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质量检测一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聊城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质量检测一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聊城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图展示的是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的南佐遗址,“宫城”择中而居,其东部祭祀区出土了大量的炭化水稻,但粟、黍数量极少,而其他区则是炭化粟、黍占绝大多数。这可以印证( )
A.农作物复种技术成熟 B.父系氏族社会秩序的建立
C.国家的初始形态形成 D.原始文明存在传播与交流
2.何楼遗址是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考古发掘时出土了9处灰坑、1座墓葬和房址,还出土了栗、黍、大豆、小麦、猪、狗和水牛等动植物遗存。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人类已过着定居生活 B.社会出现第一次大分工
C.人类已进入阶级社会 D.牛耕在农业中得到应用
3.山东龙山文化遗存中曾多次出土胎质细腻、黑光发亮、造型美观、薄如蛋壳的陶杯,但仅出土于较大型墓中,且出土数量少。据此可知,当时( )
A.陶器成为日常实用物品 B.民营手工业的技艺高超
C.国家礼仪制度初步形成 D.社会出现阶层分化现象
4.下表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部分遗存统计。由此可知,龙山文化时期( )
遗存 状况
陶器 以黑陶为主,有蛋壳陶等精美陶器,器型多样,包括鼎、鬲、豆、壶等,部分陶器有刻划纹、镂孔等装饰
石器 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等,还有石箭头,刃部锋利
骨器 骨针、骨锥、骨鱼钩等,制作工艺较为精细,骨针针孔细小而均匀
建筑遗迹 发现有房屋基址,多为半地穴式,有柱洞和灶坑等结构,部分房屋有门道
A.社会分工十分明确 B.经济活动形态呈多元特征
C.审美观念日益多样 D.农业生产已经占主导地位
5.某古城遗址中央有宫殿区,周边有城墙与外郭城,形成“宫城-内城-外城-郊野”的聚落格局,并配套有大型水利系统;还发现多处祭坛、墓地、居址、作坊等,其中高等级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与等级的礼器,其规格与普通墓葬差异显著。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 )
A.即将迈入氏族社会的门槛 B.具有国家初始形态的特征
C.印证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D.形成等级森严的政治秩序
6.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常被学者以天象作喻。其中,“繁星点点”象征着文明初现时的多样与分散,“星河渐聚”则展现出文明汇聚、国家雏形初现的过程,而“银河横跨”则形象地展现出统一大帝国的辉煌。与“星河渐聚”相契合的历史阶段描述是( )
A.旧石器时代人类迁徙的广泛性 B.新石器时代部落文化的多元性
C.青铜时代邦国联盟的逐渐形成 D.铁器时代大一统国家初步建立
7.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鹗尊,造型以鹗(猫头鹰)为原型,头部高昂,双目圆睁,双翼收拢,既保留猛禽的威严气势,又通过纹饰雕琢赋予其神秘庄重之感。甲骨文中多次记载商王祭祀鹗神,认为鹗是沟通人神的灵禽。该器物反映的文化内涵是( )
A.民惟邦本 B.崇德尚礼 C.敬神保民 D.天人感应
8.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士山盘,盘腹内底有铭文九十七字,具体地记述了西周共王时期对诸侯国立君之事的一次全面干预,并在事后对妨碍此事的地方势力和人员实施了惩罚。这体现当时( )
A.青铜铸造技艺精湛 B.书法成为一门艺术
C.封邦建国名存实亡 D.王朝享有较高权威
9.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王。面对新征服的商朝核心区域(今河南安阳一带)商遗民数量庞大且心怀不满的状况以及东方未臣服的夷族部落,周王室的抉择是( )
A.神权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邮驿制
10.《孟子 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反映了( )
A.土地公有制度 B.井田制的经营方式 C.封建土地私有制 D.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11.公元前712年,滕侯、薛侯去拜见鲁隐公,薛侯以“先封”为由要求行礼位置的次序在前,滕侯反驳说:“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于是,鲁隐公安排滕侯在先。鲁隐公的做法( )
A.改革了晋谒礼仪 B.激化了嫡庶矛盾 C.破坏了分封制度 D.维护了宗法秩序
12.春秋末年,郡初设在边地,面积大但地位低于县。战国,尤其是中后期,随着边地发展,县数增多,为便于管理,县纳入郡的管辖,形成郡下统县的模式。这一过程( )
A.适应了地方治理的现实需求 B.提升了君主专制的统治效能
C.体现了中央对郡县垂直管理 D.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13.孔子提出“政者,正也”,强调统治者以道德垂范天下;孟子将“仁政”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认为“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这反映出先秦儒家思想( )
A.民贵君轻的价值追求 B.中庸之道的学术特征
C.轻徭薄赋的政治理念 D.伦理本位的政治哲学
