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两课时教案(表格式)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第一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两课时教案(表格式)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世界的海陆分布(第一课时)
课标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课标要求为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本节课是主题三 地球的表层中的开篇,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条目有两个要点:一是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这是指海陆分布的自然状况。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地表海陆所占的比例。第二,地表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第三,世界海陆分布极不均 匀,即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西半球比东半球多;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东半球比西半球多。第四,无论如何划分半球,均是海洋多于陆地,即使是陆地面积最大的陆半球,也是如此。二是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这是指地表海陆分布的人为划分。该部分内容属于地理常识,包括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面积排序、分布位置和界线等内容。能够准确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需要学生正确理解大洲和大洋,这必然涉及大陆、岛屿、半岛、海、洋、海峡等术语。当然,这些术语可以运用地图说出,而不需要记住或说出其严谨的概念。本条目旨在使学生从全球尺度上认识现代海陆格局,对地球表层的整体面貌形成宏观认知。对海陆分布及大洲大洋的认知,要求学生通过读图获得,既强化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又促进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把知识活学活用。
教学目标
1.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占比,描述海陆分布特点【综合思维】。 2.结合地图,掌握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利用地图,找出相邻大洲的分界线,会用几何图形表示各大洲的形状。【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和数据,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结合地图,掌握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 教学难点: 利用地图,找出相邻大洲的分界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学生活动环节一:新课导入故事导入:老师讲解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个短剧。介绍出圈短句“家人我们在外面流浪很久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接着介绍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其他大洲的文物。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清楚自己本堂课的任务。 聆听故事内容,了解大洲的主要文物。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海洋与陆地 教师展示1、地球卫星图片和中国玉壶从大英博物馆发来的求助信。 聆听学生的观点后总结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同理心,积极学习。 展示海陆面积比较图。 引导学生分析海陆面积分布特点。 [设计意图]首先总体介绍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让学生知晓我们即将学习的七大洲与四大洋,培养学生的空间感与地图素养。 3、展示“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问题导学: ①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 ②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 ③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相比较,哪个地区陆地面积大 4、展示“水半球、陆半球”图。讲解什么是陆半球、水半球。引导分析陆半球与水半球中海洋面积的大小。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无论如何划分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但要辩证地看待某一具体区域的海洋和陆地状况(如南北极地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看图,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特征。 教师展示1、中国玉壶从大英博物馆发来的求助信。引导学生明确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2、展示亚洲局部地区海陆分布示意图。 学生观察与思考:什么是大陆、大洲、岛屿与半岛 [设计意图]明确海陆的相关概念,为学习大洲设置前置知识点。 3、展示“世界地形图上”引导学生找出: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大洲——亚洲,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找位置,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填图检验效果,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与地理实践力。 4、向学生介绍活动三规则。活动三:听描述抢答。抢答规则:根据给出关键词说出大洲名称;并补充轮廓形状等信息。每个关键词停留5秒; 展示关键词,组织学生回答。 关键词1: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根据学生回答补充。 关键词2:热带面积广,东北部与亚洲相邻。 关键词3:是世界第三大洲 关键词4:跨南北半球,西半球 关键词5:关键词:西方日落之地,环境适宜居住的大洲之一。 关键词6:关键词:特有袋鼠。 结合学生回答,补充是那种文物所在的大洲。 教师讲解:没有古老文物的大洲-南极洲。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明确七大洲的位置及范围、大小的关系。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同时关键词、游戏的设置能加强学生的记忆。 4、展示活动四内容。活动四: 填一填:在图中字母所在的位置标记出大洲的名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找位置,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填图检验效果,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与地理实践力。 三、大洲分界线 讲解大洲分界线一般是以山脉、海峡、运河等为界。 