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白马湖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月考 科学试卷(第一章)1.(2025八上·杭州月考)近段时间一首名叫《惊雷》的喊麦歌曲刷屏各大短视频平台,“惊雷这通天修为天塌地陷紫金锤…”: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同学们争相模仿,其中小乐同学的模仿受到大家的称赞,堪比原唱。“堪比原唱”称赞的是他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波长2.(2025八上·杭州月考)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光线进入人眼依次经过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B.人有五种基本味觉:甜、酸、苦、辣、咸C.皮肤是我们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感受冷热,排汗散热等功能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听觉3.(2025八上·杭州月考)人突然从低海拔处上升到高海拔处,鼓膜会感觉不适,可通过做咀嚼运动或大口呼吸等来缓解,原因是( )A.分散注意力,放松鼓膜 B.疏通咽鼓管,改变中耳压力C.缓解不适,放松咽喉部肌肉 D.关闭咽鼓管,减小耳腔压力4.(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B.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C.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D.甲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5.(2025八上·杭州月考)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A.船只利用声呐系统探测鱼群 B.医生利用B超检查胎儿C.蝙蝠用超声波捕捉蚊虫 D.录音棚内用软塑料隔音6.(2025八上·杭州月考)有一种用超声波作子弹的枪,传统的房屋、石头、金属等掩体碰到这种武器时无法起到阻挡作用。该枪内有一组串联的电磁片,每个电磁片就是一个小扬声器,声波信息通过电磁片逐级放大,以达到攻击目标的目的,想阻挡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子弹的袭击,只需要用一层薄薄的( )A.半导体网 B.磁性物质网 C.真空带 D.金属物质网7.(2025八上·杭州月考)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实验: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②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8.(2025八上·杭州月考)阳光照射到西湖平静的水中时发生折射,从太阳升起到落山的过程中,折射角( )A.一直减小 B.一直增大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9.(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一束光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恰好照在光屏的A处,若要让反射光照在光屏的B处,则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①只将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②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 一定角度②只将平面镜向左移动一段距离④只将入射光线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A.只有①④ 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② D.只有③④10.(2025八上·杭州月考)杭州洲际酒店坐落于杭州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临靠潮水闻名天下的钱塘江,此图为雨后的摄影作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科看到酒店在水中的倒影,是因为光从水中射入空气,再进入小科的眼睛B.小科取下近视眼镜,看到酒店变模糊了,是因为酒店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C.小科拿出携带的放大镜观看远处的酒店,看到了酒店倒立的像,这个像是实像D.小科用手指组成方框“取景”,方框离眼睛远,“取景”范围小,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11.(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主光轴上有一点光源,在透镜的另一侧有一光屏。点光源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现让光屏稍微靠近凸透镜,光斑的面积会减小,设凸透镜的焦距为f,由此可判断( )A.d一定小于f B.d一定大于2fC.d一定大于f,小于2f D.d可能大于2f,也可能小于f12.(2025八上·杭州月考)当小实将遮光板置于主光轴某一位置时,发现光屏上出现如图所示的情景。则光屏、凸透镜、遮光板和发光体AB 的位置关系是( )A.B.C.D.13.(2025八上·杭州月考)雾视镜能使人眼产生“雾视”,从而刺激晶状体变薄,重新看清物体,以达到放松眼部肌、肉,预防近视的效果。“雾视”原理为:戴上雾视镜后,进入眼睛的光线将聚焦在视网膜前,使人眼看不清物体。图中能正确表示雾视镜的“雾视”原理的是( )A. B.C. D.14.(2025八上·杭州月考)“小科学家”比赛中,有一项目是“反弹击物”(如图),要求参赛者将皮球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弹击中目标区内的物体。参赛者在发射区沿哪一方向射球,最有可能击中目标( )A.沿OA 方向 B.沿OB 方向 C.沿OC方向 D.沿OD方向15.(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甲所示,小科将一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放在漫画前,惊奇地发现透过水杯看到’漫画中的老鼠变“胖”了,还掉头奔向猫,如图乙所示。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透过水杯看到变“胖”的老鼠是虚像B.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相当于一个凹透镜C.将漫画靠近水杯一些,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始终是掉头的D.此时漫画中的老鼠到玻璃杯的距离应满足f16.(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为一条盘山公路,当汽车在AB 路段行驶时,看不到BC 路段的情况,为了看清 BC 路段的情况,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利用折射原理,在A 处装凹透镜B.利用反射原理,在B 处装凸面镜C.利用反射原理,在B 处装凹面镜D.利用折射原理,在C 处装凹透镜17.(2025八上·杭州月考)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置于光具座上,先固定好点燃的蜡烛和光屏,再移动凸透镜,当凸透镜距离蜡烛为16cm和24cm时,光屏上先后两次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次的像是缩小的 B.第二次的像比第一次大C.蜡烛和光屏间的距离是40cm D.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18.(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刻度尺的一部分,甲、乙、丙、丁是通过凸透镜所看到的刻度尺的像,若凸透镜从远处逐渐贴近刻度尺,则看到刻度尺的像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丙、甲、丁、乙 B.甲、乙、丙、C.乙、丁、甲、丙 D.丁、乙、丙、甲19.(2025八上·杭州月考)汽车“平视显示系统”是将行车信息通过挡风玻璃成像在司机视野前方,减少低头次数,提升行车安全。如图所示,司机通过挡风玻璃看到的“像”是()A. B. C. D.20.(2025八上·杭州月考)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向玻璃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如图所示。其中∠AOB=∠AOC,则AO、BO、CO三束光中( )A.AO是入射光 B.BO是入射光C.CO是入射光 D.三束光线都可能是入射光21.(2025八上·杭州月考)请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以下现象:(1)在“盲人摸象”这个成语故事里,盲人是用 (填感觉名称)来感知“象”的形状,“象”的形状的形成部位是 。(2)聋哑少女听不到声音而能展现优美的舞姿,她们是如何感知音乐节奏的 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响、舞台产生 从而使靠在音响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22.(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甲是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它们的唯一不同就是长度不一样,小科同学发现:从左往右依次口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请回答下列问题;(1)吹笔套时发出声音,是由于 振动产生的;(2)小科在课余时间利用相同的科学原理制作了一个竹笛如图乙,在竹管开口①处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可以改变笛声的音调,则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低的位置是 (选填“a”、“b”或“c”)。23.(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窗户,甲图窗户可在直线轨道上左右平移,乙图窗户可绕固定轴转动,如果你站在窗户前,能通过玻璃看到你的像,若将甲图窗户左右平移打开,则你在P 窗户中的像将 (选填“随”、“不随”)窗平移;你若将乙图Q窗户从关闭状态向外打开到90°,则窗框上的A点与A点在Q 窗中的像之间距离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同时A 点的像移动轨迹是 。A折线;B圆心角为90°圆弧线; C圆心角为180°圆弧线; D圆心角为360°圆弧线。24.(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甲所示,医生在为患有近视眼的小红同学检查视力,小红观看的是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她离视力表像的距离应是 m,同时小红看到她的电子表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为乙图,它的实际时间是 .当小红检查完视力后慢慢面镜,她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5.(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由图和所学知识回答(1)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5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S点,当液面下降时,光点S将 填“向左”、“向右”或“不会”)移动。(2)要使该装置更灵敏,即液面变化高度一定时光斑移动更明显,可采取的措施是 26.(2025八上·杭州月考)小敏站在学校大厅衣冠镜前2m 的地方,像到小敏的距离为 m;小敏发现衣领处有一点污渍,便走近镜子,镜中的像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由于大厅内光线较暗,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源照向 (选填“衣领”或“平面镜”)。27.(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这是一架望远镜的示意图。小舟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想制作一个这样的望远镜,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像的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目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像。28.(2025八上·杭州月考)小山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白色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甲),这说明白光不是单纯颜色的光。(1)如果在白屏前放置一块蓝色玻璃(如图乙),则白屏上其它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 色光。(2)产生光的色散现象的原因是白光中包含的不同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发生 (选填“反射”或“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3)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如图丙),小山想: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不同呢?请写出你的推断: 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理由是: 。29.(2025八上·杭州月考)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小敏用水透镜模拟眼的晶状体,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凸透镜凸度大小。光屏和水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1)点燃蜡烛后,调节水透镜凸度,直至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2)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采用了下列方法: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应对水凸透镜 (填“注水”或“抽水”)。(3)在如图甲所示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乙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 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30.