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核心主线:民族危机加深→局部抗争兴起→历史转折出现
设计意图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讲述的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从局部到全面爆发的关键阶段,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上承国共十年对峙,下启全民族抗战,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逐渐转变为中日民族矛盾的重要转折点。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为后续学习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奠定坚实基础。(二)教材内容的育人价值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在探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时,学生需要从国内外形势、各方利益诉求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提高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激发爱国情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以及中国人民在局部抗战中表现出的英勇抵抗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学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共克时艰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以大局为重,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课程标准 认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史实,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体会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做出的努力。
素养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1.史料实证与时空观念:借助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史料,探究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在地图中标绘日军侵华路线和西安事变的相关地点,明晰关键事件的时空脉络。2.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3.家国情怀:通过感受中国人民在局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和平解决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中国时局转变的关键。
大单元教学定位 单元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大单元贯通总纲: 纵向时间串联:以“中国抗日战争的历程”为主线,串联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全民族抗战等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中国抗日战争从局部到全面、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全过程。横向维度拓展: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全面展示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貌,凸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核心定位锚定: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具有开篇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历史,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和开端,为后续学习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做好铺垫。同时,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和平。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线是“中华民族从局部抗战走向全民族抗战的觉醒与凝聚”,聚焦中国人民在日本侵华背景下,逐步团结御侮、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进程。第16课作为单元开篇,承担着 “追溯抗战起点、展现民族觉醒历程” 的核心作用,是理解后续全民族抗战的基础铺垫。 课程定位与单元衔接 起点性叙事: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切入点,明确其作为中国抗日战争起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开端的历史地位,填补“局部抗战”阶段的历史认知,衔接单元后续“全民族抗战”内容。逻辑承转关键:串联“九一八事变后的局部抵抗”(如东北抗联、一二 九运动)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两大核心事件,展现从“分散抵抗”到“团结共识”的演变,为下一阶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提供历史逻辑支撑。 课程内容与价值导向 内容核心:围绕“侵略 — 抵抗 — 凝聚”主线展开,既呈现日本侵华步步紧逼的史实(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也讲述中国各阶层的抵抗行动(东北军民抗日、学生爱国运动),最终落脚于西安事变这一“扭转时局的关键”,阐明其推动国共从内战走向合作的历史意义。价值传递: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日本侵华的侵略本质,理解中华民族在危机中“从不屈服、逐步团结”的精神内核,明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民族利益高于党派利益”的体现,树立对民族大义与历史选择的深刻认知。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中国近代史上的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但对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对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各方势力的博弈等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等方式,逐步加深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针对性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策略: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和中国人民的苦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问题驱动策略: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如“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会发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是什么?”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合作探究策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角色扮演策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西安事变中的各方人物,如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周恩来等,体会各方的利益诉求和决策过程,加深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意义的理解。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PPT: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外的广场上,有一座台历形状的纪念碑。碑身镌刻着累累弹痕,碑的右面刻着1931年9月18日的日期,左面记录了当天日本制造事变、发动侵略战争的经过。“残历碑”是日本侵华的罪证,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这段历史,了解中国人民是如何走向抗日救亡之路的。思考: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发生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怎样开始的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问题探究(一) 任务1:危机: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沦陷副标题:铁蹄下的东北 —— 侵略与沦陷的真相问题链导学:
Q1.结合教材史料,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日本关东军以什么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这一事件的直接结果是什么? Q2.蒋介石为什么推行“不抵抗政策”?结合当时国内外局势,分析这一政策对东北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背景【唯物史观】.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材料一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材料三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秘密文件材料四 “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 ——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在南昌发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书》提示:①日本的大陆政策(蓄谋已久)②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③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④蒋介石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乘2)概况Q1.结合教材史料,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日本关东军以什么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这一事件的直接结果是什么?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是导致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在短时间内沦陷的重要原因。 Q2.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什么推行“不抵抗政策”?结合当时国内外局势,分析这一政策对东北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 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冯玉样《我所认识的蒋介石》材料二: 1931年10月,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1931年9月23日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材料三:“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提示:妄自菲薄(日本国力强大,抗日会亡国)。对日本国抱有幻想;把希望寄托于国联,希望国联能主持正义。攘外先安内(出于反动阶级的本性,以反共为第一要务)。攘外先安内(出于反动阶级的本性,以反共为第一要务)3、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扩大侵华1932年-1945年,是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所扶植的一个傀儡伪政权。因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予承认,故被称作“伪满洲国”或“伪满”。“首都”设于新京(今吉林长春)。4、日军在东北犯下滔天罪行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阅读教材和史料,分组讨论问题,推选代表发言。 通过展示史料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影响。
问题探究(二) 任务2:抗争:局部抗战的兴起副标题:不屈的星火 —— 局部抗战的力量汇聚 问题链导学:
Q1.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率先举起抗日旗帜,举例说明当时有哪些主要的抗日武装力量?它们的抗争方式有何特点? Q2.对比东北抗日联军与其他局部抗战武装的斗争,分析它们共同的精神内核是什么?这种精神对后续中国抗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Q1.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率先举起抗日旗帜,举例说明当时有哪些主要的抗日武装力量?它们的抗争方式有何特点? 提示;以游击战为主,依托东北山林、平原与日军周旋;缺乏统一指挥,但分散抵抗从未停止。【相关史事】制造一 二八事变,进攻上海【相关史事】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制造了一 · 二 八事变。蒋光鼐(nài)、蔡廷锴率领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奋勇抵抗。日军被迫三易主将,数次增兵,死伤逾万。5月,经英、美等国调停,中日双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规定日军可以留驻上海。华北抗战Q2.对比东北抗日联军与其他局部抗战武装的斗争,分析它们共同的精神内核是什么?这种精神对后续中国抗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知识补充: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在长城一线、察哈尔等地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但由于孤立无援,1933年3月日军占领热河。提示:精神内核: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意志;守护国家领土与民族尊严的坚定信念。后续影响:为全民族抗战积累了斗争经验,凝聚了民族精神,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精神源泉。【学史崇德】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确山人。九一八事变后,按照党的指示赴东北组织武装力量,从事抗日游击活动。先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他率领抗联将士给予日伪军沉重打击,令敌人闻风丧胆。1940年2月,在吉林濛江县与日伪军作战时壮烈牺牲。残暴的日军解剖他的遗体,发现胃里只有草根和棉絮。抗战胜利后,潆江县改名为靖宇县。赵一曼: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根据党的指示进入东北工作。1935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同年11月,在与日军的战斗中,为掩护部队,身受重伤被俘。在狱中,日军对其采用老虎凳、喷辣椒水、电刑等酷刑,仍坚贞不 屈,最后英勇就义,仅31岁。“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为国家、为民族甘愿奉献一切的坚定信念和英雄气概 观看图片和资料,聆听教师讲述,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通过讲述抗日英雄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局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和重要意义。
问题探究(三) 任务3:转折:一二 九运动与西安事变副标题:呼声、决策与行动 —— 抗日救亡浪潮的全面高涨 问题链导学:
Q1.1935年一二 九运动爆发的背景是什么?这场学生爱国运动提出了哪些核心诉求? Q2.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为何选择“兵谏”蒋介石?结合一二 九运动的影响,说明这一行动与民众抗日呼声之间的关联?1、华北危机Q1.1935年一二 九运动爆发的背景是什么?这场学生爱国运动提出了哪些核心诉求?提示:背景:1935 年日本制造“华北危机”,策划“华北自治运动”,妄图把华北从中国分裂出去;国民政府仍坚持妥协政策。核心诉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2、一二 九运动【播放视频】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3、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4.西安事变 1)背景Q2.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为何选择“兵谏”蒋介石?结合一二 九运动的影响,说明这一行动与民众抗日呼声之间的关联?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于此时艰,我中枢领袖应如何激励军民,发动全国齐心抗战?乃前方之守土战士浴血杀敌,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蒋委员长介公受群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咎深。学良等涕泣陈辞,累遭重斥。