14.荀子指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由此可见,荀子( )
A.批判继承了墨家思想 B.肯定音乐的社会功能
C.强调治国方略的多元 D.明确统一是大势所趋
15.韩非曾批评商鞅“徒法而无术”和“无术以知奸”。因此,韩非在“法治”之外又重“术治”(指君主审核和驾驭官吏的方法和手段),主张“法”“术”紧密结合。韩非的治理观( )
A.倡导“法治”与“人治”的结合 B.以“民本”思想为基础
C.体现“法治”与“德治”的争议 D.与“礼崩乐坏”相适应
16.春秋以后“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春秋公羊传注疏》记载,孔子“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墨子·贵义》记载“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这些现象( )
A.利于学术文化的活跃 B.说明儒学影响周制创新
C.体现出儒墨学说融合 D.显示东周天子权威不在
17.《管子》记载:“国有四维(礼义廉耻),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此论述旨在( )
A.维护礼乐制度 B.进行社会教化 C.推行儒家思想 D.稳定社会秩序
18.三代时期鬼神崇拜盛行,神祇高居于民众之上。春秋时期“民神并举”“重民轻神”等观念勃兴,精英阶层借助“民主神从”的形式、“民先神后”的次序,间接确立了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本体地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儒家学派的倡导 C.民众力量的成长 D.士阶层逐步崛起
19.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多依据河流地形落差,在平缓坡地带开渠引水,自流灌溉,如郑国渠、白渠等。江淮地区则在地势低洼之处筑堤起塘以吸纳周围山川溪流,抬高水位后,修堤渠,置水门,灌溉农田。这( )
A.防止了旱涝自然灾害 B.体现了封建国家的组织能力
C.缘于灌溉工具的改进 D.反映了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
20.睡虎地秦简《封诊式》中有关“去亡”案情的审理,体现了“秦人逃亡”情形的普遍。而起初身份为“亡人”,后来结成以反秦为明朗态度的民间武装集团者,则有黥布、彭越等。由此可推知( )
A.郡县制推行激化社会矛盾 B.凝聚力缺失是秦亡重要原因
C.秦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 D.秦加重对新征服地区的盘剥
21.有学者认为,汉武帝创立中朝是因为“行政中枢客观上软弱无力,不能胜任武帝时代大肆更张的需要。”但是,当宰相石庆辞职时,武帝却勃然大怒,迫使石庆照旧任职。由此可见,汉武帝此举意在( )
A.弥补行政中枢的弊端 B.适应对外扩张的需求
C.以制衡之制强化皇权 D.弱化传统宰相的作用
22.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在全国设盐官、铁官垄断经营这些高利润行业。这一政策( )
A.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 B.解决了私营经济弊端
C.抑制了私商利润水平 D.推广了铁制农具应用
23.根据下表,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不同史籍有关郭泰的记载
记载 出处
先生讳泰,字林宗……以建宁二年正月乙亥卒……于是树碑表墓,昭铭景行,俾芳烈奋于百世,令问显于无穷。 《昭明文选》收录蔡邕《郭有道碑》
郭泰字林宗……及卒,蔡伯喈(蔡邕)为作碑,曰:“吾为人作铭,未尝不有惭容,唯为郭有道碑颂无愧耳。” 《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西晋司马彪《续汉书》
林宗秀立高踌,詹然渊渟。蔡伯喈(蔡邕)告卢子幹、马日殚”曰:“为天下作碑铭多矣,未尝不有惭色,唯郭先生碑颂,无愧色耳。” 《太平御览》引《郭子别传》
A.郭泰碑文亡佚不存 B.郭泰品行冠绝士林
C.蔡邕撰碑语多谀辞 D.蔡邕亲撰郭泰碑文
24.汉代教科书《九章算术》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包括方田、粟米、衰分、均输、勾股等九章。如《衰分章》第18题“今有田一亩,收粟六升太半升,今有田一顷二十六亩一百五十九步,问粟具几何 ”由此可知,汉代( )
A.数学成就世界领先 B.教育重视生产实践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精耕细作体系完备
25.曹魏时期的多数官员仍然是西晋官僚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崛起但身份低微的司马氏集团成员遭到排斥,尤以有功者和直言进谏者为主。这一政治现象( )
A.根植于传统的选官制度 B.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加剧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6.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成员王虜(王羲之叔父)在绘画中开创“书画同体”理论,将士族崇尚的玄学思辨融入笔墨,其《异兽图》既保留汉代画像石的雄浑风格,又以“一笔画”技法表现线条的飘逸感,被评为“理意兼得,甚有骨气”。这种艺术创作反映了东晋士族( )
A.借艺术实践强化文化身份认同 B.通过技法创新突破门第制度束缚
C.以玄学理论颠覆传统绘画法度 D.用艺术重构南方政权的文化正统
27.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史列传往往是由一个家族的人物为主,并配合家族内其他成员的附传组合而成,后来演变为许多家族为单位的专门传记,如《陈郡谢录》《琅琊王录》等。这反映了( )
A.士族势力的强大 B.史书体例的变化
C.道德伦理的强化 D.南北文化的交融
