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杨坝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杨坝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杨坝九义校八年级上物理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PM2.5是雾霾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2.5μm =2.5×10-5dm B.2.5μm =2.5×10-3m
C.2.5μm =2.5×10-6cm D.2.5μm = 2.5×10-9m
2.一位漂流者乘橡皮船沿河水顺流而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B.以船为参照物,河水是流动的
C.以河水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D.以河水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
3.关于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B.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C.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时间的物理量 D. 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大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才能选作参照物
B. 任何物体都可以选作参照物,但在具体选择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C. 只有地球上的物体才能选作参照物
D. 研究物体的运动,选择太阳为参照物最合适,因为太阳是真正不动的物体.
5.下列物品的尺度最接近15cm的是(  )
A.橡皮的厚度 B.圆珠笔的长度 C.文具盒的厚度 D.课桌的高度
6.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在原子中绕核高速旋转的是(  )
A. 质子 B. 中子 C. 核外电子 D. 原子核
7.关于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 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组成
C.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D. 质子和中子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
8.入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遭遇特大冰冻灾害,小明通过上网了解到护路工人往路面上撒盐,来避免路面结冰.他认为撒盐后水的凝固点会降低,并用一个盛有盐的水杯和一个清水杯放进冰箱试了一下.“试了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提问 B. 猜想 C. 实验 D. 得出结论
9.坐在逆流而上的船中的乘客,说她是静止是以下列哪个为参照物
A. 河岸上的树  B. 船 C. 迎面驶来的船 D. 河水
10.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同一个小球从左向右运动的频闪照片。关于小球各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球在AB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 B. 小球在BC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
C. 小球在CD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 D. 小球在DE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
11.关于测量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使用精密的仪器,认真测量,可避免误差 B. 误差是未遵守操作规程产生的
C. 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差错 D.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误差
12.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正确理解的是( )
A.路程越大速度越大 B.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D.速度由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决定
13.“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段诗词蕴含多个科学道理.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
A.山 B.船 C.地面 D.河岸
14.下列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机械运动是指汽车、飞机、火车等机器的运动
B. 人跑步、鸟飞翔、鱼游动等生物的运动不是机械运动
C.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D. 机械运动就是匀速直线运动这种最简单的运动
15.如图是甲、乙两物体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象,由图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
A. V甲>V乙 B. V甲<V乙 C. V甲=V乙 D. 无法确定
16.小新三次测量课桌的宽度,结果分别为48.17cm,48.15cm,48.15cm,则测量结果记为( )
A. 48.14cm B. 48.17cm C. 48.15cm D. 48.16cm
17.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 初中生的平均身高约为1.65 ×105μm B. 新的2B铅笔的长度为30mm
C. 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2m/s D. 电动自行车的最高速度为30m/s
18.端午浓情,小乐给奶奶剥粽子,奶奶给小乐戴香囊。粽香、花香四溢,这个现象说明 ( )
A. 分子由原子组成 B. 分子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C. 分子间有间隙 D. 分子间有斥力
19.甲、乙两列火车,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运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则甲车运动情况( )
A、向东运动 B、向西运动 C、静止不动 D、以上情况均有可能
20.关于误差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误差就是测量中的错误 B. 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 采用精密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D. 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
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10题;共37.5分)
21.环卫工人驾驶着洒水车以9km/h的速度在市区道路上行驶,进行路面洒水工作,通过2.25km道路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_h.洒水车1s行驶的路程是________m.
22.小林坐在行驶的汽车上,以他乘坐的汽车为参照物,他是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说他是运动的,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__.
23.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看到如图中的两个交通标志牌的地方到达西大桥,匀速行驶的汽车最快要________min。
24.如图,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厘米.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可通过________(填序号)的方法,减小测量的误差.(选填:① 选用最小分度值更小的刻度尺; ② 选用量程更大的刻度尺;③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5.五一假期,小明与父母乘长途汽车外出旅游,小明看见前面的小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后面的卡车离他越来越远.如果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车是________的,卡车是 ________的(前两空选填静止或运动).小明爸爸说小明没有动,他所选的参照物是________.