教师展示:七大洲的界线,主要包括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欧洲与非洲、亚洲与北美洲、北美洲与南美洲、南美洲与南极洲,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两个洲的边界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大洲的界线,明确洲界线的组成:山脉、海洋、河流等。通过给出地图让学生自主读图查找,并且要求找寻将课堂的主人交给学生,使学生沉浸其中,帮助学生形成区域认知。 教师讲解:苏伊士运河,1869年修筑通航,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的最近航线。 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国家巴拿马,横穿巴拿马地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运要道,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世界桥梁”。 [设计意图]拓展课外知识,增强学生认识,丰富学生的地理视野。 学生仔细听求助信的内容,思考并完成活动1的内容。你认为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将自己的观点写在学习任务单上。 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 通过学生观察图片,明确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匀,明确海陆分布“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总结出结论一: ①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②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③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仔细观察陆半球、水半球,并得出地球上任何一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仔细听,思考求助信的内容。 学习大陆、大洲、岛屿与半岛之后,完成学习任务单二的内容。 活动二:找一找: 在地理图册第2页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下面的世界之最。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 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最大的大洲——亚洲 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 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根据关键词思考抢答。关键词1:这是亚洲,大部分位于北、东半球。轮廓好像是小羊在吃草。 关键词2:是非洲,它是世界第二大洲,位于东半球西部。我觉得形状像一只靴子。 关键词3:这是北美洲,轮廓似“飞鸟”,它位于西半球北部,太平洋东岸,有着极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4:它是南美洲,陆地面积排第四,轮廓似“鸡腿”。关键词5:它是欧洲,位于东半球西北部。全称“欧罗巴洲”,面积居世界第六。轮廓像是一把枪。 关键词6:只有大洋洲有袋鼠。位于南半球,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大洲。轮廓像一只螃蟹。 完成活动四,在图中字母所在的位置标记出大洲的名称。 学习七大洲的分界线把分析的内容记录下来,并设法记住。 结论: ①亚欧分界线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②南、北美洲的分界线为巴拿马运河。 ③亚洲、非洲的分界线为苏伊士运河。环节三:升华总结1、小结。中国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各种形式已经促成了1900件文物回归祖国。文物在国家动荡时期流失海外,如今文物的回归需要青年学子的努力。只有吾辈自强,才能山河无恙家国永安。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激发爱国情怀。 2、总结。 [设计意图]顺利本节课的知识脉络,注重地理整体思维的培养。环节四:作业设计1、参照课本P45绘制海陆轮廓略图,标注重要经纬线、七大洲、四大洋,并找出我们所在的大洲进行标注。 2、以“穿越时空遇见大洲古文明遗迹”为主题,寻找各大洲壮阔而神秘的古文明遗迹。绘制大洲遗迹地图。可参照以下地图。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视角的地图填图以及填空题训练,引导学生提升读图析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图素养与综合思维,将经纬相关内容进行迁移运用,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
推荐学习资源: 1.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 2.纪录片《国宝回家》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世界的海陆分布(第二课时)
课标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课标要求为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本节课是主题三 地球的表层中的开篇,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条目有两个要点:一是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这是指海陆分布的自然状况。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地表海陆所占的比例。第二,地表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第三,世界海陆分布极不均 匀,即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西半球比东半球多;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东半球比西半球多。第四,无论如何划分半球,均是海洋多于陆地,即使是陆地面积最大的陆半球,也是如此。二是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这是指地表海陆分布的人为划分。该部分内容属于地理常识,包括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面积排序、分布位置和界线等内容。能够准确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需要学生正确理解大洲和大洋,这必然涉及大陆、岛屿、半岛、海、洋、海峡等术语。当然,这些术语可以运用地图说出,而不需要记住或说出其严谨的概念。本条目旨在使学生从全球尺度上认识现代海陆格局,对地球表层的整体面貌形成宏观认知。对海陆分布及大洲大洋的认知,要求学生通过读图获得,既强化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又促进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把知识活学活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海峡等地理事物。【区域认知】 2、能够掌握四大洋的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综合思维】 3、分析海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掌握四大洋的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 教学难点: 1.