28.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流入荆州地区,当地蛮族亦纷纷出山,荆州实际人口数有所增加,但表现在国家户籍上是减少的趋势。这一现象可归因于( )
①政府对小农控制力弱 ②土断白籍收效甚微
③庄园经济的不断膨胀 ④社会动荡经济滞后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9.唐后期,河朔藩镇对中央政府的宣索要求做出积极回应,履行一定的进奉义务。进奉虽然会削弱自身的经济实力,但能获得中央的“官爵威命”。中央政府以此来体现其统治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讲,“宣索”和“进奉”( )
A.维系了唐朝统治 B.强化了朝贡体系 C.激化了社会矛盾 D.加剧了藩镇割据
30.《新唐书》与《旧唐书》均记载,唐德宗时期,驸马刘士泾弹胡琴(胡琵琶),“多游权幸之门,以此为之助”,“善胡琴,故得幸于贵人”,这一现象体现了唐朝( )
A.政治制度的开明 B.民族关系的和谐
C.华夷之辨的淡化 D.中外文化的交流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经济区的划分,从大处而言,如农耕区、畜牧区、渔猎采集区和农牧交错、狩猎采集混合经济区等;从小处而言,农耕地区内又可分若干亚区,如水稻作物区、干旱作物区、经济作物区等。关中地区固然是一个农作区,然“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檀、柘,异物之类,不可胜原,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卬足也”。“又有秔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土宜姜芋,水多蛙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无饥寒之忧。故酆镐之间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如巴蜀地区“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之便。”《盐铁论·本议》记载“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纻,养生送终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故圣人作为舟楫之用,以通川谷,服牛驾马,以达陵陆;致远穷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这些揭示了各地区特定产业及其互相间的物资交流,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盐铁论·通有》载:“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二周之三川,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其地者也,居五都之冲,跨街衢之路也。故物丰者民衍,宅近市者家富。”
——摘编自邹逸麟《我国古代经济区的划分原则及其意义》
材料二
——摘编自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唐以来“江南经济区”的变化所体现出的经济发展趋势,并说明原因。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周开创的政制称为周制,自商鞅变法后秦国采取的政制被称为秦制。信史记载秦国最早与周国同属于商王室的分封国,二者因政治文化的差异性,影响各自实施的政治统治形式。周制与秦制政治统治形式的区别在于分封制与郡县制、宗法制与地缘政治、据点统治与官僚统治等。两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政制并非单一的秦制,而是秦制与周制混合的政治统治形式。
——摘编自吕承文《周制与秦制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指出自秦汉以来秦制与周制混合形态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之变”在政治上的表现。
参考答案
1.D
2.A
3.D
4.B
5.B
6.C
7.D
8.D
9.B
10.B
11.D
12.A
13.D
14.B
15.A
16.A
17.D
18.A
19.B
20.B
21.C
22.C
23.D
24.B
25.D
26.A
27.A
28.C
29.A
30.C
31.(1)特点:因地制宜;区域性;综合性;专业化;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任答三点即可)
(2)趋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原因: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渥;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的重视与政策支持;江南地区的民族融合。(任答三点即可)
32.(1)表现: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县制(秦制核心)与分封诸侯(周制残留)长期共存;
皇权专制与宗法观念结合:宗法观念(周制)渗透于皇权体系,如家族伦理强化君臣等级,科举制中仍存门第观念;
礼法并治:儒家礼教(周制礼乐传统)与法家刑罚(秦制法治)结合,形成“以礼入法”的社会治理模式;
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遗存并存:官僚选拔逐渐制度化(如科举制打破世族垄断),另一方面周制遗存,皇帝分封子弟,门阀士族长期存在(如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士族文化与皇权共存。
(2)政治:国家组织由血缘转向地域,由间接管理变为垂直管理;由封国转向郡县;
行政特点由地方分权转向中央集权,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确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