日昨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竟嗾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作最后之诤谏……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张、杨对时局宣言》(1936年12月12日)提示:一二 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反映了民众强烈的抗日诉求,为西安事变的发生奠定了群众基础,坚定了张、杨“兵谏”的决心。2)概况【播放视频】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课堂活动:角色体验】请你站在你所代表的派别的角度,作出你的选择(杀蒋或放蒋)并分析原因。主张:和平解决! 【历史解释】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3)意义材料一 西安事变是划时代的转变,是新阶段的开始! ——毛泽东在西安事变后 材料二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成为中国由长期内战走向全民抗战的转折点,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党史文汇》进草地前筹粮困难,很快断粮,战士靠挖野菜、啃草根充饥(部分野菜有毒)。衣物单薄,多穿草鞋甚至赤脚,难以抵御严寒。尽管面临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红军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成功完成了战略大转移,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提示;(1)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2)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家国情怀】危局觉醒:民族共识是最终武器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中华民族在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最终找到了战胜强敌的根本力量—— 全民族的团结与觉醒 。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将历史的觉醒转化为新时代的责任与行动。 阅读史料,分组讨论问题,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谈判和协商。 通过展示史料、设置问题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和平解决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各方在西安事变中的利益诉求和决策过程。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以“起因 - 经过 - 结果 - 意义”的逻辑进行总结,梳理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历史脉络,强调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要意义。 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课堂练习 1.(25-26八年级上·贵州遵义·课后作业)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红军遭遇严重挫折,苏区大部分区域丧失。其结果是红军( )A.被迫开始了长征 B.开展了北伐战争 C.召开了古田会议 D.进行了三湾改编【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红军遭遇严重挫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A项正确;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1927年,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在进军途中,毛泽东在江西永新的三湾对部队进行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2025九年级下·西藏·学业考试)九十年前,长征途中这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带领红军不断摆脱困境,成功抵达陕北。这次“会议”是( )A.中共二大B.洛川会议C.古田会议D.遵义会议【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的“转折意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及“成功抵达陕北”等关键信息指向遵义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遵义会议在长征途中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成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项正确;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与长征无关,排除A项;洛川会议聚焦全面抗战路线,排除B项;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确立党对军队的领导,但时间与长征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2025·四川资阳·中考真题)红色经典史诗《长征组歌》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长征艰难的历程。其中歌唱红军声东击西,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是( )A.《遵义会议放光芒》 B.《四渡赤水出奇兵》C.《过雪山草地》 D.《大会师》【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红军声东击西,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结合所学可知,四渡赤水是长征中的经典战例(1935年),毛泽东指挥红军在赤水河区域四次迂回穿插,佯攻贵阳、威逼昆明,成功摆脱国民党40万军队围堵,体现了“出奇兵”和“声东击西”的战术精髓,B项正确;《遵义会议放光芒》歌颂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未涉及具体战术行动,排除A项;《过雪山草地》反映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艰苦行军,侧重自然环境挑战,排除C项;《大会师》》描写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与战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2025·山东济宁·模拟预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生动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某次战役后的决心与斗志。这首词反映出来的长征精神是( )A.无私奉献B.视死如归C.敢为人先D.乐观主义【答案】D【详解】据题干“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和所学知识可知,“不怕”“只等闲”等词语生动地体现出红军在面对长征途中无数艰难险阻时,依然保持着积极、豁达、乐观的心态,把艰难的行程当作平常之事,充分反映了乐观主义精神,D项正确;“无私奉献”强调牺牲个人利益,与诗句无关,排除A项;视死如归侧重于面对死亡毫不畏惧,诗句主要体现的不是对死亡的态度,而是对待长征艰难行程的态度,排除B项;敢为人先突出的是敢于走在前面、勇于创新等,与诗句所表达的对长征艰难的看法和态度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独立完成练习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纠正错误,完善答案。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课后反思 本课内容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时间跨度较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时间,突出重点内容,避免面面俱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讲述抗日英雄的事迹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反思得失,不断前进。
附1:板书设计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核心主线:民族危机加深→局部抗争兴起→历史转折出现 )
任务 01 危机: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沦陷
副标题:铁蹄下的东北 —— 侵略与沦陷的真相
任务 02 抗争:局部抗战的兴起
副标题:不屈的星火 —— 局部抗战的力量汇聚
任务 03 转折:一二 九运动与西安事变
副标题:呼声、决策与行动 ——抗日救亡浪潮的全面高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