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二中新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二中新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级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1次模拟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10 BBCCA DDCCC 11—20 A BA CB CCBBB
21—25CCBB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8分)
(1)原因: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各诸侯国出于政治需要对诸子学术竞争采取公允态度。(6分)
(2)儒家: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4分)
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2分)
(孟子、荀子、韩非的其他主张亦可给分)
(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6分;任答二点)
27.(16分)
(1) C (3分) (2) B (3分) (3) C (3分)
(4)本题是认识题。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国家统一、社会转型、制度变革等角度进行论述,如: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统一全国。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7分;任意两个角度即可,一个角度4分,两个角度7分)
28.(16分)
(1)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出现“文景之治”局面。(4分)
没有;因为汉武帝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主流是小农经济。(4分)
(2)评析:隋朝储备了众多的粮食和布帛;说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使得人口大增,国力强盛。(4分)
政府聚敛了大量财富;说明隋朝赋税繁重;大量赏赐官员,容易导致阶级对立,盛世之下潜伏重大社会危机。(4分)
第 1 页 共 1 页2025级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1次模拟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10 BBCCA
DDCCC
11-20 ABACB CCBBB
21-25 CCBB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8分)
(1)原因: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各诸侯国出于政治需要对诸子学术竞争采取公
允态度。(6分)
(2)儒家: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4分)
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2分)
(孟子、苟子、韩非的其他主张亦可给分)
(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构成了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6分:任答二
点)
27.(16分)
(1)C(3分)
(2)B(3分)
(3)C(3分)
(4)本题是认识题。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国家统一、社会转型、制度变革等角
度进行论述,如: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统一全国。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
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7分:任意两个角度即可,一个角度4分,两个角度7分)
28.(16分)
(1)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经济发展,
社会安定,出现“文景之治”局面。(4分)
没有:因为汉武帝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主流是小农经济。(4分)
(2)评析:隋朝储备了众多的粮食和布帛:说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使得人口大增,国
力强盛。(4分)
政府聚敛了大量财富:说明隋朝赋税繁重;大量赏赐官员,容易导致阶级对立,
盛世之下潜伏重大社会危机。(4分)
第1页共1页2025级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 1 次模拟检测
历史试 题
2025.1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一千多座墓葬中,大型墓不足百分之一,主人都是男性,随葬品多达二百余件,有精美的彩绘木器、陶器,还有不少礼器。而有些墓葬则惨不忍睹,非但没有任何随葬品,有的死者被杀死后就随意扔在坑里,这被一些史家称之为文明诞生时的“阵痛”。这说明该地区
A.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B.阶级斗争和贫富分化明显
C.遗址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遗址已进入奴隶社会时期
2.下图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其中“ ”应填充
A.大型祭坛 B.阶级对立 C.井田制度 D.青铜农具
3.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已经遍布今天中国的各个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长江流域至少各自存在三大族群……正是这些族群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造就了早期中华文明。这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A.起源最早 B.星罗棋布
C.多元一体 D.中心单一
4.古代金文中封(封)及(国)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指划定疆界,植树为帜,建筑城堡,驻军守土,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礼乐制 C.分封制 D.君主制
第1页 共6页
5.殷商王朝对于相对偏远的方国和部族,只要他们臣服,就允许其自治管理;而西周实行“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一变化体现了
A.周王对地方统治有所加强 B.商内外服制度得到沿袭
C.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演变 D.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6.下图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其中有“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这件文物是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毛公鼎 D.何尊
7.先秦某改革家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该改革家最有可能属于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代表性理念是
A.法治为本 B.君主专制 C.礼教为纲 D.道法自然
9.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独占文化和知识话语权的格局被打破,诸子百家迭次兴起。他们在争鸣的同时,又共同主张
A.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恢复周天子的固有权威
C.社会从无序重归有序 D.提升读书人的社会地位
10.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使用大量人力物力,并不断改进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和水利灌溉技术。这种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集体耕作
C.精耕细作 D.土地兼并
11.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正月”,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正月”改为“端月”。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兼具随意性和独断性 D.地方权力高度集中
12.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奖励耕织
第2页 共6页
13.据记载,秦国有专官负责管理耕牛,进行耕牛肥瘦的评比。对评为上等牛者,则田啬夫、饲养员、牛长受到奖励,反之,则受到惩罚。这一做法有利于
A.推动农业发展 B.加强思想控制
C.抑制土地兼并 D.确立中央集权
14.西汉的饮食较先秦时期有明显变化,不仅贵族仕官之家能够烹牛宰羊,歌舞宴饮,一般中等人家也可以吃肉喝酒。时人聚众饮酒之风很盛,武帝时朝廷下令禁止“群饮”。西汉饮食的变化
A.体现政府控制民众生活 B.是政府抑商政策的表现
C.反映了农业的恢复发展 D.受到墨家节用思想影响
15.汉文帝认为,“法”是为维护安定、禁止暴虐而设立的,犯法者已被惩处,再牵连其无辜家人,实不可取,“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因此,他下令废除一人犯罪而连及家室的“收孥诸相坐律令”。汉文帝的举措
A.提高了平民的社会地位 B.渗透了以德治国的思想
C.为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 D.表明法律权威地位弱化
16.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17.西汉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于是,有卖田宅、鬻(卖)子孙以偿责(债)者。”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