海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学生活动环节一:新课导入复习导入:老师带领学生总结七大洲的内容进入本节课。 [设计意图]总结回顾,使学生清楚自己本堂课的任务。课前积极复习,做好总结任务。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海 & 洋 & 海峡”的含义。 教师展示:亚洲局部地区海陆分布示意图。 教师举例:海:比如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洋:例如太平洋、印度洋。海峡:例如台湾海峡、白令海峡。 [设计意图]了解了海、洋、海峡等地理事物之后,为学习大洋设置前置知识点。 教师展示:世界地图。 引导学生找出四大洋所在的位置以及轮廓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明确四大洋的位置及范围、大小关系。 教师展示:四大洋面积比较。 引导学生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学生回答完口诀总结。口诀:太大印北。 [设计意图]口诀便于学生记忆,同时增强课堂趣味。 教师展示: 引导学生完成活动二:在图中字母所在的位置标记出大洋的名称。 教师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完成下面任务。 ①最大、最深、岛屿最多的大洋:__,最小、最浅的大洋:____。 ②第二大、略呈S形的大洋:____。 ③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 ____。 ④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____。 ⑤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____ 教师展示:表格:主要海峡与运河两侧的大洲,沟通的海洋。组织学生自主完成活动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找位置,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填图检验效果,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与地理实践力。展示:人类利用海洋资源景观图、人类活动对海洋污染图。 教师提问: 1.观察上面四幅图,说一说,人们是如何开发和利用海洋的? 2.议一议,举例说明海洋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哪些有利影响。 教师展示:海洋污染视频 3.读图 3-16、3-17,想一想,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洋生态环境会出现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教师补充:海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生命的摇篮”:海洋孕育了生命,是“生命的摇篮”。 2)“资源的宝库”:海洋有丰富的资源。 3)调节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 4)陆地淡水资源的重要来源:通过水循环过程,海洋为陆地提供了几乎全部的淡水。 5)战略地位重要:许多海峡,如直布罗陀海峡,扼守海上交通线的“咽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教师展示:绘制大洲大洋轮廓简图。强调绘制注意事项。 第一步,在世界地图上观察各大洲的形状具有什么特征。观察非洲大陆轮廓示意图,我们发现可以将非洲大陆的形状简化成一个梯形加一个三角形。 第二步,在白纸上绘出几条重要的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线,如西经20°,东经120°,东经160°。 第三步,观察各大洲的空间方位和面积大小,然后在绘有重要经纬线的白纸上勾勒出各大洲的轮廓简图。 第四步,在你的作品上标出7大洲和4大洋的名称。 [设计意图]一步一步展示,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画图,掌握海陆分布大致趋势,形成简图。 学生观察与思考:什么是“海 & 洋 & 海峡” 活动一 :在地理图册20 页找出 ”海 & 洋 & 海峡“的含义。找出:海是指海洋的边缘部分。洋,或称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海峡,沟通两个海域的狭长水道。 读图,提取信息,回答问题。总结:太平洋: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它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大西洋:世界第二大洋位于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轮廓略像S。印度洋:是世界的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大部分位于南半球。北冰洋:是世界第四大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被海冰广泛覆盖,是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大洋。 学生完成活动二:在图中字母所在的位置标记出大洋的名称。 看视频思考海洋污染问题。 学生看图回答:①太平洋、北冰洋 ②大西洋③北冰洋④印度洋⑤北冰洋。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与地图册图,填写表格。 看图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单四的内容:看课本44页的图,分析回答问题。任务一: ①利用方式多样,有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水晒盐以及开发海洋矿产资源等。 ②例如发展海洋渔业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 ,也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③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主要包括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温度上升、海洋酸化等。 学生根据演示步骤,检查上节课课后作业存在的问题并改善完成。 环节三:升华总结1、小结。十三五”以来,各有关部门和沿海地区关于海域污染防治持续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使局部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但我国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仍然突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亟待加强,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和人民群众对优美海洋生态环境的需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海洋保护任重而道远。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总结。 [设计意图]顺利本节课的知识脉络,注重地理整体思维的培养。总结所学内容。环节四:作业设计1、创意地图:利用生活中能够想到的任意材料,创作一幅世界地图,材料不限,大小不限,期待创意满分。 2、海洋对人类十分重要,对于海洋的保护你有什么建议?(至 少2-3条)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视角的地图训练,引导学生提升读图析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图素养与综合思维。建立海洋保护意识。
推荐学习资源: 1.联合国宣传片《塑料海洋》 2.纪录片《海洋记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