(2025八上·杭州月考)在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小科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半圆形滑轨固定在水平底座上,其圆心O处放置一小平面镜,红色激光笔A可以沿滑轨自由滑动,发射的激光始终对准圆心O点:L形支架上激光笔B发出绿色激光,该激光垂直于平面镜射入圆心O点。(1)实验中激光笔B发出的绿色激光用于模拟 (选填“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或“法线”(2)实验过程中,小科观察不到激光的传播路径。请你提供一种能将光路显示出来的措施: 。(3)光路显示出来后,小科从半圆形滑轨的侧面某一位置观察。发现所有光束刚好重合,经多次改变红色激光的入射角度均能出现这种现象。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1.(2025八上·杭州月考)用如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请回答:(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点燃的蜡烛A,移动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直到与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甲所示;看见它们重合是由于光的 (选填“反射”“折射”或“反射和折射”)。(2)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观察到蜡烛A的像总是在蜡烛B的上方,则玻璃板的放置可能是如图 (选填“乙”或“丙”)(3)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将蜡烛B换成光屏并前后移动,若光屏上 (选填“有”或“没有”)A的像,可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然后在白纸上沿蜡烛A和B的边缘画圆(如图乙所示),分别测量A到玻璃板的距离LA,B到玻璃板的距离LB,多次改变A 的位置,得到三组数据如表一所示。表一:蜡烛和像到平面镜距离次数 1 2 3 平均LA/ cm 4.00 5.00 6.00 5.00LB/ cm 4.00 5.00 6.00 5.00小科将三组数据取平均值,得到LB和LA的平均值相等,由此得出结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请判断该数据处理方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2.(2025八上·杭州月考)小余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继续深入探究。选用表中某一规格的凸透镜做实验,调整好器材后如图甲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凸透镜编号 焦距(cm) 直径(cm)④ 5 3.5② 5 4.5③ 10 4.5④ 15 4.5(1)一段时间后,小余发现烛焰的像如图乙所示,此时将蜡烛向 调节可以使烛焰的像移到光屏中央。(2)小余选的是编号为 的凸透镜。(3)小余将蜡烛换成F字光源,调整了光源和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仍可观察到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则小余看到的像应是 (填字母)。33.(2025八上·杭州月考)为了观察太阳系内的各种行星,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开普勒望远镜,小滨制作的望远镜原理如图甲所示。(1)该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物体经过 次折射成像。生活中与图中目镜工作原理相同的工具是 (2)中秋节小滨用肉眼看到的月亮如图乙所示,则他利用望远镜看到的像是____。A. B.C. D.(3)小滨发现若物镜和目镜的距离太远,通过目镜就会看不到月亮的像,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34.(2025八上·杭州月考)学校 logo是校园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学校文化墙上需要一个直径为1米,图文均正立的logo,要求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需求,更换 logo底片,现向同学征集投影方案,小正利用logo底片(直径2厘米)、纸板、打孔器和手电筒自制了“logo投影装置”,示意图如图甲:(1)小正进行了2.0版本的设计(如图乙),就是用凸透镜代替小孔,在调试位置的过程中为保证 logo投影大小还能达到1米,应在 (选填“A”“B”或“C”)位置固定凸透镜;(2)小正在使用2.0版本的装置,想要让像成在白墙的中央,且在白墙上要看到正立的 logo,则在安装投影装置时,需要注意什么 35.(2025八上·杭州月考)有同学发现课间远眺时,眼睛会很放松,而近距离观看书本时,眼睛会很累;因为眼球中的睫状肌会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观察不同远近的物体;(1)当我们结束这场考试后,请到教室外进行远眺,你的睫状肌会舒张使晶状体曲度 ,焦距 (选填“变长”或“变短”);(2)手机相机模拟了人体的眼球视觉成像过程,光学镜头相当于人体眼球的晶状体,感光传感器模拟 (填眼球结构);(3)为使轻薄的手机也能拥有更好的长焦远摄能力,潜望式长焦镜头应运而生。图甲、乙分别为旧款、新款潜望式长焦镜头模组。新款通过平面镜和三棱镜多次 (选填“反射”或“折射”),从而实现在有限的厚度内,加大镜头与传感器距离,实现更大的焦距;(4)手机的等效光学变焦倍数=长焦焦距/主摄焦距,拍摄远景物体时需要高倍镜头;某手机主摄焦距为23毫米,潜望式长焦镜头模组有12毫米、75毫米以及120毫米三种焦段;拍摄月亮选择的最佳镜头焦段是 (选填“12毫米”、“75毫米”或“120毫米”)。36.(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a,顾客AB站在倾斜放置的平面镜前;在图b中画出顾客在平面镜中的像37.(2025八上·杭州月考)池中水面上方有一个发光物体B,水池侧面竖直放置一块平面镜MN, B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MN反射后恰好射到水面上的P点并进入水中,请画出由B点发出经P点进入水中的光路图。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解答】“堪比原唱”称赞的是他的声音特点和原唱十分相似,因此指的是音色,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2.【答案】A【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解析】【分析】(1)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觉。(2)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听觉。【解答】A.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故A正确;B.味觉可分为酸、甜、苦、咸,其他更复杂的味觉都是这四种味觉的混合,故B错误;C.皮肤是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构成的,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排泄、保护、调节体温、再生、分泌、感受刺激等功能,但冷、热感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故C错误;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但听觉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的,故D错误。故答案为:A。3.【答案】B【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这样保护鼓膜的原因,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耳的卫生保健,解答时可以从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方面来切入。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其中内耳是由半规管、前庭、耳蜗三部分组成的。如下图:【解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在短时间内突然从低海拔上升至高海拔处,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造成不适,需要张大嘴做咀嚼运动,并大口吞咽空气,这样做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解除不适。可见B符合题意故选:B4.【答案】A【知识点】音色;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解析】【分析】(1)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波形图中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是指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最大距离,波形图中波峰(或波谷)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不同发声体的波形图形状不同。(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解答】A、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即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故该选项正确。B、甲的振幅小于丙的振幅,所以甲和丙声音的响度不同,故该选项错误。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丙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故该选项错误。D、甲和丁的波形图形状不同,所以音色不同,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5.【答案】D【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声音传递信息是指通过声音获取某种情况、消息等;声音传递能量是指声音可以对物体做功,改变物体的状态等。【解答】A、船只利用声呐系统探测鱼群,是通过声呐发出的声音反射回来的信息,了解鱼群的位置等情况,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该选项错误。B、医生利用 B 超检查胎儿,是通过 B 超反射回来的声音信息,了解胎儿的发育等情况,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该选项错误。C、蝙蝠用超声波捕捉蚊虫,是通过超声波反射回来的信息,确定蚊虫的位置,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该选项错误。D、录音棚内用软塑料隔音,是因为软塑料能吸收声音,减弱声音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没有利用声音传递信息,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6.【答案】C【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分析判断。【解答】超声波的传播需要空气作为介质,而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因此阻挡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子弹的袭击,只需要用一层薄薄的真空带,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7.【答案】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音调的影响因素: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频率不同,音调不同。【解答】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抽去钟罩内的空气,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②使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说明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8.【答案】C【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越大,折射角越大,入射角越小,折射角越小。从太阳升起到落山的过程中,太阳的位置变化导致入射角先减小后增大(正午时入射角最小)。【解答】A、 折射角并非一直减小,因为正午过后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会增大,故该选项错误。B、 折射角不是一直增大,早晨到正午入射角减小,折射角也减小,故该选项错误。C、 从太阳升起到正午,入射角减小,折射角减小;从正午到落山,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所以折射角先减小后增大,故该选项正确。D、 折射角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大,而非先增大后减小,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9.【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解答】 ①只将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但光斑会向下移动,故①不符合题意;②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入射角变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随之变小,反射光线不可能经过B点,故②不符合题意;③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角不变,并且入射点相对应O点向上移动,因此反射光线的位置向上移动,故③符合题意;④只将入射光线绕入射点O逆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入射角变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随之变大,反射光线可能经过B点,故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D。10.【答案】A【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知识分析镇海大剧院在水中的倒影即可对A作出判断;(2)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3)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然后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即可得出结论。