26.寓言“刻舟求剑”的主人公找不到掉入江中的剑,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__;诗句“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__.
27.在原子中,________带正电,________带负电,________不带电(选 填“质子”“中子”“电子”).通常情况下,原子对外________(选填“不显”或“显示”) 电性。
28.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cm.
29.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图中a、b、c三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开始运动,则甲图中运动最快的是________,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图中运动最快的是________,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今年的“五一”假期,小丽同学和她的妈妈一起乘观光车在长沙橘子洲头游玩,如果以观光车为参照物,小丽同学是 ________的,如果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小丽同学是 ________的.(两空选填“运动”或“静止”)
三、实验探究题(共1题;共10分)
3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l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________cm; VAC=________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__(填“大”或“小”)
四、计算题(共2题;共14分)
32.一列长 360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个长1800m的隧道,如果该火车的时速是54km/h,请问:
火车通过隧道需要多少时间?
33.一辆公共汽车沿着平直的公路匀速行驶,30min内行驶了15km,到站后停车10min,接着又在6min内行驶了10km。求:(1)该汽车进站前的速度; (2)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解答】A、因为1μm=10-5dm,所以2.5μm=2.5×10-5dm.A符合题意.
BD、因为1μm=10-6m,所以2.5μm=2.5×10-6m.B、D不符合题意.
C、因为1μm=10-4cm,所以2.5μm=2.5×10-4cm.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
2.【答案】A
【解析】【解答】解:A、以游艇为参照物,相当于游艇,小文的位置没有变化,即小文是静止的;故A正确;
B、小文同学坐在航行的游艇内,以湖岸为参照物,小文与湖岸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则小文是运动的;故B错误;
C、小文同学坐在航行的游艇内,若以湖水为参照物,很难说小文是运动还是静止,因为湖水的流动情况不知;故C错误;
D、小文同学坐在航行的游艇内,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小文与树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则小文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关;若物体相当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静止.
3.【答案】B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小,物体运动越慢;速度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与物体的路程、与物体的运动时间无关.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了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决定因素,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小,物体运动越慢;速度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与物体的路程、与物体的运动时间无关.
4.【答案】B
【解析】【解答】参照物可任意选择,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具体选哪一种物体为参照物,是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的;
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回答,说这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是毫无意义的.
故选项B正确,选项A、C、D错误.
故选B.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但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应选择最合适的参照物.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参照物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但要注意,参照物一般不选研究对象本身,因为机械运动是相对“另一个物体“的运动,选研究对象本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只可能处在唯一的静止状态.
5.【答案】B
【解析】【解答】A. 中学生食指的宽度在1cm左右,橡皮的厚度小于1cm.A不符合题意;B. 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圆珠笔的长度略小于20cm,在15cm左右。B符合题意;C. 一元硬币的直径在2cm左右,文具盒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2cm左右。C不符合题意;D. 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常见的物品的了解,估计长度的大小.
6.【答案】C
【解析】【解答】解: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中正电荷集中在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中绕核高速旋转.
故选C.
【分析】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理论,他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做圆周运动,据此回答问题.
7.【答案】B
【解析】【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且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动,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比质子中子还小的微粒还有夸克.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但越是简单的题越要细心,防止粗心大意而出错.
8.【答案】C
【考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护路工人通过亲自感受来检验自已的猜想的正确性,这种方法在物理上称为实验,实验是研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步骤的掌握。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
9.【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参照物基本知识。参照物是指在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所选择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它的选择原则是任意的。可以选择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也可以选择移动的物体。一般情况下都是选择地面或者与地面固定在一起的物体,如树木,山川,房屋建筑等。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判断。
A 、河岸上的树 乘客相对于树来说,位置是变化的,所以应该是运动的,不合适。
C 、迎面驶来的船,乘客相对于迎面驶来的船,位置也在随时发生变化,所以也是运动的,不合适。
D 、河水 乘客相对于河水来说,位置也是随时发生变化的,不合适。
故答案选择B
【点评】对此类习题,学生应该对参照物的概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根据参照物来判断研究对象是否发生了机械运动,若发生了机械运动,则物体是运动的,若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则物体是静止的。
10.【答案】A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由题照相装置每秒拍10次,所以图中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知sAB>sBC>sCD>sDE , 所以小球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DE间平均速度最小.