A.保守性 B.再生性
C.脆弱性 D.稳定性
18.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政治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经济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思想 尊崇儒术
军事 反击匈奴袭扰
A.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3页 共6页
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19.史学家胡阿祥将我国一段长达360多年的历史时期称为“乱世与异象”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社会出现了“深层的分裂局面”“复杂的民族关系”“频繁的人口迁移”和“多元的文化面貌”。发生在这一“时代”的大事是
A.楚汉战争 B.淝水之战 C.王莽新政 D.安史之乱
20.《唐律·贼盗》规定:“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这一规定反映出唐代
A.保留了严刑酷法的传统 B.重视保护私人领域
C.尚武之风影响治理手段 D.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21.隋唐时期,有人言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所反映的是
A.世卿世禄 B.察举制 C.科举考试 D.九品中正制
22.它是我国隋唐时期极其重要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安定统一、文化兴旺繁荣起过重要的作用。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23.唐代从租庸调制向两税法转变,反映出
A.封建剥削的日益加强 B.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C.商品经济的日趋繁荣 D.从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变
24.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的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表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B.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
C.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交流 D.促进了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
25.唐代制举由天子下诏,不定期举行,旨在选拔“非常之才”。制举考试盛行举荐,“他荐”之外,更有“自举”。时人杨绾在《条奏贡举疏》中道:“投刺干谒,驱驰于要津;露才扬己,宣胜于当代,古之贤良方正,岂有如此者乎 ”这反映了当时
A.仍受前代选官制度的影响 B.士人主动向官员自荐求仕
C.制科考试选拔的人才不实 D.唐代士人谄媚于人失风骨
第4页 共6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6分)
27.(16分)梦回秦朝。喜是一个普通的秦吏,也是睡虎地十一号秦墓的主人。他的墓葬及随葬文书的发现,使我们得以“还原”他的故事,他所处的时代。了解其人,回答问题。
(1)喜生于公元前262年,是秦国人。他的祖辈原是楚国人,由于家乡被秦攻占,便从“楚人”变为了“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这一时期()(3分)
A.铁器牛耕推广,社会经济发展 B.各家学派争鸣,思想文化繁荣
C.兼并战争连绵,各国此消彼长 D.政治经济变革,各国变法勃兴
(2)喜在19岁时走上仕途,一生中历任乡吏、(县)令史、郡属等职务。他的小吏生涯,伴随着秦统一前后 的初步建立。(3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度 D.行省制度
(3)喜在成为秦朝子民的第五年去世,终年46岁。他被葬在秦式的墓葬里,随葬文书皆用小篆书写。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喜及其家人成为“秦人”不仅体现在政治意义上,也体现在 意义上。(3分)
A.经济 B.军事 C.文化 D.科技
(4)喜只是一个普通的秦吏,但他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历史巨变之中。综合本题信息,联系所学,说说你对这一“历史巨变”内涵的认识。(7分)
第5页 共6页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时期……人口逐渐增多,从而保证了密集型农业劳动,使耕地、育种、除草、防虫水利各环节都能细致处理,以提高农业单产。农闲时节,大量劳动力转向商品市场……形成一种全国性的重商农业模式。
————许倬云《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及特性》
材料二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赐赉勋庸、开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杜佑《通典》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导致人口逐渐增多”的原因。材料中所述的农业模式是否成为了汉代经济的主流,为什么 (8分)
(2)评析材料二中所述现象。(8分)
第6页 共6页2025级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1次模拟检测
5.殷商王朝对于相对偏远的方国和部族,只要他们臣服,就允许其自治管理:而西周实
行“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一变化体现了
历史试题
A.周王对地方统治有所加强
B.商内外服制度得到沿袭
C.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演变
D.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6.下图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其中有宅兹中国”。这
2025.10
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这件文物是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
C.毛公鼎
D.何尊
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
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7.先秦某改革家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该改革家最有可能属于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一千多座墓葬中,大型墓不足百分之一,主人都是男性,随葬品多达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代表性理念是
二百余件,有精美的彩绘木器、陶器,还有不少礼器。而有些墓葬则惨不忍睹,非但没有任何
A.法治为本
B.君主专制
C.礼教为纲
D.道法自然
随葬品,有的死者被杀死后就随意扔在坑里,这被一些史家称之为文明诞生时的“阵痛”。这
9.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独占文化和知识话语权的格局被打破,诸子百家迭次兴起。他
说明该地区
们在争鸣的同时,又共同主张
A.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B.阶级斗争和贫富分化明显
A.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恢复周天子的固有权威
C.遗址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遗址已进入奴隶社会时期
C.社会从无序重归有序
D.提升读书人的社会地位
2.下图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其中“?”应填充
10.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使用大量人力物力,并不断改进生产工具、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
贫富分化
令文明的曙光
耕作技术和水利灌溉技术。这种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集体耕作
A,大型祭坛
B.阶级对立
C.井田制度
D.青铜农具
C.精耕细作
D.土地兼并
3.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己经遍布今天中国的各个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长江流域
11.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正月”,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
至少各自存在三大族群…正是这些族群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造就了早期中华文明。这
就把“正月”改为“端月”。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A.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A.起源最早
B.星罗棋布
C.兼具随意性和独断性
D.地方权力高度集中
C.多元一体
D.中心单一
12.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
4.古代金文中(封)及愈(国)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指划定疆界,植树为帜,建筑城堡,驻
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
军守土,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变法措施是
A.宗法制
B.礼乐制
C.分封制
D.君主制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奖励耕织
第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