(4)根据光沿直线传播原理分析。【解答】 A、小科看到镇海大剧院在水中的倒影,是因为剧院反射的光经水面反射,进入小科的眼睛,故A错误;B、小科取下近视眼镜,看到剧院变模糊了,是因为小科近视,晶状体太厚,剧院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故B正确;C、小科拿出携带的放大镜观看远处的剧院,放大镜是凸透镜,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可以看到了剧院倒立的像,这个像是实像,故C正确;D、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方框远离时,所看外面景物范围会变小,故D正确。故答案为: A。11.【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 光斑可能是点光源的像,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光斑。根据凸透镜作图做出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一倍焦距以内时点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路,根据光屏靠近凸透镜时光斑减小得出答案。点光源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和点光源放在焦点上进行比较,得出光线会聚后大致的位置。点光源放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根据折射光线经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会聚在主光轴上的光路,判断光屏上光斑情况。点光源放在二倍焦距以外,根据折射光线经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会聚在主光轴上的光路,判断光屏上光斑的情况。【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可从三个角度分析如下:(1)点光源在焦点上,点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黑色的光线);当点光源在一倍焦距以内,点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之后会聚一些,但是不会到达平行光线的位置,如红色光线会聚在光屏上,形成比较大的光斑,光屏向凸透镜靠近时,光斑会减小;(2)点光源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点光源在另一侧会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光屏没有放在实像的位置,而是放在和点光源距凸透镜等距离的位置上,光屏靠近凸透镜光斑会增大;(3)点光源在二倍焦距以外,点光源在另一侧会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到达实像位置后,光线继续向外传播,光屏没有放在实像的位置,而是放在和点光源距凸透镜等距离的位置上,光屏靠近凸透镜光斑会减小。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2.【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及选项中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答。【解答】由图可知,此时光屏上成发光体AB 下半部分的像,说明遮光板遮住发光体AB 的上半部分,发光体 AB 下半部分上的光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只有发光体AB 下半部分,故A、C、D错误,B正确。13.【答案】C【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1)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雾视镜的 “雾视” 原理:戴上雾视镜后,进入眼睛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说明雾视镜使光线发散,因此雾视镜是凹透镜。【解答】AB、由图可知,图中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是发散的,故AB错误;CD、根据“戴上雾视镜后,进入眼睛的光线将聚焦在视网膜前”可知,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C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 C。14.【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对应的反射光线,根据反射光线的位置判断即可。【解答】 如图所述,分别过入射点A、B、C、D作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对应的反射光线。此时只有过入射点C的反射光线经过目标区。所以参赛者在发射区沿OC方向射球,最有可能击中目标。故选C。15.【答案】D【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1)透镜的类型及成像规律: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成像时,当f2f,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当u(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在光屏上呈现;虚像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在光屏上呈现。【解答】A、透过水杯看到变“胖”的老鼠是实像,因为它是倒立的,倒立的像都是实像,故A错误;B、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边缘薄,中间厚,相当于凸透镜,故B错误;C、将漫画靠近水杯一些,物距小于一倍的焦距,可以是放大镜成像,故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可以是不掉头的,故C错误;D、此时漫画中的老鼠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则此时老鼠到玻璃杯的距离应满足f<u<2f,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故D正确。故答案为: D。16.【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凸面镜和凹面镜【解析】【分析】凸面镜能发散光线扩宽司机的观察范围,且能通过光的反射原理改变光的方向,从而使在AB段行驶的司机看到BC段的路况。【解答】凸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BC 路段上的物体反射出的光,射到凸面镜上,经过凸面镜的反射射向AB 路段,从而使人在AB 路段上能够看清楚BC 路段的情况,且凸面镜能扩大视野范围。故答案为:B。17.【答案】C【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特点可以得到:凸透镜距离蜡烛为16cm和24cm所成的实像,是两个互逆的光路,当凸透镜距离蜡烛为16cm时,是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当凸透镜距离蜡烛为24cm时,应该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由以上分析可判断各个选项的正误。【解答】 当移动透镜分别距光屏16cm和24cm均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特点可以得到:当凸透镜距离蜡烛为16cm时,应该为f<16cm<2f......①,即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当凸透镜距离蜡烛为24cm时,应该为24cm>2f.......②,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根据①②可得8cm<f<12cm,根据成像分析,可知:A、第一次的像是放大的,故A错误;B、第二次的像比第一次小,故B错误;C、凸透镜距离蜡烛为16cm和24cm所成的实像,是两个互逆的光路,所以u1=v2,v1=u2,蜡烛和光屏间的距离是16cm+24cm=40cm,故C正确;D、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8cm<f<12cm,故D错误。故答案为: C。18.【答案】A【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若凸透镜从远处逐渐贴近刻度尺,刻度尺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从二倍焦距以外→二倍焦距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一倍焦距以内,从这几个过程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进行判断。【解答】(1)刻度尺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丙图。(2)刻度尺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二倍焦距处,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甲图。(3)刻度尺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即丁图。(4)刻度尺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乙图。综上可知,若凸透镜从远处逐渐贴近刻度尺,则看到刻度尺的像的先后顺序为丙→甲→丁→乙。故答案为: A。19.【答案】A【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2)平面镜成像特点为: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3)汽车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行车信息在挡风玻璃上成像。(4)根据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的特点来判断像的形状。【解答】A、根据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的特点,选项 A 符合“a”通过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形状,该选项正确。B、此形状不符合平面镜成像的对称特点,故该选项错误。C、该形状不符合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的规律,故该选项错误。D、该形状也不满足平面镜成像的对称要求,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20.【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解答】A.AO是入射光线,则OB(OC)是反射光线,OC(OB)是折射光线,符合光的反射、折射定律,故A正确;B.若入射光线为BO,OA为折射光线,则BOC的平分线即法线与OA是重合的,不符合光的折射定律;故B错误;C.若入射光线为CO,OA为折射光线,则BOC的平分线即法线与OA是重合的,不符合光的折射定律;故C错误;D.BO,CO为入射光线,不符合光的折射定律,故D错误。故答案为:A。21.【答案】(1)触觉;大脑皮层(2)振动【知识点】人的感觉;皮肤与皮肤的感觉【解析】【分析】(1)触觉的感知:触觉是皮肤的感觉之一,盲人通过触摸来感知物体的形状,而感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的相应神经中枢。(2)声音的传播与感知: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且可以通过固体传播。聋哑少女听不到声音,但可以通过感知音响、舞台的振动来感知音乐节奏。【解答】(1)盲人的触觉发达,盲人摸象就是利用的触觉,触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2)因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因此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箱、舞台产生振动,从而使靠在音箱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22.【答案】(1)内部空气柱(2)c【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1)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空气的振动也会产生声音。(2)音调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快,音调越高。【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吹笔套时,内部的空气柱发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2) 竹笛是通过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产生声音的,空气柱长度越长,振动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由图可知,⑤在位置c时空气柱的长度最长,可知声音的音调最低。23.【答案】不随;变大;C【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①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③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④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解答】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将甲图窗户左右平移打开,对称轴的位置没有变,由于物体的位置不变,则像的位置不变,因此你在P窗户中的像将不随窗平移。若将乙图Q窗户从关闭状态向外打开到90°,则A点与平面镜的距离变大,则A点在Q窗中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也变大,故窗框上的A点与A点在Q窗中的像之间距离将变大。若将乙图Q窗户从关闭状态向外打开到90°,像远离物体,距离变大,A点的像移动轨迹是圆心角为180°圆弧线,故选C。24.【答案】4.6;12:05;不变【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解答】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同,图中视力表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5m,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2.5m,人在视力表前面0.4m,可知人到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2.5m+2.5m-0.4m=4.6m。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图所示,可知实际时间为12:05。