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平均速度公式v=分析平均速度大小即可.
11.【答案】D
【解析】【分析】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
【解答】A、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误差,却不能避免误差,所以A是错误的;
B、误差不同于错误,错误是不按操作要求测出的结果,它是可以避免的,所以该说法也是错误的.
C、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所以C是错误的;
D、求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是减小误差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却不能完全消除误差,所以是正确的.
故选D.
12.【答案】A
【解析】【解答】A.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毒品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缉毒犬闻到毒品气味,A符合题意。
B.変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B不符合题意。
C.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水降温会结冰,分子仍在不断的运动,C不符合题意。
D.将石块研磨成粉状,石块、粉状状石粉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变小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3.【答案】B
【解析】【解答】“看山恰似走来迎”,被研究的物体是山在运动,山和船或山与水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选择人为参照物,不可能以山、地面及河岸为参照物,
故答案为:B。
【分析】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即看该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即可.
14.【答案】C
【解析】【解答】解:A、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改变的运动,不一定是汽车、飞机、火车等机器的运动,故A错误;
B、人跑步、鸟飞翔、鱼游动等生物的运动都是物体位置改变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故B错误;
C、由机械运动的定义可知,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故C正确;
D、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但机械运动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据此分析判断.
15.【答案】A
【解析】【解答】解:在s﹣t图象画一条竖线,控制时间t相同,如下图:
由图象可知,在相同时间t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所以甲的运动速度大于乙的运动速度,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
16.【答案】D
【解析】【解答】错误是可以避免的,但误差不能避免,改进实验方法和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以及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把错误数据除去)可以减小误差。结果应四舍五入与记录的数据有效数字相同。则测量结果记为(48.17cm+48.15cm+48.15cm)/3=48.16cm.
故答案为:D。
【分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把错误数据除去)可以减小误差。结果应四舍五入与记录的数据有效数字相同。
17.【答案】C
【解析】【分析】初中生的平均身高约为1.65m;新的2B铅笔的长度为30cm;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2m/s;电动自行车的最高速度为30km/h。
A.初中生的平均身高约为1.65 ×105μm 不合题意;
B.新的2B铅笔的长度为30mm 不合题意;
C.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2m/s 符合题意;
D.电动自行车的最高速度为30m/s 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对于此题,学生应熟悉生产和生活中常见物理量数据的估测。
18.【答案】B
【解析】【解答】粽香、花香四溢,这是扩散的现象,扩散现象表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故答案为B。
【分析】扩散现象表明分子不停地进行无规则运动。
19.【答案】B
【解析】【解答】A.以座椅为参照物,司机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司机是静止的,A不符合题意。
B.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小轿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轿车是运动的,B符合题意。
C.以路旁的建筑物为参照物,小轿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轿车是运动的,C不符合题意。
D.以同速向前运动的前车为参照物,小轿车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小轿车是静止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即看该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即可.
20.【答案】D
【解析】【解答】误差与错误是截然不同的,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而错误是由于实验者粗心或不遵守实验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再者测量仪器不可能制造的十分精确,环境的温度、湿度对测量仪器都有影响,这些都可以造成误差;所以误差只能减小,是不能避免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这是减小误差的方法,所以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二、填空题
21.【答案】0.25;2.5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v=9km/h,s1=2.2.5km,根据公式v=s/t,可得,
通过2.25km道路所用的时间:t=s1/v=2.25km/9km/h=0.25h;
而v=9km/h=9×1/3.6m/s=2.5m/s,根据公式v=s/t,可得,
洒水车1s行驶的路程是:s=vt2=2.5m/s×1s=2.5m .
故答案为:0.25;2.5 .
【分析】利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计算洒水车通过2.25km道路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s=vt计算洒水车1s行驶的路程 .
