一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结合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简要分析。
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你不爱自己,你将永远不会去爱他人。——巴斯克里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墨子《兼爱》
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C 4.①曾点的理想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尽善尽美的境界。
②孔子赞赏“曾点之乐”体现自己的理想境界追求;在积极入世、实现济世理想的同时,体验一种“和”的境界。 5.①“和”文化重视“内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反省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化解各种人际冲突。
②“和”文化强调减少欲望、精神自由,有利于学生缓解压力,处理生活中各种矛盾心理。
③“和”文化重视“游于艺”的环节,有利于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提升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
6.C 7.D 8.①露宿学校时表现星空静谧寂寥,烘托“我”在路途中无家可归的孤寂凄凉。
②睡在姨婆房子里时表现月光大海的清幽宁静,烘托“我”获得姨婆帮助后终有归属的惬意满足。 9.①以车夫的描述作铺垫,如车夫描述她“跟人说话总是斩钉截铁,脾气挺倔”,突出其独立个性。
②描写居住环境侧面衬托,如描写小院铺有石子、种满花草,侧面表现其整洁大方的一面。
③以人物反差变化来突出,如刚看到“我”时冷漠严峻,得知“我”身份遭遇后又尽心帮助,突出其性格直率、内心善良。
10.示例:两则译本描写天空中积云,译本一以“堆叠”修饰,表现出积云又多又厚,译本二以“飘着”修饰,表现出积云弥散飞扬的状态,译本一更能说明老人凭借积云之多推测出风会刮上整整一夜的情况,暗示老人出海经验之丰富,为老人与鲨鱼搏斗蓄势。译本一更契合海明威语言简洁但蕴意丰富的特点。
11.ACF 12.B 13.B 14.(1)用妇人的恩惠来安抚人,就会掩饰他内心的真情,美化他虚伪的行径。
(2)竖刁、易牙,毁坏身体、杀死儿子来求取私利,最终在齐国作乱。 15.乙处。这个句子承上启下,承上总结得出臣子不仁,篡权弑君的祸乱就会发生的结论,以“做臣子的都注重仁爱,何况做君主的呢”作为观点,用下文的例子来承接,前后文的联系更紧密。
16.C 17.①知足常乐:颔联说即使美酒佳肴不常有,但基本的饮食需求总是能满足的,体现了诗人的满足和快乐。
②勤劳节俭:“力穑勿忘家世俭”一句,强调了勤劳耕作和节俭持家的重要性。诗人提醒自己和家人不要忘记祖辈的勤俭传统。
③淡泊名利:“堆金能使子孙愚”一句,则是对金钱和名利的深刻反思。诗人认为过多的财富可能会使子孙变得愚蠢或懒惰,体现了诗人对于金钱和名利的淡泊态度。
18.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19.示例:①波谲云诡 ②在所难免 ③虎视眈眈 20.示例:表特殊含义。佛系,在文中指“妥协”“淡看西方的做法”;猫,在文中指“躲藏”“逃避”。引号表特殊含义的用法,使表达含蓄生动。 21.①三个“试问”,列举中国面临的困难险境,发人深思共鸣;②以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并独立成段,增强语势,语气坚决,极具感染力、号召力。 22.甲:面对西方国家的打压 乙:妥协投降换不来同情怜悯(此句注意与下句基本对称)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