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可知当小红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25.【答案】(1)80 ;向右(2)增大标尺到液面的距离【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当液面(相当于平面镜)下降时,反射光线的方向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光斑移动;要使装置更灵敏,可从增大光斑移动距离的角度分析,如增大标尺与液面的距离等。【解答】(1)入射光线与水平液面成50 角,则入射角为90 50 =40 ,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也为40 ,所以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40 +40 =80 ;当液面下降时,入射点向右移动,反射光线也向右平移,所以光点S'将向右移动。(2)要使该装置更灵敏,即液面变化高度一定时光斑移动更明显,可采取的措施是增大标尺到液面的距离(或使激光与液面的夹角更小等)。26.【答案】4;不变;衣领【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和物大小相等;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互相垂直;4.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解答】小红站在距离平面镜2m前照镜子,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小红的像到小红的距离为2m+2m=4m。当小红走近镜子时,小红的身高不变,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大小不变。光照射在平面镜上会发生镜面反射,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源照向衣领;27.【答案】照相机;虚【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解答】物镜成像时,物距大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原理可知,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28.【答案】(1)蓝(2)折射(3)红光;理由: 凸透镜(或三棱镜)对红光的偏折(或折射)程度小(或红色光较紫色光偏折能力弱)【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1)透明物体颜色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2)光的色散的原理是光的折射;(3)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是因为不同颜色的光经玻璃的折射本领不同。【解答】(1)在白屏前放置一块蓝色玻璃,则白屏上呈现一条蓝色光带;(2)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本领不同,所以经三棱镜后的偏折程度不同,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3)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不相同。红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这是因为红色光较紫色光偏折能力弱。故答案为:(1)蓝;(2)折射;(3)红光;凸透镜(或三棱镜)对红光的偏折(或折射)程度小(或红色光较紫色光偏折能力弱)。29.【答案】(1)缩小(2)靠近;抽水(3)远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u>2f时,像距f(2)凸透镜成像的动态变化及透镜焦距对成像的影响: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像变小;凸透镜的凸度越小(焦距越大),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弱。(3)远视眼的矫正: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像成在视网膜后方,需要佩戴凸透镜来矫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解答】(1)由图甲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蜡烛向左移动,物距增大,像距应减小,所以光屏应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同时,为了使像仍能成在光屏上,需要减弱水透镜的会聚能力,即减小其凸度,应对水凸透镜抽水。(3)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水透镜凸度减小,会聚能力减弱,像会成在光屏后方;戴上眼镜后像再次清晰,说明该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因此该同学戴的是远视眼镜。30.【答案】(1)法线(2)先用加湿器使某透明容器内充满雾气,将实验装置放到这个充满雾气的透明容器内;(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1)法线与平面镜是垂直的,激光笔B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可以显示法线的位置;(2)利用加湿器来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3)当我们观察到入射光和反射光看起来重合时(即只能观察到一条光线时),可根据光的传播路径来判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解答】(1)法线与平面镜是垂直的,激光笔B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可以显示法线的位置;(2)先用加湿器使某透明容器内充满雾气,将实验装置放到这个充满雾气的透明容器内,这样能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3)当我们观察到入射红光、入射绿光和反射红光看起来重合时(即只能观察到一条光线时),可根据光的传播路径来判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1.【答案】(1)反射和折射(2)乙(3)没有;正确,因为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是每次实验都应满足的规律,不需要取平均值,应直接比较每次的LA和LB【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和折射:看到蜡烛 A 的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看到蜡烛 B 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所以看见它们重合是由于光的反射和折射。(2)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若玻璃板倾斜,像的位置会偏离。(3)虚像的特点: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是每次实验都应满足的规律,而非取平均值得到。【解答】(1)看见蜡烛 A 的像属于光的反射,看见蜡烛 B 属于光的折射,所以是由于光的反射和折射。(2)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像总在蜡烛 B 上方,说明玻璃板向蜡烛 B 的反方向倾斜,即如图乙的放置情况。(3)平面镜成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所以光屏上没有A 的像;该数据处理方法不正确,因为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是每次实验都应满足的规律,不需要取平均值,应通过每次实验的LA和LB 直接比较得出结论。32.【答案】(1)上(2)③(3)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根据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变,进行分析;(2)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时,故f<u<2f,v>2f,据此得出焦距范围;(3)光屏上成实像时,物与像上下、左右颠倒。【解答】(1)如图乙所示烛焰的像靠上,根据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变,应该将蜡烛向上移,才能使像成在光屏中央;(2)由图甲可知,物距u=15.0cm,像距v=30.0cm,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f<15.0cm<2f,30.0cm>2f,解得:7.5cm<f<15cm;故小余选的是编号为③的凸透镜;(3)小余将蜡烛换成F字光源,由图2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且在光屏上仍可观察到清晰的像(实像),由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光屏上成实像时,物与像上下、左右颠倒,则在光屏的背面(右侧)看到的像是C,而题中是在光屏的正面(左侧)进行观察,故看到的像是D。33.【答案】(1)2;放大镜(2)A(3)物镜所成的实像不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望远镜望是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2)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3)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其工作时要求被观察的物体(即物镜所成的实像)位于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这样才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解答】(1)开普勒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两个凸透镜组成,物体先经物镜折射成倒立缩小实像,再经目镜折射成正立放大虚像,所以物体经过两次折射成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其工作原理是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生活中与目镜工作原理相同的工具是放大镜。(2)开普勒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月亮像相对于肉眼看到的是放大的,且为正立的。观察图乙和选项,符合正立放大特点的是选项:A。(3)当物镜和目镜的距离太远时,物镜所成的实像会落在目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此时目镜无法对该实像进行放大(因为放大镜只有在物距小于焦距时才能成正立放大虚像),所以通过目镜就看不到月亮的像,原因是物镜所成的实像不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34.【答案】(1)C(2)让logo底片中心和光源、凸透镜光心在同一高度:logo底片倒立放置。【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f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要得到放大的像,凸透镜应放在物距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的位置。(2)凸透镜成像的装置调整及像的正立呈现:要使像成在白墙中央,需调整凸透镜、LOGO 底片和白墙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而要得到正立的像,需利用凸透镜成正立像的条件(物距u【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LOGO底片(直径2 cm)要在白墙上呈现直径为1 m、图文均正立的二中LOGO实像,即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因此凸透镜固定在C位置。(2)为了使得像呈现在白墙中央,LOGO底片、凸透镜光心、白墙在同一高度;且二中LOGO的像是正立的,因此需将LOGO底片倒立放置。35.【答案】(1)变小;变长(2)视网膜(3)反射(4)120【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眼睛的晶状体调节:睫状肌舒张时,晶状体曲度变小,焦距变长,从而使眼睛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睫状肌收缩时,晶状体曲度变大,焦距变短,便于看清近处物体。(2)眼球的成像结构:眼球中视网膜是成像的部位,手机相机的感光传感器模拟视网膜的功能。(3)光的反射:平面镜和三棱镜对光的反射作用,可改变光的传播路径,从而在有限空间内延长光的传播距离。(4)光学变焦与焦距的关系:等效光学变焦倍数越大(长焦焦距越长),对远景的放大能力越强,拍摄远景(如月亮)需要长焦距镜头。【解答】(1)远眺时,睫状肌舒张,晶状体曲度变小,焦距变长。(2)手机相机中感光传感器模拟眼球的视网膜。(3)新款潜望式长焦镜头通过平面镜和三棱镜多次反射,改变光的传播路径,实现更大焦距。(4)拍摄月亮需要高倍镜头,即长焦焦距长的镜头,所以最佳镜头焦段是120 毫米。36.【答案】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解答】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37.【答案】过镜面作出点B的对称点B',即为点光源B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B'P与镜面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BO就得到入射光线,OP为反射光线,过点P作法线,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PC,如下图所示:【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解析】【分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反射光线好像是由像点发出的,由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作出像点后,作出射线B'P,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解答】 过镜面作出点B的对称点B',即为点光源B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B'P与镜面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BO就得到入射光线,OP为反射光线,过点P作法线,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PC,如下图所示:1 / 1浙江省杭州市白马湖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月考 科学试卷(第一章)1.