22.【答案】静止;路边的树木
【解析】【解答】解:当以车为参照物时,人相对于车位置没有改变,是静止的.当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时,人和车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在改变,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路边的树木.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23.【答案】12
【解析】【解答】有图可知,汽车到西大桥的距离是8km。速度是40km/h。根据公式t=s/V=8km/40km/h=12min.故答案为:12.
【分析】利用路标中的路程和速度的比值计算时间.
24.【答案】1毫米(0.1厘米);1.30;①③
【解析】【解答】图中刻度尺从零刻度线到1cm之间有10格,故可得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1mm,物体的起始端对应刻度为1.00cm,末端对应刻度为2.30cm,故物体长度为2.30cm-1.00cm=1.30cm;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可以选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故答案选①③.
故答案为:1毫米(0.1厘米);1.30;①③.
【分析】根据图中所示读取物体的长度,减小误差的方法是用更精密的仪器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5.【答案】静止;运动;长途汽车(小车)
【解析】【解答】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前面的小车和长途汽车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小车是静止的,卡车是运动的;小明爸爸说小明没有动,他所选的参照物是小车.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长途汽车(小车).
【分析】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要附近所选的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就是运动,没有位置变化就是静止.
26.【答案】船;水
【解析】【解答】以河岸上的景物为参照物,船与河岸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船是运动的;而剑与运动的船之间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以乘坐的船为参照物,剑是运动的,所以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桥流水不流,诗人以水为参照物,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桥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船;水.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时就是运动,没有位置变化就是静止.
27.【答案】质子;电子;中子;不显
【解析】【解答】人类认识到,原子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同,所以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分析】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28.【答案】B;3.45
【解析】【解答】解:B视线与尺面垂直,所以选B;尺的分度值是1m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读作3.45cm,小数点后第二位是估读的,允许不同同学有不同的估读值,3.45cm左右都算读数正确.
故答案为:B;3.45.
【分析】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垂直;物体末端所对应的刻度值与起始端所对应的刻度值之差为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包括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
29.【答案】a;相同时间比较路程;a;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解析】【解答】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时间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 长的物体运动得快,如图甲,a跑得最快.另一种是经过相同路程比较他们所用的时间,所用的时间少的物体运动得快,如图乙,也是a跑的最快.
故答案为:a;相同时间比较路程;a;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分析】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有: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
30.【答案】静止;运动
【解析】【解答】解:小丽同学和她的妈妈一起乘观光车在长沙橘子洲头游玩,小丽与观光车的位置没有变化,以观光车为参照物,小丽同学是静止的;
小丽与路旁的树木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小丽同学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
【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
三、实验探究题
31.【答案】(1)v=s/t
(2)小
(3)40.0;0.3
(4)大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3)由图知,小车通过AB、AC走的路程SAB=10.00 4.00dm=40.0cm,SAC=10.00dm =9.00dm=0.900m,所用的时间tAC=3s,速度: VAC= = =0.300m/s;(4)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 算出的速度偏大【分析】测量物体的速度,利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秒表测量时间,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平均速度是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
四、计算题
32.【答案】解:火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是:s=s隧道+s车=1800m+360m=2160m,
火车行驶的速度:v=54km/h=15m/s,
∵v= ,∴t= = =144s=2.4min.
答:火车通过隧道需要2.4min.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火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是:s=s隧道+s车=1800m+360m=2160m,
火车行驶的速度:v=54km/h=15m/s,
∵v= ,∴t= = =144s=2.4min.
答:火车通过隧道需要2.4min.
【分析】火车要完全通过隧道需要行驶的路程是隧道长加火车长;
知道火车经过的路程和速度,即可根据速度公式变形求出火车通过隧道需要多少时间.
33.【答案】解: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s1=v1tl=8 m/s×500 s=4000 m,
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s2=v2t2=20 m/s×100 s=2000 m;
汽车在600s的行驶总路程:s=s1+s2=4000 m+2000 m=6000 m;
汽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总时间:t=t1+t2=500 s+100 s=600 s,
则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v=s/t=6000 m/600 s=10m/s。
答: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10 m/s。
【解析】【分析】依据题意,求出山路上与公路上的总路程和山路上与公路上总时间,再利用v=计算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