(2025八上·杭州月考)近段时间一首名叫《惊雷》的喊麦歌曲刷屏各大短视频平台,“惊雷这通天修为天塌地陷紫金锤…”: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同学们争相模仿,其中小乐同学的模仿受到大家的称赞,堪比原唱。“堪比原唱”称赞的是他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波长【答案】B【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解答】“堪比原唱”称赞的是他的声音特点和原唱十分相似,因此指的是音色,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2.(2025八上·杭州月考)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光线进入人眼依次经过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B.人有五种基本味觉:甜、酸、苦、辣、咸C.皮肤是我们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感受冷热,排汗散热等功能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听觉【答案】A【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解析】【分析】(1)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觉。(2)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听觉。【解答】A.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故A正确;B.味觉可分为酸、甜、苦、咸,其他更复杂的味觉都是这四种味觉的混合,故B错误;C.皮肤是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构成的,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排泄、保护、调节体温、再生、分泌、感受刺激等功能,但冷、热感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故C错误;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但听觉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的,故D错误。故答案为:A。3.(2025八上·杭州月考)人突然从低海拔处上升到高海拔处,鼓膜会感觉不适,可通过做咀嚼运动或大口呼吸等来缓解,原因是( )A.分散注意力,放松鼓膜 B.疏通咽鼓管,改变中耳压力C.缓解不适,放松咽喉部肌肉 D.关闭咽鼓管,减小耳腔压力【答案】B【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这样保护鼓膜的原因,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耳的卫生保健,解答时可以从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方面来切入。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其中内耳是由半规管、前庭、耳蜗三部分组成的。如下图:【解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在短时间内突然从低海拔上升至高海拔处,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造成不适,需要张大嘴做咀嚼运动,并大口吞咽空气,这样做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解除不适。可见B符合题意故选:B4.(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B.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C.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D.甲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答案】A【知识点】音色;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解析】【分析】(1)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波形图中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是指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最大距离,波形图中波峰(或波谷)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不同发声体的波形图形状不同。(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解答】A、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即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故该选项正确。B、甲的振幅小于丙的振幅,所以甲和丙声音的响度不同,故该选项错误。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丙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故该选项错误。D、甲和丁的波形图形状不同,所以音色不同,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5.(2025八上·杭州月考)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A.船只利用声呐系统探测鱼群 B.医生利用B超检查胎儿C.蝙蝠用超声波捕捉蚊虫 D.录音棚内用软塑料隔音【答案】D【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声音传递信息是指通过声音获取某种情况、消息等;声音传递能量是指声音可以对物体做功,改变物体的状态等。【解答】A、船只利用声呐系统探测鱼群,是通过声呐发出的声音反射回来的信息,了解鱼群的位置等情况,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该选项错误。B、医生利用 B 超检查胎儿,是通过 B 超反射回来的声音信息,了解胎儿的发育等情况,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该选项错误。C、蝙蝠用超声波捕捉蚊虫,是通过超声波反射回来的信息,确定蚊虫的位置,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该选项错误。D、录音棚内用软塑料隔音,是因为软塑料能吸收声音,减弱声音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没有利用声音传递信息,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6.(2025八上·杭州月考)有一种用超声波作子弹的枪,传统的房屋、石头、金属等掩体碰到这种武器时无法起到阻挡作用。该枪内有一组串联的电磁片,每个电磁片就是一个小扬声器,声波信息通过电磁片逐级放大,以达到攻击目标的目的,想阻挡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子弹的袭击,只需要用一层薄薄的( )A.半导体网 B.磁性物质网 C.真空带 D.金属物质网【答案】C【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分析判断。【解答】超声波的传播需要空气作为介质,而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因此阻挡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子弹的袭击,只需要用一层薄薄的真空带,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7.(2025八上·杭州月考)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实验: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②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答案】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音调的影响因素: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频率不同,音调不同。【解答】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抽去钟罩内的空气,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②使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说明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8.(2025八上·杭州月考)阳光照射到西湖平静的水中时发生折射,从太阳升起到落山的过程中,折射角( )A.一直减小 B.一直增大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答案】C【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越大,折射角越大,入射角越小,折射角越小。从太阳升起到落山的过程中,太阳的位置变化导致入射角先减小后增大(正午时入射角最小)。【解答】A、 折射角并非一直减小,因为正午过后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会增大,故该选项错误。B、 折射角不是一直增大,早晨到正午入射角减小,折射角也减小,故该选项错误。C、 从太阳升起到正午,入射角减小,折射角减小;从正午到落山,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所以折射角先减小后增大,故该选项正确。D、 折射角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大,而非先增大后减小,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9.(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一束光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恰好照在光屏的A处,若要让反射光照在光屏的B处,则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①只将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②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 一定角度②只将平面镜向左移动一段距离④只将入射光线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A.只有①④ 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② D.只有③④【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解答】 ①只将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但光斑会向下移动,故①不符合题意;②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入射角变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随之变小,反射光线不可能经过B点,故②不符合题意;③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角不变,并且入射点相对应O点向上移动,因此反射光线的位置向上移动,故③符合题意;④只将入射光线绕入射点O逆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入射角变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随之变大,反射光线可能经过B点,故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D。10.(2025八上·杭州月考)杭州洲际酒店坐落于杭州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临靠潮水闻名天下的钱塘江,此图为雨后的摄影作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科看到酒店在水中的倒影,是因为光从水中射入空气,再进入小科的眼睛B.小科取下近视眼镜,看到酒店变模糊了,是因为酒店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C.小科拿出携带的放大镜观看远处的酒店,看到了酒店倒立的像,这个像是实像D.小科用手指组成方框“取景”,方框离眼睛远,“取景”范围小,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答案】A【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知识分析镇海大剧院在水中的倒影即可对A作出判断;(2)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3)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然后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即可得出结论。(4)根据光沿直线传播原理分析。【解答】 A、小科看到镇海大剧院在水中的倒影,是因为剧院反射的光经水面反射,进入小科的眼睛,故A错误;B、小科取下近视眼镜,看到剧院变模糊了,是因为小科近视,晶状体太厚,剧院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故B正确;C、小科拿出携带的放大镜观看远处的剧院,放大镜是凸透镜,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可以看到了剧院倒立的像,这个像是实像,故C正确;D、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方框远离时,所看外面景物范围会变小,故D正确。故答案为: A。11.(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主光轴上有一点光源,在透镜的另一侧有一光屏。点光源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现让光屏稍微靠近凸透镜,光斑的面积会减小,设凸透镜的焦距为f,由此可判断( )A.d一定小于f B.d一定大于2fC.d一定大于f,小于2f D.d可能大于2f,也可能小于f【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 光斑可能是点光源的像,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光斑。根据凸透镜作图做出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一倍焦距以内时点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路,根据光屏靠近凸透镜时光斑减小得出答案。点光源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和点光源放在焦点上进行比较,得出光线会聚后大致的位置。点光源放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根据折射光线经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会聚在主光轴上的光路,判断光屏上光斑情况。点光源放在二倍焦距以外,根据折射光线经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会聚在主光轴上的光路,判断光屏上光斑的情况。【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可从三个角度分析如下:(1)点光源在焦点上,点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黑色的光线);当点光源在一倍焦距以内,点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之后会聚一些,但是不会到达平行光线的位置,如红色光线会聚在光屏上,形成比较大的光斑,光屏向凸透镜靠近时,光斑会减小;(2)点光源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点光源在另一侧会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光屏没有放在实像的位置,而是放在和点光源距凸透镜等距离的位置上,光屏靠近凸透镜光斑会增大;(3)点光源在二倍焦距以外,点光源在另一侧会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到达实像位置后,光线继续向外传播,光屏没有放在实像的位置,而是放在和点光源距凸透镜等距离的位置上,光屏靠近凸透镜光斑会减小。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2.(2025八上·杭州月考)当小实将遮光板置于主光轴某一位置时,发现光屏上出现如图所示的情景。则光屏、凸透镜、遮光板和发光体AB 的位置关系是( )A.B.C.D.【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及选项中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答。【解答】由图可知,此时光屏上成发光体AB 下半部分的像,说明遮光板遮住发光体AB 的上半部分,发光体 AB 下半部分上的光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只有发光体AB 下半部分,故A、C、D错误,B正确。13.(2025八上·杭州月考)雾视镜能使人眼产生“雾视”,从而刺激晶状体变薄,重新看清物体,以达到放松眼部肌、肉,预防近视的效果。“雾视”原理为:戴上雾视镜后,进入眼睛的光线将聚焦在视网膜前,使人眼看不清物体。图中能正确表示雾视镜的“雾视”原理的是( )A. B.C. D.【答案】C【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1)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雾视镜的 “雾视” 原理:戴上雾视镜后,进入眼睛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说明雾视镜使光线发散,因此雾视镜是凹透镜。【解答】AB、由图可知,图中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是发散的,故AB错误;CD、根据“戴上雾视镜后,进入眼睛的光线将聚焦在视网膜前”可知,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C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 C。14.(2025八上·杭州月考)“小科学家”比赛中,有一项目是“反弹击物”(如图),要求参赛者将皮球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弹击中目标区内的物体。参赛者在发射区沿哪一方向射球,最有可能击中目标( )A.沿OA 方向 B.沿OB 方向 C.沿OC方向 D.沿OD方向【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对应的反射光线,根据反射光线的位置判断即可。【解答】 如图所述,分别过入射点A、B、C、D作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对应的反射光线。此时只有过入射点C的反射光线经过目标区。所以参赛者在发射区沿OC方向射球,最有可能击中目标。故选C。15.(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甲所示,小科将一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放在漫画前,惊奇地发现透过水杯看到’漫画中的老鼠变“胖”了,还掉头奔向猫,如图乙所示。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透过水杯看到变“胖”的老鼠是虚像B.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相当于一个凹透镜C.将漫画靠近水杯一些,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始终是掉头的D.此时漫画中的老鼠到玻璃杯的距离应满足f【答案】D【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1)透镜的类型及成像规律: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成像时,当f2f,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当u(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在光屏上呈现;虚像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在光屏上呈现。【解答】A、透过水杯看到变“胖”的老鼠是实像,因为它是倒立的,倒立的像都是实像,故A错误;B、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边缘薄,中间厚,相当于凸透镜,故B错误;C、将漫画靠近水杯一些,物距小于一倍的焦距,可以是放大镜成像,故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可以是不掉头的,故C错误;D、此时漫画中的老鼠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则此时老鼠到玻璃杯的距离应满足f<u<2f,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故D正确。故答案为: D。16.(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为一条盘山公路,当汽车在AB 路段行驶时,看不到BC 路段的情况,为了看清 BC 路段的情况,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利用折射原理,在A 处装凹透镜B.利用反射原理,在B 处装凸面镜C.利用反射原理,在B 处装凹面镜D.利用折射原理,在C 处装凹透镜【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凸面镜和凹面镜【解析】【分析】凸面镜能发散光线扩宽司机的观察范围,且能通过光的反射原理改变光的方向,从而使在AB段行驶的司机看到BC段的路况。【解答】凸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BC 路段上的物体反射出的光,射到凸面镜上,经过凸面镜的反射射向AB 路段,从而使人在AB 路段上能够看清楚BC 路段的情况,且凸面镜能扩大视野范围。故答案为:B。17.(2025八上·杭州月考)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置于光具座上,先固定好点燃的蜡烛和光屏,再移动凸透镜,当凸透镜距离蜡烛为16cm和24cm时,光屏上先后两次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次的像是缩小的 B.第二次的像比第一次大C.蜡烛和光屏间的距离是40cm D.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答案】C【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特点可以得到:凸透镜距离蜡烛为16cm和24cm所成的实像,是两个互逆的光路,当凸透镜距离蜡烛为16cm时,是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当凸透镜距离蜡烛为24cm时,应该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由以上分析可判断各个选项的正误。【解答】 当移动透镜分别距光屏16cm和24cm均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特点可以得到:当凸透镜距离蜡烛为16cm时,应该为f<16cm<2f......①,即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当凸透镜距离蜡烛为24cm时,应该为24cm>2f.......②,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根据①②可得8cm<f<12cm,根据成像分析,可知:A、第一次的像是放大的,故A错误;B、第二次的像比第一次小,故B错误;C、凸透镜距离蜡烛为16cm和24cm所成的实像,是两个互逆的光路,所以u1=v2,v1=u2,蜡烛和光屏间的距离是16cm+24cm=40cm,故C正确;D、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8cm<f<12cm,故D错误。故答案为: C。18.(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刻度尺的一部分,甲、乙、丙、丁是通过凸透镜所看到的刻度尺的像,若凸透镜从远处逐渐贴近刻度尺,则看到刻度尺的像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丙、甲、丁、乙 B.甲、乙、丙、C.乙、丁、甲、丙 D.丁、乙、丙、甲【答案】A【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若凸透镜从远处逐渐贴近刻度尺,刻度尺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从二倍焦距以外→二倍焦距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一倍焦距以内,从这几个过程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进行判断。【解答】(1)刻度尺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丙图。(2)刻度尺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二倍焦距处,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甲图。(3)刻度尺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即丁图。(4)刻度尺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乙图。综上可知,若凸透镜从远处逐渐贴近刻度尺,则看到刻度尺的像的先后顺序为丙→甲→丁→乙。故答案为: A。19.(2025八上·杭州月考)汽车“平视显示系统”是将行车信息通过挡风玻璃成像在司机视野前方,减少低头次数,提升行车安全。如图所示,司机通过挡风玻璃看到的“像”是()A. B. C. D.【答案】A【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2)平面镜成像特点为: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3)汽车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行车信息在挡风玻璃上成像。(4)根据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的特点来判断像的形状。【解答】A、根据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的特点,选项 A 符合“a”通过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形状,该选项正确。B、此形状不符合平面镜成像的对称特点,故该选项错误。C、该形状不符合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的规律,故该选项错误。D、该形状也不满足平面镜成像的对称要求,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20.(2025八上·杭州月考)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向玻璃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如图所示。其中∠AOB=∠AOC,则AO、BO、CO三束光中( )A.AO是入射光 B.BO是入射光C.CO是入射光 D.三束光线都可能是入射光【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解答】A.AO是入射光线,则OB(OC)是反射光线,OC(OB)是折射光线,符合光的反射、折射定律,故A正确;B.若入射光线为BO,OA为折射光线,则BOC的平分线即法线与OA是重合的,不符合光的折射定律;故B错误;C.若入射光线为CO,OA为折射光线,则BOC的平分线即法线与OA是重合的,不符合光的折射定律;故C错误;D.BO,CO为入射光线,不符合光的折射定律,故D错误。故答案为:A。21.(2025八上·杭州月考)请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以下现象:(1)在“盲人摸象”这个成语故事里,盲人是用 (填感觉名称)来感知“象”的形状,“象”的形状的形成部位是 。(2)聋哑少女听不到声音而能展现优美的舞姿,她们是如何感知音乐节奏的 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响、舞台产生 从而使靠在音响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答案】(1)触觉;大脑皮层(2)振动【知识点】人的感觉;皮肤与皮肤的感觉【解析】【分析】(1)触觉的感知:触觉是皮肤的感觉之一,盲人通过触摸来感知物体的形状,而感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的相应神经中枢。(2)声音的传播与感知: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且可以通过固体传播。聋哑少女听不到声音,但可以通过感知音响、舞台的振动来感知音乐节奏。【解答】(1)盲人的触觉发达,盲人摸象就是利用的触觉,触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2)因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因此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箱、舞台产生振动,从而使靠在音箱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22.(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甲是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它们的唯一不同就是长度不一样,小科同学发现:从左往右依次口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请回答下列问题;(1)吹笔套时发出声音,是由于 振动产生的;(2)小科在课余时间利用相同的科学原理制作了一个竹笛如图乙,在竹管开口①处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可以改变笛声的音调,则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低的位置是 (选填“a”、“b”或“c”)。【答案】(1)内部空气柱(2)c【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1)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空气的振动也会产生声音。(2)音调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快,音调越高。【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吹笔套时,内部的空气柱发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2) 竹笛是通过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产生声音的,空气柱长度越长,振动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由图可知,⑤在位置c时空气柱的长度最长,可知声音的音调最低。23.(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窗户,甲图窗户可在直线轨道上左右平移,乙图窗户可绕固定轴转动,如果你站在窗户前,能通过玻璃看到你的像,若将甲图窗户左右平移打开,则你在P 窗户中的像将 (选填“随”、“不随”)窗平移;你若将乙图Q窗户从关闭状态向外打开到90°,则窗框上的A点与A点在Q 窗中的像之间距离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同时A 点的像移动轨迹是 。A折线;B圆心角为90°圆弧线; C圆心角为180°圆弧线; D圆心角为360°圆弧线。【答案】不随;变大;C【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①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③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④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解答】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将甲图窗户左右平移打开,对称轴的位置没有变,由于物体的位置不变,则像的位置不变,因此你在P窗户中的像将不随窗平移。若将乙图Q窗户从关闭状态向外打开到90°,则A点与平面镜的距离变大,则A点在Q窗中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也变大,故窗框上的A点与A点在Q窗中的像之间距离将变大。若将乙图Q窗户从关闭状态向外打开到90°,像远离物体,距离变大,A点的像移动轨迹是圆心角为180°圆弧线,故选C。24.(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甲所示,医生在为患有近视眼的小红同学检查视力,小红观看的是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她离视力表像的距离应是 m,同时小红看到她的电子表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为乙图,它的实际时间是 .当小红检查完视力后慢慢面镜,她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4.6;12:05;不变【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解答】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同,图中视力表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5m,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2.5m,人在视力表前面0.4m,可知人到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2.5m+2.5m-0.4m=4.6m。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图所示,可知实际时间为12:05。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可知当小红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25.(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由图和所学知识回答(1)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5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S点,当液面下降时,光点S将 填“向左”、“向右”或“不会”)移动。(2)要使该装置更灵敏,即液面变化高度一定时光斑移动更明显,可采取的措施是 【答案】(1)80 ;向右(2)增大标尺到液面的距离【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当液面(相当于平面镜)下降时,反射光线的方向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光斑移动;要使装置更灵敏,可从增大光斑移动距离的角度分析,如增大标尺与液面的距离等。【解答】(1)入射光线与水平液面成50 角,则入射角为90 50 =40 ,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也为40 ,所以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40 +40 =80 ;当液面下降时,入射点向右移动,反射光线也向右平移,所以光点S'将向右移动。(2)要使该装置更灵敏,即液面变化高度一定时光斑移动更明显,可采取的措施是增大标尺到液面的距离(或使激光与液面的夹角更小等)。26.(2025八上·杭州月考)小敏站在学校大厅衣冠镜前2m 的地方,像到小敏的距离为 m;小敏发现衣领处有一点污渍,便走近镜子,镜中的像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由于大厅内光线较暗,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源照向 (选填“衣领”或“平面镜”)。【答案】4;不变;衣领【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和物大小相等;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互相垂直;4.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解答】小红站在距离平面镜2m前照镜子,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小红的像到小红的距离为2m+2m=4m。当小红走近镜子时,小红的身高不变,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大小不变。光照射在平面镜上会发生镜面反射,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源照向衣领;27.(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这是一架望远镜的示意图。小舟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想制作一个这样的望远镜,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像的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目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像。【答案】照相机;虚【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解答】物镜成像时,物距大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原理可知,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28.(2025八上·杭州月考)小山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白色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甲),这说明白光不是单纯颜色的光。(1)如果在白屏前放置一块蓝色玻璃(如图乙),则白屏上其它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 色光。(2)产生光的色散现象的原因是白光中包含的不同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发生 (选填“反射”或“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3)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如图丙),小山想: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不同呢?请写出你的推断: 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理由是: 。【答案】(1)蓝(2)折射(3)红光;理由: 凸透镜(或三棱镜)对红光的偏折(或折射)程度小(或红色光较紫色光偏折能力弱)【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1)透明物体颜色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2)光的色散的原理是光的折射;(3)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是因为不同颜色的光经玻璃的折射本领不同。【解答】(1)在白屏前放置一块蓝色玻璃,则白屏上呈现一条蓝色光带;(2)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本领不同,所以经三棱镜后的偏折程度不同,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3)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不相同。红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这是因为红色光较紫色光偏折能力弱。故答案为:(1)蓝;(2)折射;(3)红光;凸透镜(或三棱镜)对红光的偏折(或折射)程度小(或红色光较紫色光偏折能力弱)。29.(2025八上·杭州月考)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小敏用水透镜模拟眼的晶状体,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凸透镜凸度大小。光屏和水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1)点燃蜡烛后,调节水透镜凸度,直至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2)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采用了下列方法: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应对水凸透镜 (填“注水”或“抽水”)。(3)在如图甲所示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乙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 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答案】(1)缩小(2)靠近;抽水(3)远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u>2f时,像距f(2)凸透镜成像的动态变化及透镜焦距对成像的影响: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像变小;凸透镜的凸度越小(焦距越大),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弱。(3)远视眼的矫正: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像成在视网膜后方,需要佩戴凸透镜来矫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解答】(1)由图甲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蜡烛向左移动,物距增大,像距应减小,所以光屏应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同时,为了使像仍能成在光屏上,需要减弱水透镜的会聚能力,即减小其凸度,应对水凸透镜抽水。(3)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水透镜凸度减小,会聚能力减弱,像会成在光屏后方;戴上眼镜后像再次清晰,说明该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因此该同学戴的是远视眼镜。30.(2025八上·杭州月考)在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小科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半圆形滑轨固定在水平底座上,其圆心O处放置一小平面镜,红色激光笔A可以沿滑轨自由滑动,发射的激光始终对准圆心O点:L形支架上激光笔B发出绿色激光,该激光垂直于平面镜射入圆心O点。(1)实验中激光笔B发出的绿色激光用于模拟 (选填“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或“法线”(2)实验过程中,小科观察不到激光的传播路径。请你提供一种能将光路显示出来的措施: 。(3)光路显示出来后,小科从半圆形滑轨的侧面某一位置观察。发现所有光束刚好重合,经多次改变红色激光的入射角度均能出现这种现象。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1)法线(2)先用加湿器使某透明容器内充满雾气,将实验装置放到这个充满雾气的透明容器内;(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1)法线与平面镜是垂直的,激光笔B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可以显示法线的位置;(2)利用加湿器来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3)当我们观察到入射光和反射光看起来重合时(即只能观察到一条光线时),可根据光的传播路径来判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解答】(1)法线与平面镜是垂直的,激光笔B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可以显示法线的位置;(2)先用加湿器使某透明容器内充满雾气,将实验装置放到这个充满雾气的透明容器内,这样能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3)当我们观察到入射红光、入射绿光和反射红光看起来重合时(即只能观察到一条光线时),可根据光的传播路径来判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1.(2025八上·杭州月考)用如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请回答:(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点燃的蜡烛A,移动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直到与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甲所示;看见它们重合是由于光的 (选填“反射”“折射”或“反射和折射”)。(2)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观察到蜡烛A的像总是在蜡烛B的上方,则玻璃板的放置可能是如图 (选填“乙”或“丙”)(3)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将蜡烛B换成光屏并前后移动,若光屏上 (选填“有”或“没有”)A的像,可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然后在白纸上沿蜡烛A和B的边缘画圆(如图乙所示),分别测量A到玻璃板的距离LA,B到玻璃板的距离LB,多次改变A 的位置,得到三组数据如表一所示。表一:蜡烛和像到平面镜距离次数 1 2 3 平均LA/ cm 4.00 5.00 6.00 5.00LB/ cm 4.00 5.00 6.00 5.00小科将三组数据取平均值,得到LB和LA的平均值相等,由此得出结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请判断该数据处理方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答案】(1)反射和折射(2)乙(3)没有;正确,因为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是每次实验都应满足的规律,不需要取平均值,应直接比较每次的LA和LB【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和折射:看到蜡烛 A 的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看到蜡烛 B 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所以看见它们重合是由于光的反射和折射。(2)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若玻璃板倾斜,像的位置会偏离。(3)虚像的特点: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是每次实验都应满足的规律,而非取平均值得到。【解答】(1)看见蜡烛 A 的像属于光的反射,看见蜡烛 B 属于光的折射,所以是由于光的反射和折射。(2)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像总在蜡烛 B 上方,说明玻璃板向蜡烛 B 的反方向倾斜,即如图乙的放置情况。(3)平面镜成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所以光屏上没有A 的像;该数据处理方法不正确,因为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是每次实验都应满足的规律,不需要取平均值,应通过每次实验的LA和LB 直接比较得出结论。32.(2025八上·杭州月考)小余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继续深入探究。选用表中某一规格的凸透镜做实验,调整好器材后如图甲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凸透镜编号 焦距(cm) 直径(cm)④ 5 3.5② 5 4.5③ 10 4.5④ 15 4.5(1)一段时间后,小余发现烛焰的像如图乙所示,此时将蜡烛向 调节可以使烛焰的像移到光屏中央。(2)小余选的是编号为 的凸透镜。(3)小余将蜡烛换成F字光源,调整了光源和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仍可观察到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则小余看到的像应是 (填字母)。【答案】(1)上(2)③(3)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根据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变,进行分析;(2)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时,故f<u<2f,v>2f,据此得出焦距范围;(3)光屏上成实像时,物与像上下、左右颠倒。【解答】(1)如图乙所示烛焰的像靠上,根据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变,应该将蜡烛向上移,才能使像成在光屏中央;(2)由图甲可知,物距u=15.0cm,像距v=30.0cm,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f<15.0cm<2f,30.0cm>2f,解得:7.5cm<f<15cm;故小余选的是编号为③的凸透镜;(3)小余将蜡烛换成F字光源,由图2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且在光屏上仍可观察到清晰的像(实像),由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光屏上成实像时,物与像上下、左右颠倒,则在光屏的背面(右侧)看到的像是C,而题中是在光屏的正面(左侧)进行观察,故看到的像是D。33.(2025八上·杭州月考)为了观察太阳系内的各种行星,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开普勒望远镜,小滨制作的望远镜原理如图甲所示。(1)该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物体经过 次折射成像。生活中与图中目镜工作原理相同的工具是 (2)中秋节小滨用肉眼看到的月亮如图乙所示,则他利用望远镜看到的像是____。A. B.C. D.(3)小滨发现若物镜和目镜的距离太远,通过目镜就会看不到月亮的像,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答案】(1)2;放大镜(2)A(3)物镜所成的实像不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望远镜望是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2)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3)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其工作时要求被观察的物体(即物镜所成的实像)位于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这样才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解答】(1)开普勒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两个凸透镜组成,物体先经物镜折射成倒立缩小实像,再经目镜折射成正立放大虚像,所以物体经过两次折射成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其工作原理是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生活中与目镜工作原理相同的工具是放大镜。(2)开普勒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月亮像相对于肉眼看到的是放大的,且为正立的。观察图乙和选项,符合正立放大特点的是选项:A。(3)当物镜和目镜的距离太远时,物镜所成的实像会落在目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此时目镜无法对该实像进行放大(因为放大镜只有在物距小于焦距时才能成正立放大虚像),所以通过目镜就看不到月亮的像,原因是物镜所成的实像不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34.(2025八上·杭州月考)学校 logo是校园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学校文化墙上需要一个直径为1米,图文均正立的logo,要求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需求,更换 logo底片,现向同学征集投影方案,小正利用logo底片(直径2厘米)、纸板、打孔器和手电筒自制了“logo投影装置”,示意图如图甲:(1)小正进行了2.0版本的设计(如图乙),就是用凸透镜代替小孔,在调试位置的过程中为保证 logo投影大小还能达到1米,应在 (选填“A”“B”或“C”)位置固定凸透镜;(2)小正在使用2.0版本的装置,想要让像成在白墙的中央,且在白墙上要看到正立的 logo,则在安装投影装置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案】(1)C(2)让logo底片中心和光源、凸透镜光心在同一高度:logo底片倒立放置。【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f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要得到放大的像,凸透镜应放在物距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的位置。(2)凸透镜成像的装置调整及像的正立呈现:要使像成在白墙中央,需调整凸透镜、LOGO 底片和白墙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而要得到正立的像,需利用凸透镜成正立像的条件(物距u【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LOGO底片(直径2 cm)要在白墙上呈现直径为1 m、图文均正立的二中LOGO实像,即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因此凸透镜固定在C位置。(2)为了使得像呈现在白墙中央,LOGO底片、凸透镜光心、白墙在同一高度;且二中LOGO的像是正立的,因此需将LOGO底片倒立放置。35.(2025八上·杭州月考)有同学发现课间远眺时,眼睛会很放松,而近距离观看书本时,眼睛会很累;因为眼球中的睫状肌会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观察不同远近的物体;(1)当我们结束这场考试后,请到教室外进行远眺,你的睫状肌会舒张使晶状体曲度 ,焦距 (选填“变长”或“变短”);(2)手机相机模拟了人体的眼球视觉成像过程,光学镜头相当于人体眼球的晶状体,感光传感器模拟 (填眼球结构);(3)为使轻薄的手机也能拥有更好的长焦远摄能力,潜望式长焦镜头应运而生。图甲、乙分别为旧款、新款潜望式长焦镜头模组。新款通过平面镜和三棱镜多次 (选填“反射”或“折射”),从而实现在有限的厚度内,加大镜头与传感器距离,实现更大的焦距;(4)手机的等效光学变焦倍数=长焦焦距/主摄焦距,拍摄远景物体时需要高倍镜头;某手机主摄焦距为23毫米,潜望式长焦镜头模组有12毫米、75毫米以及120毫米三种焦段;拍摄月亮选择的最佳镜头焦段是 (选填“12毫米”、“75毫米”或“120毫米”)。【答案】(1)变小;变长(2)视网膜(3)反射(4)120【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眼睛的晶状体调节:睫状肌舒张时,晶状体曲度变小,焦距变长,从而使眼睛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睫状肌收缩时,晶状体曲度变大,焦距变短,便于看清近处物体。(2)眼球的成像结构:眼球中视网膜是成像的部位,手机相机的感光传感器模拟视网膜的功能。(3)光的反射:平面镜和三棱镜对光的反射作用,可改变光的传播路径,从而在有限空间内延长光的传播距离。(4)光学变焦与焦距的关系:等效光学变焦倍数越大(长焦焦距越长),对远景的放大能力越强,拍摄远景(如月亮)需要长焦距镜头。【解答】(1)远眺时,睫状肌舒张,晶状体曲度变小,焦距变长。(2)手机相机中感光传感器模拟眼球的视网膜。(3)新款潜望式长焦镜头通过平面镜和三棱镜多次反射,改变光的传播路径,实现更大焦距。(4)拍摄月亮需要高倍镜头,即长焦焦距长的镜头,所以最佳镜头焦段是120 毫米。36.(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a,顾客AB站在倾斜放置的平面镜前;在图b中画出顾客在平面镜中的像【答案】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解答】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37.(2025八上·杭州月考)池中水面上方有一个发光物体B,水池侧面竖直放置一块平面镜MN, B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MN反射后恰好射到水面上的P点并进入水中,请画出由B点发出经P点进入水中的光路图。【答案】过镜面作出点B的对称点B',即为点光源B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B'P与镜面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BO就得到入射光线,OP为反射光线,过点P作法线,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PC,如下图所示:【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解析】【分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反射光线好像是由像点发出的,由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作出像点后,作出射线B'P,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解答】 过镜面作出点B的对称点B',即为点光源B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B'P与镜面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BO就得到入射光线,OP为反射光线,过点P作法线,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PC,如下图所示: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白马湖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月考 科学试卷(第一章)(学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白马湖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月考 科学试卷(第一章)(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